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為什麼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西遊記》是本講修心的書, 只是大多數人並未看懂。

孫悟空為求長生不老, 歷經千辛萬苦來到方寸山, 拜入菩提老祖門下。 菩提老祖住的地方有副對聯:“靈台方寸山,

斜月三星洞”。 這副對聯其實是副字謎, 靈台方寸是個“尋”字, 斜月三星是個“心”字, 合起來就是“尋心”之意。

《西游原旨》中指出, 孫悟空代表的就是我們的心, 即心猿意馬之心猿。 人心總是起伏不定、欲壑難填, 從這個意義上講, 每個人都是“孫悟空”, 都有著自己的心魔。

《西遊記》想告訴我們的是:欲改變世界, 先改變自己;欲改變自己, 先改變內心。

從古至今,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欲望, 既是人類發展進步的源動力, 也是人痛苦不幸的根源。

叔本華說, 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會痛苦, 欲望滿足後又會空虛, 人生就是一場在痛苦和空虛中不斷搖擺的悲劇。

因為欲望, 人會迷失本真, 被虛幻的東西所蒙蔽,

看不清事物的本來面目, 最終失去自我, 淪為毫無特點個性的庸人。

只有明心見性, 做到一通百通, 如此則萬事可為。

很多人常常感到迷茫, 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明心見性, 不是讓你去問自己到底想要什麼這樣的問題, 而是要先去認清世界和人生的真實面目。

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

人生就是“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是“人生常恨水常東”、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是一出出人艱不拆, 每天都難以逃脫工作的煩惱、生活的壓力、病痛的威脅以及隨時可能到來的死亡。

從長遠來看, 人最終都會淪為一個時間符號, 哪年生何年死, 沒有其他的任何意義。

人只有先認清了自身逃無可逃的悲劇性, 才能從死亡和毀滅中獲取超越自我的力量,

真正明白哪些是自己不需要的, 捨棄人生之中多餘的累贅, 從而按照最符合自己本性的方式去生活。

看清了這些, 最起碼你會明白, 健康比財富更重要, 人也不應該因為事業而犧牲家庭、親人。

說這些, 不是否定拼搏進取的人生態度, 也不是否認對物質文明的追求, 更不是宣揚不思進取的阿Q精神。

修養自我, 見性明心, 會讓你前進的方向更清晰, 前進的步伐更堅定, 前進的力量更充足。

約伯斯年輕時曾有一段鮮為人知的赴印度修行經歷, 他自稱是“兩三件他做過最重要的事中的一件”, 並且由此獲得了“一種那些沒有踏上過尋心之旅的人永遠也無法理解的思維方式”。

約伯斯跟隨印度大師修“禪”,

體悟“一切唯心、萬法唯識”, 除去繁雜的儀式, 摒棄繁瑣的思辨, 追求內心的頓悟, 並將其用在蘋果產品的設計理念上——極簡主義美學, 對蘋果系列產品的設計都尊重來自“內心和直覺的呼喚”, 蘋果的風靡全球也說明約伯斯的確做到了“直指人心”。

約伯斯有句名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縱觀約伯斯一生, 他是在用心實踐這句話。

哲人說, 心即世界。 搞得定心中萬千溝壑, 自然能應對紛繁嘈雜的現實世界。 心通則百通, 這點從約伯斯身上可見一斑。 修身修心 , 對於個人來說, 永遠都是王道。

《西遊記》中菩提老祖給孫(孫)悟空賜姓時說:“子者兒男也, 系者嬰細也, 正合嬰兒之本論“, 這與老子“為天下溪, 常德不離, 複歸於嬰兒”、孟子的“大人者, 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當我們把自己修養的像個孩子一樣, 時刻不忘初心, 心如明鏡、火眼金睛, 任何事物再也無法迷惑我們。 那時, 一個嶄新的自己就出現了, 世界也會因此改變。

你方寸之間的所思所想, 必能體現到現實世界中的無窮天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