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聖人孔子對美食的獨特標準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那麼他對吃喝又有著怎樣的標準和理念呢。 對吃喝是否也融進了儒家的思想了呢。

孔子周遊列國, 其目的肯定是為了推行其政治理想, 施行仁政。 但如果美食這方面來講的話, 這次講學也是一次品嘗美食的列國之旅。 周遊列國能使孔子遍嘗各國美味。 有了這段品嘗美食的經歷之後, 孔子不僅能夠跨越其出生地美食的限制, 還能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各地的風土人情以及各地的飲食風俗, 從而形成自己的美食理念。

子曰:“有盛饌, 必變色而作”。 也就是說, 遇到飯局必須把它當作正經事兒來做, 著正裝出席更是必須必的。 而從中便可看出, 孔子那幫人對飯局的重視程度了。 原來啊在好久以前, 那些過去的大咖們對這個飯菜也是非常有研究的哦。

在《論語》當中, 特別是《鄉黨篇》中,

總結起來約有20多條。 而其中最著名的一句便是“食不厭精, 膾不厭細”。 於是, 對食材、食料的精挑細選那種意識便深入到了我們日常的飲食生活當中了, 而後人們便依照孔聖人的教誨, 從此便有了輝煌燦爛、冠絕世界的中國美食。

此外, 孔子還對飲食的衛生標準第一次提出了具體要求。

子曰, “色惡不食”, “臭惡不食”。 這裡的“食”既指穀物類食品, “”是氣變, “”是味變, “餒”、“敗”, 都是腐爛的意思。 這其實是在強調不要讓人們吃那些腐爛變味的食品。

既而孔子還對烹飪的火候提出了新標準。 子曰, “失飪不食”, 即火候不對, 過或者不夠都是不能吃的。

我們偉大的孔老夫子還對刀工有要求, 比如說“割不正, 不食”。 也就是說, 你切東西的方式不對, 你都不行。 知道嗎?

不僅如此, 我們這位聖人都開始懂得營養學了哦。 子曰, “肉雖多, 不使勝食氣”。 這是在說飲食比例和量的控制, 這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深得體會的。 即所謂“五穀為養, 五果為助, 五畜為益, 五菜為充”。 可謂將營養學的真諦說到點子上了。

孔老夫子還對就餐環境作出了詳盡的描述呢, 比如說, “食不言, 寢不語”。 而這條準則已經被現代科學證實了, 其在生理和心理上均有合理性。 在吃飯的時候高談闊論不但不衛生(唾沫橫飛), 會沖淡食物的味道, 而且會很危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