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上將陳士榘晚年透露粟裕挨整內幕:因得罪了人

核心提示:粟裕1958年還是受了批判, 還是有兩位老帥對他有看法。 同時也有幾位老帥受到株連, 比如劉伯承、葉劍英。 誰工作中都會有缺點,

一上綱上線就沒有邊了。 那次批判幸虧總理、陳毅力保, 否則粟裕有可能被打成“反黨集團”。

見到朱老總的老伴兒, 雙方只是簡單親切的幾句問候父親當了軍委辦公會議成員, 從一個軍種的領導進入全軍的領導班子。 父親那幾年常常外出, 視察地方部隊的情況, 有的時候也趁機拜會一下老戰友。

那時候還有相當一批幹部沒有解放, 而父親不倒反升, 父親去看望他們也帶有某種程度的安慰。

有一次到上海, 這裡是四人幫的老窩, 有很多父親的老戰友, 但幾乎全部倒臺。 陪同父親的上海市革委會成員除去張春橋、姚文元在北京., 其他人都與父親見了面。

父親提出希望見見老戰友曹荻秋、魏文伯, 幾個上海市新貴領導一怔。

還是工人造反司令陳阿大口直心快, 說:“看他們幹什麼, 走資派!”

通過瞭解, 父親得知曹荻秋、魏文伯還掛著, 並沒有定性為敵我矛盾, 於是還是與他們見了面, 見面後彼此感慨良多, 但是也沒有敢把心裡話掏出來。 那個時候誰都怕言多語失, 帶來災禍。

還有托父親給孩子走後門參軍的也很多, 那個時候參軍就相當於今天的出國留學, 是年輕人最嚮往的事。

父親雖然介紹幾個人參軍不是難事, 可他也怕落下走後門搞不正之風的嫌疑, 所以推掉的要遠遠多於幫助辦的, 這也得罪了一些人, 來托父親辦事的都不是“白丁”, 有的職務比父親還高。

有次父親接到何香凝老人的來信, 信中述說她的孫女也就是廖承志的女兒在內蒙插隊,

處境很不好, 受了不少罪, 希望父親幫忙讓孫女參軍。 父親非常尊重這位國民黨元老廖仲愷的夫人, 他給有關部隊寫信, 要求“抓緊辦”。 辦成後何香凝老人還來信感謝。

1995年父親病情加重, 當時已經擔任國務院港臺辦主任的廖暉親自到醫院去看望了父親,

也許廖暉還記得父親替廖家辦過一件事情。

記得那個時候高級幹部常去的地方就是北京飯店, 去飯店除去開一些會議外, 還可以去理髮、休息。 據說除了毛主席, 所有的高級幹部都去過北京飯店。 我們幾個子女也輪番被父親帶去過。 有次我蹭了一碗麵條, 隨口說了一句:“太淡, 沒味道。 ”

父親對我的不屑有些意見, 說:“總理來了都吃這個面, 你還覺得沒有味道?。 ”

有一天父親走在大廳休息, 突然一個老太太迎了上來。 父親高興地說:“康大姐, 您來了, 朱老總好嗎?”康克清也很高興, 畢竟在井岡山時代他們就認識了。 但康克清情緒明顯有些壓抑, 她警惕地看了看周圍, 說:“朱老總也很想念大家!”說這話的時候康克清有些傷感。

是啊, 紅軍時候朱老總正值中年, 從幾乎隨時會被敵人剿滅的井岡山打出了天下, 當年都稱“朱毛”。 可是現而今年近90的老人還沒有那些“頭上長角、身上長刺”的新貴吃香。

父親也不敢多說什麼, 只是發自內心地說:“朱老總年紀大了, 一定讓他老人家休息好, 他活著就是我們大家的福氣。 ”我當時有些納悶:人稱“紅軍之父”的老伴兒, 怎麼會這樣謹小慎微。 從中也可看到當年政治空氣之緊張了。

兩年以後, 我在收音機裡聽到朱德逝世的消息, 父親參加完追悼會回到家中, 吃晚飯的時候他說:“朱老總面相特別忠厚。 朱老總人緣特別好, 在延安的時候他50多歲, 和戰士一起打籃球。 分撥的時候, 兩邊戰士怕輸球都不要他, 把他曬在一邊,他也不生氣,多隨和呀。”

