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論書|五月推薦書單(人文類)

點擊上方“蓑翁論書”藍字, 即可關注本公號。

閻連科《711號園》(人民文學出版社):閻連科先生最為動人的散文集之一, 描述了自己在繁華大都市北京市區中一片難得的田園之地——711號園裡幾年真實、自然而又愜意的生活狀態。

作為出身農村的作家, 閻連科對於土地和大自然有一種發自本能的親近感, 在他的筆下, 眾多看似普通的動物和植物, 都仿佛變得擁有人類一般的喜怒哀樂、愛恨情愁, 變得栩栩如生, 無比動人。 迎著露水, 隨意做幾個田蔬小菜;雨後在森林裡踏青、採摘蘑菇、發呆;迎著湖邊的蘆葦, 靜靜閱讀、與大自然對話……閻先生用其形象生動的文字, 將都市人內心深處的田園夢展現無餘。 本書情感之真摯、文字之生動、意境之優美, 完全可以跟陶淵明先生的《桃花源記》和美國作家梭羅的《瓦爾登湖》相提並論。

袁淩《青苔不會消失》(中信出版社&中信大方):《新京報》當年的同仁前輩袁淩的新聞特稿集, 真實記錄了在這個高歌猛進的時代裡, 為主流話語所遮蔽和漠視的邊緣階層的卑微生活。 袁淩的文字表面上客觀、冷靜, 但文字背後對生命個體的尊重與敬畏, 以及對於體制弊病和社會失衡狀態的批判與憤怒,

完全可想而知。 字裡行間, 深得春秋筆法之精髓。 即便只是他為弱者發聲的這一舉動本身, 也足夠贏得敬重。 關於海子的那篇特稿, 雖然跟其他文章的主題和氣質有著明顯的差異, 但卻寫盡知識份子、文化變遷與那個特定時代之間的糾結, 是我讀到的關於八十年代的最好文本。

(美)費正清《費正清中國回憶錄》(中信出版社&見識城邦):美國現代中國學之父費正清先生唯一的一部個人自傳。 費正清既是一位歷史學家, 又是美國漢學向中國研究轉型的重要學術推動者和領導者, 還是中美關係變遷中的重要橋樑性人物。 這本回憶錄, 詳細回顧了費正清五十年間與中國、中國研究和中美關係之間發生的種種故事, 具有極強的文獻價值和學術價值。

羅志田《道出於二》(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羅志田先生的論文集, 所收論文的共同問題線索, 是關注從戊戌變法到五四運動期間的新舊之爭。 通過新派與舊派不同的思想和價值取向對比, 以及新舊派之間的身份轉換, 折射出當年風潮變動迅猛, 學人不斷求新的時代特點。 羅先生治學, 深受其導師余英時先生的影響, 述評並重, 點面結合, 文字很耐讀。

邢義田《立體的歷史》(三聯書店):臺灣學者邢義田先生在復旦大學所做的光華人文傑出學者講座的實錄合集。邢先生在四場講座中,提出古代史研究在注重文字材料之外,應該強化對於圖像等視覺材料的搜集、運用與分析,同時把古代中國史,放置在整個歐亞大陸的宏觀歷史畫卷中加以考量,由於是演講的形式,語言風趣生動,講述深入淺出,其分享的如何提出一個好的學術問題,以及如何運用對比、質疑、聯想等手段開展學術研究的內容,都非常具有啟發性。大力推薦。

(美)羅斯福《爐邊談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美國傳奇總統羅斯福著名的爐邊談話和重要演講合集。作為帶領美國人民走出經濟大蕭條、成功贏得二戰勝利的功勳總統,羅斯福的這些談話和演講,以其高超的政治傳播技巧、親民而和善的溫情姿態和對廣播這一新媒體的充分運用而著稱。這些文字,足以管窺美國當時的政治社會生態以及美國政治制度的豐富內涵。

(美)明恩溥《中國人的氣質》(上海三聯書店):西方中國研究的重要奠基作品之一,作者是晚清民國時期活躍於中國的一位傳教士。這本書基於他在中國幾十年傳教過程中,對中國社會與文化的細緻觀察而寫成。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作者總結的很多中國人的特質一部分是由於當時的貧窮和戰亂所致,一部分則是儒家文化千百年浸淫下的產物,只有一小部分,仍然能夠適用於今天的中國人身上;而且作者當年的觀察和分析,很多也帶有明顯的西方中心主義傾向和對自身所在文化過度傾斜的優越感。儘管如此,作者觀察之細緻、總結之詳盡,以及從一個他者身份出發,對中國文化和國人性格所做的種種批判,仍然值得我們反思,而他在書中描繪的關於晚清民國時期中國社會與文化的諸多細節,也可以為我們瞭解當時的民俗、文化和社會風貌,提供可供參考的素材。

(美)巫鴻《全球景觀中的中國古代藝術》(三聯書店):這本小書是巫鴻先生在復旦大學光華人文傑出學者講座上的四場演講的實錄,作者在講座中兼顧學術性與普及性,注重從全球視角來分析中國古代藝術作品,強調還原藝術作品的歷史文化意蘊,並注重中西藝術作品的比較分析,表面上談的是藝術史,實則是綜合了社會史、文化史、歷史人類學多學科的綜合性研究。作者開闊的研究視野,和“君子不器”的治學態度,都讓人敬服。

