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土家非遺“肉連響”

5月29日, 民間藝人在湖北利川市小青埡表演“肉連響”。 “肉連響”起源於湖北省利川市, 因舞者以手掌擊打額、肩、臉、臂、肘、腰、腿等部位發出有節奏的響聲而得名,

在早期是乞討者為了討生活而掌握的技藝。 解放後, “肉連響”幾經改編, 逐漸發展成為獨具土家族特色、植根於人民群眾中的民間藝術, 深受當地各族群眾歡迎, 於2008年6月被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新華社發(宋文 攝)

(責編:張育達(實習生)、陳育柱)

5月30日, “肉連響”傳人劉守紅(右)在湖北利川市大水井土家山寨向六歲的小徒弟李隧濤傳藝。 新華社發(文林 攝)

5月29日, 民間藝人在湖北利川市小青埡表演“肉連響”中的鼓技。 新華社發(文林 攝)

5月30日, 民間藝人在湖北利川市大水井土家山寨排練“肉連響”。 新華社發(文林 攝)

5月30日, 民間藝人在湖北利川市大水井土家山寨表演“肉連響”。 新華社發(熊宜超 攝)

5月30日, 民間藝人在湖北利川市大水井土家山寨裡表演“肉連響”。 新華社發(熊宜超 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