父親在晚年也和我談起朱老總,他承認老人對不少運動是消極的:“批判彭德懷、搞文化大革命、重用江青,朱老總都是很不以為然的。可是朱老總的黨性又不可能讓他公開反對,正好老人家的年紀大了,選擇沉默也就成了沒有其他辦法的選擇。”

粟裕以為我和三哥是父親身邊的戰士,顯得有些緊張1974年的夏天,我和三哥陪同父親到北京飯店。父親要理髮,正好碰見粟裕大將。他和父親握手問候,只是把話題停留在各自身體上。我明顯感到他們都有顧慮,我看到粟裕不時地看著我們,顯得有些緊張。父親趕緊說:“他們是我兒子。”

粟裕這才走過來和我們握手,但沒多久就匆匆離開了。

1984年粟裕逝世,我和父親又聊起這位被稱為中國第一大將的傑出將領。粟裕也像我問過的多位“疑問人物”一樣,我始終對戰功赫赫的他幾乎一直被“冷藏”大惑不解。出生在我們這樣的家庭,我對中國的軍事家很感興趣,當然平民百姓的子弟,像我這樣熱衷於討論中國軍事家的也不少,很多年輕人談起中國的名將都如數家珍。

父親那天和我透露過一件事情,就是五十年代在一次小範圍的軍事家會議上,主席曾經流露出對粟裕的不滿,而且還使用了激烈的語言。我追問父親,主席為什麼這樣?父親說:主席為什麼這樣我也搞不清楚,我只知道解放戰爭跨越長江的時候,主席讓粟裕儘快渡江。但是粟裕“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認為需要等待時機,晚了幾天。

父親說,粟裕這樣做成功地渡過去了,當然按主席的打法我想也會渡過去。

父親說:“當年我們一些高級軍官都知道主席和粟裕的一段對話。毛主席說:‘你們那樣果敢、迅猛地消滅了74師,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有兩個人沒想到,一個是蔣介石,‘第二個沒想到的人,就是我毛澤東呀!’可見主席當時是多麼欣賞粟裕。”

我問父親:“那粟裕解放後怎麼會是那種情況?”

父親說:“現在說話比十年前寬鬆多了,我前不久聽說,解放後陳賡曾對粟裕說過:‘古往今來,兩種人最危險,一是功勞太大的人,一是不去迎合上司的人。你老兄這兩樣一樣都不少,能不被整嗎?’粟裕打仗好,戰場上的事必須儘快敢於做決斷,容不得層層請示。可是解放後就不一樣了,一個領導幹部必須一級級地按規矩辦事,按戰爭年代處理上下級關係的做法讓一批幹部吃了大虧。我剛剛進城也有不適應的感覺。

1952年,粟裕當上了副總參謀長,1954年後,當上了總參謀長。他辦事情有自己的觀點,不唯上,不唯權,由此在工作中得罪了兩個老帥,有的時候讓他無所適從。後來粟裕也知道不能太較真,到了1955年評軍銜問題時,粟裕很有可能當元帥,但是他有自己的考慮,幾次誠懇要求不當元帥。主席決定讓他當第一大將。但是粟裕1958年還是受了批判,還是有兩位老帥對他有看法。

同時也有幾位老帥受到株連,比如劉伯承、葉劍英。誰工作中都會有缺點,一上綱上線就沒有邊了。那次批判幸虧總理、陳毅力保,否則粟裕有可能被打成‘反黨集團’。粟裕的總參謀長被免了。由於主席那個時候聽了倒粟的彙報,也對粟裕做出了不好的評價。文化大革命不是一夜之間產生的,整人也不是毛主席的專利。”

父親故去後,我仍然關注粟裕之謎。我聽北京一些差不多大的高幹子弟講,彭總1959年在廬山為民請命挨整,有人做粟裕工作,讓他揭發彭總,因為粟裕被批是彭總主持的。但是粟裕拒絕了,他不願意幹落井下石的事情。

一直到文革,粟裕一直處於似倒非倒的狀態,他的謹慎、低調讓他沒有成為“敵人”。而他1958年受到錯誤批判的問題,直到他去世後8年才徹底解決。

粟裕和父親是多年的老戰友,想想粟裕,感到父親受到一點冤枉也可以理解了。在這個特殊的“氣場”中,個人的命運常常是難以違抗的。

【相關閱讀】毛澤東為何一再高看被稱為“當代白起”的粟裕?

