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國十大古琴曲,靜心凝神!

中國古琴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 距今已有約3000年的歷史, 被譽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

古琴的音色, 不似二胡如泣如訴, 卻比之婉轉纏綿;不如古箏響亮歡快, 卻見平和沉穩;不像琵琶大珠小珠落玉盤式的直接了然, 更是細膩含蓄……它和雅高貴、悠遠沉靜, 一切是淡淡的, 卻慢慢浸潤著人心, 讓人遠離浮躁和喧囂, 回歸無上自然。

《流水》

春秋戰國時代的《列子·湯問》中記載, 伯牙善鼓琴, 鐘子期善聽。 伯牙鼓琴, 志在登高山, 鐘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 鐘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歎道:“善哉, 閣下能聽出曲中志趣, 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於是二人成為人生知己。 後來在《呂氏春秋》中還記載著:鐘子期死, 伯牙摔琴絕弦, 終身不復鼓琴, 以為世無足複為鼓琴者。

《廣陵散》

此曲是一首曲調較為激昂的古琴曲, 它的背後, 包含了聶政和嵇康的兩個典故。 此曲最早出現在東漢蔡邕的《琴操》裡:聶政的父親為韓王鑄劍, 由於不能及時交付而被殺。 於是聶政成了遺腹子。 長大後聶政在山中遇到了仙人, 學會了鼓琴的絕藝, 還掌握了異容術。 一天聶政在鬧市鼓琴, “觀者成行, 馬牛止聽”。 韓王聽後立即召見聶政,

命聶政當眾鼓琴。 聶政取出琴中藏匿的劍, 刺殺了韓王, 為父報仇。 這個故事被蔡邕取名為“聶政刺韓王”。

聶政時代大約六百多年後, 西晉一位才智超絕的人物, 使《廣陵散》成為千古絕響。 此人就是“竹林七賢”中最有影響力的嵇康。 嵇康因反對司馬氏專政而遭殺害, 臨上刑場時彈奏了此曲。

《平沙落雁》

此曲描寫了雁群降落前在空中盤旋顧盼的情景。 據說明朝飽受內憂外患困擾, 天下有識之士無不憂心忡忡, 此曲“借鴻鴣之遠志, 寫逸士之心胸也”, 以示儒家宣導的“貧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 從此來看, 此曲曲中之音和曲外之意, 包涵了對懷才不遇而欲取功名者的勵志, 和對因言獲罪而退隱山林者的慰藉。

《瀟湘水雲》

《神奇秘譜》 解題中說, 作者“每欲望九嶷, 為瀟湘之雲所蔽, 以寓惓惓之意也”。 其時元兵南下, 文人相率南遷。 郭沔定居湖南南部衡山附近。 雲水奔騰的景象, 喚起他熱愛祖國山河, 感慨時勢飄零, 想望隱遁生活等複雜心情。 此曲便應景而生。

《醉漁唱晚》

《西麓堂琴統》中記述此曲為陸魯望與皮日休泛舟松江,見漁父醉歌,遂寫此曲。皮日休是晚唐詩人,曾寫過具有人民性的《正樂府十首》等。到目前為止,世上流行的版本據說傳自張孔山。《太音補遺》稱此曲有張仲宗詞中“明月太虛同一照,浮家泛宅忌昏曉;醉眼冷看朝市鬧;煙波老,誰能惹得閒煩惱”之意。 《五知齋琴譜》中認為《醉漁唱晚》為後世隱流所作,亦古調也。與漁歌音同而調異。此曲實有笑傲煙雲、醉鄉酣美之意,非塵埃奔走、粗心浮氣所能領其趣也。“甕裡乾坤大,壺中日月長”聆斯曲亦當作如是解。

《梅花三弄》

梅花,志高潔,歷來是文人墨客詠歎的對象。“三弄”是指同一段曲調反復演奏三次。樂曲通過歌頌梅花不畏寒霜的頑強性格,來讚譽具有高尚情操之人。它的典故是東晉大將桓伊為狂士王徽之演奏的故事。王徽之應召赴東晉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碼頭。恰巧桓伊在岸上,兩人並不相識。王徽之便命人對桓伊說:“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伊此時已是高官,卻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二人相會雖不交一語,卻是難得的機緣。正是這不期相遇,才導致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的誕生,後人移植為琴曲。

《陽春白雪》

相傳為春秋時期的晉國師曠或齊國劉涓子所作,“白雪”取另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它以清新流暢的旋律、活潑輕快的節奏,生動表現了冬去春來,大地復蘇,萬物向榮,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

