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康有為論書法“十美”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談到書法的“十美”, 他認為碑刻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健, 二曰氣象渾穆, 三曰筆法跳越, 四曰點畫峻厚, 五曰意態奇逸, 六曰精神飛動, 七曰興趣酣足, 八曰骨法洞達, 九曰結構天成, 十曰血肉豐美。

顏真卿《祭侄稿》

一、形態美

書法以用筆為上, 精妙的用筆是一幅作品經得起久看、細看和反復品味摩挲的重要因素。 “數畫並施, 其形各異, 眾點齊列, 為體互乖”。 若“平直相似, 上下方整, 前後平齊”那樣機械而單調的排列, 就勢必破壞字形的結構美。 姜夔《續書譜》中說:“古人遺墨, 得其一點一畫, 皆昭然絕異者,

以其用筆之精妙也”。 相傳王羲之寫點“萬點異類”, 再看楊凝式的《韭花帖》、褚遂良的《大字陰符經》幾乎找不出形態相同的點畫。 而這些形的變化, 又都是在筆勢的作用下產生的, 顯得自然, 其基本筆調協調統一, 合乎情理, 圓筆的婉媚, 方骨的雄強, 藏鋒的含蓄, 露鋒的神氣, 不同的形態變化可以給觀賞者不同的藝術感受。

用筆的變化, 不僅表現在形態上, 而且還包括角度上的微妙變化。 切忌橫畫如梯架, 不見到有平齊的筆劃排列在一起, 故善書者貴能於不平中求平, 不齊中求齊, 不勻稱中求勻稱, 才能給觀賞者以一種美的享受。

二、質地美

“質”是指點畫的質地、質感、份量、力度、文采等。 有質感的點畫, 其意味風韻, 渾厚含蓄,

其表雖樸實而無外飾, 其裡卻“藏骨抱筋, 含文包質”, 這是一種內在而深刻的美。 顏真卿的《祭侄稿》、楊凝式的《韭花貼》、李建中《土母帖》和張旭《古詩四帖》, 儘管風格不同, 但都能給人以一種渾厚飽滿、沉著頓挫、痛快淋漓、骨肉相稱的藝術感受。 這種線條在“內容”上是豐富而充實的。 “筆中有物”, 正是指此而言。 故富有質地美的點畫, 其畫的兩面往往不光而毛, 或挺拔有力, 或婀娜凝練, 如飛入動, 筆韻流暢, 無凝滯板之勢。 這種深得“疾澀”的用筆, 如果沒有日積月累的深厚功力和純熟的筆墨技巧, 以及雄健的筆力, 是無法達到這種藝術效果的。 相反, 一些浮薄扁平、墨不入紙、版刻光滑、怯弱無力、拋筋露骨、臃腫露肉、齷齪渣殘的筆劃, 往往失去用筆的自然美,
皆非書者所宜。

楊凝式《韭花帖》

三、韻律美

“韻”包括的含義很廣, 在筆墨技巧中, 它往往表示用筆的節奏和墨色的變化。 一首優美感人的詩詞, 以其抑揚頓挫, 鏗鏘有聲的韻律, 使讀者齒頰留馨;一曲悅耳動聽的音樂, 以其流暢和諧, 富有節奏的旋律,

使聽者餘味無窮;一幅生趣盎然的書法, 以其輕靈端重, 跌宕明快的筆調, 使觀者目注神馳。 在這一點上, 各種藝術都有其共通之處。 而自然界中事物的動態, 如舒卷的流雲、搖曳的垂柳、長空中廻旋搏擊的雄鷹、大地上曲折奔騰的江河, 必至風雨、雷電、驚蛇、飛鳥、奔驥、流泉、龍飛、鳳翔、虎臥、蟲蝕, 以及人的坐臥、行立、奔走、歌舞、戰鬥等等, 也能與書法中的神情意趣妙相契合。 從而使靜止在紙上的字形, 變得神采飛揚、生機勃勃。 當一個書家運用輕重徐疾的不同韻律來抒發自己的意境時, 其作品就勢必會產生一種動態美, 使觀賞者神思遐馳, 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運筆時, 不同的節奏可以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 徐緩的韻律, 能給人以一種沉著謹嚴、從容不迫的藝術感受;急速的韻律,
能給人以一種興奮激昂、痛快淋漓的藝術感受。 不同的韻律又可以產生墨韻上的生動變化, 濃淡相間, 燥潤相雜, 使整幅作品變得虎虎而有生氣。 反之, 如果以絕對的平均的速度在紙面上徐徐緩行, 忙忙疾書, 或毫無起伏輕重的單調行筆, 其作品勢必神態索然, 毫無生氣, 就談不上藝術的感染力了。