(美)曼寧《當圖書進入戰爭》(廣西師大出版社&新民說):以生動詳實的筆法,為讀者還原了一段不為當今的中國讀者所詳知的圖書在二戰中的故事。同樣是致力於意識形態的主導權和對外傳播,納粹德國採取的是焚毀圖書的方式,而美國採取的則是大量供應各類圖書的方式,孰高孰低,通過最後的戰爭勝負,便一目了然。這本書裡記錄的國家政權的圖書控制、管理與傳播策略,無論是對於普通讀者,還是對於出版業內人士和意識形態管理部門從業者來說,都具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

趙園《想像與敘述》(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趙園先生關於明亡清興之際士大夫思潮研究的又一部重要文集,治中國現當代文學出身的她,在進入思想史研究之後,仍然秉承著文本梳理與細讀的研究方法,在對當時文人筆記全面閱讀的基礎上展開分析,不簡單概括,不進行標籤化的定論歸納,最大程度上地試圖進入和還原時人的內心世界,文筆生動,值得參考。

朱東潤《元好問傳》(上海古籍出版社):朱東潤先生的遺著,不只介紹了詩人元好問的主要生平和作品,也把這位元漢化鮮卑人的心理和創作狀態,與金、蒙古和南宋政權交替的大時代背景之間的互動與糾結,交代得非常清楚,做到了個人史與政治史的完美結合,儘管受制于先生的寫作年齡,文字略顯枯燥乾澀和前後重複,但仍然是一部值得細讀的重要著作。

賽人《與光同塵》(北京大學出版社&培文圖書):關於中國電影史的一部佳作,採取影史、影人、影作這樣三方面的視角,梳理中國電影一百多年歷史的發展脈絡,以及重要人物和重要作品。作者賽人的論述兼具學術性和文學性,儘管不乏一些過於個人化的批評與判斷,但整體而言,其梳理和分析都非常具有參考價值。

(日)田中健夫《倭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日本學者田中健夫關於倭寇問題研究的小書,儘管成書於三十多年前,但當今學者關於倭寇問題的論述議題和學術見解,並沒有超越這本書所涉及的範圍。儘管參考文獻以日文文獻為主,但作者的論述,並沒有犯本位主義的毛病,而是盡可能做到客觀、冷靜。中立,從文獻本身出發分析問題。作者的研究視角以中國作為中心,兼顧整個東亞乃至全世界在大航海時代之際的交流、互動與對抗格局,書雖然篇幅不長,但卻滿滿都是乾貨。推薦。

蒲肖依《建築裡的中國》(外文出版社):出生于北京的耶魯大學建築系在讀女研究生蒲肖依,花費半年多時間到中國各地探訪傳統民居之後,寫下的探訪和調查筆記合集。儘管在西方完成高等教育,但作者對於中國的傳統建築與傳統文化,有一種發自本能的熱愛與推崇,而系統的西方人文、藝術和建築學知識的閱讀與學習,又使得她能夠站在一種中西比較的國際化視野上,看待中國傳統建築的豐富藝術、文化和社會內涵。其提出的建築是基於物質性、知識性、社會性這三性耦合產物的觀點,頗具新意,並且具有較強的參考價值。儘管本書內容上還存在引文過多,相對雜亂,缺乏系統梳理與消化的缺點,但這樣一本視野廣闊、立意真誠的作品,仍然值得一讀。

(本書單所收書目,全部來自蓑翁在五月份讀過,並且評星在四星或以上的人文歷史類書籍,點評僅代表個人觀點,供書友們參考。)

如果對本文感興趣,歡迎朋友圈,謝謝!

@江海一蓑翁 的個人原創作品發佈平臺,從書出發,暢談一切優秀的思想、文化與藝術,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邢義田《立體的歷史》(三聯書店):臺灣學者邢義田先生在復旦大學所做的光華人文傑出學者講座的實錄合集。邢先生在四場講座中,提出古代史研究在注重文字材料之外,應該強化對於圖像等視覺材料的搜集、運用與分析,同時把古代中國史,放置在整個歐亞大陸的宏觀歷史畫卷中加以考量,由於是演講的形式,語言風趣生動,講述深入淺出,其分享的如何提出一個好的學術問題,以及如何運用對比、質疑、聯想等手段開展學術研究的內容,都非常具有啟發性。大力推薦。

(美)羅斯福《爐邊談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美國傳奇總統羅斯福著名的爐邊談話和重要演講合集。作為帶領美國人民走出經濟大蕭條、成功贏得二戰勝利的功勳總統,羅斯福的這些談話和演講,以其高超的政治傳播技巧、親民而和善的溫情姿態和對廣播這一新媒體的充分運用而著稱。這些文字,足以管窺美國當時的政治社會生態以及美國政治制度的豐富內涵。