粟裕大將是中國現代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革命家。他不是元帥,卻是毛澤東極為倚重的方面軍統帥,屢屢被委以征戰重任,堪稱與蔣介石爭天下的“殺手鐧”,被譽為“當代白起”。連國民黨悍將胡璉晚年都由衷感歎:“土木不及一粟”。

據楊尚昆回憶,在七戰七捷之後,毛澤東就稱讚粟裕善於指揮大兵團作戰。而且對一些重要戰役,“毛主席常說,發電報徵求一下粟裕的意見”。 1949年9月30日,党和國家領導人在天安門廣場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毛澤東回身拉上朱德,又越過許多黨政領導,拉上了粟裕,加上賀龍一起為紀念碑鏟土。1961年9月,毛主席接見蒙哥馬利元帥。蒙哥馬利稱讚毛主席是高明的軍事家,用兵如神,特別是淮海戰役不可思議。毛主席很謙虛地說:“在我的戰友中,有一個最會帶兵打仗的人,這個人叫粟裕,淮海戰役就是他指揮的,他也是我們湖南人。”

眾所周知,毛澤東是劃時代的偉大人物,被世界稱為“巨人中的巨人”,他如此倚重粟裕,可見粟裕的優秀和卓越。

毛澤東為啥一再“高看”粟裕?筆者以為,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一是“謀略深”,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古人雲:“不謀全域者,不足謀一域”。“遠謀自有深韜略”。粟裕同志堪稱這樣的人物。他長期在一線指揮作戰,善於獨立思考,講真理不講面子,時常犯言直諫,從不計較個人得失。

在解放戰爭初期,粟裕對黨中央提出南線我軍外線出擊和華野一兵團躍進江南的戰略方針提出異議,斗膽直陳,請求留在江北打大殲滅戰,最終打出了七戰七捷、豫東戰役和後來的淮海戰役。令人欽佩的是,當時粟裕同志提出異議的兩個戰略方針,都是在戰局轉變的關鍵時刻,而且都是由毛澤東親自提出,五大書記一致同意,戰區主要指揮員一致擁護的,已經轉變為作戰指令下達。在這樣的情況下,粟裕同志敢於提出不同意見,沒有縝密獨到的戰略思想,沒有力排眾議、堅持真理的恢宏氣魄是做不到的。

二是“殲敵多”,摧枯拉朽,所向披靡。解放戰爭初期,粟裕在蘇中七戰七捷,威名大震。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會兵後,毛澤東明示:“在陳(毅)領導下,大政方針共同決定,戰役指揮交粟負責。”粟裕不辱使命,相繼成功指揮了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沙土集等戰役。

1948年5月,粟裕被任命為華野代司令員兼政委,實際上成為華東戰區最高指揮員獨當一面,旋即又指揮了豫東和濟南戰役。之後的淮海戰役則是粟裕的巔峰之作。據軍史資料,在解放戰爭中,第三野軍共殲滅國民黨軍245余萬人,而同期林彪領導的第四野戰軍,殲滅國民黨軍為180余萬人。

三是“擔重任”,不避艱險,上演活劇。在解放戰爭中,陳、粟麾下的華野,面對的敵人數量最多,裝備最為精良,戰鬥力最強。粟裕不避艱險,勇當大任,縱橫馳騁,精心運籌,不斷尋找、創造戰機,上演了一幕幕讓人歎為觀止的活劇。

1947年,蔣介石對我山東根據地和解放區實施重點進攻,雙方在孟良崮展開爭奪戰,華野“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全殲國民黨軍“王牌中的王牌”整編74師3萬餘人。後來毛澤東曾對粟裕說:“孟良崮一役,全殲74師,擊斃敵酋張靈甫,有兩個人沒想到,一個是蔣介石,第二個就是我。”解放戰爭的第一年是我軍最困難的一年,據當時延安總部公佈的戰績統計,1946年7月到1947年7月,解放軍全軍殲敵正規軍46個完整師,其中華東殲滅了29個,占63%。

