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庫斯圖裡卡:電影導演絕不只是講故事的人

——埃米爾·庫斯圖裡卡

埃米爾·庫斯圖裡卡或約翰·福特(John Ford)重要得多。 但後來我開始思考電影導演應該如何觀察事物, 逐漸形成自己的想法, 很像是約翰·福特的作風。 那時的電影和現在不同, 現在的電影不再有時間和空間的概念。 就像馬拉多納這樣的球星能感知110米外角落裡的情況, 但現在的電影已經沒有了這種感覺, 沒有層次。 可能已經沒有人像約翰·福特的年代那樣拍電影了。

《馬拉多納》

Q

你的電影中經常採用銅管樂和吉卜賽音樂。 在你的成長過程中, 你接觸過什麼類型的音樂?

A:小的時候, 我生命中的音樂主要是義大利合奏曲,

《兩萬四千個吻》(Venti QuattroMille Baci)之類的音樂。 我和朋友們在一家小型社區俱樂部裡聽了所有這種類型的音樂, 還試著模仿。 那時我們組建了自己的樂隊, 滑稽、笨拙地模仿聽到的樂曲。 我們一直有個願望, 就是向世界證明自己。 音樂對我們很重要。 後來, 我接觸了70年代倫敦的朋克音樂, 像衝撞樂隊(The Clash)和性手槍樂團(Sex Pistols)這類表達對保守黨不滿的音樂類型。 對我來說, 這是另一個很重要的階段。 今天我們要做的, 就是把我們的傳統音樂變成能與世界交流的語言。

Q

你對西方很感興趣, 並從中獲得過靈感。 那麼, 你對電影的興趣和對音樂是一樣的嗎?

A:一直都一樣, 可謂齊頭並進。 我第一次掙錢, 是通過在(塞拉耶佛的)實驗電影院地下室裡鏟煤,

報酬就是可以看到好萊塢電影, 看弗蘭克·卡普拉(Frank Capra)的片子, 還有其他類似導演的影片。 這基本上是我接觸電影的開始。

Q

你看過弗蘭克·卡普拉的哪部電影?

A:《生活多美好》(It’s A Wonderful Life,1946)。

Q

你喜歡那一時期的影片嗎?

A:我很喜歡, 因為它不像今天的電影, 那時好萊塢很擅長傳道。 好萊塢一直都是理想世界的中心——把理想的生活藝術化。 而且從某個角度來看, 它做得非常美好。 我覺得弗蘭克·卡普拉是能將它呈現得最好的人之一, 恩斯特·劉別謙(Ernst Lubitsch)也可以, 還有許多導演也不錯。 從我的家庭進入音樂、電影和足球世界的第一步是在公共場所——社會俱樂部, 這是共產主義優越的地方。 由於鐵托(JosipBroz Tito)不是個純正的共產主義者, 我才有機會去學習音樂、踢足球並走近電影。

《生活多美好》

Q

你成長的過程中, 哪個最重要?電影、足球還是音樂?

A:最終還是電影。 因為當我有機會到布拉格學習電影時, 我意識到, 電影不像其他的活動, 它有能力統和一切。

Q

在我們談論你在電影學院的學習之前, 能告訴我們一些那時你看過的電影嗎?你看西方引進電影, 還是南斯拉夫本土電影?

A:我沒看過南斯拉夫的電影。 我一直都在看塞爾吉奧·萊昂內拍的通心粉西部片。 你會在我所喜歡的費裡尼電影中發現某種不一樣的氣質。 那時我還年輕, 我媽媽讓我和親戚或是社區裡稍微大些的孩子一起去看電影。 去塞拉耶佛的電影院就像過節:那裡更像是搞慶典而不是看電影。 放映時,

你能聽到說笑, 會發生許多好玩的事。 有些人違反電影院規定, 會在看希區柯克的電影時帶著鳥來, 在最緊張的時候把鳥放飛。 很有趣。 當然, 沒人指望我能成為藝術家。 因為我的電影生涯和足球一樣, 都局限在郊區那一畝三分地, 那裡到處都是匪徒。 我和那些年齡大的男孩們在一起, 總是和罪犯、扒手之類的人扯上關係。 所以, 我所接近的生活本身就十分電影化。 正如我所說, 沒有人指望我能成為藝術家, 這在我從電影學院畢業後, 給自己定位時, 幫了不少忙。 如果你想成為導演, 就得有料。 從初戀到搶劫報攤, 我的經歷相當豐富。 這是一種低調的實踐。 我並不是親身經歷, 但我觀察得非常細緻。 這或許是我能成為電影導演的原因。

Q

你是否記得有那麼一刻, 你認為:“這就是我想做的?”我得知你去過你父親的朋友哈伊魯丁·克爾瓦瓦茨(Hajrudin Krvavac)導演的電影拍攝現場, 影片叫作《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WalterDefends Sarajevo, 1972)。

A:是的, 哈伊魯丁曾幫助過我。 我不是個壞學生, 但我總是在危險地帶的邊緣。 我父親說:“你為什麼不去幫他?為什麼不去演點什麼?”這就好像參加馬戲團表演, 對我來說是非常棒的經歷。 最後, 這場“馬戲”融入了我的血液。

《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

Q

這次經歷是否激勵了你拍攝自己的電影?

