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眉頭,床頭,心頭……

●缺氧的高原更需要富氧的“愛”, 而“愛”到點子上卻需要“富氧思維”

從戰士的眉頭到床頭再到心頭, 距離究竟有多遠?

這看似“無厘頭”的一道“距離算式”, 卻蘊含著對邊關解難的思考。 2月中旬, 記者前往西藏軍區機關採訪。 後勤部基礎設施建設處處長劉甯對記者說, 弄清楚這道算式, 就找到了邊關解難的“作風密碼”。

世界屋脊的特殊地理環境, 使雪域邊關一座座哨所離雲天近了、離富氧的大氣遠了, 高寒缺氧成為無法改變的外部客觀環境。 “缺氧不缺精神”, 這句叫響雪域高原的口號, 豪邁中也透露著一絲無奈:缺氧,

這個先天性的“缺失”, 多年來一直困擾各級領導機關和戍邊人, 成為一個令人“皺眉頭”的難題。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戍邊條件的改善, 高原邊關制供氧條件不斷改善。 從最初的“戰備氧”“救命氧”, 到“醫療氧”“保健氧”, 再到“床頭氧”“日常氧”, 氧氣越來越足, 戍邊人的眉頭舒展開來, 幹勁越來越高。

從眉頭到床頭的距離有多遠?這一段, 高原戍邊人走過了半個世紀的征程。 伴隨這一征程的, 是長明電連上偏遠點位、保暖房修到雲天寒哨、純淨水送上極地邊陲……一系列解難成果“開花結果”, 雪域邊關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這一階段, 邊防解難的一個重要課題是解決“無”的問題:加大硬體設施建設力度, 填補建設空白, 彌補建設欠帳, 提升邊海防整體建設水準。

當我們在為氧氣通到戰士床頭欣喜不已的時候, 一些新的問題接踵而至:氧氣通到床頭, 但戰士吸著吸著就斷了。 為什麼呢?因為大部分高原哨所不通市電, 只能通過柴油發電機發電制氧, 油料消耗較大。 各級年度油料指標中沒有邊防制供氧設備的專項指標, 有的連隊制氧用油常常要從生活、車輛用油中擠, 有時為了省油不得不限時供電, 不少連隊只能在官兵巡邏前後才開機制氧。

氧氣在“最後一公里”斷流成為戰士“幸福的煩惱”:氧氣到了床頭卻到不了心頭。 這一段距離, 折射出邊關解難面臨的新課題:如何精細解難, 把好事辦到官兵的心坎上。

於是, 一場跨越床頭到心頭距離的“解難戰鬥”打響:新一輪高原制供氧建設啟動,

著力從根本上解決官兵的吸氧難題, 既要“吸得上”, 更要“吸得好”。

這一段距離看似短, 卻更考驗為邊關解難的能力和水準。 為了讓氧氣通到官兵心頭, 衛生、財務、油料、營房等部門變“各自為戰”為“聯合作戰”, 堅持統一領導、分工負責、系統建設、長期管用的原則, 在高標準做好制供氧設備集中採購供應“上篇文章”的同時, 同步做好安裝調試、品質驗收、操作培訓、配套標準等“下篇文章”, 變“一次性投入”為“全過程保障”, 努力形成集“采、建、用、管、保”於一體的長效機制, 真正把習主席和中央軍委對高原基層部隊官兵的關愛落到實處。

——這一次, 氧氣暢流有了法規“管道”。 軍委後勤保障部研究制定“一個規定”(《高原制供氧設備管理規定》)、“兩項標準”(《高原制供氧設備油料補助標準》《高原制氧站業務經費補助標準》),

建立“建、管、用、修、訓”長效運行機制, 制定了大、中修和維持運行經費、用電標準、油料補助等政策標準和管理辦法, 形成了定期保養、回訪、巡修機制。

——這一次, 氧氣暢流後勁十足。 依據《高原部隊用氧標準》, 經反復論證測算, 安排經費為駐高原部隊配備制氧站設備。 同時, 著手研究建立維護保養經費、實物油料供應標準, 從根本上解決部隊後顧之憂, 確保設備長效運轉、常用常新, 充分發揮保障效能。

——這一次, 氧氣暢流拓展了“用武之地”。 駐高原部隊積極拓寬保障方式和管道, 結合已建成的制供氧網站和各類設備, 形成了“以站輔點、以點帶面、動靜結合”,

集氧氣生產、供應、保健、治療為一體的高原氧氣保障新模式和高原病防治體系。

從戰士床頭到心頭看似一小步, 卻是邊關解難理念更新的一大步:缺氧的高原更需要富氧的“愛”, 而“愛”到點子上卻需要“富氧思維”, 進而打造“解難2.0”版。 只有走出服務基層“治標不治本”的老路, 引導各級機關在解難中多上心、多用心、多走心, 杜絕概略瞄準、勿做表面文章、摒棄淺層作業, 才能把實事辦實, 把好事辦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