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聲音」細數行業現狀 四問水泥行業發展難題

沒有多少人懷疑, 當前水泥行業發展並不健康。

統計資料顯示, 當前國內水泥設計產能在35億噸左右, 實際去年產量為24億噸, 產能利用率約為68.57%。 具體到地方, 在產能嚴重過剩的東北、西北、華北部分地區, 部分企業生產線運轉率甚至達不到50%。

嚴重的產能過剩導致了行業效益的整體下滑。 在行業利潤下跌最嚴重的2015年, 國內整個水泥行業僅實現利潤329.7億元, 同比跌幅達到58%, 幾乎所有水泥企業全年利潤出現大幅下滑或虧損, 冀東水泥當年曾巨虧17.15億元, 股權爭奪風暴中的山水水泥更是以虧損63.9億位列全行業榜首。

為應對市場需求的下滑, 水泥行業想出了很多辦法。 其中, 以行業“自律”及錯峰生產最為引人注目。 2016年, 全行業在市場需求僅增長2.5%的情況下, 水泥行業利潤實現利潤518億元,同比大幅增長55%, 與上述原因不無關係。

在良好的業績表現面前, 水泥行業似乎獲得了喘息的機會。 然而, 在錯峰生產常態化以及自律限產背後, 行業存在的更多深層次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 如此, 不禁要問, 水泥行業到底需要追求什麼?如何保障水泥行業的長遠發展?

問題一:水泥行業的問題僅僅是產能過剩嗎?

毋庸置疑, 產能過剩是目前國內水泥行業面臨的首要難題, 但是產能過剩僅僅是一方面, 水泥行業的問題還包括很多。

其一、落後產能退出受阻。

著名水泥技術專家高長明曾表示:“我統計了一下, 我們國家還有接近四分之一的水泥產能是早期的新型幹法窯, 1500t/d或者2000t/d以下, 這些生產線不少是早期從一千噸甚至幾百噸生產線升級而來, 雖然曾經為經濟建設做出過重大貢獻, 但是生產工藝相對比較落後,

能耗和排放也相對較高, 已經很難跟上行業發展的節奏。 ”

另外, 前些年國內經濟高速發展, 水泥需求快速增長, 國內水泥生產線建設大潮中, 雖然多數是以做實業為目的, 但是也有不少生產線是以倒賣為目的, 甚至存在賣批文的情況。 這部分生產線帶有投機性質, 以至於建設標準相對較低, 在實際運營中, 能耗、環保、安全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 加上有關部門監管鬆弛或者地方利益牽扯, 生產線不達標問題長期存在。

這些產能的存在, 加劇了國內水泥產能過剩局面, 水泥行業的產能過剩, 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落後產能的過剩, 若通過有效手段削減國內落後產能數量, 則產能過剩問題將得到有效的緩解。

然而, 目前水泥行業落後產能淘汰卻並不順利。 一方面, 落後產能缺少明確的區分, 因此無論是從政策還是協會、企業角度都難以對落後生產線進行劃定;另一方面, 近年來行業“自律”以及錯峰生產推行則進一步為落後產能生存創造了空間, 並壓縮了先進產能發揮空間。 以華北地區為例, 當地某大型水泥企業就曾表示, 錯峰生產的推行, 使得當地部分落後產能死灰復燃。

值得一提的是, 市場經濟的本質是過剩經濟, 只有在供給過剩的背景下, 才能迫使生產者為降低生產成本改革生產技術, 提升管理水準, 實現整個行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良性發展。 從這一角度而言, 水泥行業的產能過剩實為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

通過人為手段限制市場競爭, 實質上是對行業轉型升級以及未來發展的不負責任。

發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兼新聞發言人孟瑋也表示, 不能簡單地將去產能等同於去產量, 更不能把兩者混為一談。 去產能, 就是要著力去除低端、無效的供給能力, 增加有效供給, 著力提高產能利用率, 平衡市場供求關係, 提升企業生產經營效益, 推動提高行業運行的整體品質和效率, 優化產業結構和生產佈局。