A:是的。 它是允許你犯錯誤並為以後能拍出好電影打下基礎的電影。 小製作的業餘電影毫無意義, 除非這是你第一次接觸攝影機, 第一次能集中精力實現你在其他電影中學到的東西。 只有那樣,你才能接近電影最大的奧秘:“你與其他人的差距有多近,有多遠,相差了多少時日。”關於我的這部電影最棒的事情就是放映曾被中斷過兩次,因為燈泡燒斷了膠片。這一意外所產生的興奮是非常電影化的。我不是在談論膠片的品質,而是它被燒斷的事實。這是件好事,因為電影真的很差。

Q

你那部電影講了什麼?

A:是一部非常膚淺的社會劇,講了一個工人拜訪自己的同學,愛上了同學的妹妹。當他的朋友知道後,和他大打出手。很傻。但正如我所說,這是一次關於“差距”的體驗。正因為這部電影不怎麼樣,才顯得重要。如果電影很棒,我可能就不會繼續拍電影了。我可能會開始酗酒、嗑藥。所以,我想了很久,決定去布拉格的電影學院學習。

Q

你為進入布拉格電影學院都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A:做了一個照片劇本,記錄了一個城市從早到晚不同的場景,還不錯。我受到伊沃·安德里奇(IvoAndrich)一個故事的啟發,還拍攝了一個短片。一個年輕男人早晨醒來,聽到三個不同教堂的鐘聲,分別來自羅馬天主教堂、塞爾維亞基督堂和正統穆斯林禮拜堂。他將自己的生命浪費在酒吧裡,幻想自己擁有更美好、更理想的生活。他看到劇院舞臺後的女舞者,他走進劇院,並愛上了她。是這部短片使我獲得了在布拉格學習的資格。也可能因為當時我很年輕,才通過了考試。

Q

你如何告訴父母你想學習電影?他們支持你嗎?

A:很支持。他們擔心我在塞拉耶佛很快就會變成不務正業的小混混。當時,我本來馬上就能成為職業足球運動員,但我的腳踝嚴重受傷。所以,我從沒踢過職業比賽。我的腳傷把我推進電影世界!

Q

我們談談你在布拉格電影學院的經歷吧。你的老師是誰?

A:奧塔卡爾·瓦夫拉(Otakar Vavra)是我的教授,他是個非常有經驗的導演,拍了近30部電影。他技術純熟,拍攝過很多影片,也歷經了不同的電影時期。他生活在第一共和國,也就是所謂的民主共和國時期,經歷過法西斯和共產主義時代。他是個非常好的教授。我必須說,對於我這樣來自塞拉耶佛的人來說,布拉格在戲劇和電影領域為我打開了人文主義的大門。我們的電影和文學中的主人公都十分好鬥,而且荒唐、魯莽。在捷克文學中,正好相反,所有的事情更具諷刺性,更有距離感,更具人文主義色彩。這幫我形成了自己的觀點,構建了自己處理問題的方式。

Q

這讓你將自己定型為電影人嗎?

A:是的。但是學習和當導演不一樣,你不可能說自己是導演就能成為導演,你需要時間來歷練自己。對於我來說,直到學習的第三年,在《格爾尼卡》(Guernica,1978)的創作中發揮出色時,我才真正成了導演。

《格爾尼卡》

Q

能談談你在布拉格的學習嗎?

A:布拉格的學校有非常好的傳統。我接受的第一個導演訓練,叫作“工作流程”。可以拍攝任何工作流程——麵包師或其他職業——然後帶著“差距有多少”這樣的意識,開始講故事。我做了一個練習,拍某人給車換輪胎。因為觀察角度的轉變,我第一次有走進電影的感覺。比如,輪胎是扁的,那人給它打氣。我把攝影機架在他後面,所以他不停地出現、消失、出現、消失。然後,他拆掉輪胎,讓它順著街道滾下去。我就跟著輪胎穿過城市。那一刻,我意識到我可以在某人的表演中,拍攝到很多細節。這是我做的第一個練習。在那之後,我還做過兩三個不太好的甚至是很差勁的練習,因為真的很難。第二年,我們必須在攝影棚裡參加考試,用大型攝影機和燈光等設備,拍攝10分鐘的短片。攝影棚拍攝的難度讓我震驚,我要在很小的空間裡,拍攝非傳統的影像。直到拍攝《格爾尼卡》時,我依然還有這種感覺。現在我確切地知道,電影具有兩個不同的方面:時間和空間。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不錯,延展空間美輪美奐,虛幻與影像結合得恰到好處。它將現實變成了神話故事。

Q

《格爾尼卡》講的是個怎樣的故事?