四是“風節高”,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粟裕只講貢獻,不思索取,兩讓司令,一辭元帥,堪稱共產黨人當之無愧的楷模。在1955年授銜討論到粟裕軍銜問題時,毛澤東不僅要給粟裕授元帥銜,而且給予了粟裕極高的評價。毛澤東說:“論功、論曆、論才、論德,粟裕可以領元帥銜,在解放戰爭中,誰人不曉得華東粟裕呀?”周恩來說:“可是粟裕已經請求辭帥呢?”毛澤東還說:“難得粟裕!壯哉粟裕!竟三次辭帥,1945年讓了華中軍區司令員,1948年讓了華東野戰軍司令員,現在又讓元帥銜,比起那些要跳樓的人,強千百倍麼!”周恩來也說:“粟裕二讓司令一讓元帥,人才難得,大將還是要當的。”毛澤東補充說:“而且是第一大將。”

五是“黨性強”,忍辱負重,忠誠於黨。粟裕同志堅持原則,不事迎合,直言敢諫,鐵骨錚錚,他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和善於獨立思考的工作態度,讓人充滿敬佩之情。

然而,“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高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粟裕的傑出同時也使他遭受不應有的挫折。以至於1958年,粟裕同志在軍委擴大會議上受到錯誤批判,並因此長期受到不公正的對待。但在身處逆境的情況下,他始終不渝地堅信党,忠誠黨的事業,不埋怨,不消沉,竭盡全力為黨努力工作,為國家安全和軍隊建設操勞,直至生命的最後一息。“半世生涯戎馬間,一生系得幾危安。沙場百戰談笑過,際遇數番曆辛艱。松蒼敢向雲爭立,草勁何懼疾風寒。生死沉浮尋常事,樂將宏願付青山。”粟裕的這首詩正是他的人生寫照。

陳丕顯曾這樣評價粟裕:“歷史是無情的又是多情的,她會很快地忘卻一些人,也會永遠記著一些人,粟裕同志是被歷史記著、並且用金字刻在史冊上的人。”桃李無言,下自成蹊。無冕元帥粟裕作為戰爭的驕子,將註定將永垂青史,流芳千古。粟裕是黨和人民的驕傲,他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在蘇中抗戰的前中期,粟裕指揮對日作戰的規模一般都不大,原因主要還是新四軍的力量尚不足以與日軍對拼,但到1944年初,蘇中的新四軍主力部隊已達到20個團,計3萬多人,並且集中進行過冬季練兵,技戰術能力都有了新的提高。這使粟裕認識到己方已經有了大規模主動出擊的可能。

1944年2月至3月,粟裕著手組織車橋戰役。此戰他集中了5個主力團,分別為蘇中軍區教導團、第四分區特務團、第一團、第七團和第五十二團,這些部隊均是蘇中新四軍的絕對主力,像第七團、教導團都可以獨立完成一場大的戰鬥,再加上地方武裝和民兵的配合,如此規模的攻勢作戰,在蘇中抗戰史上沒有先例。

粟裕是指揮大兵團作戰的高手,他有一個“組織戰鬥”的理論,其關鍵點就是實行大兵團作戰中的協同作戰。奉命參戰的5個團平時各打一處,作戰風格也不盡一致,粟裕就把互相瞭解、特點相仿的部隊,臨時編成一個建制,共編成三個縱隊、一個總預備隊,並適當調整了部隊建構和幹部配備。

車橋一帶皆為水網地區,粟裕發動3萬多民兵與群眾,在車橋周圍築路打壩,共築起穿越湖蕩、綿延達30裡的5條大壩,以便於部隊隱蔽接近車橋。此時新四軍在蘇北已經樹大根深,具備相當雄厚的社會和群眾基礎,可謂是一呼百應,與抗戰前中期已不可同日而語。築壩之外,粟裕又組織數以千計的船隻,把部隊、雲梯、擔架隊運到了車橋附近。

大戰之前,粟裕將師直機關分成前後兩個梯隊,其中一個梯隊北移,他自率一個梯隊南移,用來吸引日軍的注意力。當時無論是正忙於“清鄉”的日軍主力,還是守衛車橋的日偽軍,事先對他的作戰意圖及部隊調動均一無所知。

3月5日,攻城主力第七團遠途奔襲,從南北兩個方向直插車橋。粟裕對該團指戰員說:“成敗勝負,關係重大,哪怕敵人築了銅牆鐵壁,你也要給我砸開它!”

