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房產>正文

孫宏斌能超越王石嗎?

萬科股權大戰漸入尾聲, 不斷刷屏的只剩下融創中國。

從去年5月份收購萊蒙國際7個項目股權開始, 一年時間裡, 融創138億接盤融科置地、40億入股金科、37億接手嘉凱城、26億入股鏈家、150億戰略入股樂視、102.54億收購天津星耀、21億收購重慶第一高樓江北嘴國際金融中心、32.32億收購大連潤德乾城……項目不論大小,

城市不分南北, 產業鏈條不管上游下游, 統統打包收入囊中, 可謂縱橫捭闔風頭出盡。

從京津滬渝杭五大城市, 到如今的八大區域, 融創憑藉在收購領域的穩准狠成為行業大IP, 孫宏斌也以似拙實巧的亮相方式, 重新成為自帶流量的江湖大佬。

融創的崛起方式似乎無法複製, 在這一過程中, 它不斷推翻自己。 比如孫宏斌說要聚焦核心城市, 但千億融創已經在40個城市佈局;融創說不做商業, 而其收購的重慶第一高樓有超過54萬平可售商業;融創說只做房地產,

但出人意料地入股樂視後, 孫宏斌公開表示看好大娛樂、大健康、金融平臺、資源型行業和存量市場五大投資方向……

對企業家來說, 不要看他說什麼, 而要看他怎麼做。 有人只做不說, 有人只說不做, 而孫宏斌是做了再說。 你很難總結出一種準則或模式, 從幾百億到1500億, 融創所能輸出的戰略是什麼?恐怕也只有“並購”二字。 強悍的銷售能力、行業水準以上的產品、雞血滿滿的執行團隊, 都在並購戰略下才得以充分施展。

孫宏斌曾經說:我不會為了養一個團隊去拿一塊(不確定)的地!但40個城市鋪陳開來, 進入行業前十的融創已經是不折不扣的大公司, 不可能再凹創業公司的造型。 如果說企業發展分成若干階段, 那融創已經進入成熟期,

行業的風聲雨聲、市場的潮漲潮落, 都應在預期之內。

所幸, 孫巨集斌在大刀闊斧拼規模的同時, 依然保持了危機感。 “別看我們買了多少地, 可能一塊地就要了你的命”、“貨幣政策有所放鬆, 但地產還是緊, 要想沒風險, 不賺錢也要賣掉”、“可能房價十年後暴漲, 但這兩三年就能要你命”——孫宏斌在股東大會上展現出的風險意識遠遠高過以往。

5月份的這場融創股東大會很是奇特, 自由提問環節一個小時之後才有關於樂視的問題出現。 從這個層面看, 投資人對行業趨勢的關注, 多過對孫宏斌投資決策的擔憂, 他們對孫宏斌投出信任票。

但投資樂視在某種程度上, 也許是融創能否進入新階段的分水嶺。

孫宏斌正面臨多元化的選擇!無論他如何強調融創的地產公司身份,

投資樂視還是讓融創的未來更難描摹。 孫說, “我們投資樂視後, 好多人都來找我, 我說我們不是投資公司, 是地產公司。 ”但他還說了一句:“我們投肯定投大的。 ”

對孫這樣的頂尖企業家而言, 任何一個行業都有成功的可能性。 假如他沒有做地產, 而是做汽車、做PC、甚至搞影視娛樂, 都可能成為這些行業的山峰。 他選擇做地產, 是因為地產最賺錢。 但如果行業生態發生巨大變化、盛世難再又如何?

從2016年年報看, 融創的淨利潤率不足5%, 這一數字甚至沒有達到7%-8%的行業平均水準。 客觀來說, 對已經超過1500億的融創, 複合增長率保持在80%以上難能可貴。 雖然淨利潤絕對值不高, 但項目盈利水準還處於比較好的狀態。

然而, 按照孫宏斌的判斷, 行業調控只會越來越嚴厲, 他不得不未雨綢繆:入股鏈家讓融創在存量市場上謀求更多話語權, 入股樂視則更是把雞蛋放到不同籃子裡。 孫宏斌的底線是, 讓融創更安全, 不管重心放在哪個行業都遵循這一鐵律。 樂視儘管一度四面楚歌, 但孫的企業家眼光, 應該勝過評論人的隔岸觀火。 孫說:我覺得樂視有沒有前途, 主要看老賈, 我取代不了他。

這是大實話!這一階段, 安全感是比控制權更重要的東西。

在房地產這個十萬億行業裡, 從很多維度看, 融創仍舊要仰望萬科, 行業二十年, 它始終站在金字塔的頂端。 很多企業的今日, 都是萬科的昨天, 萬科也曾穿越過無數支流, 王石也經歷了從“飼料王”到地產一哥的艱辛歷程。經濟學家周其仁說:王石最難能可貴之處,是別人還在加加加的時候,他早就開始減減減,集中再集中,終於在分工的體系裡佔據了高高的一席之地。

對孫巨集斌來說,規模衝動、第一名的誘惑可以成就速度神話,但持續的宏大語境也可能讓企業迷失。

另一個企業家教父級人物柳傳志,似乎正帶領聯想走在這條路上。聯想正處在多元化的岔路口:地產、農業、互聯網金融、白酒、醫藥,它不願意錯失任何一個風口。你可以理解為嗅覺敏銳,也可以理解為高度投機。但以一個圈外人的觀感,聯想是否已經距離自己的初始軌道越來越遠了?

王、柳二人對年輕的孫宏斌來說,亦師亦敵亦友;萬科和聯想高處不勝寒,山不轉水轉,前車之轍中或許隱藏著後來者超越的機緣。

王石也經歷了從“飼料王”到地產一哥的艱辛歷程。經濟學家周其仁說:王石最難能可貴之處,是別人還在加加加的時候,他早就開始減減減,集中再集中,終於在分工的體系裡佔據了高高的一席之地。

對孫巨集斌來說,規模衝動、第一名的誘惑可以成就速度神話,但持續的宏大語境也可能讓企業迷失。

另一個企業家教父級人物柳傳志,似乎正帶領聯想走在這條路上。聯想正處在多元化的岔路口:地產、農業、互聯網金融、白酒、醫藥,它不願意錯失任何一個風口。你可以理解為嗅覺敏銳,也可以理解為高度投機。但以一個圈外人的觀感,聯想是否已經距離自己的初始軌道越來越遠了?

王、柳二人對年輕的孫宏斌來說,亦師亦敵亦友;萬科和聯想高處不勝寒,山不轉水轉,前車之轍中或許隱藏著後來者超越的機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