A:它講的是納粹時期,發生在巴黎的一個猶太家庭身上的故事。他們接受過很多人類學實驗,來確定他們到底是不是猶太人。藏在公寓裡的男孩得知,他們之所以被認為是猶太人,是因為他們都有大鼻子。這個男孩很害怕,拿了把剃刀,把家中所有照片上的鼻子都割了下來。後來,他記起父親帶他在巴黎看過的展覽,有一幅畢卡索的《格爾尼卡》。電影的最後,他把所有從照片上割下來的鼻子拼成了一幅屬於自己的《格爾尼卡》。

Q

影片反響如何?

A:非常好。我的教授跟我說:“這是部嚴肅的電影。”我知道為什麼,因為電影中的每個元素都切中要害。演員很棒,攝影機的運動很棒。這部電影是種突破,你能意識到自己所做的事情會影響你的未來。那之後,我還拍過一些電視電影,《鐵達尼酒吧》和《新娘來了》。雖然都不如《格爾尼卡》,但我也投入了很多的精力。

《鐵達尼酒吧》

Q

是否有一瞬間,你意識到自己擁有拍電影的天賦?

A:曾經有某個瞬間,我發現自己有朝一日能拍出好的電影。拍攝優秀的電影必須具備幾個因素。遇到《多莉·貝爾》時,我發現這個故事和我的靈魂、我的過去有著緊密的聯繫。當你將自己的經歷和你所掌握的電影知識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你就擁有可以照亮黑暗道路的能量。

Q

你畢業後回到塞拉耶佛的學校裡教書,還拍了你提到的兩部電影。你能談談這兩部電影是如何產生的嗎?

A:《鐵達尼酒吧》是在伊沃·安德里奇小說的基礎上改編而成。書中,行兇者和受害者之間存在著有趣的關係,他們同是社區中最底層的人——境遇最差的克羅埃西亞人和猶太人。通過採用30年代《泰坦尼克號》影片中的素材,我找到表達自己,表達強烈情緒的方法。電影中有一部分與另一部故事片中的情節相互交錯,這讓人興奮。但整體來看,我不會把它視作我最好的作品。另一部電影《新娘來了》,更像一個有機體,每個單獨的部分都與整體保持高度一致,不會這個部分好,另一部分卻不行。這部電影在風格上更激進一些,講了某個波士尼亞村子裡發生的亂倫故事,所以它不是很受歡迎。

Q

你在審查上是否遇到過困難?

A:有,也沒有。它上映了,然後就被禁了。

Q

你認為那是一部成功的電影嗎?

A:對我來說,這次經歷很重要。我學會了將全景和細節結合,發現自然環境如何成為表現演員心理狀態最好的背景——如何表達他們的精神狀態。跟我在演唱會中的做法一樣:在所有這些電影中,我都會創造許多興奮點。但《多莉·貝爾》的感覺來得很慢。

《新娘來了》

Q

拍攝《多莉·貝爾》的時候,你還很年輕吧?

A:那時我26歲。

Q

對於第一次拍攝長片來說,你似乎太年輕了。

A:這種優勢在這個國家已經不存在了。

Q

你和《多莉·貝爾》的編劇阿卜杜拉·西德蘭(Abdulah Sidran)是如何認識的?

A:他在看過我的兩部電視電影后找到我說:“你不要找其他人,你一定要和我合作。”他給我拿來一個30頁的劇本,是發生在他身上的故事。一個女人來到他居住的村子,準備當妓女謀生,其中還有一段他父親讓人動容的往事,描寫了他死去的方式。整個劇本最精彩的部分,就是他的語言和對話。他有一雙善於傾聽的耳朵,人物的對白非常精彩。雖然他後來成了一位經驗豐富的編劇,但在那時他還沒有什麼經驗。所以,我把他寫的東西改編成電影劇本。我試著按電影的要求來寫,而不是按文學規則。我在結構上下了許多工夫,他更多地專注於對白。

Q

有人可能會說《多莉·貝爾》是一部有關成長的電影。但對於父親這個人物的描寫,以及家庭成員坐在飯桌前討論共產主義的那場戲,都有很強的諷刺意義。你當時是如何設想的?諷刺?自傳?兩者皆是?或都不是?

