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解讀丨釋“論語”

關於《論語》書名二字的含義, 後人雖然有多種說法, 但一般以班固的解釋為准。 《漢書·藝文志》:“《論語》者, 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

當時弟子各有所記, 夫子既卒, 門人相與輯而論纂, 故謂之《論語》。 ”後人認為, 班固之意謂“論語”為經過編纂的孔子語言。 但“論語”的含義實際並非如此。

《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 ”鄭玄注:“發端曰言, 答述曰語。 ”“言”是主動說, 自己說。 “語”含有與人討論, 相互問答的意思。 《禮記·雜記》:“三年之喪, 言而不語, 對而不問。 ”鄭注:“言, 言己事也。 為人說為語。 ”《禮記·喪服四制》:“斬衰之喪, 唯而不對;齊衰之喪, 對而不言。 ”鄭注:“言, 謂先發口也。 ”“對而不言”, 如同“言而不語”一樣, “言”與“對”相對, 即如同“言”與“語”相對。 《楚辭·七諫》王逸注雲:“出口為言, 相答曰語。 ”宋王與之《周禮訂義》:“相酬酢謂之語, 獨自說謂之言。 獨說是教者自言, 學者無所答問。

鄭鍔曰:‘食不語, 寢不言’, 則言、語異矣。 自言其己心之所蘊者曰言, 以言而與人應答則曰語。 ”

“言”和“語”的這種差異, 在現代漢語中已無多大意義, 但在古代, 特別是在先秦, 是有作用的。 如《左傳》莊公十四年:“(楚子)以息媯歸, 生堵敖及成王焉, 未言。 楚子問之, 對曰:‘吾一婦人而事二夫, 縱弗能死, 其又奚言?’”這裡的息媯“未言”, 如果理解為不說話、未嘗說話, 就不準確、不正確, 因為在生二子的數年裡, 一言不發是不可能的。 正確的意思應該是:息媯因為是被俘虜來, 強行娶作夫人的, 內心不悅, 所以數年來從不在楚子面前主動說話。

《詩經·大雅·公劉》:“于時言言, 于時語語。 ”《毛傳》雲:“直言曰言, 答述曰語。 ”許慎《說文解字》雲:“直言曰論, 答難曰語。 ”直言既可稱為“言”,

亦可稱為“論”, 則“言”“論”之義相近。 《說文》:“論, 議也。 從言, 侖聲。 ”段玉裁注:“論以侖會意。 ……凡言語循其理、得其宜謂之論。 當雲從言、侖, 侖亦聲。 ”由此可知, “論”有“言”義。 《文選·西京賦》:“不可勝論。 ”杜甫《詠懷古跡》:“分明怨恨曲中論。 ”此“論”即言、說的意思。 另一方面, “言”亦有“論”義。 《論語·學而》:“賜也, 始可與言《詩》已矣。 ”《戰國策·秦策》:“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 ”《禮記·曲禮下》:“在官言官。 ”

《漢字字源:當代新說文解字》:

“侖”字表示書簡一層一層摞起來, 整個字的意思是一層一層地說, 由此產生分析的含義, 由此產生評論的含義。 ……還可理解為以層為單位來說, 由此產生按某種單位或類別說的含義。 ……“侖”字還有分門別類的含義, 整個字還可理解為分門別類地說。 《論語》這部書的書名表示它是分門別類闡述儒家主張的書。

可知“論語”的“論”與言說有關。 《論語》這種分門別類闡述孔子思想的編排結構已為學者所證實。 劉緒義認為, 《論語》“儘管其材料來源可能非常複雜, 作者眾多, 但無疑在最後整理成書的時候, 體現了編者的思路”。

如, 1.《學而》置於《論語》篇首, 是因為此篇“皆人行之大者”;2.《為政》, “學而後入政”;3.《八佾》, “為政之善, 莫善禮樂”;4.《裡仁》, “君子體仁, 必能行禮樂”;5.《公冶長》, “明賢人君子, 仁知剛直”;……20.《堯曰》, 總結全書, 闡明“天命政化之美皆是聖人之道可以垂訓”的道理。