現存琴譜中的《陽春》和《白雪》是兩首器樂曲,《神奇秘譜》在解題中說:“《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淡蕩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

《陽關三疊》

《陽關三疊》樂曲是根據唐代詩人王維詩《送元二使安西》譜寫的一首琴歌。王維這首詩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廣為流傳,並收入《伊州大麯》作為第三段。

唐代詩人曾用許多詩句來形容過它,李商隱的“紅綻櫻桃含白雪,斷腸聲裡唱陽關”等。

《漁樵問答》

《三國演義》開篇詞中的幾句“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可做古曲《漁樵問答》的妙解。

漁樵耕讀是農耕社會的四業,代表了我國民間的基本生活方式。這四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不同價值取向。如果說耕讀面對的是現實,蘊涵入世向俗的道理,那麼漁樵的深層意象是出世問玄,充滿了超脫的意味。樂曲通過漁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表達對追名逐利的鄙棄,反映的是一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嚮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塵世間萬般滯重,在《漁樵問答》飄逸瀟灑的旋律中煙消雲散。此境界令人嘆服。

《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原是一首琴歌,據傳為蔡文姬作,由18首歌曲組合的聲樂套曲,由琴伴唱,表現了文姬思鄉、離子的悽楚和浩然怨氣。

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調雖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姬思念故鄉而又不忍骨肉分離的極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樂委婉悲傷,撕裂肝腸。

《醉漁唱晚》

《西麓堂琴統》中記述此曲為陸魯望與皮日休泛舟松江,見漁父醉歌,遂寫此曲。皮日休是晚唐詩人,曾寫過具有人民性的《正樂府十首》等。到目前為止,世上流行的版本據說傳自張孔山。《太音補遺》稱此曲有張仲宗詞中“明月太虛同一照,浮家泛宅忌昏曉;醉眼冷看朝市鬧;煙波老,誰能惹得閒煩惱”之意。 《五知齋琴譜》中認為《醉漁唱晚》為後世隱流所作,亦古調也。與漁歌音同而調異。此曲實有笑傲煙雲、醉鄉酣美之意,非塵埃奔走、粗心浮氣所能領其趣也。“甕裡乾坤大,壺中日月長”聆斯曲亦當作如是解。

《梅花三弄》

梅花,志高潔,歷來是文人墨客詠歎的對象。“三弄”是指同一段曲調反復演奏三次。樂曲通過歌頌梅花不畏寒霜的頑強性格,來讚譽具有高尚情操之人。它的典故是東晉大將桓伊為狂士王徽之演奏的故事。王徽之應召赴東晉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碼頭。恰巧桓伊在岸上,兩人並不相識。王徽之便命人對桓伊說:“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伊此時已是高官,卻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二人相會雖不交一語,卻是難得的機緣。正是這不期相遇,才導致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的誕生,後人移植為琴曲。

《陽春白雪》

相傳為春秋時期的晉國師曠或齊國劉涓子所作,“白雪”取另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它以清新流暢的旋律、活潑輕快的節奏,生動表現了冬去春來,大地復蘇,萬物向榮,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

現存琴譜中的《陽春》和《白雪》是兩首器樂曲,《神奇秘譜》在解題中說:“《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淡蕩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

《陽關三疊》

《陽關三疊》樂曲是根據唐代詩人王維詩《送元二使安西》譜寫的一首琴歌。王維這首詩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廣為流傳,並收入《伊州大麯》作為第三段。

唐代詩人曾用許多詩句來形容過它,李商隱的“紅綻櫻桃含白雪,斷腸聲裡唱陽關”等。

《漁樵問答》

《三國演義》開篇詞中的幾句“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可做古曲《漁樵問答》的妙解。

漁樵耕讀是農耕社會的四業,代表了我國民間的基本生活方式。這四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不同價值取向。如果說耕讀面對的是現實,蘊涵入世向俗的道理,那麼漁樵的深層意象是出世問玄,充滿了超脫的意味。樂曲通過漁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表達對追名逐利的鄙棄,反映的是一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嚮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塵世間萬般滯重,在《漁樵問答》飄逸瀟灑的旋律中煙消雲散。此境界令人嘆服。

《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原是一首琴歌,據傳為蔡文姬作,由18首歌曲組合的聲樂套曲,由琴伴唱,表現了文姬思鄉、離子的悽楚和浩然怨氣。

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調雖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姬思念故鄉而又不忍骨肉分離的極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樂委婉悲傷,撕裂肝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