A:首先,這部電影處在鐵托之死的時代節點。如果當時他沒有死,我不知道還會不會拍這部電影。也許會,畢竟當時有一股很強的仇恨共產主義的塞爾維亞和南斯拉夫電影潮。我沒恨過什麼人——包括共產主義。這是我在布拉格的電影學院裡的經歷所賦予我的,我在那裡學會對發生的事情保持一種反諷的距離,用喜劇和幽默支持我走過艱難的時刻,這是定義這部電影風格的關鍵。但同時,我一直在試圖改變歷史、政治以及其他因素對我影片主人公及他周圍的人施加影響的方式。

Q

所以,你用到了從捷克電影學院中學到的諷刺手法,但內容是自傳式的?

A:是的。但這被自我孩童時期便存在於靈魂深處的詩性柔化了。雖然在成長過程中,你天天打架,成為街頭一霸,但在學校裡,你卻發現自己內心的溫柔。這就是我為什麼對電影心存感激。電影讓我發現了自己的本性,這一點在電影中顯而易見。

《你還記得多莉·貝爾嗎?》

Q

有評論家毫不客氣地說,你電影中的南斯拉夫已經不復存在。你認為《多莉·貝爾》中對60年代塞拉耶佛的描述是真實的,還是帶有諷刺性?

A:當評論指控我是叛徒,是塞爾維亞的走狗時,我回擊道,如果他們徹底摧毀了塞拉耶佛,他們會根據我的電影來重建那裡。我認為在頭兩部電影中,我保留了這些人的精神。他們侮辱你,說你只拍過一部電影,而且除了愚蠢和墮落之外,它一無是處。但我已經拍了八九部電影了。不過有一點倒是真的,就是你不可能重複自己的處女作。你把25年時間的積累都投入其中,這樣的真誠不可複製。就像初戀。你怎麼能重複自己的初戀呢?永遠都不可能。

Q

電影的核心人物迪諾是個非常溫和、愛幻想的年輕人。這是以你自己為原型的嗎?

A:是的。我試圖將自己放到電影所有的核心角色中,包括迪諾。許多我想做的事,迪諾都在做。即使我並沒有催眠兔子,我和動物之間也有許多聯繫。

Q

你所有的電影中都有動物,從火雞、兔子、鵝到猴子。你小的時候是否身邊總圍繞著許多動物?

A:是的,有許多,大多是狗和貓。但關鍵不在於此。這有點像費裡尼,我需要有個馬戲團圍在身邊,不論是動物、人,或僅僅是那種感覺。這會為我想拍的電影創造出良好的氛圍。

Q

你的意思是,你在電影中使用動物,是因為你把馬戲團看作電影自身的象徵?

A:是的,沒錯。我反對電影只是講故事,反對電影導演只是個講故事的人的說法。講故事是脫口秀,不是電影。它只是電影的一個方面,而比起講故事,電影是更複雜的影像世界。就像說詹姆斯·喬伊絲是個講故事的人,這非常愚蠢。當然,確實有許多故事講得很棒的人。但當你讀莎士比亞和契訶夫的作品時,你不會認為他們僅僅是講故事的人。他們把故事轉化成戲劇,但戲劇和講故事不完全相同。戲劇包含了許多需要構建的層面,包含更多。

《你還記得多莉·貝爾嗎?》劇照

Q

回到《多莉·貝爾》,迪諾的父親讓晚餐變成了共產黨的會議,他是以你父親穆拉特為原型的嗎?

A:我父親穆拉特和迪諾的父親不一樣,但他們做的事很相似。每次有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時候——例如,當埃及總統納賽爾背叛了蘇聯,投靠西方的時候——我父親喝得酩酊大醉,一回到家,便叫醒所有人。我們想肯定有特別的大事發生了。他用悲憤的聲音告訴我們,人類歷史上發生了令人悲痛的事件,納賽爾背叛蘇聯轉而支持美國。他以家庭作為舞臺,向全世界宣佈這悲劇性的歷史時刻。所以《多莉·貝爾》裡的父親和迪諾一樣,是以我認識的很多人為原型凝練而成的。

Q

《多莉·貝爾》和你之後的許多電影不同,並沒有描寫吉卜賽人,但它刻畫了許多邊緣孩子。這是根據你看待世界的方式有意識的選擇嗎?你是否認為這一點在當今南斯拉夫電影中並沒有被深入挖掘?