從“去產能”來看, 目前水泥行業還存在不少問題。

其二、行業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問題仍需改善

截止到2016年, 我國水泥產量已經連續多年佔據全球半壁江山, 巨大的行業體量帶來了巨大的資源消耗和大量的污染物排放。

以2016年為例,全年熟料產量17億噸, 行業噸熟料平均煤耗112kg,全年僅煤炭就消耗近2億噸,而且按照國際熟料CO2排放係數平均值為853kg/tcl計算,全年排放二氧化碳14.5億噸。另外,有資料顯示,中國水泥工業排放的水泥粉(煙)塵占全國工業粉塵排放總量的39%,高居工業排塵之首,氮氧化物排放量則約占全國總量的10%~12%。

礦物資源不可再生,因此利用最少的資源消耗滿足國民經濟建設需求應該作為行業發展的關鍵立足點,而污染物排放更是關係到當下的國計民生,必須引起行業的足夠重視。因此,水泥行業的節能減排將是一項長期並不斷深化的工作。

然而,受制於統一停窯以及限制新增產能等行業現實影響,資源利用率高、能耗低、污染物排放少的優勢產能遭受不公平對待,劣勢產能卻能受益於上述政策進而改變其在市場競爭中的不利地位,事實上違背了水泥行業節能減排的初衷。

其三、行業資源配置不合理

當前,國內經濟發展正面臨幾大問題。例如高房價、企業高負債、銀行壞賬以及匯率風險等等。具體到水泥行業,則體現於社會經濟資源配置的不合理,特別是在銀行貸款等方面,優勢產能與弱勢產能融資門檻不統一加劇了行業運行風險,也對整個金融體系穩定構成威脅。

國內某民營水泥企業負責人直言,部分水泥企業借助自身背景,能夠較為容易的獲得銀行融資,並不斷擴大生產規模,然而這種融資和生產規模擴大卻隱藏著巨大的金融風險。由於規模擴大與運營能力提升不成正比,造成銀行貸款回收週期長,企業負債率攀升,在目前行業形勢下行背景下,壞賬風險增加,一定程度上已經威脅到金融體系穩定,更束縛了水泥行業進一步淘汰落後產能,實現產業升級的步伐。

甚至,資源配置不均也是導致產能過剩的重要原因。一方面,落後產能受銀行壞賬風險加大影響,不能有效退出;另一方面,運營效率低下的企業通過規模的擴大以及影響力的加深依然能夠獲得收益,如此進一步刺激外部投資者湧入水泥行業,新建更多水泥廠。

由此,水泥行業面臨的問題不單單是產能過剩,更深層次來講是社會資源配置不均,優勢企業發展受阻,落後產能退出不力等等現象影響了行業健康發展,進而加劇了產能過剩問題。

問題二、產能過剩的根源是新建產能嗎?

長期以來,國內水泥業將產能過剩的根源歸結於新建產能不斷,但是實際卻並不一定如此。事實上,如果將產業發展比喻為個人成長的話,新陳代謝是成長的必然,而優勢產能代替落後產業也應該是行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當前,在產能嚴重過剩背景下,水泥行業堅決遏制新增產能是有必要的,然而新增產能與新建產能卻不能混為一談。新建產能應該作為淘汰落後產能過程中,對市場的補充,同時也是對產業技術水準的升級。

由此,新建產能其實無可厚非,關鍵在於新建產能的同時,相對落後產能是否有效退出。若新建產能較原有產能先進,並能夠通過產能減量置換或市場競爭逐步取代原有產能,那麼行業發展有望進入良性迴圈。相反,新建產能若與原有產能疊加,則導致產能嚴重過剩。

必須指出的是,從“經濟人”假設來看,投資者追求的都是利益最大化。水泥行業之所以產能過剩,在於有利可圖,資本的聰明之處就在於此。人為手段限制市場競爭,或者通過禁止新建產能控制產能規模,並不能制止資本趨利的本性。

故而,化解產能過剩,根本上應該讓外界資本看到水泥行業市場競爭環境下存在的進入風險,資本本身自會根據自身的風險承載能力做出選擇。保障行業利益,雖然提升了行業內企業經營效益,但更讓局外人“分外眼紅”也讓部分局內人躍躍欲試。

另外,還需要看到的是,禁止新建產能除了不能根除行業產能過剩以外,還會限制相關裝備行業的發展。

據筆者的瞭解,在水泥行業新建生產線減少之後,由於市場萎縮,加之未來前景不容樂觀,相關主機備件行業發展嚴重受阻,部分企業甚至已經開始準備退出。如此一來,在缺少市場支撐的情況下,水泥行業裝備升級將面臨困境。

行業發展如同行進的江河,節流自然導致擁堵,只有順應規律,才能源遠流長,才能實現長久的發展,水泥如此,其他行業亦是如此。

問題三:水泥生產線為何越建越大?

