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經”、“典”和“書”的區別

干支紀年:丁酉年 甲辰月 癸未日

經典誦讀, 基本上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經”的誦讀, 一類是“典”的誦讀。

對於“經”的界定, 它的層級比“典”的層次要高一些。 歷史上是根據文化系統特別是人文系統的發展來對“經”和“典”進行界定, “經”是世界各民族在獲得精神營養和後天智識這兩個層面上, 能夠同時起到教育作用的一個範本或者文章。 中國的經典、世界級的經典, 大部分都有一個重要的特色,

就是能夠包羅三維空間的知識, 也能夠給我們提供精神層面的營養, 或者說能夠穿越太極圖中央陰陽兩極的弦線, 能夠同步提升我們的智和慧。 大腦負責記憶, 負責思維判斷;心靈負責感受, 負責捕捉直覺。 要想提高人類這兩個層面的知識、文化和素質, 就要注重“經”的誦讀。

“典”注重反映歷史前人在大智慧情況下產生的一些文字記錄, 基本上都是一些知識層面的, 而不是文化層面的內容。 或者說, 文化層面的內涵比較少, 不具備同時穿越太極圖上的陰陽、包羅黑白兩個層面知識或者營養, 不具備這種雙重作用, 只有單方面的作用。 對“典”的概念, 在近代社會民眾的解釋定位, 通常已經改變了古代對“典”的定義。 現代人們一般的定義, 都是將“典”與古代所定義“書”的概念同等解析和理解。 社會上一般所說的“經典”, 在“典”這一系統中, 已經成了“書”的代名詞。 我們也要注意這種學術層面和通俗層面的定義不同。

人們往往注重後天智識的比較多, 注重直覺和靈感提升的比較少, 所以在我國歷史上, 凡是注重了“經”的誦讀, 把“經”的誦讀作為國家重要精神課題的歷史時期, 就會國家強盛、政治清明。 比如漢代的“文景之治”, 這個時期是用“黃老”的經典來指導官員們進行誦讀, 並且根據這個經典來選拔治國的人才, 就帶來了“文景之治”的輝煌。

漢代時候, 由於漢武帝的專權作用和董仲舒的禁言, 以及漢武帝的舅舅、當時的宰相田蚡出面, 聯手把《黃帝四經》清除了, 而且把原來比較接近原著的老子五千言《德道經》顛倒為《道德經》, 並把經文內容也做了一些修改, 修改成了後來的通行本《道德經》, 使得道德根文化受到重創。 唐朝即使在這樣的背景下採用《老子》五千言進行全民教育, 也還是帶來了唐代的發展輝煌。 這個輝煌, 到目前為止在世界各國的影響還是非常深遠的。

從歷史現象中我們可以看到,真正注重了“經”的誦讀教育和培養,既能夠提升全民的人文品質,同時也給社會昌盛中興帶來極大的幫助。但是自宋明以後,八股文開始出現,唯讀“書”而不讀“經”,唯讀“四書”而不再提倡讀經典;並且在“經”裡面將最著名的《易經》也清除。這個時候,中國的教育基本上進入了一個僵化時期。所以歷史發展到了“五四運動”時期,就必然出現了一個反對誦讀“書”的這樣一個歷史現象。當時由於西方文化的大量湧入,人們突然從八股文的禁錮中蘇醒過來,就發生了一些“連孩子帶水一起潑出去”的現象,沒有嚴加區分經典和書籍的不同。

選自中華德慧智·教育輔導叢書《中華德慧智教育答疑彙編》

人生,就是一場提升自我的旅途!

摘選自熊春錦老師部分講座書籍和德慧智國學線上書院

延伸閱讀

http://www.toutiao.com/i6402386780493971970/?group_id=6402384238536081665&group_flags=0

http://www.toutiao.com/i6405877999102591490/?group_id=6405875000633819393&group_flags=0

免責聲明: 本號發佈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源自網路的部分,其版權歸原作者及網站所有,有疑問敬請告訴我們,定將妥善處理。

從歷史現象中我們可以看到,真正注重了“經”的誦讀教育和培養,既能夠提升全民的人文品質,同時也給社會昌盛中興帶來極大的幫助。但是自宋明以後,八股文開始出現,唯讀“書”而不讀“經”,唯讀“四書”而不再提倡讀經典;並且在“經”裡面將最著名的《易經》也清除。這個時候,中國的教育基本上進入了一個僵化時期。所以歷史發展到了“五四運動”時期,就必然出現了一個反對誦讀“書”的這樣一個歷史現象。當時由於西方文化的大量湧入,人們突然從八股文的禁錮中蘇醒過來,就發生了一些“連孩子帶水一起潑出去”的現象,沒有嚴加區分經典和書籍的不同。

選自中華德慧智·教育輔導叢書《中華德慧智教育答疑彙編》

人生,就是一場提升自我的旅途!

摘選自熊春錦老師部分講座書籍和德慧智國學線上書院

延伸閱讀

http://www.toutiao.com/i6402386780493971970/?group_id=6402384238536081665&group_flags=0

http://www.toutiao.com/i6405877999102591490/?group_id=6405875000633819393&group_flags=0

免責聲明: 本號發佈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源自網路的部分,其版權歸原作者及網站所有,有疑問敬請告訴我們,定將妥善處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