A:有一天,我和美國作家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聊天,她說:“你們塞爾維亞人很像非裔美國人。”我說:“沒錯,我們就是歐洲的黑人。”們經常會產生類似的感覺,即使這並不是事實。但如果你看過我們怎麼打籃球,怎麼從事體育運動,怎麼玩音樂,你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但圍繞在我身邊,伴隨我成長的吉卜賽人,是我電影中最具電影感的元素。為什麼?因為這些人幾千年都未曾改變。他們不會被工業化國家、中世紀、堡壘、屠殺和帝國這些東西所影響。他們一直堅持著最本質的生活。他們是奇怪的群體,也是最電影化的現象。比如,當一個吉卜賽人掏出手機,就展現了奇特的電影化,而我們其他人則沒有這樣的效果。但無論如何,即使我們產生了像尼古拉·特斯拉這樣的科學家和諾貝爾獎得主,大家有的時候還是稱我們塞爾維亞人為吉卜賽人或是歐洲的黑人,因為我們漂泊不定、瘋瘋癲癲。我們也許沒有建成世界上最優秀的體制,但我們中的很多人獲得了許多成就。迪諾從某種程度上代表了這樣的個體。他可能是尼古拉·特斯拉,也可能是個小偷;他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足球運動員,也可能是個殺人不眨眼的殺手。

Q

也有可能是足球運動員或是電影導演?

A:沒錯。未來有無數種可能性。

當你還是孩子的時候,是否對吉卜賽人十分著迷?

A:我喜歡他們,但我從沒把自己當成他們的一員。我的故事總是與犯罪和吉卜賽有關,但即使我和他們接近時,也會保持適當的距離。

Q

有個作家形容你,說你沉迷於那些與生命有著瘋狂關聯的邊緣人物。這似乎很好地詮釋了吉卜賽人的精神。你認為你所做的一切是否有吉卜賽因素?

A:有。當我意識到我的成長環境將成為我創作的源泉時,我就被之前提到過的事情所界定了。我的靈感往往來自于邊緣人群,這和我的政治觀點一致。我沒有加入政治黨派,也沒有政治立場。但是因為我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的強烈的影響,我無法不和這些人站在同一陣線上。在我最近的一部電影中,我還在進行這類嘗試。我主要的美學目標,就是看看處在這種背景下的上層社會,觀察主流階層的感受。還記得父親在餐桌上舉行的“共產黨會議”嗎?這是他所遵守的特殊程式,一種特定儀式。我一生都在堅持這種做法,每部電影都如此。我從不說邊緣人群的不好,我一直試圖讓他們看起來比我心中所設想的更為理想化一些。

《導演的誕生:我的第一部電影》

編著者:

[英]斯蒂芬·洛溫斯坦(Stephen Lowenstein)

譯者:張潔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年

文字編輯:葉心疼;版式編輯:小魚

只有那樣,你才能接近電影最大的奧秘:“你與其他人的差距有多近,有多遠,相差了多少時日。”關於我的這部電影最棒的事情就是放映曾被中斷過兩次,因為燈泡燒斷了膠片。這一意外所產生的興奮是非常電影化的。我不是在談論膠片的品質,而是它被燒斷的事實。這是件好事,因為電影真的很差。

Q

你那部電影講了什麼?

A:是一部非常膚淺的社會劇,講了一個工人拜訪自己的同學,愛上了同學的妹妹。當他的朋友知道後,和他大打出手。很傻。但正如我所說,這是一次關於“差距”的體驗。正因為這部電影不怎麼樣,才顯得重要。如果電影很棒,我可能就不會繼續拍電影了。我可能會開始酗酒、嗑藥。所以,我想了很久,決定去布拉格的電影學院學習。

Q

你為進入布拉格電影學院都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A:做了一個照片劇本,記錄了一個城市從早到晚不同的場景,還不錯。我受到伊沃·安德里奇(IvoAndrich)一個故事的啟發,還拍攝了一個短片。一個年輕男人早晨醒來,聽到三個不同教堂的鐘聲,分別來自羅馬天主教堂、塞爾維亞基督堂和正統穆斯林禮拜堂。他將自己的生命浪費在酒吧裡,幻想自己擁有更美好、更理想的生活。他看到劇院舞臺後的女舞者,他走進劇院,並愛上了她。是這部短片使我獲得了在布拉格學習的資格。也可能因為當時我很年輕,才通過了考試。

Q

你如何告訴父母你想學習電影?他們支持你嗎?

A:很支持。他們擔心我在塞拉耶佛很快就會變成不務正業的小混混。當時,我本來馬上就能成為職業足球運動員,但我的腳踝嚴重受傷。所以,我從沒踢過職業比賽。我的腳傷把我推進電影世界!

