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戲說|人間別久不成悲《盜墓筆記外傳:藏海花》

《盜墓筆記外傳:藏海花》戲評

盜墓筆記話劇開始巡演的那一年, 我正在題海中掙扎浮沉, 那個時候的我大概也不會想到幾年後會坐在北京的天橋劇場,

看《藏海花》的舞臺劇。

人生之奇妙與不可預知恰在於此, 譬如吳邪的命運26歲那年因一把龍脊背而偏離軌道, 亦譬如七年之後大金牙的捲土重來, 亦譬如如今回想起來那一年, 我寫了“人間系列”來描述“鐵三角”, 薑夔的“人間別久不成悲”曾被我用來形容吳邪, 卻在這一次看《藏海花》的時候重新浮上心頭。

《盜墓筆記》裡有言, 成長就是一個不斷失去幸福的過程, 這句話應驗于解雨臣的生活, 也應驗于吳邪失去張起靈的十年, 但也更早地, 應驗于張起靈最初的年歲。

這亦是《藏海花》舞臺劇想要講的故事。

“這佛光閃閃的高原, 三兩步便是天堂, 卻有那麼多人, 因為心事太重, 而走不動。 ”

張起靈如此, 吳邪亦如此。

舞臺劇以吳邪對於張起靈過去的尋找開始, 這一行為呼應於蛇沼鬼城裡吳邪在塔木陀對張起靈許下的承諾, 在戲中則呼應于師父去世後張起靈的自我拷問:“我是誰。 ”

沒有人——包括張家本族在意他到底是誰, “孽種”, “聖嬰”, “張家最後一任起靈”, “啞巴張”,

“阿坤”, “血罐子”, 人們對其的態度只因為眼前的“代稱”, 其他全無所謂。 只有吳邪這個好奇寶寶, 人在的時候問東問西, 人不在的時候走南闖北, 輾轉山河多年, 只為確證他的過去, 他的未來, 他的一切。

所以以吳邪的視角去完成張起靈早年生活的回溯, 於我看來是非常合適的方式。

南派三叔說, 沒有人能像張起靈那樣, 給你帶來那麼多安全感。 幾年前我亦總結過, “老吳適合日久生情, 老張用來一見鍾情”, 盜墓筆記的八本裡, 老張不在的《秦嶺神樹》我沒敢再讀第二遍, 一開始不敢讀《藏海花》和《沙海》也是因為張起靈的離開, 我怕吳邪的這一次昏迷過後就不會再有“我看見了悶油瓶”這樣的劇情, 但後來我發現, 不論是《藏海花》還是《沙海》, 張起靈的影子從未離開, 而到後來, 老吳都成為了讓我有安全感的人。

但這一次坐在台下, 我第一次真真切切, 看著張起靈, 失去了安全感。

“這不是吳邪嗎?”

“這和我認識的老張不一樣啊, 這是年輕時候的老吳吧?”

看到童年與少年時期的張起靈的時候, 我和同去的朋友同時驚呼, 當時我尚未反應過來青年張起靈的飾演者是杜光禕, 只覺得早年的張起靈性格行為像極了認識張起靈之時的吳邪, 之後驚覺或許也是劇組刻意為之。

或許有人覺得這裡“少年張起靈”的塑造有些用力過猛, 但我覺得幼時和少年張起靈和之後張起靈性格溝壑巨大在舞臺上反而營造了一種張力, 而這種張力被杜光禕詮釋得恰到好處。

沒有誰生而無悲無喜,冷眼看世,我認為無論如何張起靈是會有一段無憂無慮的時光,然而生父的離世,師父的離世,養父的離世,家族的秘密與重擔,母親的離世——所有幸福可能性的遺失,離別成為生命的常態,都讓他往之後那個“道上啞巴張”的人設邁去。

人類靠經歷“死亡”意識到生命的有限和“生”的存在, 換句話說如果永遠地活著是無法感覺到“生”這件事的,再換句話說就是活得太久就不會覺得自己是活著了。或許這能夠解釋張家血脈在張起靈身上施加的詛咒使得他整個人始終出離於塵世。“長生”並非福祉而是重負,它使得張起靈的生命中太多東西漸漸地無法通過“生”的邏輯來解釋的時候,只能用“死亡”或“終極”的邏輯來解釋。

