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解讀日本與韓國在唐朝的歷史中誰才是最忠實的學生(小編推薦)

編語:今天小編帶大家一起從唐朝歷史中的另一個角度來解讀日本與朝鮮半島這兩個與中國自古就緊密不可分的國家誰才是唐朝時期中國最出類拔萃的學生和“粉絲”。

太宗皇帝鎮樓圖

大家都知道唐朝(西元618年—西元907年)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漢以來第二個大一統的王朝。 (而且在小編個人觀點而言:唐朝也是秦漢以來第二個民風“尚武”氣息頗重的超級帝國;第一個自不必說乃是我霸氣超然的秦漢王朝。 )

一.首先我們可以從唐朝軍事方面來一併分析當時的唐朝是有著怎樣雄厚的軍事實力。

朝鮮半島VS唐朝(勝)

唐帝國時期周邊國家形式圖

小編就就以唐朝出兵幫助當時朝鮮半島上的新羅統一朝鮮半島這一歷史事件來做分析: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 高句麗與百濟聯軍攻新羅(朝鮮歷史上稱之為:先三國時代, 但是其本質上與我國的三國時代不大相同,

這裡小編與本期文章關係不大,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加關注與小編討論。 ), 新羅武烈王金春秋(一位在朝鮮半島歷史上對統一朝鮮半島有著卓越貢獻的君王), 而就是這樣一位在以後成就非凡的君王隨即遣使乞援于唐帝國(只此一點便足以說明唐朝在當時整個亞洲地區的影響力, 威懾力以及軍事實力的強大了), 唐高宗李治遂應其請求(其實這也是為了其消滅當時在東北亞地區的強大割據勢力:高句麗。 因為當時唐朝的精力和精銳部隊大多在西線與突厥汗國作戰(而高句麗和突厥當時互為盟友當時只能集中優勢兵力先消滅強大的突厥再圖滅亡高句麗到時便可以自然而然穩定整個東北亞地區))先後派兵出擊高句麗和百濟並取得階段性的勝利(要知道當時唐朝並不可能派精銳軍團,
在小編看來就是些二三線的部隊及一些優秀的將帥配合)。

1.百濟方面:在唐高宗龍朔三年(西元663年), 唐大將劉仁軌大敗援助百濟的倭國軍于白江口(此戰的重要性稍後就說), 破百濟;而百濟的最後一任國王扶余豐在圖謀與當時的日本及高句麗為其複國失敗後, (實際上這個國王是被當時的日本所扶持的, 不然他們幹嘛花大力氣一定要發兵幫助百濟呢?難道僅僅因為是有姻親關係麼?)便逃奔高句麗, 而命運就像開玩笑一樣在高句麗滅亡後他有幸被唐朝俘虜, 而後, 流放江南最後不知所終。 而扶余豐的父親義慈王在投降後,

被蘇定方將他跟太子孝、王子隆、大臣將領九十三人、百姓一萬兩千人擄至唐, 後病死洛陽。 諡號紹, 葬於北邙山。 (這父子倆多鮮明的對比, 在唐朝做俘虜的老爹都能做的有滋有味反而兒子的下場, 小編寫到這裡頓感無奈)

2.高句麗方面:西元660年, 唐與新羅的聯軍攻滅了高句麗西南的盟友百濟後, 於661年派遼東道(初為浿江)行軍大總管契苾何力、浿江道行軍大總管任雅相、夫余道行軍總管蕭嗣業、鏤方道行軍總管程名振、沃沮道行軍總管龐孝泰和含資道行軍總管劉德敏率軍十余萬渡遼水, 平壤道(初為遼東)行軍大總管蘇定方、平壤道大總管劉伯英、與新羅聯軍由百濟故地南北合擊高句麗。 但隨後由於鐵勒入侵唐朝,

唐軍契苾何力、蕭嗣業所部被迫返回。 662年, 蛇水之戰淵蓋蘇文(一個牛人, 如果沒他恐怕高句麗會早早提前數十年就滅亡了)使唐軍沃沮道全軍覆沒並殺死了龐孝泰和他的13個兒子。 而後沒過幾年, 即西元666年, 淵蓋蘇文(他若多活幾年可能唐高宗還得廢一把力氣才能滅了高句麗)去世, 高句麗內亂, 當時淵蓋蘇文的長子淵男生代為莫離支(權利和唐朝宰相一樣甚至還高一些)的兩個弟弟趁其去前線視察, 誣陷他叛逃到唐帝國, 並讓當時高句麗寶藏王(每次看到寶藏王的有關歷史文章都想笑, 差點理解為藏寶王)通緝淵男生。 淵男生走投無路只得投靠唐帝國, 而當時唐高宗看准了時機趁它病要它命(指高句麗內亂)。 隨即唐朝派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為遼東安撫大使, 率兵8萬援救淵男生(為何救他?因為他很大的利用價值比如:他很瞭解高句麗內部的軍事部署以及人事任免等等)。右金吾衛將軍龐同善、營州都督高侃為遼東道行軍總管,左武衛將軍薛仁貴(白袍神將)、左監門衛將軍李謹行為後援。而正是由於淵男生為唐朝提供了可靠的高句麗軍事資訊,唐朝便於部署和抽調更多的軍力攻打高句麗。從而一鼓作氣終於在唐高宗總章元年(西元668年),唐軍攻佔平壤,滅亡高句麗。至此整個東北亞地區的割據勢力被完全平定。(而後來的關於新羅反叛唐朝,又與唐朝打了好些年這是後話,將來小編再和大家細細討論。)

