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為什麼黃磊偏偏對這本書情有獨鍾?

文 | 井姑娘

各位有書的書友們, 大家早上好。

首先自我介紹一下。 80年代, 我出生在湘西, 但十多歲就離開故鄉, 一直在外奮鬥。 幾年前,

我聽力突然急劇下降, 最後左耳完全失聰, 右耳通過手術, 總算保住一點點聽力。

沒有辦法再勝任正常人的工作, 我在去年遠離喧囂, 回到了湘西的鄉下, 修養身心, 讀書寫作。

我也曾經以為我這輩子完了, 但回到鄉下後, 我卻在美麗的自然環境裡, 在閱讀和寫作中, 慢慢放鬆下來, 找到屬於自己的皈依。

這段時間, 我在沈從文先生曾經生活過的湘西, 讀完了他的所有文字。 我突然發現, 年輕時候並沒有真正地讀懂沈從文, 如今換了一個心境再讀, 才感覺到自己深深地理解了這位老鄉對家鄉的懷念與眷戀。

這應該是我為什麼想領讀這本書的原因。 昨天我們說到《邊城》這本書在文學史中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那麼今天我將帶著大家一起走進沈從文先生筆下的美麗邊城,

去見證一段美好的愛情。

今天我們要讀的是《邊城》的第一節、第二節, 第1頁到11頁。 我們的問題是:

1.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桃花源, 黃磊與沈從文的桃花源是什麼樣子?你的呢?

2.翠翠這個人物形象, 她的原型是沈從文的妻子張兆和, 還是另有其人?

3.沈從文書中的邊城和我們現在看到的邊城, 有變化嗎?

很難想像, 現在這個身材走樣、居家必備的“中年婦男”和全能“暖男”, 會是那個曾經長髮飄飄深情地唱著“我想我是海”, 在《人間四月天》裡扮演著儒雅詩人徐志摩的黃磊。

周迅曾經說:“黃磊永遠是我的徐志摩。 ”我想在大多數人心中也是。

年輕時候的黃磊乾淨透亮、不食人間煙火, 熱愛文學藝術,

書卷氣濃厚, 穿上長衫活脫脫就是從二、三十年代走出來的文人才子。

2001年, 黃磊為自己記憶中書房裡的十本收藏書做了一張音樂專輯, 叫作《等等等等》。 其中, 專輯同名歌曲《等等等等》, 就出自沈從文先生的《邊城》。 除了歌曲之外, 黃磊還將自己看這本書的心得深情地朗誦了出來。

打開書, 才想起, 這小說寫於民國23年4月19日。

讀沈從文的小說, 很像看DISCOVER頻道, 總是很忠實地記載故事中的地理, 人文及歷史。

湖南, 是他的故鄉, 亦如他所說, 對於農人和兵士, 懷了不可言說的溫愛。

他的著作, 總是在他的生活環境中輕描淡寫著。

沈從文用極其樸素而又娓娓動人的語調, “忠實地記載故事中的地理、人文及歷史”, 一開篇就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寧靜古樸的湘西鄉間景致。

近乎原始的單純生活, 淳樸自然的民風, 與那溫柔的河流、清涼的山風、滿眼的翠竹、白日喧囂夜裡靜謐的渡船一起, 構成一幅像詩、像畫、更像音樂的優美意境。

這是湖南邊境一個叫“茶峒”的小山城, 環繞山城有一小溪,

溪邊有座白色小塔, 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 這人家只一個老人, 一個女孩子, 一隻黃狗。

小溪寬約廿丈, 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 靜靜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 限於財力不能搭橋, 就安排了一隻方頭渡船。 管理渡船的, 就是住在塔下的這個老人。

因為住處兩山多篁竹, 翠色逼人而來, 所以老人給這個女孩取名叫作“翠翠”。 翠翠在風日裡長養著, 把皮膚變得黑黑的, 觸目為青山綠水, 故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 為人天真活潑, 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 人又那麼乖, 如山頭黃麂一樣, 從不想到殘忍事情, 從不發愁, 從不動氣。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裡便匯入茶峒大河。水中游魚來去,皆如浮在空氣裡。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裡路就到了茶峒城邊。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裡,春天時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有晾曬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袴,可以作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人家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不朗然入目。

