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白鹿原》:時代在“原二代”身上有了蹤影

文/孔鯉

如果給七十多集的《白鹿原》做一個劃分, 那麼前十七集可以算作是白鹿原上第一代人的生長與第二代人的成長, 從第十八集開始到第三十四集結束, 則意味著白鹿原上第二代人逐漸做好了各自的選擇, 命運的齒輪也在轉動著。

而在第三十四集最後一幕, 《白鹿原》以充滿儀式感的畫面標誌著中國革命的春風沐雨要告終了, 暴風雨就要來了。

在陳忠實原著小說裡, 這十七集佔據的篇幅只從第八章到了第十二章, 主要講述了兩件事:田小娥來龍去脈和鎮嵩軍西安圍城, 而編劇也在這兩件事上著手, 使之糅合在了一塊。

一、田小娥列傳

王全安的電影版《白鹿原》被人詬病為“田小娥傳”, 整部電影儘管畫面、配樂和表演都很好, 但主線放在了田小娥身上, 失去了白鹿原原本的表達。

儘管這部“田小娥傳”以田小娥為主線, 但在故事表達上完全忠於原著,

人們往往會將目光集中在演員身上, 而忽略了對人物的關注, 以至於對田小娥這個人物難以產生同情之理解。

電視劇則不然, 由於篇幅較長, 編劇足可以“優哉遊哉”地給田小娥塑造一個人物小傳, 將原著裡散亂在各處的細節都豐滿起來, 讓觀眾足以對田小娥有一個感同身受的認知。

拿到這個人物時, 我們看在眼裡的是:田小娥身為郭舉人的妻子, 和郭舉人的長工黑娃有了姦情, 隨後被休回家, 又被黑娃娶走;緊接著黑娃去了別處, 田小娥被鹿子霖姦污, 又受鹿子霖的指使和白孝文有了情感。

某種意義上說, 這是一個“蕩婦”。 也因此很多人在看到電視劇版田小娥扮演者李沁的時候, 會下意識覺得她演不好田小娥,

因為李沁太清純了, 不夠風騷。

這就陷入到標籤化人物的局面裡去了, 作為田小娥, 她究竟應該是風騷還是清純呢?

李沁在紀錄片裡這樣說:“她(秦海璐)就說其實很簡單, 田小娥的這種媚和她的這種女人味是與生俱來的, 她是這種自信, 所以她才會仰著頭、挺著胸,

跟你說話的時候帶著那個勁兒, 她是融入到骨子裡的這種東西。 ”

可以說這樣對人物的把握是精准的, 田小娥的風騷不是流露到外面的(事實上“風騷”這個詞本身就已有了價值判斷), 而是骨子裡自信帶來的媚, 身為具有自主意識的女性,

她心氣高, 卻最終不得不被時代和禮教壓迫, 而這樣有自主意識卻又不徹底的女性, 在那個時代就會被人視作“風騷”。

編劇在塑造這個人物時, 將書中的黃老五和田秀才合二為一, 給了田小娥以豐富的人物前傳, 以讓觀眾更加能夠理解這個人物。

黃老五在原著裡是特別吝嗇的一個人, 吃飯都必須舔乾淨碗;而田小娥的父親田秀才則因為封建禮教的影響, 對女兒的姦情感到羞恥。 編劇讓黃老五和田秀才合二為一, 一方面田秀才深受封建禮教影響, 認為女兒的行為不端給自己丟了臉, 另一方面田秀才也變成了貪財之人, 因此甘願把女兒嫁給可以給田小娥當爺爺的郭舉人。 ——從這樣的雜糅中我們能發現, 田小娥的背景更加充實,她是大戶人家的姑娘,卻因為父親貪財而遭受到命運的不公,當我們不再以看客視角而是以田小娥視角來看這些事時,對這個人物的理解就立體許多了。

有趣的一點是,原著裡田小娥和黑娃的第一次互動在電視劇裡完整地被保留了下來:“下磚頭臺階的當兒,小女人腳下一拐,摔倒了……黑娃就攙住小女人的胳膊,扶她走上臺階,揭開竹皮簾子,剛蹺腳進廂房門檻,小女人‘哎喲’一聲,幾乎跌倒……他扶她坐到炕邊上剛鬆開手,她又‘哎喲’一聲,幾乎從炕邊上翻跌下來……”

第一下是真的摔跤,當時田小娥並沒有想要勾引黑娃的意思,從表演中我們可以看出第一次的時候眼神是驚慌的;而第二下的時候眼睛已經游離在外了,這時田小娥想的是試探黑娃;在試探黑娃得到自己想要的答覆後,第三下就是故意的了,於是在原著裡這麼寫:“她的胸脯緊緊貼著他的胸脯,黑娃覺得簡直要焚毀了。他一用勁就把她托起來,輕輕放到鋪著竹蔑涼席的炕面上,他感到她摟扒著的手臂依依不捨地鬆開了。”