“有溫度的普通人生活”的建構與崩塌,《藏海花》在這裡作出的設定讓張起靈這個人終於豐滿而有溫度了起來。

我在那一刻,終於知道張起靈在盜墓筆記正傳中,拼死守護的是什麼東西。

——是吳邪的天真無邪,亦是他的初心,他最初的模樣。

本來是非常輕鬆喜悅的劇情,本來是張起靈漫長生命中難得輕鬆的時光,我卻抑制不住落下淚來。

劇場的氣氛非常好,互不相識的觀眾們在某些特定的時刻呈現相同的反應,或喜或悲,這是一種對於劇情帶來的心照不宣,它或許讓未接觸原著的觀眾有些一頭霧水,卻也能讓把原著爛熟于心的觀眾心有靈犀。

開場燈暗前我趴在好友肩膀上說:“來之前我應該把藏海花再看一遍。”

開場之後我發現壓根不用,《盜墓筆記》《藏海花》《沙海》以及南派三叔在過去幾年陸陸續續放出的番外和段子,儘管就像戲裡“官方吐槽”的那句“誰挖的這麼大的坑啊”,但坑裡的所有細節,已經織成一張密密匝匝的網,《藏海花》展示的是網上的繩結,這使得它的敘事看起來漫不經心,或者說沒有解釋所有東西,但在通讀並爛熟於心原著的原著粉心中,水到渠成,無須解釋。

我曾一度困惑IP改編到底如何稱之為“尊重原著”,到如今我終於意識到,不是原字照搬亦不是面目全非地修改,而是沿襲人物的氣韻故事的氣質,達到“原著在你們心裡,也在我們心裡”的狀態。

於是在我看來,《藏海花》做的最大膽嘗試,就是立足於原著之上放開膽子去講故事,主創團隊相信線索在觀眾心裡,觀眾也相信主創團隊深諳所有“梗”。

你能斷舍離劇情,我就能從原著中抽取線索補上,你敢拋梗,我就能接,這是一種非常美妙的“默契”。

我想這有賴於劇組的”誠意”與“用心”,我看了《藏海花》主題曲的MV,以及赴西藏采風的花絮。

雪山、冰川、花海、喇嘛廟,因為親眼見過走過,雪域高原獨屬於宗教美學的遼闊和深廣,在舞臺上就化作了靈氣,這種靈氣體現在舞臺上凜冽的雪花裡,喇嘛廟高聳沉寂的天井裡,絢爛的藏海花海裡。

離散才是生命的常態,包括人與人之間,比如吳邪和潘子,和三叔,和張起靈;包括人與事之間,比如張起靈和他的記憶;包括人與狀態之間,比如吳邪和天真。別離這個東西,不能稱之為“喜”,也逐漸不再是“悲”,“我還有十年要走”,前面的路比過往更遠。

時至今日,掙扎於專業書與各種文獻的生活裡,我早就沒有時間與精力再去看一部“長篇網路巨著”,再“中二”地去喜歡一個被建構起來的世界,於是《盜墓筆記》成為了唯一。老友說,有時候你喜歡、懷念和執著一個東西並不完全因為那個東西本身,而是你與其邂逅的年紀與狀態——那是你與之離散,又不必稱之為“悲”的東西。

比如最後一幕,時光定格在吳邪26歲那年的杭州,他遇見張起靈。

演出資訊

麥戲聚—多媒體3D舞臺劇

《盜墓筆記外傳:藏海花》

杭州站

2017.04.21-04.22

杭州劇院

(已結束)

重慶站

2017.04.28-04.29

重慶群星劇院

(已結束)

成都站

2017.05.05-05.06

錦城藝術宮

(已結束)

武漢站

2017.05.12-05.13

湖北劇院

(已結束)

北京站

2017.05.18-05.21

天橋劇場

(已結束)

寧波站

2017.05.27-05.28

寧波文化廣場大劇院

(已結束)

光束戲劇 劇場夜幕中的一束光

更多精彩視頻及文章請關注

文章及視頻轉載 請標注:光束戲劇及原創作者

如果你喜歡

請關注我^_^

而這種張力被杜光禕詮釋得恰到好處。

沒有誰生而無悲無喜,冷眼看世,我認為無論如何張起靈是會有一段無憂無慮的時光,然而生父的離世,師父的離世,養父的離世,家族的秘密與重擔,母親的離世——所有幸福可能性的遺失,離別成為生命的常態,都讓他往之後那個“道上啞巴張”的人設邁去。