有水必有商船,有船必有碼頭。

掌水碼頭是個退伍什長,名叫順順。為人大方灑脫,正直明理,德高望重。他有兩個兒子,年長的叫天保,性情猶如父親,豪放豁達,不拘小節;年幼的則氣質近于母親,不愛說話,聰敏多情,取名儺送。

顧名思義,天保佑的在人事上或不免有齟齬,至於儺神所送來的,照當地習氣,人便不能稍加輕視了。

由此可見順順對於幼子的溺愛。儺送美麗得很,當地人拙於表達,只照著戲文裡聽來的故事,給他取了個諢名,為“嶽雲”。

兩兄弟皆結實如虎,卻又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不依勢淩人。故父子三人在茶峒邊境上為人所提及時,人人對這個名姓無不加以一種尊敬。

說起沈從文的行文天然,徐志摩曾讚歎,“這是多美麗多生動的一幅鄉村畫。作者的筆真像是夢裡的一隻小艇,在波紋鰜鰜的夢河裡蕩著,處處有著落,卻又處處不留痕跡。這般作品不是寫成的,是‘想成’的。

給這類的作者,批評是多餘的,因為他自己就是最不放鬆的不出聲的批評者。獎勵也是多餘的,因為春草的發青,雲雀的放歌,都是用不著人們的獎勵的。”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桃花源,寄託著自己美麗的鄉愁、流逝的青春、夢中的愛人以及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沈從文的桃花源,則是他筆下的“邊城”。

有人說沈從文筆下的翠翠原型是他的妻子張兆和,我倒不這麼認為。

他小說中一系列的人物,比如說《邊城》裡的翠翠,《長河》裡的夭夭,還有《三三》中的三三,都是皮膚黑黑的,活潑俏麗,小獸一樣充滿生命力的女子。深閨裡長大的張兆和端莊寧靜,隱忍務實,少了點不管不顧的心勁,和天然生長的野性。

他在作品中所描繪的至善至美的環境和人物,與三十年代動盪殘酷的社會現實距離甚遠,時代背景與矛盾都被詩化、淡化了。這也表現出作者在殘酷的現實環境裡,對理想人生的嚮往與追求。

讀來總是有種淡淡的寂寞。

很多人好奇,現在的湘西,還跟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一樣嗎?那些美好和詩意,是不是隨著那個時代都消失了?

作為湘西人,我覺得幸運的是,在湘西的鄉下,很多事物依舊保持著當年類似的風貌。

《邊城》文中描寫的,都是我熟悉物事,就是那書中方言,我也日日在講。比如過渡的人本是不必出錢的,但為了求個心安理得,“不管如何還是有人要把錢的。”這個“把”字,就是我的家鄉話,讀起來不勝親切。

而那條河,那條船,還有那一條設有吊腳樓的河街,正是我從小生長的地方。若是汛期,河水也會漫到街上,沖進樓裡。

記得有一年發大水,我還在樓上做作業,便被家人喊下樓去搬東西,第一趟水還只到腳踝,第二趟水就沒了膝蓋。人們只能靜靜地立在樓頂,看上流漂下來的牲畜。與書中描述一模一樣。

“管船人也為了心安起見,把收來的錢拿去買茶葉和草煙,過渡的誰需要這東西必慷慨奉贈。”這也與我從小薰染的鄉土人情相似。

我的啟蒙恩師是位會寫書法的老先生,時常有人大老遠來求他寫對聯或者題店名。老爺子寫字分文不取,鄉親們過意不去,也是會捎帶一些芝麻花生蜜餞水果之類的小吃食回禮。

民風淳樸,重義輕利,人心與自然一樣乾淨。

但是隨著商業化越來越嚴重,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城裡,風土人情早已不復當年模樣,這不得不讓人歎息。沈從文筆下的邊城,是現代人漸漸荒廢的心靈家園。讀他的文,我總會想起木心那首詩:

從前的生活

那種天長地久的氛圍

當時的人是不知覺的

從前的家庭

不論貧富尊卑

都顯得天長長,地久久

生命與速度應有個比例

我們的世界越來越不自然

人類在滅絕地球上的詩意

失去了許多人

失去了許多物

失去了一個又一個的氛圍

作者: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裡便匯入茶峒大河。水中游魚來去,皆如浮在空氣裡。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裡路就到了茶峒城邊。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裡,春天時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有晾曬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袴,可以作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人家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不朗然入目。