總體而言,生產線規模建設應該綜合考慮市場容量、資金、原材料、物流、技術條件等等因素之後,確定合理的生產線規模,以獲得更好的社會、經濟、環境綜合效益。

具體到我國水泥行業,從絕大部分地區來看,特別是在中部和東部地區,5000t/d左右及以上生產線優勢較為明顯,這是近年來生產線規模越建越大的重要原因。

目前,國內盈利能力最強的幾大水泥企業,例如海螺、華潤、紅獅生產線均以大線為主。在海螺,目前一共擁有141條熟料生產線,其中2500t/d(包括2500t/d)生產線僅24條,僅占總生產線數量17%左右,而同時海螺擁有全國最多的萬噸線,共有7條,最大規模生產線為12000噸生產線。

國內各規模水泥生產線占比情況

一段時間以來,業內有觀點將2500t/d及以下生產線劃歸落後產能,如此劃分雖然具有一定的爭議,但基本符合水泥工業發展趨勢。事實上,從實際運轉情況來看,大型生產線無論是在能耗還是污染物排放方面都具有不小的優勢。

國內生產線可以大致分為大、中、小三個級別,2500噸及以下為小型生產線,5000噸左右為中型生產線,10000噸及以上為大型生產線。相比之下,熟料生產單位電耗每個等級平均相差7度左右。另外,由於大窯熱交換效率更高,熟料熱耗也更低。大型生產線每公斤熟料熱耗可以做到710大卡左右,中型生產線為750大卡左右,小型生產線則可能高達800大卡。

在污染物排放方面,大型生產線設備更先進,能源利用率和生產線穩定性都更高,噸水泥生產污染物排放也會大幅度降低,在執行統一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情況下,大型生產線治理成本也低於小型生產線。以二氧化碳排放為例,2500t/d及以下生產線、5000t/d左右生產線與10000t/d及以上生產線噸熟料二氧化碳平均排放水準為0.9226t、0.8543t和0.8324t。

大型生產線無論是在能耗還是環保方面均具有巨大優勢。正因如此,在市場需求能夠滿足生產線規模需求,資金、物流等相關因素可以得到保證等情況下,水泥生產線規模越來越呈現出大型化趨勢。

從社會經濟發展角度而言,在符合區域條件的情況下,大型生產線用更少的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更好的滿足經濟建設需求,對於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問題四:水泥行業追求的應該是什麼?

綜上不難看出,水泥行業當前正面臨諸多問題,產能過剩僅僅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面,其背後的問題更值得業內深思,那麼水泥行業的追求應該是什麼呢?

國內某水泥企業負責人曾這樣表示,理想狀態下的水泥行業應該是這樣的:能耗、污染物排放、資源利用率以及工藝技術水準達到並引領世界先進水準,產業集中度提高,產能利用率至少75%以上,行業充分競爭,資源配置合理,如此才是健康的水泥行業應該處在的狀態。

顯然,如今的國內水泥行業現狀與這樣的願景相差甚遠,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在這裡筆者僅就市場經濟規律簡單說明。

一方面,供給側改革需要法治化、市場化。政策之手是幫助經濟穩定運行的重要因素,這也在我國經濟奇跡中得到了證明,但是具體到水泥行業,政策應該如何支持行業有序發展呢。

有業內人士指出,政策層面應該出臺更為嚴格的節能環保指標並且落到實處,以加速行業產能出清,而不是通過限制市場競爭維持現狀,不然制約行業發展的產能過剩以及產業升級乏力等問題均難以得到有效解決。