他事先為攻城部隊特製了一批攻堅器材,光用於登城的就有連環雲梯、單梯三角鉤、爬城鉤等多種,突擊隊泅水遊過外壕後,便借助這些器材爬過圍牆,對通往街心的碉堡展開攻擊。

粟裕在車橋戰役中採用的是“掏心戰”戰術,即先進入街心,佔領鎮內的所有街道,然後四面開花,分割包圍,對周圍的碉堡逐一攻堅。在攻陷車橋的同時,前來增援的日偽軍也遭到伏擊,傷亡慘重。

車橋戰役共打死打傷日軍350餘人,僅第六十五師團就報告戰死69人,其中包括大隊長山澤大佐、機關槍中隊長金丸中尉。在這份報告中,紀錄有14人失蹤(實際已被俘),這是大反攻到來之前,敵後戰場上一次性戰役生俘日軍最多的一次。

日俘炮兵中尉山本一山供認:“這次戰鬥失敗,我們犯了輕視新四軍的錯誤。”說到這裡,他的目光中滿是敬畏,突然收緊下巴:“你們的粟裕了不起!”

粟裕在對日作戰中指揮的大規模戰役不多,戰績也因此受到影響,但這跟他的指揮能力並沒有關係。一方面是新四軍當時的實力還不足以應付這樣的大戰,另一方面上級的指導方針對他有很大約束。例如在粟裕將車橋戰役的經過報到新四軍軍部後,軍部起初竟然不是高興,而是十分擔心。主持工作的饒瀨石害怕這樣大動干戈,會不會“過分暴露了自己的力量”,從而像百團大戰那樣,引起日軍瘋狂報復,也給華中根據地來個“五一大掃蕩”。

車橋戰役所產生的效應,遠遠超出了預期。戰役結束不久,就發生了12名日軍集體上吊自殺事件。此後當粟裕揮師進攻車橋附近的日軍據點時,戰鬥都出奇地順利,日偽軍幾乎是望風而逃,像車橋那樣拼命死守或增援的事再也沒發生過。

把他曬在一邊,他也不生氣,多隨和呀。”

父親在晚年也和我談起朱老總,他承認老人對不少運動是消極的:“批判彭德懷、搞文化大革命、重用江青,朱老總都是很不以為然的。可是朱老總的黨性又不可能讓他公開反對,正好老人家的年紀大了,選擇沉默也就成了沒有其他辦法的選擇。”

粟裕以為我和三哥是父親身邊的戰士,顯得有些緊張1974年的夏天,我和三哥陪同父親到北京飯店。父親要理髮,正好碰見粟裕大將。他和父親握手問候,只是把話題停留在各自身體上。我明顯感到他們都有顧慮,我看到粟裕不時地看著我們,顯得有些緊張。父親趕緊說:“他們是我兒子。”

粟裕這才走過來和我們握手,但沒多久就匆匆離開了。

1984年粟裕逝世,我和父親又聊起這位被稱為中國第一大將的傑出將領。粟裕也像我問過的多位“疑問人物”一樣,我始終對戰功赫赫的他幾乎一直被“冷藏”大惑不解。出生在我們這樣的家庭,我對中國的軍事家很感興趣,當然平民百姓的子弟,像我這樣熱衷於討論中國軍事家的也不少,很多年輕人談起中國的名將都如數家珍。

父親那天和我透露過一件事情,就是五十年代在一次小範圍的軍事家會議上,主席曾經流露出對粟裕的不滿,而且還使用了激烈的語言。我追問父親,主席為什麼這樣?父親說:主席為什麼這樣我也搞不清楚,我只知道解放戰爭跨越長江的時候,主席讓粟裕儘快渡江。但是粟裕“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認為需要等待時機,晚了幾天。

父親說,粟裕這樣做成功地渡過去了,當然按主席的打法我想也會渡過去。

父親說:“當年我們一些高級軍官都知道主席和粟裕的一段對話。毛主席說:‘你們那樣果敢、迅猛地消滅了74師,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有兩個人沒想到,一個是蔣介石,‘第二個沒想到的人,就是我毛澤東呀!’可見主席當時是多麼欣賞粟裕。”

我問父親:“那粟裕解放後怎麼會是那種情況?”