(美)明恩溥《中國人的氣質》(上海三聯書店):西方中國研究的重要奠基作品之一,作者是晚清民國時期活躍於中國的一位傳教士。這本書基於他在中國幾十年傳教過程中,對中國社會與文化的細緻觀察而寫成。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作者總結的很多中國人的特質一部分是由於當時的貧窮和戰亂所致,一部分則是儒家文化千百年浸淫下的產物,只有一小部分,仍然能夠適用於今天的中國人身上;而且作者當年的觀察和分析,很多也帶有明顯的西方中心主義傾向和對自身所在文化過度傾斜的優越感。儘管如此,作者觀察之細緻、總結之詳盡,以及從一個他者身份出發,對中國文化和國人性格所做的種種批判,仍然值得我們反思,而他在書中描繪的關於晚清民國時期中國社會與文化的諸多細節,也可以為我們瞭解當時的民俗、文化和社會風貌,提供可供參考的素材。

(美)巫鴻《全球景觀中的中國古代藝術》(三聯書店):這本小書是巫鴻先生在復旦大學光華人文傑出學者講座上的四場演講的實錄,作者在講座中兼顧學術性與普及性,注重從全球視角來分析中國古代藝術作品,強調還原藝術作品的歷史文化意蘊,並注重中西藝術作品的比較分析,表面上談的是藝術史,實則是綜合了社會史、文化史、歷史人類學多學科的綜合性研究。作者開闊的研究視野,和“君子不器”的治學態度,都讓人敬服。

(美)曼寧《當圖書進入戰爭》(廣西師大出版社&新民說):以生動詳實的筆法,為讀者還原了一段不為當今的中國讀者所詳知的圖書在二戰中的故事。同樣是致力於意識形態的主導權和對外傳播,納粹德國採取的是焚毀圖書的方式,而美國採取的則是大量供應各類圖書的方式,孰高孰低,通過最後的戰爭勝負,便一目了然。這本書裡記錄的國家政權的圖書控制、管理與傳播策略,無論是對於普通讀者,還是對於出版業內人士和意識形態管理部門從業者來說,都具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

趙園《想像與敘述》(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趙園先生關於明亡清興之際士大夫思潮研究的又一部重要文集,治中國現當代文學出身的她,在進入思想史研究之後,仍然秉承著文本梳理與細讀的研究方法,在對當時文人筆記全面閱讀的基礎上展開分析,不簡單概括,不進行標籤化的定論歸納,最大程度上地試圖進入和還原時人的內心世界,文筆生動,值得參考。

朱東潤《元好問傳》(上海古籍出版社):朱東潤先生的遺著,不只介紹了詩人元好問的主要生平和作品,也把這位元漢化鮮卑人的心理和創作狀態,與金、蒙古和南宋政權交替的大時代背景之間的互動與糾結,交代得非常清楚,做到了個人史與政治史的完美結合,儘管受制于先生的寫作年齡,文字略顯枯燥乾澀和前後重複,但仍然是一部值得細讀的重要著作。

賽人《與光同塵》(北京大學出版社&培文圖書):關於中國電影史的一部佳作,採取影史、影人、影作這樣三方面的視角,梳理中國電影一百多年歷史的發展脈絡,以及重要人物和重要作品。作者賽人的論述兼具學術性和文學性,儘管不乏一些過於個人化的批評與判斷,但整體而言,其梳理和分析都非常具有參考價值。

(日)田中健夫《倭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日本學者田中健夫關於倭寇問題研究的小書,儘管成書於三十多年前,但當今學者關於倭寇問題的論述議題和學術見解,並沒有超越這本書所涉及的範圍。儘管參考文獻以日文文獻為主,但作者的論述,並沒有犯本位主義的毛病,而是盡可能做到客觀、冷靜。中立,從文獻本身出發分析問題。作者的研究視角以中國作為中心,兼顧整個東亞乃至全世界在大航海時代之際的交流、互動與對抗格局,書雖然篇幅不長,但卻滿滿都是乾貨。推薦。

蒲肖依《建築裡的中國》(外文出版社):出生于北京的耶魯大學建築系在讀女研究生蒲肖依,花費半年多時間到中國各地探訪傳統民居之後,寫下的探訪和調查筆記合集。儘管在西方完成高等教育,但作者對於中國的傳統建築與傳統文化,有一種發自本能的熱愛與推崇,而系統的西方人文、藝術和建築學知識的閱讀與學習,又使得她能夠站在一種中西比較的國際化視野上,看待中國傳統建築的豐富藝術、文化和社會內涵。其提出的建築是基於物質性、知識性、社會性這三性耦合產物的觀點,頗具新意,並且具有較強的參考價值。儘管本書內容上還存在引文過多,相對雜亂,缺乏系統梳理與消化的缺點,但這樣一本視野廣闊、立意真誠的作品,仍然值得一讀。

(本書單所收書目,全部來自蓑翁在五月份讀過,並且評星在四星或以上的人文歷史類書籍,點評僅代表個人觀點,供書友們參考。)

如果對本文感興趣,歡迎朋友圈,謝謝!

@江海一蓑翁 的個人原創作品發佈平臺,從書出發,暢談一切優秀的思想、文化與藝術,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