一段時間以來,水泥行業落後產能淘汰不徹底很大一個原因在於對落後產能的界定存在問題,不能有針對性的去除。在此背景下,供給側改革若要取得更為實際的成果,依託法治化、市場化手段極為必要。即:通過政策層面制定更為嚴格的標準,加速行業升級和產業機構調整,利用市場機制,為先進產能創造生存空間,淘汰落後產能。

另一方面,市場資源支配地位不明顯。正如國內某水泥企業負責人所言,市場是最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但是國內水泥行業市場化程度仍然不夠,限制競爭因素過多,市場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有限。

值得一提的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律。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主要是通過價格、競爭和供求等發揮作用來實現的。因此,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應充分發揮價格、競爭、供求在經濟運行中的重要作用。

而就在今年兩會期間,國家發改委副主任甯吉喆在面對媒體採訪時曾明確表示“有色、建材也存在產能富餘情況,但這些領域市場化程度都比較高,要通過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去產能。”

由此來看,水泥行業健康發展仍然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在當前產能嚴重過剩背景下,充分發揮市場經濟作用,加速行業優勝劣汰,為優勢企業發展壯大創造空間,倒逼落後產能退出。

當然,目前落後產能退出還面臨著債務以及員工安置等問題。為此,建立全國、省兩級範圍的產能置換機制尤為必要。在具體淘汰過程中,堅持減量原則,既能為落後產能有序退出解決資金問題,也能為新建產能提供機遇,可謂一舉兩得。

例如,如果有6億噸相對落後產能,按照新舊產能1:1.25置換,理論上可以壓減水泥熟料產能近1億多噸。因為產能過剩,所以禁止新建水泥生產線,這一做法,一定程度上有因噎廢食之嫌。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應該是推陳出新的過程,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中,獲得長久發展。水泥行業應該追求這樣一種狀態,充分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在優勝劣汰環境下實現更低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更高的產業集中度和設備運轉率以及更科學的資源利用分配。

號外!關於水泥行業的一切都可以向中國水泥網編輯部投稿啦~可以是身邊那些默默無聞的感動,也可以是水泥行業的新聞爆料。稿件一經錄用,我們不但會將你的文字發佈在中國水泥網官方媒體平臺,還有豐厚的獎金作回報。(稿件中請務必帶上您的聯繫方式哦)

以2016年為例,全年熟料產量17億噸, 行業噸熟料平均煤耗112kg,全年僅煤炭就消耗近2億噸,而且按照國際熟料CO2排放係數平均值為853kg/tcl計算,全年排放二氧化碳14.5億噸。另外,有資料顯示,中國水泥工業排放的水泥粉(煙)塵占全國工業粉塵排放總量的39%,高居工業排塵之首,氮氧化物排放量則約占全國總量的10%~12%。

礦物資源不可再生,因此利用最少的資源消耗滿足國民經濟建設需求應該作為行業發展的關鍵立足點,而污染物排放更是關係到當下的國計民生,必須引起行業的足夠重視。因此,水泥行業的節能減排將是一項長期並不斷深化的工作。

然而,受制於統一停窯以及限制新增產能等行業現實影響,資源利用率高、能耗低、污染物排放少的優勢產能遭受不公平對待,劣勢產能卻能受益於上述政策進而改變其在市場競爭中的不利地位,事實上違背了水泥行業節能減排的初衷。

其三、行業資源配置不合理

當前,國內經濟發展正面臨幾大問題。例如高房價、企業高負債、銀行壞賬以及匯率風險等等。具體到水泥行業,則體現於社會經濟資源配置的不合理,特別是在銀行貸款等方面,優勢產能與弱勢產能融資門檻不統一加劇了行業運行風險,也對整個金融體系穩定構成威脅。

國內某民營水泥企業負責人直言,部分水泥企業借助自身背景,能夠較為容易的獲得銀行融資,並不斷擴大生產規模,然而這種融資和生產規模擴大卻隱藏著巨大的金融風險。由於規模擴大與運營能力提升不成正比,造成銀行貸款回收週期長,企業負債率攀升,在目前行業形勢下行背景下,壞賬風險增加,一定程度上已經威脅到金融體系穩定,更束縛了水泥行業進一步淘汰落後產能,實現產業升級的步伐。

甚至,資源配置不均也是導致產能過剩的重要原因。一方面,落後產能受銀行壞賬風險加大影響,不能有效退出;另一方面,運營效率低下的企業通過規模的擴大以及影響力的加深依然能夠獲得收益,如此進一步刺激外部投資者湧入水泥行業,新建更多水泥廠。

由此,水泥行業面臨的問題不單單是產能過剩,更深層次來講是社會資源配置不均,優勢企業發展受阻,落後產能退出不力等等現象影響了行業健康發展,進而加劇了產能過剩問題。

問題二、產能過剩的根源是新建產能嗎?