Q

我們談談你在布拉格電影學院的經歷吧。你的老師是誰?

A:奧塔卡爾·瓦夫拉(Otakar Vavra)是我的教授,他是個非常有經驗的導演,拍了近30部電影。他技術純熟,拍攝過很多影片,也歷經了不同的電影時期。他生活在第一共和國,也就是所謂的民主共和國時期,經歷過法西斯和共產主義時代。他是個非常好的教授。我必須說,對於我這樣來自塞拉耶佛的人來說,布拉格在戲劇和電影領域為我打開了人文主義的大門。我們的電影和文學中的主人公都十分好鬥,而且荒唐、魯莽。在捷克文學中,正好相反,所有的事情更具諷刺性,更有距離感,更具人文主義色彩。這幫我形成了自己的觀點,構建了自己處理問題的方式。

Q

這讓你將自己定型為電影人嗎?

A:是的。但是學習和當導演不一樣,你不可能說自己是導演就能成為導演,你需要時間來歷練自己。對於我來說,直到學習的第三年,在《格爾尼卡》(Guernica,1978)的創作中發揮出色時,我才真正成了導演。

《格爾尼卡》

Q

能談談你在布拉格的學習嗎?

A:布拉格的學校有非常好的傳統。我接受的第一個導演訓練,叫作“工作流程”。可以拍攝任何工作流程——麵包師或其他職業——然後帶著“差距有多少”這樣的意識,開始講故事。我做了一個練習,拍某人給車換輪胎。因為觀察角度的轉變,我第一次有走進電影的感覺。比如,輪胎是扁的,那人給它打氣。我把攝影機架在他後面,所以他不停地出現、消失、出現、消失。然後,他拆掉輪胎,讓它順著街道滾下去。我就跟著輪胎穿過城市。那一刻,我意識到我可以在某人的表演中,拍攝到很多細節。這是我做的第一個練習。在那之後,我還做過兩三個不太好的甚至是很差勁的練習,因為真的很難。第二年,我們必須在攝影棚裡參加考試,用大型攝影機和燈光等設備,拍攝10分鐘的短片。攝影棚拍攝的難度讓我震驚,我要在很小的空間裡,拍攝非傳統的影像。直到拍攝《格爾尼卡》時,我依然還有這種感覺。現在我確切地知道,電影具有兩個不同的方面:時間和空間。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不錯,延展空間美輪美奐,虛幻與影像結合得恰到好處。它將現實變成了神話故事。

Q

《格爾尼卡》講的是個怎樣的故事?

A:它講的是納粹時期,發生在巴黎的一個猶太家庭身上的故事。他們接受過很多人類學實驗,來確定他們到底是不是猶太人。藏在公寓裡的男孩得知,他們之所以被認為是猶太人,是因為他們都有大鼻子。這個男孩很害怕,拿了把剃刀,把家中所有照片上的鼻子都割了下來。後來,他記起父親帶他在巴黎看過的展覽,有一幅畢卡索的《格爾尼卡》。電影的最後,他把所有從照片上割下來的鼻子拼成了一幅屬於自己的《格爾尼卡》。

Q

影片反響如何?

A:非常好。我的教授跟我說:“這是部嚴肅的電影。”我知道為什麼,因為電影中的每個元素都切中要害。演員很棒,攝影機的運動很棒。這部電影是種突破,你能意識到自己所做的事情會影響你的未來。那之後,我還拍過一些電視電影,《鐵達尼酒吧》和《新娘來了》。雖然都不如《格爾尼卡》,但我也投入了很多的精力。

《鐵達尼酒吧》

Q

是否有一瞬間,你意識到自己擁有拍電影的天賦?

A:曾經有某個瞬間,我發現自己有朝一日能拍出好的電影。拍攝優秀的電影必須具備幾個因素。遇到《多莉·貝爾》時,我發現這個故事和我的靈魂、我的過去有著緊密的聯繫。當你將自己的經歷和你所掌握的電影知識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你就擁有可以照亮黑暗道路的能量。

Q

你畢業後回到塞拉耶佛的學校裡教書,還拍了你提到的兩部電影。你能談談這兩部電影是如何產生的嗎?

A:《鐵達尼酒吧》是在伊沃·安德里奇小說的基礎上改編而成。書中,行兇者和受害者之間存在著有趣的關係,他們同是社區中最底層的人——境遇最差的克羅埃西亞人和猶太人。通過採用30年代《泰坦尼克號》影片中的素材,我找到表達自己,表達強烈情緒的方法。電影中有一部分與另一部故事片中的情節相互交錯,這讓人興奮。但整體來看,我不會把它視作我最好的作品。另一部電影《新娘來了》,更像一個有機體,每個單獨的部分都與整體保持高度一致,不會這個部分好,另一部分卻不行。這部電影在風格上更激進一些,講了某個波士尼亞村子裡發生的亂倫故事,所以它不是很受歡迎。

Q

你在審查上是否遇到過困難?

