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終南山:隱士的天堂

現代世界還有沒有隱士。 答案是肯定的。 據媒爆料體, 終南山現有1500多座茅棚, 有五千多名隱士在內修行。 這些人來自全國各地, 包括香港、臺灣;此外日本、韓國、美國、法國的不少修行人也來此隱居。

天下修道, 終南為冠。

終南山自古就有隱逸傳統, 從西周的開國元勳姜子牙一直到清末民初的印光、虛雲等高僧大德。 終南山的隱士文化一直非常發達, 特別是隋唐時期, 大批文人士大夫流連山水, 隱跡終南(如王維就曾隱居藍田輞川)。 近代以後, 終南山逐漸衰微。 近年來, 隨著旅遊業的興起, 終南山再度成為熱點。 上世紀90年代, 美國漢學家比爾·波特的一部《空谷幽蘭》, 讓世人重新拾起堙沒已久的隱士概念, 也重新將終南山推向世界。

終南山為何多隱士?

首先, 終南山自古以來就有隱逸的傳統, 這是終南隱士得以延續至今的一個根本原因。 其次, 終南山“居天之中都之南”, 是秦嶺的核心部分, 我國南北地理的分界線, 其氣候、物產及外界環境適合修行人隱居, 這是終南山修行人聚集的客觀原因。

現在中國道教九大名山之中, 陝西有兩個, 其中之一即是終南山。 歷史上終南山一直是“隱士天堂”, 是知識份子隱居讀書、世人學道修行的大好地方。

再次, 終南山至今基本上還保持著原始自然狀態, 未被過度開發, 尚是一塊淨土, 能藏人, 可隨意搭建茅篷。 另外, 與其它地方相比, 終南山有一種“王者之氣”, 有一種“先天氣場”, 充溢著“道”, 甚至產生“秘境”, 具有“加持力”。 更重要的在於, 終南山有護持住山人的風氣和傳統。 這裡民風淳樸, 有不少人肯發心供養住山的修行者。 某一地區如果隱士很多, 時間一長往往就會成為一種文化傳統。 終南山因為獨特的自然地理優勢和“王者之氣”, 長期靠近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毗鄰都城, 可進可退, 所以自古以來就是“隱士的天堂”, 歷經周、秦、漢、唐、明、清、近世, 最終形成了發達的、特定的、且獨具魅力的終南山隱士文化和隱逸傳統。

與古代傳統的隱士相比較, 今天居住在終南山的隱士可稱為“新隱士”、“現代隱士”。 這些人形形色色, 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出於個人信仰原因而駐足終南、搭建茅蓬、修持佛道的出家人, 這些人是沖著終南山的修道傳統而來的,

可稱為“宗教型”, 他們佔據了“隱居”者中的絕大多數;另外一類是出於學問目的而隱居終南讀書、畫畫、著書立說乃至教育子女的, 這些人可稱為“學者型”或者叫“知識份子型”;最後一類是出於對都市生活的厭倦而來到終南山尋求精神的放鬆的, 這些人可稱為“生活型”。

相對于農耕時代傳統意義上的那種隱士,今天終南山的這些隱士說穿了其實只是一群厭倦都市生活,因而來到終南山中或體證佛法、或研習學問、或健身養生、或調劑生活,尋求精神放鬆、探索生命本來意義的“自然主義者”。準確地說,他們只是一群喜歡山居生活的“住山人”、“修行人”。

其實終南山隱士的實際生活並不像世人想像的那樣晨鐘暮鼓、梵唄僧袍、念佛坐禪,他們的生活要遠比這豐富得多。終南隱士的日常生活可簡單地劃分為禪定打坐、閉關修行、閱藏誦經、悠閒山居、作畫寫書等不同類型。就具體內容而言除了隱居住山所必備的規定生活外,他們還常常散步、習武、吟詩、寫字、畫畫、品茗、酌酒、撫琴、弈棋、靜思、遊覽,今天在終南山隱居的這些個隱士差不多都能用到自來水和照明電。即使是那些最因循守舊、終日持戒的和尚、道士也大多都有一部手機,用以和外界聯絡。一些隱士的茅棚,在那裡收音機、電鍋、電磁爐甚至液化氣等家用電器一應俱全。

今天的隱士,已經演變成為一種精神調適、一種心理行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休閒手段,成為一種“心隱”。無論隱在哪裡其實都是隱在心裡。人人都可以做自己“心靈的隱士”,人人都可以成為“當代隱士”。“閉門即深山”,這就是終南山隱士留給我們現代人的啟示。

文章源於網路

相對于農耕時代傳統意義上的那種隱士,今天終南山的這些隱士說穿了其實只是一群厭倦都市生活,因而來到終南山中或體證佛法、或研習學問、或健身養生、或調劑生活,尋求精神放鬆、探索生命本來意義的“自然主義者”。準確地說,他們只是一群喜歡山居生活的“住山人”、“修行人”。

其實終南山隱士的實際生活並不像世人想像的那樣晨鐘暮鼓、梵唄僧袍、念佛坐禪,他們的生活要遠比這豐富得多。終南隱士的日常生活可簡單地劃分為禪定打坐、閉關修行、閱藏誦經、悠閒山居、作畫寫書等不同類型。就具體內容而言除了隱居住山所必備的規定生活外,他們還常常散步、習武、吟詩、寫字、畫畫、品茗、酌酒、撫琴、弈棋、靜思、遊覽,今天在終南山隱居的這些個隱士差不多都能用到自來水和照明電。即使是那些最因循守舊、終日持戒的和尚、道士也大多都有一部手機,用以和外界聯絡。一些隱士的茅棚,在那裡收音機、電鍋、電磁爐甚至液化氣等家用電器一應俱全。

今天的隱士,已經演變成為一種精神調適、一種心理行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休閒手段,成為一種“心隱”。無論隱在哪裡其實都是隱在心裡。人人都可以做自己“心靈的隱士”,人人都可以成為“當代隱士”。“閉門即深山”,這就是終南山隱士留給我們現代人的啟示。

文章源於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