蘇軾《黃州寒食詩帖》

四、力感美

書法藝術無論何種風格, 都必須以力為後盾, “力”是一個作者在長期書法實踐中功力的積累, 是筆墨技巧的體現, 離開了筆力, 整幅作品就會顯得毫無生氣, 神態疲憊。 近代梁啟超先生把“力的美”作為欣賞書法的主要依據, 可見“筆力”的重要意義。 歷代許多書家都是以筆力稱著的。剛勁之力,如鐵畫銀鉤,堅挺方折;柔和之力,綿裡藏針,婀娜凝練。這裡儘管有風格的不同,然都以不同的表現手法在他們的作品中體現出具有共性的“力感美”。所謂“眾妙攸歸,務存骨氣。”無怪乎南朝時的著名書法評論家王僧虔慨歎地說:“古今既異,無以辯其優劣,惟見筆力驚絕耳。”富有力感的作品其所以美,正是由於它能使觀者賞者在這凝固而不靜止的字形中領略到生命的運動。缺乏筆力,美就無法得到充分的表現和發揮。

五、氣勢美

我國的書法藝術,雖然是以文字為基礎的造型藝術,但“形”的產生離不開“勢”。兵家重形勢,拳家重撲勢,文章重氣勢,而書法重筆勢。前人評書無不談到“勢”,所謂“作書必先識勢”,可見“勢”在書法中佔有極重要地位,也是欣賞書法美的一個重要標誌。在筆墨技巧中,它往往代表字的“筋脈”、“血絡”、“行氣”。一幅作品中,如果點畫與點畫之間,顧盼呼應;字與字之間,逐勢瞻顧;行與行之間,遞相映帶;整幅字就會顯得意氣相聚、精神挽結。而給觀賞者以一種筆勢流暢、氣息貫注、神完氣足的藝術感受。我國古代許多優秀作品,有的氣勢雄偉,有的奔放,有的紆徐沉著,有不可阻遏之勢,有的激越頓挫,有的神采飛揚之態,有的沉靜茂密,有的淋漓酣暢,有的縱橫舒展,有的精神團聚,手法雖不同,但無不縱意馳騁,文從理順,心手交會,操縱自如,給人以一種血脈相通,一起呵成的藝術感受。缺乏氣勢的作品,就象泥塑木雕,不說不笑,固窒板滯,整幅作品就會顯得氣松神散,毫無生意。

故“勢”之美,是貫穿著全幅字的一種精神境界,能否識“勢”,也是品評書法作品的一個重要標準。

李建中《土母帖》

六、結構美

“結構”是研究每一個字中點畫之間哦搭配方法。作為文字,每一個字都有特定規範的組合形式,因而表現出它的“規律性”。然而作為書法,一種依附於文字的書寫藝術,又表現出它的“複雜性”。如何才能從千變萬化的字形中找出它們具有共同規律的東西來呢?一個漢字的結構就猶如一種建築,其中有美學,也有力學。不同點畫形態的變化,不同的搭配,可以產生不同的結構。同樣一個字,可以表現出不同的姿態,有的疏朗,有的嚴密,有的舒展,有的流麗,有的古樸,有的奇宕,有的峭瘦,有的豐腴,這些結構的搭配都離不開奇正的變化。過於平正則近俗而乏姿韻,過於險絕則意涉狂怪,妙在乎平中寓奇,正不板滯。奇不涉怪,合乎情理。而字的大小、長短、闊窄、疏密等又要合乎自然美的法則,既要各盡字的天然不齊的參差姿態,又必須在筆勢的管束下進行組合。越是險絕的結構,就越能顯出它的優美的姿態,但是一旦超出了重心的平衡範圍,字形的結構就又失去了合乎情理的自然美,看似險,實乃平,是經不起欣賞者推敲的。