這一層一層的意思逐步體現在田小娥身上,動作仿佛只是一連串的,但很明顯有不同的層次感,這個人物也因此活了起來。

第二十八集的時候,終於和原著第八章對上了鉤:“黑娃引著一個罕見的漂亮女人回到白鹿村。”而另一個故事也早已開啟。

二、暴風雨前夜

在《人間正道是滄桑》裡,儘管講述的是國共路線之爭,但在正式進入主線之前,它花了足足十集的篇幅講述了不同陣營的人在黃埔軍校的故事,這是中國革命的青春時代。在這段時間,中國最有生命力的青年們彙聚一堂,或北伐革命或探求中國道路,儘管有理念上的分歧,但在表達上卻是溫和的、包容的,直到中山艦事件和四一二事件爆發,中國革命進入暴風雨之中。

《白鹿原》同樣花了大量的篇幅來敘述這個“青年時代”,白鹿原上第二代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鹿兆鵬、鹿兆海、白孝文、白靈,有的入了共產黨,有的參了軍,有的堅守傳統,有的還在追尋……這是一個類似《三國演義》開頭十八路諸侯伐董卓的結構,不同的人來到同一個地方,大家相遇,然後產生分歧,然後分開,時代在他們身上有了蹤影。

提到《三國演義》,第三十二集裡,編劇借著朱先生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歷史以及自己眼中旁人對歷史的看法。軍閥吳佩孚手下的劉軍長(歷史原型是劉鎮華)在西安城週邊著城,朱先生前來勸說,在複述了原著的內容後,朱先生問:“劉軍長,您聽過《三國演義》嗎?三讓徐州,劉軍長聽過嗎?”劉軍長最愛聽的就是《三國演義》,於是他立刻說:“陶謙仁義讓徐州,為了老百姓,寧可給劉備,也不給曹操。”朱先生搖搖頭說:“那是《三國演義》的說法,《三國志》裡卻不是這麼記載。《三國志》記的是歷史,它說陶謙乃一地軍閥,殘暴腐敗、為害一方,誤判形勢,滅曹操滿門,曹軍打來,陶謙嚇死,死之前對下屬說,悔不該當初,還不如讓與劉備。”

劉軍長好奇:“這歷史和演義,怎會有如此大的區分?”

接下來朱先生的回答才是編劇想要表達的,他沒有停留在“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種淺薄的虛無主義上,而是更深入地探討了其原因:“自古以來呀,老百姓喜歡道義上感人的故事,根據自己的喜好演繹的歷史,或流芳百世,或遺臭萬年,豈是當政者能左右的呢?”

終於,在將近一半劇集後,編劇在原著改編的基礎上表達了自己的歷史觀:歷史是人民書寫的,也是人民表述的。

而人民是相信有正義存在的。因此過去的歷史在人們的口中,出現的不會是完整的、有生命的過去,而只會是通過乏味地把過去同現在進行比較、對照和影射,人們無法真正貼近過去的,也不需要貼近過去。

新的建構會立足於當下,得民心者得天下。這是編劇的歷史觀,在這一分鐘內不露崢嶸地第一次表達了出來。

這樣的情形還發生在第三十四集,當國共攜手並進時,鹿兆鵬(共產黨)和嶽維山(國民黨)產生了分歧:而這樣的分歧是矛盾的、割裂的。

在嶽維山的眼中,他只需要拉攏最有能力的那群人,就可以穩定這個局面:“只有你和我,有資格在這舞臺上唱戲,外面的這些人哪,充其量就算是個看客。”——這是傳統中國統治階級的思想,但在現代社會中卻不再適用。

於是鹿兆鵬搖頭:“我咋覺得,他們才是力量之所在呢?”

這看似是一個小分歧,原著裡也並沒有這一段,卻真實又通俗地展現了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分歧,一個走精英主義,一個走群眾路線——而最終誰會贏得最廣大群眾的支持呢?

結語 力量

原著第十二章最後,有這樣一段話:“(嶽維山)說著抓住坐在旁首的鹿兆鵬的手站立起來,兩隻挽著的手形成一個拳頭高高舉過頭頂停留在空中,顯示著團結的真誠,象徵著擎天立地的力量。這個生動的畫面攝人每一個與會者的眼睛儲存於他們的腦底,並為後來完全相反的結局發出歷史性的感歎。”

第三十四集最後也定格在這一幕,但誰都知道,暴風雨就要來了。

田小娥的背景更加充實,她是大戶人家的姑娘,卻因為父親貪財而遭受到命運的不公,當我們不再以看客視角而是以田小娥視角來看這些事時,對這個人物的理解就立體許多了。

有趣的一點是,原著裡田小娥和黑娃的第一次互動在電視劇裡完整地被保留了下來:“下磚頭臺階的當兒,小女人腳下一拐,摔倒了……黑娃就攙住小女人的胳膊,扶她走上臺階,揭開竹皮簾子,剛蹺腳進廂房門檻,小女人‘哎喲’一聲,幾乎跌倒……他扶她坐到炕邊上剛鬆開手,她又‘哎喲’一聲,幾乎從炕邊上翻跌下來……”