父親說:“現在說話比十年前寬鬆多了,我前不久聽說,解放後陳賡曾對粟裕說過:‘古往今來,兩種人最危險,一是功勞太大的人,一是不去迎合上司的人。你老兄這兩樣一樣都不少,能不被整嗎?’粟裕打仗好,戰場上的事必須儘快敢於做決斷,容不得層層請示。可是解放後就不一樣了,一個領導幹部必須一級級地按規矩辦事,按戰爭年代處理上下級關係的做法讓一批幹部吃了大虧。我剛剛進城也有不適應的感覺。

1952年,粟裕當上了副總參謀長,1954年後,當上了總參謀長。他辦事情有自己的觀點,不唯上,不唯權,由此在工作中得罪了兩個老帥,有的時候讓他無所適從。後來粟裕也知道不能太較真,到了1955年評軍銜問題時,粟裕很有可能當元帥,但是他有自己的考慮,幾次誠懇要求不當元帥。主席決定讓他當第一大將。但是粟裕1958年還是受了批判,還是有兩位老帥對他有看法。

同時也有幾位老帥受到株連,比如劉伯承、葉劍英。誰工作中都會有缺點,一上綱上線就沒有邊了。那次批判幸虧總理、陳毅力保,否則粟裕有可能被打成‘反黨集團’。粟裕的總參謀長被免了。由於主席那個時候聽了倒粟的彙報,也對粟裕做出了不好的評價。文化大革命不是一夜之間產生的,整人也不是毛主席的專利。”

父親故去後,我仍然關注粟裕之謎。我聽北京一些差不多大的高幹子弟講,彭總1959年在廬山為民請命挨整,有人做粟裕工作,讓他揭發彭總,因為粟裕被批是彭總主持的。但是粟裕拒絕了,他不願意幹落井下石的事情。

一直到文革,粟裕一直處於似倒非倒的狀態,他的謹慎、低調讓他沒有成為“敵人”。而他1958年受到錯誤批判的問題,直到他去世後8年才徹底解決。

粟裕和父親是多年的老戰友,想想粟裕,感到父親受到一點冤枉也可以理解了。在這個特殊的“氣場”中,個人的命運常常是難以違抗的。

【相關閱讀】毛澤東為何一再高看被稱為“當代白起”的粟裕?

粟裕大將是中國現代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革命家。他不是元帥,卻是毛澤東極為倚重的方面軍統帥,屢屢被委以征戰重任,堪稱與蔣介石爭天下的“殺手鐧”,被譽為“當代白起”。連國民黨悍將胡璉晚年都由衷感歎:“土木不及一粟”。

據楊尚昆回憶,在七戰七捷之後,毛澤東就稱讚粟裕善於指揮大兵團作戰。而且對一些重要戰役,“毛主席常說,發電報徵求一下粟裕的意見”。 1949年9月30日,党和國家領導人在天安門廣場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毛澤東回身拉上朱德,又越過許多黨政領導,拉上了粟裕,加上賀龍一起為紀念碑鏟土。1961年9月,毛主席接見蒙哥馬利元帥。蒙哥馬利稱讚毛主席是高明的軍事家,用兵如神,特別是淮海戰役不可思議。毛主席很謙虛地說:“在我的戰友中,有一個最會帶兵打仗的人,這個人叫粟裕,淮海戰役就是他指揮的,他也是我們湖南人。”

眾所周知,毛澤東是劃時代的偉大人物,被世界稱為“巨人中的巨人”,他如此倚重粟裕,可見粟裕的優秀和卓越。

毛澤東為啥一再“高看”粟裕?筆者以為,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一是“謀略深”,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古人雲:“不謀全域者,不足謀一域”。“遠謀自有深韜略”。粟裕同志堪稱這樣的人物。他長期在一線指揮作戰,善於獨立思考,講真理不講面子,時常犯言直諫,從不計較個人得失。