日本VS唐朝(勝)

唐羅聯軍進軍圖

白江口之戰(小樣你還嫩得很)

1.白江口之戰,亦稱白村江之戰,指的是西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羅聯軍與倭國、百濟聯軍于白江口(今南朝鮮錦江入海口)發生的一次水戰。西元663年,倭軍(4萬2千,有戰船1000余艘),唐軍(1萬3000,戰船170艘)在百濟白江口展開了激烈海戰。唐將劉仁軌(這位將軍不得不說只此一戰便奠定了:由此日本從此瘋狂學習崇拜中國唐朝的壯舉)指揮船隊變換陣形,分為左右兩隊,將倭軍圍住,其艦隻相互碰撞無法迴旋,士兵大亂。最終,日軍戰船全部被焚毀,數萬日軍被殺或溺死。而正是由於此戰之後日本明白唐朝的強大要學習,不管是當時其先進的政治制度,文化,經濟等諸多方面開始了長達近千年的"遣唐使"之行(這點小編想說的是日本並沒有因失敗而懷恨而是吸取教訓學習他國之長處,化為己用)。看來這千年的學費沒白交他們從近代史的明治維新(19世紀60-90年代日本的改革運動)就能看出來。而據日本史料記載:即使後來唐朝滅亡日本也不斷向中華大陸派出遣唐使。("可見大唐的文化深深烙印在日本文化歷史中",他們並沒因為唐朝滅亡就用遣宋使了而是一心一意)

二.接下來我們就可以從一些朝鮮半島和日本施行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在歷史上改革的各方面來近一步比較兩者誰更該被稱之為“唐粉”了。

半島上的棒子們果然很“棒子”

新羅時期描繪的上層社會簡圖

1.朝鮮半島:

政治:統一後的新羅,開始效仿中國的官僚機制(三省六部)來加強管理和提高其國家執行效率,以便更好的控制大大擴大了版圖的新羅。

軍事:新羅的早期軍隊只是保護王室和貴族的御林軍(與中國的御林軍作用不同,是少量的只負責保護王城的軍隊)而其地方部隊其實並沒正規起來,後來的花郎道社會組織反而因先三國時代的之間的戰爭而不斷壯大,因此新羅也逐步借鑒唐朝的徵兵制和募兵制加以改動後來加強其國防力量(這也成為後來的朝鮮半島歷代王朝效仿的基本制度)。

新羅時期竹雀圖

文化和經濟:西元682年,新羅開始設立國學,讀《論語》、《禮記》等書。包括僧侶在內的新羅留唐學生很多,其中學有所成者不少。因與中國的交流,遂近一步帶動並加速了新羅經濟文化的蓬勃發展,使這個半島上的國家正式步入了封建制度下的啟蒙思想時代,後來的高麗及朝鮮王朝歷史上諸多的名人功臣都受此影響。(可見文化的力量並不亞於任何軍事力量,換句話就是我們國人現在經常宣導的軟實力。而從成果上來看確實是成績斐然。)

2.日本方面:

軍事:日本效仿唐朝徵兵制,在京師設立了五衛府,在地方設軍團,將所有軍隊一律統歸中央調遣並指揮。進而大大有效的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更加促進了日本國內的民族感和融合。

日本孝德天皇

一小國三個太子

經濟:廢除部民制(類似奴隸制國家的酋長制度),建立班田收授法與租庸調製。罷昔在天皇等所立子代之民,處處屯倉及別臣、連、伴造、國造、村首所有部曲之民,處處田莊。 ”廢除了皇室的屯倉,貴族的田莊以及部民,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把貴族的土地收歸國有,部民轉為國家公民;國家定期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這樣的改革措施幾乎就是照搬唐初時所採用的"均田制"。