長期以來,國內水泥業將產能過剩的根源歸結於新建產能不斷,但是實際卻並不一定如此。事實上,如果將產業發展比喻為個人成長的話,新陳代謝是成長的必然,而優勢產能代替落後產業也應該是行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當前,在產能嚴重過剩背景下,水泥行業堅決遏制新增產能是有必要的,然而新增產能與新建產能卻不能混為一談。新建產能應該作為淘汰落後產能過程中,對市場的補充,同時也是對產業技術水準的升級。

由此,新建產能其實無可厚非,關鍵在於新建產能的同時,相對落後產能是否有效退出。若新建產能較原有產能先進,並能夠通過產能減量置換或市場競爭逐步取代原有產能,那麼行業發展有望進入良性迴圈。相反,新建產能若與原有產能疊加,則導致產能嚴重過剩。

必須指出的是,從“經濟人”假設來看,投資者追求的都是利益最大化。水泥行業之所以產能過剩,在於有利可圖,資本的聰明之處就在於此。人為手段限制市場競爭,或者通過禁止新建產能控制產能規模,並不能制止資本趨利的本性。

故而,化解產能過剩,根本上應該讓外界資本看到水泥行業市場競爭環境下存在的進入風險,資本本身自會根據自身的風險承載能力做出選擇。保障行業利益,雖然提升了行業內企業經營效益,但更讓局外人“分外眼紅”也讓部分局內人躍躍欲試。

另外,還需要看到的是,禁止新建產能除了不能根除行業產能過剩以外,還會限制相關裝備行業的發展。

據筆者的瞭解,在水泥行業新建生產線減少之後,由於市場萎縮,加之未來前景不容樂觀,相關主機備件行業發展嚴重受阻,部分企業甚至已經開始準備退出。如此一來,在缺少市場支撐的情況下,水泥行業裝備升級將面臨困境。

行業發展如同行進的江河,節流自然導致擁堵,只有順應規律,才能源遠流長,才能實現長久的發展,水泥如此,其他行業亦是如此。

問題三:水泥生產線為何越建越大?

總體而言,生產線規模建設應該綜合考慮市場容量、資金、原材料、物流、技術條件等等因素之後,確定合理的生產線規模,以獲得更好的社會、經濟、環境綜合效益。

具體到我國水泥行業,從絕大部分地區來看,特別是在中部和東部地區,5000t/d左右及以上生產線優勢較為明顯,這是近年來生產線規模越建越大的重要原因。

目前,國內盈利能力最強的幾大水泥企業,例如海螺、華潤、紅獅生產線均以大線為主。在海螺,目前一共擁有141條熟料生產線,其中2500t/d(包括2500t/d)生產線僅24條,僅占總生產線數量17%左右,而同時海螺擁有全國最多的萬噸線,共有7條,最大規模生產線為12000噸生產線。

國內各規模水泥生產線占比情況

一段時間以來,業內有觀點將2500t/d及以下生產線劃歸落後產能,如此劃分雖然具有一定的爭議,但基本符合水泥工業發展趨勢。事實上,從實際運轉情況來看,大型生產線無論是在能耗還是污染物排放方面都具有不小的優勢。

國內生產線可以大致分為大、中、小三個級別,2500噸及以下為小型生產線,5000噸左右為中型生產線,10000噸及以上為大型生產線。相比之下,熟料生產單位電耗每個等級平均相差7度左右。另外,由於大窯熱交換效率更高,熟料熱耗也更低。大型生產線每公斤熟料熱耗可以做到710大卡左右,中型生產線為750大卡左右,小型生產線則可能高達800大卡。

