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大家看看王羲之的啟蒙老師衛夫人的生平、書法及書論

衛夫人, 東晉著名女書法家(272-349年), 她傳為王右軍(王羲之)之師, 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人。 名鑠, 字茂漪。 族祖衛瓘, 官至西晉司空, 錄尚書事,

與索靖俱善草書, 人稱"一台二妙"。 衛夫人是汝陰太守李矩之妻, 世稱衛夫人。 師承鐘繇, 尤善楷書, 傳世楷書八行在《淳化閣帖》。 家學淵源(北派之祖衛瓘侄女、衛桓的堂妹), 有名當代。 從父衛恒, 官終黃門郎, 亦善書法, 著有《四體書勢》。 《法書要錄》說她得筆法于鐘繇, 熔鐘、衛之法於一爐。 有《名姬帖》、《衛氏和南帖》傳世。 她曾作詩論及草隸書體, 又奉敕為朝廷寫《急就章》。 其字形已由鐘繇的扁方變為長方形, 線條清秀平和, 嫻雅婉麗, 去隸已遠, 說明當時楷書已經成熟而普遍。 宋陳思《書小史》引唐人書評, 說她的書法"如插花舞女, 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臺、仙娥弄影, 紅蓮映水、碧沼浮霞", 應該不是過譽之詞。

衛夫人《稽首和南帖》

古名姬帖

衛夫人的從祖衛覬、從伯衛瓘、從兄衛恒, 都是著名書法家、書法理論家。 衛夫人自小受家族影響, 成為一個書法高手。 後來又成為王羲之的書法老師。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講, 沒有衛夫人的啟蒙教育, 也就沒有後來的書聖王羲之。 關於衛夫人的書法成就、書法特點以及她和王羲之的關係, 許多書法史書都有記載。 現略舉兩例:劉宋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載:"晉中書郎李充母衛夫人, 善鐘法。 王逸少之師。 "唐張懷瓘《書斷》載:"衛夫人名鑠, 字茂漪。 廷尉展之女弟、恒之從女(應為從妹), 汝陰(今安徽阜陽。 按:原注"應為江州", 誤。

據李矩本傳, 李矩年輕時因捍衛家鄉有功, 被東海王司馬越任命為汝陰太守。 其時還沒有江州。 江州即今江西九江, 當時叫柴桑。 李矩最後官至都督河南三郡軍事、安西將軍、滎陽太守、修武縣侯)太守李矩之妻也。 隸書尤善, 規矩鐘公。 永和五年卒, 年七十八。 子克(應為充)為中書郎, 亦工書。 這些記載, 都提到衛夫人是王羲之的書法老師及衛夫人書法學鐘繇。 其書法的特點是婉媚清穆。 除衛夫人是王羲之的書法啟蒙師以外, 衛夫人還可能是王羲之的姨母。 主要依據是鄭杓《衍極》和陶宗儀《書史會要》都說"衛與王世為中表"。 王國棟所修《王氏宗譜》更在羲之之父王曠條下注明"配衛氏"。

衛夫人所嫁的江夏李氏, 也是一個書法世家。 衛夫人之子李充,

李充的從兄李式、李廞等都有書名。 尤其是李式, 其書法成就在東晉初期已可同當時的書法權威王廙(羲之叔父)和庾翼媲美的程度。 發展至唐代, 江夏李氏竟出現了李邕那樣的書法大家。 江夏李氏, 東晉以前未見有以書法名世者。 東晉以後李氏書法的興旺, 當與衛夫人嫁李家有關。 衛夫人雖然只比李式大2歲, 但如果衛夫人18歲嫁與李家, 那時李式只是一個16歲的少年, 可以認為, 正是由於衛夫人的傳授才使李家得以登上書法的高峰。 張懷瓘《書斷》在介紹李式時說, 李式"甚推其叔母(即衛夫人)"就是證明。 古代好的書跡不易看到, 筆法保密不輕易傳人。 一旦得到正確筆法和看到高水準的書作, 就具備了成為名家的重要條件。 衛夫人的啟蒙書教,不僅影響了王羲之(羲之還有一個蒙師,即叔父王廙),也造就了江夏李氏這一書法世家。功莫大焉!