日本即使文化禮儀服飾也在全方位效仿唐朝

在日本處處可見的唐朝特色的建築

政治:西元645年,日本(飛鳥時代)孝德天皇即位,頒佈大化改新詔,推行大化革新,內容如下:建立中央集權天皇制封建國家。新政權建立不久,為樹立了中央集權的指導思想,天皇在大槻[guī]樹下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載,帝道唯一”。西元649年下詔,令國博士高向玄理與僧旻[mín]“置八省百官”,建立中央機構。地方設國、郡、裡(與唐朝時期的道、州(府)、縣相同),分別由國司、郡司、裡長治理。 “八省百官”制和國郡裡制均受唐朝三省六部制和州縣制的影響。

大化改革簡要紀

而日本正是通過以上這些革新:解放了當時日本國內部分生產力,完善了日本的統治制度,奠定了日本一千年多年的國家發展方向。而且還為為日本確立了一套在當時頗為先進的管理體制(唐朝的功勞真可謂居功至偉,即使現在日本也還是一樣甚至比我們國人更懷念唐朝。小編這裡也真是醉了),促使了日本社會環境近一步的穩定,社會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為以後的繁榮奠定了基礎,而日本正由於此從奴隸社會正式向封建社會過渡。

再看朝鮮半島雖然也在形式上制度等多方面進行改制,但其國家在一些根本的制度上並未像日本那樣做的徹底例如並未如日本一樣完全效仿唐朝時期的“均田制”來加強對貴族的控制和對平民階層的待遇已期提高國內的生產力。(大家其實都知道在古代,一個國家政權能否維持長久其生產力也是最重要的。)新羅更多的權益和改革基本上還是在中上層社會,所以單單就比較兩個國家在沿襲唐帝國的行政及民政制度上可謂是完全不同,雖說都是在效仿在學習唐帝國的優越制度和文化。但就小編自己的觀點來看,日本相對更加出色一些。

總結:唐朝存在的近300年是我們中國歷史上的又一次偉大的民族時期,壯士斷腕,血灑疆場。開疆拓土,北滅突厥,南下中南半島,西進直抵中亞與阿拉伯帝國東西對望,東進朝鮮半島滅高句麗,迫使日本對我中華近千年(西元663年~西元1592年)的學習和敬畏,直到豐臣秀吉叩邊朝鮮半島。也因唐朝當時的影響力和實力也促使日本和朝鮮半島這兩個國家開始加大力度的向中國不斷學習,吸收和改善自己的制度,這點上來說對其兩國今後的歷史文化功不可沒,真可謂之千古之彪炳功臣。

大家喜歡本文的話可以關注小編其他原創視頻或文章!下期更精彩!

率兵8萬援救淵男生(為何救他?因為他很大的利用價值比如:他很瞭解高句麗內部的軍事部署以及人事任免等等)。右金吾衛將軍龐同善、營州都督高侃為遼東道行軍總管,左武衛將軍薛仁貴(白袍神將)、左監門衛將軍李謹行為後援。而正是由於淵男生為唐朝提供了可靠的高句麗軍事資訊,唐朝便於部署和抽調更多的軍力攻打高句麗。從而一鼓作氣終於在唐高宗總章元年(西元668年),唐軍攻佔平壤,滅亡高句麗。至此整個東北亞地區的割據勢力被完全平定。(而後來的關於新羅反叛唐朝,又與唐朝打了好些年這是後話,將來小編再和大家細細討論。)

日本VS唐朝(勝)

唐羅聯軍進軍圖

白江口之戰(小樣你還嫩得很)

1.白江口之戰,亦稱白村江之戰,指的是西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羅聯軍與倭國、百濟聯軍于白江口(今南朝鮮錦江入海口)發生的一次水戰。西元663年,倭軍(4萬2千,有戰船1000余艘),唐軍(1萬3000,戰船170艘)在百濟白江口展開了激烈海戰。唐將劉仁軌(這位將軍不得不說只此一戰便奠定了:由此日本從此瘋狂學習崇拜中國唐朝的壯舉)指揮船隊變換陣形,分為左右兩隊,將倭軍圍住,其艦隻相互碰撞無法迴旋,士兵大亂。最終,日軍戰船全部被焚毀,數萬日軍被殺或溺死。而正是由於此戰之後日本明白唐朝的強大要學習,不管是當時其先進的政治制度,文化,經濟等諸多方面開始了長達近千年的"遣唐使"之行(這點小編想說的是日本並沒有因失敗而懷恨而是吸取教訓學習他國之長處,化為己用)。看來這千年的學費沒白交他們從近代史的明治維新(19世紀60-90年代日本的改革運動)就能看出來。而據日本史料記載:即使後來唐朝滅亡日本也不斷向中華大陸派出遣唐使。("可見大唐的文化深深烙印在日本文化歷史中",他們並沒因為唐朝滅亡就用遣宋使了而是一心一意)

二.接下來我們就可以從一些朝鮮半島和日本施行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在歷史上改革的各方面來近一步比較兩者誰更該被稱之為“唐粉”了。