A:有,也沒有。它上映了,然後就被禁了。

Q

你認為那是一部成功的電影嗎?

A:對我來說,這次經歷很重要。我學會了將全景和細節結合,發現自然環境如何成為表現演員心理狀態最好的背景——如何表達他們的精神狀態。跟我在演唱會中的做法一樣:在所有這些電影中,我都會創造許多興奮點。但《多莉·貝爾》的感覺來得很慢。

《新娘來了》

Q

拍攝《多莉·貝爾》的時候,你還很年輕吧?

A:那時我26歲。

Q

對於第一次拍攝長片來說,你似乎太年輕了。

A:這種優勢在這個國家已經不存在了。

Q

你和《多莉·貝爾》的編劇阿卜杜拉·西德蘭(Abdulah Sidran)是如何認識的?

A:他在看過我的兩部電視電影后找到我說:“你不要找其他人,你一定要和我合作。”他給我拿來一個30頁的劇本,是發生在他身上的故事。一個女人來到他居住的村子,準備當妓女謀生,其中還有一段他父親讓人動容的往事,描寫了他死去的方式。整個劇本最精彩的部分,就是他的語言和對話。他有一雙善於傾聽的耳朵,人物的對白非常精彩。雖然他後來成了一位經驗豐富的編劇,但在那時他還沒有什麼經驗。所以,我把他寫的東西改編成電影劇本。我試著按電影的要求來寫,而不是按文學規則。我在結構上下了許多工夫,他更多地專注於對白。

Q

有人可能會說《多莉·貝爾》是一部有關成長的電影。但對於父親這個人物的描寫,以及家庭成員坐在飯桌前討論共產主義的那場戲,都有很強的諷刺意義。你當時是如何設想的?諷刺?自傳?兩者皆是?或都不是?

A:首先,這部電影處在鐵托之死的時代節點。如果當時他沒有死,我不知道還會不會拍這部電影。也許會,畢竟當時有一股很強的仇恨共產主義的塞爾維亞和南斯拉夫電影潮。我沒恨過什麼人——包括共產主義。這是我在布拉格的電影學院裡的經歷所賦予我的,我在那裡學會對發生的事情保持一種反諷的距離,用喜劇和幽默支持我走過艱難的時刻,這是定義這部電影風格的關鍵。但同時,我一直在試圖改變歷史、政治以及其他因素對我影片主人公及他周圍的人施加影響的方式。

Q

所以,你用到了從捷克電影學院中學到的諷刺手法,但內容是自傳式的?

A:是的。但這被自我孩童時期便存在於靈魂深處的詩性柔化了。雖然在成長過程中,你天天打架,成為街頭一霸,但在學校裡,你卻發現自己內心的溫柔。這就是我為什麼對電影心存感激。電影讓我發現了自己的本性,這一點在電影中顯而易見。

《你還記得多莉·貝爾嗎?》

Q

有評論家毫不客氣地說,你電影中的南斯拉夫已經不復存在。你認為《多莉·貝爾》中對60年代塞拉耶佛的描述是真實的,還是帶有諷刺性?

A:當評論指控我是叛徒,是塞爾維亞的走狗時,我回擊道,如果他們徹底摧毀了塞拉耶佛,他們會根據我的電影來重建那裡。我認為在頭兩部電影中,我保留了這些人的精神。他們侮辱你,說你只拍過一部電影,而且除了愚蠢和墮落之外,它一無是處。但我已經拍了八九部電影了。不過有一點倒是真的,就是你不可能重複自己的處女作。你把25年時間的積累都投入其中,這樣的真誠不可複製。就像初戀。你怎麼能重複自己的初戀呢?永遠都不可能。

Q

電影的核心人物迪諾是個非常溫和、愛幻想的年輕人。這是以你自己為原型的嗎?

A:是的。我試圖將自己放到電影所有的核心角色中,包括迪諾。許多我想做的事,迪諾都在做。即使我並沒有催眠兔子,我和動物之間也有許多聯繫。

Q

你所有的電影中都有動物,從火雞、兔子、鵝到猴子。你小的時候是否身邊總圍繞著許多動物?

A:是的,有許多,大多是狗和貓。但關鍵不在於此。這有點像費裡尼,我需要有個馬戲團圍在身邊,不論是動物、人,或僅僅是那種感覺。這會為我想拍的電影創造出良好的氛圍。

Q

你的意思是,你在電影中使用動物,是因為你把馬戲團看作電影自身的象徵?