永和二年,衛夫人隨兒子李充來剡,永和五年,病故。

衛夫人何時來到剡縣?其子李充《本傳》記載:"征北將軍褚裒又引為參軍。充以家貧,苦求外出。裒將許之為縣,試問之。充曰:'窮猿投林,豈暇擇木?'乃除剡縣令。遭母憂,服闕,為大著作郎。"

《本傳》還說李充"少孤"。可見衛夫人是由兒子李充贍養的。李充原在京師為王導椽,後轉"記室參軍",記室參軍是個低級官吏,屬幕僚性質,待遇不高,故自稱"家貧",且已到了無暇擇木的程度。故他借轉為褚裒參軍之機,提出"外出"的要求。那麼,褚氏推薦他為剡縣令在何時呢?據《晉書·穆帝紀》記載:永和二年(西元346年)"秋七月,以兗州剌史褚裒為征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兗州剌史沒有資格"開府"。開府以後才得招聘幕僚,故李充到剡縣的上界在永和二年七月以後。而永和五年七月褚裒北伐失利,退屯廣陵。該年十二月褚即病死。故李充始任剡縣令的時間是永和二年七月至永和五年七月之間,只有3年時間。看來李充始任剡令的時間在永和三年(347)前後可能性最大。據張懷瓘所說,衛夫人永和五年病故。病故的具體時間沒有具體記載。如我推想的《姨母帖》中的姨母是指衛夫人可以成立,那麼《姨母帖》寫於十一月十三日。當時羲之尚在京城護軍將軍任上,訃告由剡縣傳至京師需要幾天或十幾天,那麼衛夫人逝世當在永和五年的十月底或十一月初。

《晉書·王羲之傳》說:"孫綽、李充、許詢、支遁皆以文義冠世。並築室東土,與羲之同好。"王羲之永和七年才到會稽任內史。李充當時因母喪在剡閒居,用"築室東土"來形容是可以的,但永和九年蘭亭修禊名單中已無李充之名。說明李充永和八年服喪完畢已到京師任大著作郎了。故羲之與李充在會稽"同好"只有永和七至八年2年時間,這時衛夫人已經去世。

衛夫人不但在書法藝術實踐上有突出成就,不讓鬚眉,而且在書法藝術理論方面也有重大建樹和比較全面深入的論述。她撰有《筆陣圖》一卷,全面深入地參考了有關的書法理論,並提出自己的看法。所著《筆陣圖》中雲:「橫」如千里之陣雲、「點」似高山之墬石、「撇」如陸斷犀象之角、「豎」如萬歲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鈞弩發、「鉤」如勁弩筋節。 她在書中首先提出,書法之妙"莫先乎用筆"。主張學習書法要上溯其源,師法古人,反對諳於道理,學不該贍,以致徒費精神,學無成功。衛夫人又提出,在學習和創作時,要注意選用筆、墨、紙、硯的品種和產地,強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又著重指出,執筆要有講究,不同書體應採用不同的執筆法,並加以具體分析,說:"有心急而執筆緩者,有心緩而執筆急者。若執筆近而不能緊者,心乎不齊,意後筆先者,敗;若執筆遠而急,意前筆後者,勝。"超出了單純論述執筆的範圍,而對書法藝術中的筆、意關係和書家修養等作出深刻的論述。

對書寫不同字體時的用筆,衛夫人亦有精闢論述,她認為用筆有六種方法,如篆書是"飄揚灑落",章草為"兇險可畏",八分書為"窈窕出入",飛白書為"耿介特立",倘能"每為一字,各象其形",則"斯超妙矣,書道畢矣。"應該說,衛夫人關於用筆的論述,在今天也仍然有其可取之處,她實質上是就此提出了書法家把握不同字體書寫風格的問題。具體到筆劃上,衛夫人針對七種不同筆劃的書寫,提出七條標準,衛夫人對七種基本筆劃的描述,形象生動,恰合關竅,實為初學書法者良好的入門途徑。

此外,衛夫人在《筆陣圖》中還提出初學書法,"先須大書,不得從小","善鑒者不寫,善寫者不鑒"等理論原則,也都是寶貴的經驗之談。在上述論述的基礎上,衛夫人概括她對書法藝術總體的認識,提出了"力筋"之說。她認為:"下筆點墨畫芟波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

這實質上是衛夫人畢生從事書法藝術實踐所得,代表了她對書法藝術理論總的認識,為後代書法家指出了努力方向和途徑,也成為中國書法理論中的重要內容和評判標準,對歷代書法理論和實踐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儘管衛夫人的《筆陣圖》參考和汲取了前人的某些論點,但衛夫人在繼承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創造,功不可沒。

衛夫人的啟蒙書教,不僅影響了王羲之(羲之還有一個蒙師,即叔父王廙),也造就了江夏李氏這一書法世家。功莫大焉!