七、章法美

章法又稱為“分間布白”,是研究字與字,行與行,以及整幅字之間的佈局方法。觀賞一件作品給人第一眼的印象,就是佈局的藝術效果。不同的佈局方法,是形成不同風格的重要條件之一。譬如有的章法,整齊勻稱,照應謹嚴,如一隊隊有紀律的行伍;有的章法,大小疏密,錯落其間,如夜空中閃爍明滅的星辰;有的作品行間茂密,左右映帶;有的作品,空曠疏朗,上下呼應。一幅作品的成功與否,章法上的佈局佔有很大的因素。章法集眾字而成篇,以整幅為一體,在書法技巧中,雖是一個獨立的部分,但卻與運筆的節奏,墨韻的變化,筆力和氣勢,結構和意境等方面有著密切的關係。一幅作品就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它通過字形的大小、長短、伸縮、開合以至用筆的輕重徐疾,墨韻濃淡枯潤的變化,在筆勢的管束下,組合成一個平衡而統一的整體。《蘭亭集序》終篇結構,首尾相應,筆意顧盼,偃仰起伏,似奇反正,血脈相連,一氣貫注。所以在佈局上達到了上下承接,左右呼應,打疊成一片,通篇章法團聚不散的效果。

章法的佈局美又在於它能符合自然美的法則,妙在各得其所。蘇東坡的《黃州寒食詩帖》通篇結構、大小、長短、疏密等變化迷離,在有意無意之中,流露出一種不事雕琢的意趣。精神興會,奔赴腕底,使整幅作品表現出一種豪放雄渾的氣勢。反之,過於工整齊平而無變化,雜亂無章而乏氣韻,以及一些過於窒塞局促,或過於疏遠神散的章法,往往就不能給人以一種美的享受。

張旭《古詩四帖》

八、意境美

“意境”是作者通過對自然界和生活中一些現象的觀察、思維和體會,運用熟練的筆墨技巧,從而在其作品中流露出他的思想、情感和藝術修養。它不是指某一字形或具體的點畫,而是貫穿于全幅的一種精神境界,意境越高,就越能顯示出它美的魅力。只有法度而乏意境,只能稱為“字匠”。故凡書家,無不以神韻,意境為書道之極峰;而書工筆史,雖竭精神於日夜,但只不過徒事描畫,僅取形貌,是不足以言書的,只有功性兼備,才能神采豐實。

古代書家,從自然界萬物的變化中汲取養料,從而極大的豐富了書法藝術的表現手法。如從夜空中大小錯落的星辰中領悟到“雨夾雪”的章法,從起伏不平而氣脈皆直的峰巒山麓、江流大河中意味到以曲勢取直的筆法,以變化的夏雲和奔騰的江水來形容流暢的筆勢,以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來比喻險絕的結構等等。這種由形象思維到意象創作,正是他們在造化中悟出真諦,遷想妙得的結果。

意境美又體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個性和氣質,任何有生命的藝術品,總是滲透和孕育著作者豐富的感情。歷代書家也不例外,如鍾繇,沈鷙威重,故其書勁利方重;王羲之,風度高遠,故其書神韻雅逸;顏真書如筆挾風濤。這些書家的作品,充滿了神情意趣,或藉以騁縱橫之志,或藉以抒鬱結之懷,凡“喜怒、窘窮、愉快、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乎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可見意境的美是一種富有更深刻內容的美,但它必須建築在“法”的基礎上,離開了“法”,腦海中的一切意境就無從表現。

