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朱熹家訓:儒學大師用這317個字教育孩子

他是宋代儒學的代表人物, 被譽為理學的集大成者;

他編選了著名的“四書”, 成為書生的教科書, 流傳至今;

他提出了著名的“三綱五常”, 身後被送入孔廟接受祭祀。

他就是朱熹, 人稱“朱子”。 在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中, 這樣評價朱熹:

“朱熹, 或稱朱子, 是一位精思、明辯、博學、多產的哲學家。 光是他的語錄就有一百四十卷。 到了朱熹, 程朱學派或理學的哲學系統才達到頂峰。 ”

作為這樣的一位大師, 朱熹是怎麼教育家中的子孫後代的呢?從一份流傳千年的《朱子家訓》中, 我們可以看出端倪。

這份家訓全文只有317個字,

卻涵蓋了朱熹學說的方方面面, 對做人、學習、交往, 都提出了鞭辟入裡的指導。 正因如此, 這份家訓才一直流傳, 被保留在朱氏族譜中代代相傳, 進而走出家族、流傳到社會上, 成為更多人教育子女的範本。

今天, 我們就一起回顧朱熹家訓, 感受千年前大師的風采。

第一部分:美德的基礎

君之所貴者, 仁也。 臣之所貴者, 忠也。

父之所貴者, 慈也。 子之所貴者, 孝也。

兄之所貴者, 友也。 弟之所貴者, 恭也。

夫之所貴者, 和也。 婦之所貴者, 柔也。

事師長, 貴乎禮也。 交朋友, 貴乎信也。

這是家訓的第一部分, 講述了不同社會角色的優秀品德。 儒家一直認為人有不同的社會角色和社會分工, 要根據自己的位置做正確的事, 例如作為君王要講究仁義, 作為臣子要做到忠誠, 作為父母要做到慈愛, 作為子女要努力孝順。 這也是做人品德的基礎。

第二部分:交往的法則

見老者, 敬之;見幼者, 愛之。

有德者, 年雖下於我, 我必尊之;

不肖者, 年雖高於我, 我必遠之。

慎勿談人之短, 切莫矜己之長。

仇者以義解之,

怨者以直報之, 隨所遇而安之。

人有小過, 含容而忍之;人有大過, 以理而諭之。

這是家訓的第二部分, 主要講述與人交往過程中的法則。 要尊老愛幼, 但不只以年齡作為標準, 要以德行為尊。 在朱熹看來, 年紀大的人如果沒有德行, 就不值得尊敬。 聯繫到最近發生的廣場舞大媽爭搶地盤打罵年輕人的新聞事件, 朱熹的觀點值得我們深思。

第三部分:做人的底線

勿以善小而不為, 勿以惡小而為之。

人有惡, 則掩之;人有善, 則揚之。

處世無私仇, 治家無私法。

勿損人而利己, 勿妒賢而嫉能。

勿稱忿而報橫逆, 勿非禮而害物命。

見不義之財勿取, 遇合理之事則從。

詩書不可不讀, 禮義不可不知。

子孫不可不教, 童僕不可不恤。

斯文不可不敬,

患難不可不扶。

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 作為家訓, 對子孫後代的警醒也是功能之一。 朱熹在此處列出了數種行為的底線, 既包括“勿以善小而不為”這樣的思想高度的指導, 也涉及了“不可以不讀書、不可以不知禮節”這樣的具體實踐, 可謂是面面俱到。

第四部分:忠告和訓誡

守我之分者, 禮也;聽我之命者, 天也。

人能如是, 天必相之。

此乃日用常行之道,

若衣服之於身體, 飲食之於口腹,

不可一日無也, 可不慎哉!

這是家訓的最後一部分, 也是收尾, 從個人命運的角度講述了“修身”的重要性。 朱熹是第一個把《大學》單獨拿出來和《論語》《孟子》並列的學者, 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他推崇《大學》裡面“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 在朱熹之後,

儒學開始走向內心, 自我的修養成為儒生的畢生追求。

尊重原創, 感謝原創, 如有侵權, 原作者可隨時聯繫做刪除處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