A:是的,沒錯。我反對電影只是講故事,反對電影導演只是個講故事的人的說法。講故事是脫口秀,不是電影。它只是電影的一個方面,而比起講故事,電影是更複雜的影像世界。就像說詹姆斯·喬伊絲是個講故事的人,這非常愚蠢。當然,確實有許多故事講得很棒的人。但當你讀莎士比亞和契訶夫的作品時,你不會認為他們僅僅是講故事的人。他們把故事轉化成戲劇,但戲劇和講故事不完全相同。戲劇包含了許多需要構建的層面,包含更多。

《你還記得多莉·貝爾嗎?》劇照

Q

回到《多莉·貝爾》,迪諾的父親讓晚餐變成了共產黨的會議,他是以你父親穆拉特為原型的嗎?

A:我父親穆拉特和迪諾的父親不一樣,但他們做的事很相似。每次有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時候——例如,當埃及總統納賽爾背叛了蘇聯,投靠西方的時候——我父親喝得酩酊大醉,一回到家,便叫醒所有人。我們想肯定有特別的大事發生了。他用悲憤的聲音告訴我們,人類歷史上發生了令人悲痛的事件,納賽爾背叛蘇聯轉而支持美國。他以家庭作為舞臺,向全世界宣佈這悲劇性的歷史時刻。所以《多莉·貝爾》裡的父親和迪諾一樣,是以我認識的很多人為原型凝練而成的。

Q

《多莉·貝爾》和你之後的許多電影不同,並沒有描寫吉卜賽人,但它刻畫了許多邊緣孩子。這是根據你看待世界的方式有意識的選擇嗎?你是否認為這一點在當今南斯拉夫電影中並沒有被深入挖掘?

A:有一天,我和美國作家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聊天,她說:“你們塞爾維亞人很像非裔美國人。”我說:“沒錯,我們就是歐洲的黑人。”們經常會產生類似的感覺,即使這並不是事實。但如果你看過我們怎麼打籃球,怎麼從事體育運動,怎麼玩音樂,你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但圍繞在我身邊,伴隨我成長的吉卜賽人,是我電影中最具電影感的元素。為什麼?因為這些人幾千年都未曾改變。他們不會被工業化國家、中世紀、堡壘、屠殺和帝國這些東西所影響。他們一直堅持著最本質的生活。他們是奇怪的群體,也是最電影化的現象。比如,當一個吉卜賽人掏出手機,就展現了奇特的電影化,而我們其他人則沒有這樣的效果。但無論如何,即使我們產生了像尼古拉·特斯拉這樣的科學家和諾貝爾獎得主,大家有的時候還是稱我們塞爾維亞人為吉卜賽人或是歐洲的黑人,因為我們漂泊不定、瘋瘋癲癲。我們也許沒有建成世界上最優秀的體制,但我們中的很多人獲得了許多成就。迪諾從某種程度上代表了這樣的個體。他可能是尼古拉·特斯拉,也可能是個小偷;他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足球運動員,也可能是個殺人不眨眼的殺手。

Q

也有可能是足球運動員或是電影導演?

A:沒錯。未來有無數種可能性。

當你還是孩子的時候,是否對吉卜賽人十分著迷?

A:我喜歡他們,但我從沒把自己當成他們的一員。我的故事總是與犯罪和吉卜賽有關,但即使我和他們接近時,也會保持適當的距離。

Q

有個作家形容你,說你沉迷於那些與生命有著瘋狂關聯的邊緣人物。這似乎很好地詮釋了吉卜賽人的精神。你認為你所做的一切是否有吉卜賽因素?

A:有。當我意識到我的成長環境將成為我創作的源泉時,我就被之前提到過的事情所界定了。我的靈感往往來自于邊緣人群,這和我的政治觀點一致。我沒有加入政治黨派,也沒有政治立場。但是因為我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的強烈的影響,我無法不和這些人站在同一陣線上。在我最近的一部電影中,我還在進行這類嘗試。我主要的美學目標,就是看看處在這種背景下的上層社會,觀察主流階層的感受。還記得父親在餐桌上舉行的“共產黨會議”嗎?這是他所遵守的特殊程式,一種特定儀式。我一生都在堅持這種做法,每部電影都如此。我從不說邊緣人群的不好,我一直試圖讓他們看起來比我心中所設想的更為理想化一些。

《導演的誕生:我的第一部電影》

編著者:

[英]斯蒂芬·洛溫斯坦(Stephen Lowenstein)

譯者:張潔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年

文字編輯:葉心疼;版式編輯:小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