在污染物排放方面,大型生產線設備更先進,能源利用率和生產線穩定性都更高,噸水泥生產污染物排放也會大幅度降低,在執行統一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情況下,大型生產線治理成本也低於小型生產線。以二氧化碳排放為例,2500t/d及以下生產線、5000t/d左右生產線與10000t/d及以上生產線噸熟料二氧化碳平均排放水準為0.9226t、0.8543t和0.8324t。

大型生產線無論是在能耗還是環保方面均具有巨大優勢。正因如此,在市場需求能夠滿足生產線規模需求,資金、物流等相關因素可以得到保證等情況下,水泥生產線規模越來越呈現出大型化趨勢。

從社會經濟發展角度而言,在符合區域條件的情況下,大型生產線用更少的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更好的滿足經濟建設需求,對於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問題四:水泥行業追求的應該是什麼?

綜上不難看出,水泥行業當前正面臨諸多問題,產能過剩僅僅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面,其背後的問題更值得業內深思,那麼水泥行業的追求應該是什麼呢?

國內某水泥企業負責人曾這樣表示,理想狀態下的水泥行業應該是這樣的:能耗、污染物排放、資源利用率以及工藝技術水準達到並引領世界先進水準,產業集中度提高,產能利用率至少75%以上,行業充分競爭,資源配置合理,如此才是健康的水泥行業應該處在的狀態。

顯然,如今的國內水泥行業現狀與這樣的願景相差甚遠,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在這裡筆者僅就市場經濟規律簡單說明。

一方面,供給側改革需要法治化、市場化。政策之手是幫助經濟穩定運行的重要因素,這也在我國經濟奇跡中得到了證明,但是具體到水泥行業,政策應該如何支持行業有序發展呢。

有業內人士指出,政策層面應該出臺更為嚴格的節能環保指標並且落到實處,以加速行業產能出清,而不是通過限制市場競爭維持現狀,不然制約行業發展的產能過剩以及產業升級乏力等問題均難以得到有效解決。

一段時間以來,水泥行業落後產能淘汰不徹底很大一個原因在於對落後產能的界定存在問題,不能有針對性的去除。在此背景下,供給側改革若要取得更為實際的成果,依託法治化、市場化手段極為必要。即:通過政策層面制定更為嚴格的標準,加速行業升級和產業機構調整,利用市場機制,為先進產能創造生存空間,淘汰落後產能。

另一方面,市場資源支配地位不明顯。正如國內某水泥企業負責人所言,市場是最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但是國內水泥行業市場化程度仍然不夠,限制競爭因素過多,市場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有限。

值得一提的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律。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主要是通過價格、競爭和供求等發揮作用來實現的。因此,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應充分發揮價格、競爭、供求在經濟運行中的重要作用。

而就在今年兩會期間,國家發改委副主任甯吉喆在面對媒體採訪時曾明確表示“有色、建材也存在產能富餘情況,但這些領域市場化程度都比較高,要通過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去產能。”

由此來看,水泥行業健康發展仍然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在當前產能嚴重過剩背景下,充分發揮市場經濟作用,加速行業優勝劣汰,為優勢企業發展壯大創造空間,倒逼落後產能退出。

當然,目前落後產能退出還面臨著債務以及員工安置等問題。為此,建立全國、省兩級範圍的產能置換機制尤為必要。在具體淘汰過程中,堅持減量原則,既能為落後產能有序退出解決資金問題,也能為新建產能提供機遇,可謂一舉兩得。

例如,如果有6億噸相對落後產能,按照新舊產能1:1.25置換,理論上可以壓減水泥熟料產能近1億多噸。因為產能過剩,所以禁止新建水泥生產線,這一做法,一定程度上有因噎廢食之嫌。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應該是推陳出新的過程,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中,獲得長久發展。水泥行業應該追求這樣一種狀態,充分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在優勝劣汰環境下實現更低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更高的產業集中度和設備運轉率以及更科學的資源利用分配。

號外!關於水泥行業的一切都可以向中國水泥網編輯部投稿啦~可以是身邊那些默默無聞的感動,也可以是水泥行業的新聞爆料。稿件一經錄用,我們不但會將你的文字發佈在中國水泥網官方媒體平臺,還有豐厚的獎金作回報。(稿件中請務必帶上您的聯繫方式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