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聽蓮花生大師講說心靈智慧,用不執著的力量改變人生

“心有所屬, 名為攀緣。 攀緣取相, 是妄動之始。 ”

這種攀緣衍生的便是貪欲, 是煩惱, 而產生攀緣的根源則還是無明, ——人們根本不瞭解心之本性, 也正因如此他們才會痛苦叢生, 也正因為世人被無明所纏縛而煩惱萬千, 蓮師才留下佛學著作和伏藏傳承, 為的就是能造福更多的眾生, 儘管他已不在我們的這個時空, 但他對於“心”的闡述, 對於身心解脫的開示, 還是對我們有著許多助益。

正如蓮華生大士所言, 眾生的煩惱都是因為不瞭解心性, 是“自作纏縛”, 若是得見心性, 並按照一定的修持方法, 過一種正道的生活, 那麼今生今世便可解脫身心之困重。 修行為的就是去除煩惱, 前面我們也提及許多關於“對治煩惱”的話題, 那麼究竟什麼是煩惱呢?

佛教所謂的煩惱, “泛指眾生身心發生的惱、亂、煩、惑、汙、嗔等消極的、否定性的心理活動。 ” 這些否定性的心理活動都屬於“染相”,

它們不僅使得眾生不得快樂歡喜, 而且還妨礙眾生達到覺悟, 因此, 八萬四千種法門為的目的只有一個:去除這些染相, 控制這些消極的、否定性的心理活動, 不要使身心被其纏縛。

眾生之心具有認識覺知的作用, 而如果被妄念所纏, 被世間萬象所迷惑,

那麼就會被自心所生的錯誤見解和心念牽引著過活, 陷於重重無盡的煩惱之中。 心執取於外相, 並由此而產生煩惱, 這些煩惱又作用於心, 於是, 心與煩惱便構成了一種互為因果的關係。

比如, 世間的愛情儘管使人身心愉悅, 產生一種幸福的感受, 但如果我們心生執著, 執著著所愛之人, 執著於兩人之間的感情, 就會給自己也給對方帶來許多困擾。

不僅愛要適度, 我們做任何事情時也是如此。 佛家最倡中道, 這中道便是不執不取, 當然也不是完全地被動, 什麼都不去做。

眾生缺乏面對真相的勇氣, 缺乏自省的力量, 儘管世間所有一切眾生與覺悟者(佛陀)在心性上本來無二, 可終究因為散漫懶惰而容易在修行的道路上半途而廢, 重又墮入煩惱的心海, 也許這煩惱比之前的還要更多更重, 他們的執念愈深而攀緣之心也仿佛是掙不開的枷鎖。 所以, 修行不是兒戲, 修行之路說容易也容易, 說艱難也艱難。

成就者在逆境之中往往能顯示出超越常人的平靜, 這平靜安寧並非是偽裝出來給別人看的, 而是他們的內心真正地安住在明空寂靜之中, 他們明瞭萬法的生起必定有個內因外緣在起作用, 既然無法改變外境的因緣, 那就改變自心, 心念一正, 不再執著, 行為上便示現出不可思議的力量, 這種力量不僅能改變自己的人生, 也能影響到身邊的人。

本文選自《聽蓮花生大師談“心”》

也能影響到身邊的人。

本文選自《聽蓮花生大師談“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