半島上的棒子們果然很“棒子”

新羅時期描繪的上層社會簡圖

1.朝鮮半島:

政治:統一後的新羅,開始效仿中國的官僚機制(三省六部)來加強管理和提高其國家執行效率,以便更好的控制大大擴大了版圖的新羅。

軍事:新羅的早期軍隊只是保護王室和貴族的御林軍(與中國的御林軍作用不同,是少量的只負責保護王城的軍隊)而其地方部隊其實並沒正規起來,後來的花郎道社會組織反而因先三國時代的之間的戰爭而不斷壯大,因此新羅也逐步借鑒唐朝的徵兵制和募兵制加以改動後來加強其國防力量(這也成為後來的朝鮮半島歷代王朝效仿的基本制度)。

新羅時期竹雀圖

文化和經濟:西元682年,新羅開始設立國學,讀《論語》、《禮記》等書。包括僧侶在內的新羅留唐學生很多,其中學有所成者不少。因與中國的交流,遂近一步帶動並加速了新羅經濟文化的蓬勃發展,使這個半島上的國家正式步入了封建制度下的啟蒙思想時代,後來的高麗及朝鮮王朝歷史上諸多的名人功臣都受此影響。(可見文化的力量並不亞於任何軍事力量,換句話就是我們國人現在經常宣導的軟實力。而從成果上來看確實是成績斐然。)

2.日本方面:

軍事:日本效仿唐朝徵兵制,在京師設立了五衛府,在地方設軍團,將所有軍隊一律統歸中央調遣並指揮。進而大大有效的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更加促進了日本國內的民族感和融合。

日本孝德天皇

一小國三個太子

經濟:廢除部民制(類似奴隸制國家的酋長制度),建立班田收授法與租庸調製。罷昔在天皇等所立子代之民,處處屯倉及別臣、連、伴造、國造、村首所有部曲之民,處處田莊。 ”廢除了皇室的屯倉,貴族的田莊以及部民,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把貴族的土地收歸國有,部民轉為國家公民;國家定期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這樣的改革措施幾乎就是照搬唐初時所採用的"均田制"。

日本即使文化禮儀服飾也在全方位效仿唐朝

在日本處處可見的唐朝特色的建築

政治:西元645年,日本(飛鳥時代)孝德天皇即位,頒佈大化改新詔,推行大化革新,內容如下:建立中央集權天皇制封建國家。新政權建立不久,為樹立了中央集權的指導思想,天皇在大槻[guī]樹下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載,帝道唯一”。西元649年下詔,令國博士高向玄理與僧旻[mín]“置八省百官”,建立中央機構。地方設國、郡、裡(與唐朝時期的道、州(府)、縣相同),分別由國司、郡司、裡長治理。 “八省百官”制和國郡裡制均受唐朝三省六部制和州縣制的影響。

大化改革簡要紀

而日本正是通過以上這些革新:解放了當時日本國內部分生產力,完善了日本的統治制度,奠定了日本一千年多年的國家發展方向。而且還為為日本確立了一套在當時頗為先進的管理體制(唐朝的功勞真可謂居功至偉,即使現在日本也還是一樣甚至比我們國人更懷念唐朝。小編這裡也真是醉了),促使了日本社會環境近一步的穩定,社會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為以後的繁榮奠定了基礎,而日本正由於此從奴隸社會正式向封建社會過渡。

再看朝鮮半島雖然也在形式上制度等多方面進行改制,但其國家在一些根本的制度上並未像日本那樣做的徹底例如並未如日本一樣完全效仿唐朝時期的“均田制”來加強對貴族的控制和對平民階層的待遇已期提高國內的生產力。(大家其實都知道在古代,一個國家政權能否維持長久其生產力也是最重要的。)新羅更多的權益和改革基本上還是在中上層社會,所以單單就比較兩個國家在沿襲唐帝國的行政及民政制度上可謂是完全不同,雖說都是在效仿在學習唐帝國的優越制度和文化。但就小編自己的觀點來看,日本相對更加出色一些。

總結:唐朝存在的近300年是我們中國歷史上的又一次偉大的民族時期,壯士斷腕,血灑疆場。開疆拓土,北滅突厥,南下中南半島,西進直抵中亞與阿拉伯帝國東西對望,東進朝鮮半島滅高句麗,迫使日本對我中華近千年(西元663年~西元1592年)的學習和敬畏,直到豐臣秀吉叩邊朝鮮半島。也因唐朝當時的影響力和實力也促使日本和朝鮮半島這兩個國家開始加大力度的向中國不斷學習,吸收和改善自己的制度,這點上來說對其兩國今後的歷史文化功不可沒,真可謂之千古之彪炳功臣。

大家喜歡本文的話可以關注小編其他原創視頻或文章!下期更精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