柳公權《蒙詔貼》

九、風格美

風格美是品評書法藝術的一個首要條件,也是區分“書奴”或是“書家”的一個重要標誌。風格的產生除了與師承、家學、同時代名家的影響以及所吸收的傳統技巧有關外,還與作者的個性、氣質、膽識、文藝素養、審美趣味、立意以至人品等各方面都有著密切的關係。風格即人,就是思想和藝術的統一體。

古之書家,他們都能在前人的基礎上大膽創新,獨闢蹊徑,創作出許多不同的風格。例如有的作品,方勁堅挺,剛毅雄強,猶如一個威嚴的武士;有的作品,婉麗醇美,卓約多姿,猶如一個絕色的佳人;有的作品拙樸渾厚,深沉蒼勁,有古質之風;有的作品風流倜儻,疏放妍飄逸,有士人之雅;有的作品,矩矱森嚴,茂密安祥,有謀士之度;有的作品,骨秀神清,風韻蕭散,有逸士之態……,凡此種種,不同的風格,表現出不同人的個性和氣質,它們之間,爭妍鬥爭,各矜巧妙,使觀賞者目不遐注,於奇卉異葩之中留連忘返。而沒有風格的作品,如邯鄲學步。惟舊轍是循,縱能入木三分,亦被視為“書奴”,終非佳構。

王羲之《蘭亭集序》

十、自然美

自然美是書法藝術中最樸素的形式美,它脫去了著意裝飾的外衣,泯去了人工斧鑿的痕跡,因而表現出一種天然的、富有魅力的美。

自然美貫穿于書法藝術的各個環節,是書法藝術共同美的一種表現形式,如筆法中一些屋漏痕、折釵股、壁拆、劃沙印泥的線條,在結構中要求各盡字的真態而與自然界天然參差不齊的物態相肖,佈局中“亂石鋪街”的章法,筆勢中如行雲流水的氣韻都富有自然之趣。

要達到自然美的藝術境界,必須從著意入手,自然決不是隨便、馬虎、不拘形態,不守法度。相反,它是純熟技巧和高度意境的完美結合,因此必須經過長期刻苦而嚴格的法度訓練。“既雕既琢,複歸於樸”。所以自然美的作品其表似淡而質樸,不事雕飾,其裡卻蘊藏著極大的內在美,是奇之極,是工之極,是巧之極,是美之極。王羲之的行書遒麗天成“猶夫西子毛嬙,天姿國色,不施粉黛,輝光動人矣”,這是一種出神入化的藝術境界,古人槁書,(如顏氏之稿)以其意不在書,一任自然,而天真罄露,所謂“不期工而自工”,故其作品往往入神,使人有意外之想。

歷代許多書家都是以筆力稱著的。剛勁之力,如鐵畫銀鉤,堅挺方折;柔和之力,綿裡藏針,婀娜凝練。這裡儘管有風格的不同,然都以不同的表現手法在他們的作品中體現出具有共性的“力感美”。所謂“眾妙攸歸,務存骨氣。”無怪乎南朝時的著名書法評論家王僧虔慨歎地說:“古今既異,無以辯其優劣,惟見筆力驚絕耳。”富有力感的作品其所以美,正是由於它能使觀者賞者在這凝固而不靜止的字形中領略到生命的運動。缺乏筆力,美就無法得到充分的表現和發揮。

五、氣勢美

我國的書法藝術,雖然是以文字為基礎的造型藝術,但“形”的產生離不開“勢”。兵家重形勢,拳家重撲勢,文章重氣勢,而書法重筆勢。前人評書無不談到“勢”,所謂“作書必先識勢”,可見“勢”在書法中佔有極重要地位,也是欣賞書法美的一個重要標誌。在筆墨技巧中,它往往代表字的“筋脈”、“血絡”、“行氣”。一幅作品中,如果點畫與點畫之間,顧盼呼應;字與字之間,逐勢瞻顧;行與行之間,遞相映帶;整幅字就會顯得意氣相聚、精神挽結。而給觀賞者以一種筆勢流暢、氣息貫注、神完氣足的藝術感受。我國古代許多優秀作品,有的氣勢雄偉,有的奔放,有的紆徐沉著,有不可阻遏之勢,有的激越頓挫,有的神采飛揚之態,有的沉靜茂密,有的淋漓酣暢,有的縱橫舒展,有的精神團聚,手法雖不同,但無不縱意馳騁,文從理順,心手交會,操縱自如,給人以一種血脈相通,一起呵成的藝術感受。缺乏氣勢的作品,就象泥塑木雕,不說不笑,固窒板滯,整幅作品就會顯得氣松神散,毫無生意。