第一下是真的摔跤,當時田小娥並沒有想要勾引黑娃的意思,從表演中我們可以看出第一次的時候眼神是驚慌的;而第二下的時候眼睛已經游離在外了,這時田小娥想的是試探黑娃;在試探黑娃得到自己想要的答覆後,第三下就是故意的了,於是在原著裡這麼寫:“她的胸脯緊緊貼著他的胸脯,黑娃覺得簡直要焚毀了。他一用勁就把她托起來,輕輕放到鋪著竹蔑涼席的炕面上,他感到她摟扒著的手臂依依不捨地鬆開了。”

這一層一層的意思逐步體現在田小娥身上,動作仿佛只是一連串的,但很明顯有不同的層次感,這個人物也因此活了起來。

第二十八集的時候,終於和原著第八章對上了鉤:“黑娃引著一個罕見的漂亮女人回到白鹿村。”而另一個故事也早已開啟。

二、暴風雨前夜

在《人間正道是滄桑》裡,儘管講述的是國共路線之爭,但在正式進入主線之前,它花了足足十集的篇幅講述了不同陣營的人在黃埔軍校的故事,這是中國革命的青春時代。在這段時間,中國最有生命力的青年們彙聚一堂,或北伐革命或探求中國道路,儘管有理念上的分歧,但在表達上卻是溫和的、包容的,直到中山艦事件和四一二事件爆發,中國革命進入暴風雨之中。

《白鹿原》同樣花了大量的篇幅來敘述這個“青年時代”,白鹿原上第二代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鹿兆鵬、鹿兆海、白孝文、白靈,有的入了共產黨,有的參了軍,有的堅守傳統,有的還在追尋……這是一個類似《三國演義》開頭十八路諸侯伐董卓的結構,不同的人來到同一個地方,大家相遇,然後產生分歧,然後分開,時代在他們身上有了蹤影。

提到《三國演義》,第三十二集裡,編劇借著朱先生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歷史以及自己眼中旁人對歷史的看法。軍閥吳佩孚手下的劉軍長(歷史原型是劉鎮華)在西安城週邊著城,朱先生前來勸說,在複述了原著的內容後,朱先生問:“劉軍長,您聽過《三國演義》嗎?三讓徐州,劉軍長聽過嗎?”劉軍長最愛聽的就是《三國演義》,於是他立刻說:“陶謙仁義讓徐州,為了老百姓,寧可給劉備,也不給曹操。”朱先生搖搖頭說:“那是《三國演義》的說法,《三國志》裡卻不是這麼記載。《三國志》記的是歷史,它說陶謙乃一地軍閥,殘暴腐敗、為害一方,誤判形勢,滅曹操滿門,曹軍打來,陶謙嚇死,死之前對下屬說,悔不該當初,還不如讓與劉備。”

劉軍長好奇:“這歷史和演義,怎會有如此大的區分?”

接下來朱先生的回答才是編劇想要表達的,他沒有停留在“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種淺薄的虛無主義上,而是更深入地探討了其原因:“自古以來呀,老百姓喜歡道義上感人的故事,根據自己的喜好演繹的歷史,或流芳百世,或遺臭萬年,豈是當政者能左右的呢?”

終於,在將近一半劇集後,編劇在原著改編的基礎上表達了自己的歷史觀:歷史是人民書寫的,也是人民表述的。

而人民是相信有正義存在的。因此過去的歷史在人們的口中,出現的不會是完整的、有生命的過去,而只會是通過乏味地把過去同現在進行比較、對照和影射,人們無法真正貼近過去的,也不需要貼近過去。

新的建構會立足於當下,得民心者得天下。這是編劇的歷史觀,在這一分鐘內不露崢嶸地第一次表達了出來。

這樣的情形還發生在第三十四集,當國共攜手並進時,鹿兆鵬(共產黨)和嶽維山(國民黨)產生了分歧:而這樣的分歧是矛盾的、割裂的。

在嶽維山的眼中,他只需要拉攏最有能力的那群人,就可以穩定這個局面:“只有你和我,有資格在這舞臺上唱戲,外面的這些人哪,充其量就算是個看客。”——這是傳統中國統治階級的思想,但在現代社會中卻不再適用。

於是鹿兆鵬搖頭:“我咋覺得,他們才是力量之所在呢?”

這看似是一個小分歧,原著裡也並沒有這一段,卻真實又通俗地展現了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分歧,一個走精英主義,一個走群眾路線——而最終誰會贏得最廣大群眾的支持呢?

結語 力量

原著第十二章最後,有這樣一段話:“(嶽維山)說著抓住坐在旁首的鹿兆鵬的手站立起來,兩隻挽著的手形成一個拳頭高高舉過頭頂停留在空中,顯示著團結的真誠,象徵著擎天立地的力量。這個生動的畫面攝人每一個與會者的眼睛儲存於他們的腦底,並為後來完全相反的結局發出歷史性的感歎。”

第三十四集最後也定格在這一幕,但誰都知道,暴風雨就要來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