永和二年,衛夫人隨兒子李充來剡,永和五年,病故。

衛夫人何時來到剡縣?其子李充《本傳》記載:"征北將軍褚裒又引為參軍。充以家貧,苦求外出。裒將許之為縣,試問之。充曰:'窮猿投林,豈暇擇木?'乃除剡縣令。遭母憂,服闕,為大著作郎。"

《本傳》還說李充"少孤"。可見衛夫人是由兒子李充贍養的。李充原在京師為王導椽,後轉"記室參軍",記室參軍是個低級官吏,屬幕僚性質,待遇不高,故自稱"家貧",且已到了無暇擇木的程度。故他借轉為褚裒參軍之機,提出"外出"的要求。那麼,褚氏推薦他為剡縣令在何時呢?據《晉書·穆帝紀》記載:永和二年(西元346年)"秋七月,以兗州剌史褚裒為征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兗州剌史沒有資格"開府"。開府以後才得招聘幕僚,故李充到剡縣的上界在永和二年七月以後。而永和五年七月褚裒北伐失利,退屯廣陵。該年十二月褚即病死。故李充始任剡縣令的時間是永和二年七月至永和五年七月之間,只有3年時間。看來李充始任剡令的時間在永和三年(347)前後可能性最大。據張懷瓘所說,衛夫人永和五年病故。病故的具體時間沒有具體記載。如我推想的《姨母帖》中的姨母是指衛夫人可以成立,那麼《姨母帖》寫於十一月十三日。當時羲之尚在京城護軍將軍任上,訃告由剡縣傳至京師需要幾天或十幾天,那麼衛夫人逝世當在永和五年的十月底或十一月初。

《晉書·王羲之傳》說:"孫綽、李充、許詢、支遁皆以文義冠世。並築室東土,與羲之同好。"王羲之永和七年才到會稽任內史。李充當時因母喪在剡閒居,用"築室東土"來形容是可以的,但永和九年蘭亭修禊名單中已無李充之名。說明李充永和八年服喪完畢已到京師任大著作郎了。故羲之與李充在會稽"同好"只有永和七至八年2年時間,這時衛夫人已經去世。

衛夫人不但在書法藝術實踐上有突出成就,不讓鬚眉,而且在書法藝術理論方面也有重大建樹和比較全面深入的論述。她撰有《筆陣圖》一卷,全面深入地參考了有關的書法理論,並提出自己的看法。所著《筆陣圖》中雲:「橫」如千里之陣雲、「點」似高山之墬石、「撇」如陸斷犀象之角、「豎」如萬歲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鈞弩發、「鉤」如勁弩筋節。 她在書中首先提出,書法之妙"莫先乎用筆"。主張學習書法要上溯其源,師法古人,反對諳於道理,學不該贍,以致徒費精神,學無成功。衛夫人又提出,在學習和創作時,要注意選用筆、墨、紙、硯的品種和產地,強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又著重指出,執筆要有講究,不同書體應採用不同的執筆法,並加以具體分析,說:"有心急而執筆緩者,有心緩而執筆急者。若執筆近而不能緊者,心乎不齊,意後筆先者,敗;若執筆遠而急,意前筆後者,勝。"超出了單純論述執筆的範圍,而對書法藝術中的筆、意關係和書家修養等作出深刻的論述。

對書寫不同字體時的用筆,衛夫人亦有精闢論述,她認為用筆有六種方法,如篆書是"飄揚灑落",章草為"兇險可畏",八分書為"窈窕出入",飛白書為"耿介特立",倘能"每為一字,各象其形",則"斯超妙矣,書道畢矣。"應該說,衛夫人關於用筆的論述,在今天也仍然有其可取之處,她實質上是就此提出了書法家把握不同字體書寫風格的問題。具體到筆劃上,衛夫人針對七種不同筆劃的書寫,提出七條標準,衛夫人對七種基本筆劃的描述,形象生動,恰合關竅,實為初學書法者良好的入門途徑。

此外,衛夫人在《筆陣圖》中還提出初學書法,"先須大書,不得從小","善鑒者不寫,善寫者不鑒"等理論原則,也都是寶貴的經驗之談。在上述論述的基礎上,衛夫人概括她對書法藝術總體的認識,提出了"力筋"之說。她認為:"下筆點墨畫芟波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

這實質上是衛夫人畢生從事書法藝術實踐所得,代表了她對書法藝術理論總的認識,為後代書法家指出了努力方向和途徑,也成為中國書法理論中的重要內容和評判標準,對歷代書法理論和實踐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儘管衛夫人的《筆陣圖》參考和汲取了前人的某些論點,但衛夫人在繼承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創造,功不可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