人類靠經歷“死亡”意識到生命的有限和“生”的存在, 換句話說如果永遠地活著是無法感覺到“生”這件事的,再換句話說就是活得太久就不會覺得自己是活著了。或許這能夠解釋張家血脈在張起靈身上施加的詛咒使得他整個人始終出離於塵世。“長生”並非福祉而是重負,它使得張起靈的生命中太多東西漸漸地無法通過“生”的邏輯來解釋的時候,只能用“死亡”或“終極”的邏輯來解釋。

“有溫度的普通人生活”的建構與崩塌,《藏海花》在這裡作出的設定讓張起靈這個人終於豐滿而有溫度了起來。

我在那一刻,終於知道張起靈在盜墓筆記正傳中,拼死守護的是什麼東西。

——是吳邪的天真無邪,亦是他的初心,他最初的模樣。

本來是非常輕鬆喜悅的劇情,本來是張起靈漫長生命中難得輕鬆的時光,我卻抑制不住落下淚來。

劇場的氣氛非常好,互不相識的觀眾們在某些特定的時刻呈現相同的反應,或喜或悲,這是一種對於劇情帶來的心照不宣,它或許讓未接觸原著的觀眾有些一頭霧水,卻也能讓把原著爛熟于心的觀眾心有靈犀。

開場燈暗前我趴在好友肩膀上說:“來之前我應該把藏海花再看一遍。”

開場之後我發現壓根不用,《盜墓筆記》《藏海花》《沙海》以及南派三叔在過去幾年陸陸續續放出的番外和段子,儘管就像戲裡“官方吐槽”的那句“誰挖的這麼大的坑啊”,但坑裡的所有細節,已經織成一張密密匝匝的網,《藏海花》展示的是網上的繩結,這使得它的敘事看起來漫不經心,或者說沒有解釋所有東西,但在通讀並爛熟於心原著的原著粉心中,水到渠成,無須解釋。

我曾一度困惑IP改編到底如何稱之為“尊重原著”,到如今我終於意識到,不是原字照搬亦不是面目全非地修改,而是沿襲人物的氣韻故事的氣質,達到“原著在你們心裡,也在我們心裡”的狀態。

於是在我看來,《藏海花》做的最大膽嘗試,就是立足於原著之上放開膽子去講故事,主創團隊相信線索在觀眾心裡,觀眾也相信主創團隊深諳所有“梗”。

你能斷舍離劇情,我就能從原著中抽取線索補上,你敢拋梗,我就能接,這是一種非常美妙的“默契”。

我想這有賴於劇組的”誠意”與“用心”,我看了《藏海花》主題曲的MV,以及赴西藏采風的花絮。

雪山、冰川、花海、喇嘛廟,因為親眼見過走過,雪域高原獨屬於宗教美學的遼闊和深廣,在舞臺上就化作了靈氣,這種靈氣體現在舞臺上凜冽的雪花裡,喇嘛廟高聳沉寂的天井裡,絢爛的藏海花海裡。

離散才是生命的常態,包括人與人之間,比如吳邪和潘子,和三叔,和張起靈;包括人與事之間,比如張起靈和他的記憶;包括人與狀態之間,比如吳邪和天真。別離這個東西,不能稱之為“喜”,也逐漸不再是“悲”,“我還有十年要走”,前面的路比過往更遠。

時至今日,掙扎於專業書與各種文獻的生活裡,我早就沒有時間與精力再去看一部“長篇網路巨著”,再“中二”地去喜歡一個被建構起來的世界,於是《盜墓筆記》成為了唯一。老友說,有時候你喜歡、懷念和執著一個東西並不完全因為那個東西本身,而是你與其邂逅的年紀與狀態——那是你與之離散,又不必稱之為“悲”的東西。

比如最後一幕,時光定格在吳邪26歲那年的杭州,他遇見張起靈。

演出資訊

麥戲聚—多媒體3D舞臺劇

《盜墓筆記外傳:藏海花》

杭州站

2017.04.21-04.22

杭州劇院

(已結束)

重慶站

2017.04.28-04.29

重慶群星劇院

(已結束)

成都站

2017.05.05-05.06

錦城藝術宮

(已結束)

武漢站

2017.05.12-05.13

湖北劇院

(已結束)

北京站

2017.05.18-05.21

天橋劇場

(已結束)

寧波站

2017.05.27-05.28

寧波文化廣場大劇院

(已結束)

光束戲劇 劇場夜幕中的一束光

更多精彩視頻及文章請關注

文章及視頻轉載 請標注:光束戲劇及原創作者

如果你喜歡

請關注我^_^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