漢劉向《別錄》:“《魯論語》二十篇, 皆孔子弟子記諸善言也。”邢昺疏:“直言曰言,答述曰語,散則言、語可通,故此論夫子之語而謂之善言也。”漢劉熙《釋名·釋典藝》:“《論語》,記孔子與弟子所語之言也。”他們都沒有說“論語”二字含有編纂的意思。又,《文心雕龍·論說》:“昔仲尼微言,門人追記,故抑其經目,稱為《論語》,蓋群論立名始於茲矣。”元何異孫《十一經問對》:“《論語》有弟子記夫子之言者,有夫子答弟子問,有弟子自相答者,又有時人相言者,有臣對君問者,有師弟子對大夫之問者。皆所以討論文義,故謂之《論語》。”他們都是從“言語”的角度闡釋“論語”的。

《論語》一書的主要內容無非二端:一是孔子自己的言辭,二是孔子與弟子及時人問答、討論的言辭。這兩方面的內容,正是早期“言”“語”二字所包含的內容。“子所雅言”,直言也;“子語魯太師樂”,對答、討論也。由此可知“論語”書名的含義。陸宗達先生認為,《論語》中用“語”作動詞的大都有“回答”“對答”或“為他人說”的意思。

筆者認為,班固可能並沒有認為“論語”二字含有“編纂”的意思,只是後人對班固的話理解有誤而已。《漢書·藝文志》中的話,前半闡釋何為“論語”,後半闡釋《論語》是如何編輯而成的。顯然,班固闡釋書名的話是前半段,而不是後半段。前半段話有兩個關鍵字:“《論語》者,……應答……相與言。”如此看來,班固與同時代其他人對“論語”的闡釋並無二致。後人以其後半段話為闡釋“論語”之語,從而誤解了班固之語。

◎本文原載於《光明日報》(作者祝秀權,淮陰師範學院文學院教授),

皆孔子弟子記諸善言也。”邢昺疏:“直言曰言,答述曰語,散則言、語可通,故此論夫子之語而謂之善言也。”漢劉熙《釋名·釋典藝》:“《論語》,記孔子與弟子所語之言也。”他們都沒有說“論語”二字含有編纂的意思。又,《文心雕龍·論說》:“昔仲尼微言,門人追記,故抑其經目,稱為《論語》,蓋群論立名始於茲矣。”元何異孫《十一經問對》:“《論語》有弟子記夫子之言者,有夫子答弟子問,有弟子自相答者,又有時人相言者,有臣對君問者,有師弟子對大夫之問者。皆所以討論文義,故謂之《論語》。”他們都是從“言語”的角度闡釋“論語”的。

《論語》一書的主要內容無非二端:一是孔子自己的言辭,二是孔子與弟子及時人問答、討論的言辭。這兩方面的內容,正是早期“言”“語”二字所包含的內容。“子所雅言”,直言也;“子語魯太師樂”,對答、討論也。由此可知“論語”書名的含義。陸宗達先生認為,《論語》中用“語”作動詞的大都有“回答”“對答”或“為他人說”的意思。

筆者認為,班固可能並沒有認為“論語”二字含有“編纂”的意思,只是後人對班固的話理解有誤而已。《漢書·藝文志》中的話,前半闡釋何為“論語”,後半闡釋《論語》是如何編輯而成的。顯然,班固闡釋書名的話是前半段,而不是後半段。前半段話有兩個關鍵字:“《論語》者,……應答……相與言。”如此看來,班固與同時代其他人對“論語”的闡釋並無二致。後人以其後半段話為闡釋“論語”之語,從而誤解了班固之語。

◎本文原載於《光明日報》(作者祝秀權,淮陰師範學院文學院教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