故“勢”之美,是貫穿著全幅字的一種精神境界,能否識“勢”,也是品評書法作品的一個重要標準。

李建中《土母帖》

六、結構美

“結構”是研究每一個字中點畫之間哦搭配方法。作為文字,每一個字都有特定規範的組合形式,因而表現出它的“規律性”。然而作為書法,一種依附於文字的書寫藝術,又表現出它的“複雜性”。如何才能從千變萬化的字形中找出它們具有共同規律的東西來呢?一個漢字的結構就猶如一種建築,其中有美學,也有力學。不同點畫形態的變化,不同的搭配,可以產生不同的結構。同樣一個字,可以表現出不同的姿態,有的疏朗,有的嚴密,有的舒展,有的流麗,有的古樸,有的奇宕,有的峭瘦,有的豐腴,這些結構的搭配都離不開奇正的變化。過於平正則近俗而乏姿韻,過於險絕則意涉狂怪,妙在乎平中寓奇,正不板滯。奇不涉怪,合乎情理。而字的大小、長短、闊窄、疏密等又要合乎自然美的法則,既要各盡字的天然不齊的參差姿態,又必須在筆勢的管束下進行組合。越是險絕的結構,就越能顯出它的優美的姿態,但是一旦超出了重心的平衡範圍,字形的結構就又失去了合乎情理的自然美,看似險,實乃平,是經不起欣賞者推敲的。

七、章法美

章法又稱為“分間布白”,是研究字與字,行與行,以及整幅字之間的佈局方法。觀賞一件作品給人第一眼的印象,就是佈局的藝術效果。不同的佈局方法,是形成不同風格的重要條件之一。譬如有的章法,整齊勻稱,照應謹嚴,如一隊隊有紀律的行伍;有的章法,大小疏密,錯落其間,如夜空中閃爍明滅的星辰;有的作品行間茂密,左右映帶;有的作品,空曠疏朗,上下呼應。一幅作品的成功與否,章法上的佈局佔有很大的因素。章法集眾字而成篇,以整幅為一體,在書法技巧中,雖是一個獨立的部分,但卻與運筆的節奏,墨韻的變化,筆力和氣勢,結構和意境等方面有著密切的關係。一幅作品就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它通過字形的大小、長短、伸縮、開合以至用筆的輕重徐疾,墨韻濃淡枯潤的變化,在筆勢的管束下,組合成一個平衡而統一的整體。《蘭亭集序》終篇結構,首尾相應,筆意顧盼,偃仰起伏,似奇反正,血脈相連,一氣貫注。所以在佈局上達到了上下承接,左右呼應,打疊成一片,通篇章法團聚不散的效果。

章法的佈局美又在於它能符合自然美的法則,妙在各得其所。蘇東坡的《黃州寒食詩帖》通篇結構、大小、長短、疏密等變化迷離,在有意無意之中,流露出一種不事雕琢的意趣。精神興會,奔赴腕底,使整幅作品表現出一種豪放雄渾的氣勢。反之,過於工整齊平而無變化,雜亂無章而乏氣韻,以及一些過於窒塞局促,或過於疏遠神散的章法,往往就不能給人以一種美的享受。

張旭《古詩四帖》

八、意境美

“意境”是作者通過對自然界和生活中一些現象的觀察、思維和體會,運用熟練的筆墨技巧,從而在其作品中流露出他的思想、情感和藝術修養。它不是指某一字形或具體的點畫,而是貫穿于全幅的一種精神境界,意境越高,就越能顯示出它美的魅力。只有法度而乏意境,只能稱為“字匠”。故凡書家,無不以神韻,意境為書道之極峰;而書工筆史,雖竭精神於日夜,但只不過徒事描畫,僅取形貌,是不足以言書的,只有功性兼備,才能神采豐實。