在解放戰爭初期,粟裕對黨中央提出南線我軍外線出擊和華野一兵團躍進江南的戰略方針提出異議,斗膽直陳,請求留在江北打大殲滅戰,最終打出了七戰七捷、豫東戰役和後來的淮海戰役。令人欽佩的是,當時粟裕同志提出異議的兩個戰略方針,都是在戰局轉變的關鍵時刻,而且都是由毛澤東親自提出,五大書記一致同意,戰區主要指揮員一致擁護的,已經轉變為作戰指令下達。在這樣的情況下,粟裕同志敢於提出不同意見,沒有縝密獨到的戰略思想,沒有力排眾議、堅持真理的恢宏氣魄是做不到的。

二是“殲敵多”,摧枯拉朽,所向披靡。解放戰爭初期,粟裕在蘇中七戰七捷,威名大震。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會兵後,毛澤東明示:“在陳(毅)領導下,大政方針共同決定,戰役指揮交粟負責。”粟裕不辱使命,相繼成功指揮了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沙土集等戰役。

1948年5月,粟裕被任命為華野代司令員兼政委,實際上成為華東戰區最高指揮員獨當一面,旋即又指揮了豫東和濟南戰役。之後的淮海戰役則是粟裕的巔峰之作。據軍史資料,在解放戰爭中,第三野軍共殲滅國民黨軍245余萬人,而同期林彪領導的第四野戰軍,殲滅國民黨軍為180余萬人。

三是“擔重任”,不避艱險,上演活劇。在解放戰爭中,陳、粟麾下的華野,面對的敵人數量最多,裝備最為精良,戰鬥力最強。粟裕不避艱險,勇當大任,縱橫馳騁,精心運籌,不斷尋找、創造戰機,上演了一幕幕讓人歎為觀止的活劇。

1947年,蔣介石對我山東根據地和解放區實施重點進攻,雙方在孟良崮展開爭奪戰,華野“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全殲國民黨軍“王牌中的王牌”整編74師3萬餘人。後來毛澤東曾對粟裕說:“孟良崮一役,全殲74師,擊斃敵酋張靈甫,有兩個人沒想到,一個是蔣介石,第二個就是我。”解放戰爭的第一年是我軍最困難的一年,據當時延安總部公佈的戰績統計,1946年7月到1947年7月,解放軍全軍殲敵正規軍46個完整師,其中華東殲滅了29個,占63%。

四是“風節高”,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粟裕只講貢獻,不思索取,兩讓司令,一辭元帥,堪稱共產黨人當之無愧的楷模。在1955年授銜討論到粟裕軍銜問題時,毛澤東不僅要給粟裕授元帥銜,而且給予了粟裕極高的評價。毛澤東說:“論功、論曆、論才、論德,粟裕可以領元帥銜,在解放戰爭中,誰人不曉得華東粟裕呀?”周恩來說:“可是粟裕已經請求辭帥呢?”毛澤東還說:“難得粟裕!壯哉粟裕!竟三次辭帥,1945年讓了華中軍區司令員,1948年讓了華東野戰軍司令員,現在又讓元帥銜,比起那些要跳樓的人,強千百倍麼!”周恩來也說:“粟裕二讓司令一讓元帥,人才難得,大將還是要當的。”毛澤東補充說:“而且是第一大將。”

五是“黨性強”,忍辱負重,忠誠於黨。粟裕同志堅持原則,不事迎合,直言敢諫,鐵骨錚錚,他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和善於獨立思考的工作態度,讓人充滿敬佩之情。

然而,“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高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粟裕的傑出同時也使他遭受不應有的挫折。以至於1958年,粟裕同志在軍委擴大會議上受到錯誤批判,並因此長期受到不公正的對待。但在身處逆境的情況下,他始終不渝地堅信党,忠誠黨的事業,不埋怨,不消沉,竭盡全力為黨努力工作,為國家安全和軍隊建設操勞,直至生命的最後一息。“半世生涯戎馬間,一生系得幾危安。沙場百戰談笑過,際遇數番曆辛艱。松蒼敢向雲爭立,草勁何懼疾風寒。生死沉浮尋常事,樂將宏願付青山。”粟裕的這首詩正是他的人生寫照。

陳丕顯曾這樣評價粟裕:“歷史是無情的又是多情的,她會很快地忘卻一些人,也會永遠記著一些人,粟裕同志是被歷史記著、並且用金字刻在史冊上的人。”桃李無言,下自成蹊。無冕元帥粟裕作為戰爭的驕子,將註定將永垂青史,流芳千古。粟裕是黨和人民的驕傲,他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在蘇中抗戰的前中期,粟裕指揮對日作戰的規模一般都不大,原因主要還是新四軍的力量尚不足以與日軍對拼,但到1944年初,蘇中的新四軍主力部隊已達到20個團,計3萬多人,並且集中進行過冬季練兵,技戰術能力都有了新的提高。這使粟裕認識到己方已經有了大規模主動出擊的可能。