有水必有商船,有船必有碼頭。

掌水碼頭是個退伍什長,名叫順順。為人大方灑脫,正直明理,德高望重。他有兩個兒子,年長的叫天保,性情猶如父親,豪放豁達,不拘小節;年幼的則氣質近于母親,不愛說話,聰敏多情,取名儺送。

顧名思義,天保佑的在人事上或不免有齟齬,至於儺神所送來的,照當地習氣,人便不能稍加輕視了。

由此可見順順對於幼子的溺愛。儺送美麗得很,當地人拙於表達,只照著戲文裡聽來的故事,給他取了個諢名,為“嶽雲”。

兩兄弟皆結實如虎,卻又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不依勢淩人。故父子三人在茶峒邊境上為人所提及時,人人對這個名姓無不加以一種尊敬。

說起沈從文的行文天然,徐志摩曾讚歎,“這是多美麗多生動的一幅鄉村畫。作者的筆真像是夢裡的一隻小艇,在波紋鰜鰜的夢河裡蕩著,處處有著落,卻又處處不留痕跡。這般作品不是寫成的,是‘想成’的。

給這類的作者,批評是多餘的,因為他自己就是最不放鬆的不出聲的批評者。獎勵也是多餘的,因為春草的發青,雲雀的放歌,都是用不著人們的獎勵的。”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桃花源,寄託著自己美麗的鄉愁、流逝的青春、夢中的愛人以及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沈從文的桃花源,則是他筆下的“邊城”。

有人說沈從文筆下的翠翠原型是他的妻子張兆和,我倒不這麼認為。

他小說中一系列的人物,比如說《邊城》裡的翠翠,《長河》裡的夭夭,還有《三三》中的三三,都是皮膚黑黑的,活潑俏麗,小獸一樣充滿生命力的女子。深閨裡長大的張兆和端莊寧靜,隱忍務實,少了點不管不顧的心勁,和天然生長的野性。

他在作品中所描繪的至善至美的環境和人物,與三十年代動盪殘酷的社會現實距離甚遠,時代背景與矛盾都被詩化、淡化了。這也表現出作者在殘酷的現實環境裡,對理想人生的嚮往與追求。

讀來總是有種淡淡的寂寞。

很多人好奇,現在的湘西,還跟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一樣嗎?那些美好和詩意,是不是隨著那個時代都消失了?

作為湘西人,我覺得幸運的是,在湘西的鄉下,很多事物依舊保持著當年類似的風貌。

《邊城》文中描寫的,都是我熟悉物事,就是那書中方言,我也日日在講。比如過渡的人本是不必出錢的,但為了求個心安理得,“不管如何還是有人要把錢的。”這個“把”字,就是我的家鄉話,讀起來不勝親切。

而那條河,那條船,還有那一條設有吊腳樓的河街,正是我從小生長的地方。若是汛期,河水也會漫到街上,沖進樓裡。

記得有一年發大水,我還在樓上做作業,便被家人喊下樓去搬東西,第一趟水還只到腳踝,第二趟水就沒了膝蓋。人們只能靜靜地立在樓頂,看上流漂下來的牲畜。與書中描述一模一樣。

“管船人也為了心安起見,把收來的錢拿去買茶葉和草煙,過渡的誰需要這東西必慷慨奉贈。”這也與我從小薰染的鄉土人情相似。

我的啟蒙恩師是位會寫書法的老先生,時常有人大老遠來求他寫對聯或者題店名。老爺子寫字分文不取,鄉親們過意不去,也是會捎帶一些芝麻花生蜜餞水果之類的小吃食回禮。

民風淳樸,重義輕利,人心與自然一樣乾淨。

但是隨著商業化越來越嚴重,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城裡,風土人情早已不復當年模樣,這不得不讓人歎息。沈從文筆下的邊城,是現代人漸漸荒廢的心靈家園。讀他的文,我總會想起木心那首詩:

從前的生活

那種天長地久的氛圍

當時的人是不知覺的

從前的家庭

不論貧富尊卑

都顯得天長長,地久久

生命與速度應有個比例

我們的世界越來越不自然

人類在滅絕地球上的詩意

失去了許多人

失去了許多物

失去了一個又一個的氛圍

作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