古代書家,從自然界萬物的變化中汲取養料,從而極大的豐富了書法藝術的表現手法。如從夜空中大小錯落的星辰中領悟到“雨夾雪”的章法,從起伏不平而氣脈皆直的峰巒山麓、江流大河中意味到以曲勢取直的筆法,以變化的夏雲和奔騰的江水來形容流暢的筆勢,以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來比喻險絕的結構等等。這種由形象思維到意象創作,正是他們在造化中悟出真諦,遷想妙得的結果。

意境美又體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個性和氣質,任何有生命的藝術品,總是滲透和孕育著作者豐富的感情。歷代書家也不例外,如鍾繇,沈鷙威重,故其書勁利方重;王羲之,風度高遠,故其書神韻雅逸;顏真書如筆挾風濤。這些書家的作品,充滿了神情意趣,或藉以騁縱橫之志,或藉以抒鬱結之懷,凡“喜怒、窘窮、愉快、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乎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可見意境的美是一種富有更深刻內容的美,但它必須建築在“法”的基礎上,離開了“法”,腦海中的一切意境就無從表現。

柳公權《蒙詔貼》

九、風格美

風格美是品評書法藝術的一個首要條件,也是區分“書奴”或是“書家”的一個重要標誌。風格的產生除了與師承、家學、同時代名家的影響以及所吸收的傳統技巧有關外,還與作者的個性、氣質、膽識、文藝素養、審美趣味、立意以至人品等各方面都有著密切的關係。風格即人,就是思想和藝術的統一體。

古之書家,他們都能在前人的基礎上大膽創新,獨闢蹊徑,創作出許多不同的風格。例如有的作品,方勁堅挺,剛毅雄強,猶如一個威嚴的武士;有的作品,婉麗醇美,卓約多姿,猶如一個絕色的佳人;有的作品拙樸渾厚,深沉蒼勁,有古質之風;有的作品風流倜儻,疏放妍飄逸,有士人之雅;有的作品,矩矱森嚴,茂密安祥,有謀士之度;有的作品,骨秀神清,風韻蕭散,有逸士之態……,凡此種種,不同的風格,表現出不同人的個性和氣質,它們之間,爭妍鬥爭,各矜巧妙,使觀賞者目不遐注,於奇卉異葩之中留連忘返。而沒有風格的作品,如邯鄲學步。惟舊轍是循,縱能入木三分,亦被視為“書奴”,終非佳構。

王羲之《蘭亭集序》

十、自然美

自然美是書法藝術中最樸素的形式美,它脫去了著意裝飾的外衣,泯去了人工斧鑿的痕跡,因而表現出一種天然的、富有魅力的美。

自然美貫穿于書法藝術的各個環節,是書法藝術共同美的一種表現形式,如筆法中一些屋漏痕、折釵股、壁拆、劃沙印泥的線條,在結構中要求各盡字的真態而與自然界天然參差不齊的物態相肖,佈局中“亂石鋪街”的章法,筆勢中如行雲流水的氣韻都富有自然之趣。

要達到自然美的藝術境界,必須從著意入手,自然決不是隨便、馬虎、不拘形態,不守法度。相反,它是純熟技巧和高度意境的完美結合,因此必須經過長期刻苦而嚴格的法度訓練。“既雕既琢,複歸於樸”。所以自然美的作品其表似淡而質樸,不事雕飾,其裡卻蘊藏著極大的內在美,是奇之極,是工之極,是巧之極,是美之極。王羲之的行書遒麗天成“猶夫西子毛嬙,天姿國色,不施粉黛,輝光動人矣”,這是一種出神入化的藝術境界,古人槁書,(如顏氏之稿)以其意不在書,一任自然,而天真罄露,所謂“不期工而自工”,故其作品往往入神,使人有意外之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