1944年2月至3月,粟裕著手組織車橋戰役。此戰他集中了5個主力團,分別為蘇中軍區教導團、第四分區特務團、第一團、第七團和第五十二團,這些部隊均是蘇中新四軍的絕對主力,像第七團、教導團都可以獨立完成一場大的戰鬥,再加上地方武裝和民兵的配合,如此規模的攻勢作戰,在蘇中抗戰史上沒有先例。

粟裕是指揮大兵團作戰的高手,他有一個“組織戰鬥”的理論,其關鍵點就是實行大兵團作戰中的協同作戰。奉命參戰的5個團平時各打一處,作戰風格也不盡一致,粟裕就把互相瞭解、特點相仿的部隊,臨時編成一個建制,共編成三個縱隊、一個總預備隊,並適當調整了部隊建構和幹部配備。

車橋一帶皆為水網地區,粟裕發動3萬多民兵與群眾,在車橋周圍築路打壩,共築起穿越湖蕩、綿延達30裡的5條大壩,以便於部隊隱蔽接近車橋。此時新四軍在蘇北已經樹大根深,具備相當雄厚的社會和群眾基礎,可謂是一呼百應,與抗戰前中期已不可同日而語。築壩之外,粟裕又組織數以千計的船隻,把部隊、雲梯、擔架隊運到了車橋附近。

大戰之前,粟裕將師直機關分成前後兩個梯隊,其中一個梯隊北移,他自率一個梯隊南移,用來吸引日軍的注意力。當時無論是正忙於“清鄉”的日軍主力,還是守衛車橋的日偽軍,事先對他的作戰意圖及部隊調動均一無所知。

3月5日,攻城主力第七團遠途奔襲,從南北兩個方向直插車橋。粟裕對該團指戰員說:“成敗勝負,關係重大,哪怕敵人築了銅牆鐵壁,你也要給我砸開它!”

他事先為攻城部隊特製了一批攻堅器材,光用於登城的就有連環雲梯、單梯三角鉤、爬城鉤等多種,突擊隊泅水遊過外壕後,便借助這些器材爬過圍牆,對通往街心的碉堡展開攻擊。

粟裕在車橋戰役中採用的是“掏心戰”戰術,即先進入街心,佔領鎮內的所有街道,然後四面開花,分割包圍,對周圍的碉堡逐一攻堅。在攻陷車橋的同時,前來增援的日偽軍也遭到伏擊,傷亡慘重。

車橋戰役共打死打傷日軍350餘人,僅第六十五師團就報告戰死69人,其中包括大隊長山澤大佐、機關槍中隊長金丸中尉。在這份報告中,紀錄有14人失蹤(實際已被俘),這是大反攻到來之前,敵後戰場上一次性戰役生俘日軍最多的一次。

日俘炮兵中尉山本一山供認:“這次戰鬥失敗,我們犯了輕視新四軍的錯誤。”說到這裡,他的目光中滿是敬畏,突然收緊下巴:“你們的粟裕了不起!”

粟裕在對日作戰中指揮的大規模戰役不多,戰績也因此受到影響,但這跟他的指揮能力並沒有關係。一方面是新四軍當時的實力還不足以應付這樣的大戰,另一方面上級的指導方針對他有很大約束。例如在粟裕將車橋戰役的經過報到新四軍軍部後,軍部起初竟然不是高興,而是十分擔心。主持工作的饒瀨石害怕這樣大動干戈,會不會“過分暴露了自己的力量”,從而像百團大戰那樣,引起日軍瘋狂報復,也給華中根據地來個“五一大掃蕩”。

車橋戰役所產生的效應,遠遠超出了預期。戰役結束不久,就發生了12名日軍集體上吊自殺事件。此後當粟裕揮師進攻車橋附近的日軍據點時,戰鬥都出奇地順利,日偽軍幾乎是望風而逃,像車橋那樣拼命死守或增援的事再也沒發生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