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名著《彷徨》裡那些你應該知道的考點,期末考試很有可能考到

于老師說

昨天我發了一篇《西遊記》裡面的考點, 大家的反響好像不太強烈~今天應@Avril的要求, 整理下名著《彷徨》裡的考點, 期末考試有可能考到喔~你如果還有什麼想看的名著考點梳理(初中語文未發的)可以去後臺留言, 我會在這幾天及時整理出來。

作品簡介(有可能出填空題)

《彷徨》是1926年北新書局出版的圖書, 作者是魯迅。 該書是魯迅的小說作品集, 共收入其1924年至1925年所作小說十一篇。 首篇《祝福》寫於1924年2月16日, 末篇《離婚》寫於1925年11月6日, 實際的時間跨度是一年半多。 整部小說集貫穿著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及知識份子“哀其不幸,

怒其不爭”的關懷。

作者簡介(有可能出填空題)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周樟壽, 字豫山、豫亭、豫才、秉臣。 筆名除魯迅外, 還有鄧江、唐俟、鄧當世、曉角等。 中國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人稱“文教思革”。 光緒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於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今紹興市)東昌坊口。 祖籍河南省汝南縣, 小時享受著少爺般的生活, 慢慢家基衰敗變得貧困。 青年時代受達爾文進化論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 1898年魯迅從周樟壽更名為周樹人。 1902年去日本留學, 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 但是因為一部影片, 深知僅僅醫生是不能拯救人類, 從此後從事文藝工作, 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 1905—1907年, 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

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 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 夫人朱安。 1909年, 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 介紹外國文學。 同年回國, 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

1918年以“魯迅”為筆名, 發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時年38歲。 在此之前, 他是一名醫學院學生, 因戰亂奮起改行為作家。 魯迅生平是一個“愛書如命”的人。 1927年與許廣平女士結合, 生有一男名周海嬰。 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於上海。 著作收入《魯迅全集》, 作品及《魯迅書信集》, 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 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共十八卷)。 他的著作主要有《祝福》、《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

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 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

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 從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1918年5月), 始以“魯迅”為筆名。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 代表作有:小說集《呐喊》[2] 《彷徨》《故事新編》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 散文詩集《野草》, 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等。

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等, 已成為家喻戶曉的藝術形象小說《祝福》《阿Q正傳》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 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 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種文字, 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魯迅以筆為武器, 戰鬥一生, 被譽為“民族魂”、現代文學的旗幟, 是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毛澤東評價他是中華文化革命的主將。 “橫眉冷對千夫指, 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先生一生的寫照。

作品目錄(有可能出填空題)

《祝福》、《在酒樓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長明燈》、《示眾》、《高老夫子》、《孤獨者》、《傷逝》、《弟兄》、《離婚》

內容簡介(有可能出簡答題)

《祝福》寫祥林嫂毫無希望、就是有點希望也要被撲滅的一生;

《在酒樓上》寫曾經激進的青年呂緯甫, 最終回到子曰詩雲的教授之中;

《幸福的家庭》其實在經濟的壓迫之下並不幸福;

《肥皂》則諷刺了一個或者幾個貌似正人君子的中年夫子, 他們看見一個行乞的十七八歲的女子,

就想著如果用肥皂把她洗洗那又如何?而四銘就因著這個潛在的意識, 竟也買了塊綠色的肥皂;

《長明燈》中的瘋子瘋瘋傻傻, 他就是要把廟裡的長明燈打滅, 被阻了, 他就說:“我放火。 ”最後, 他就被他的叔伯長輩鎖在廟裡的廂房之中;

《示眾》依然寫的是看客。 中國人永遠只是看客, 只會當看客。 看了, 就散了。 不問被看者為什麼示眾, 也不問自己為什麼要看。 只是要看, 便看了;

《高老夫子》某天終於“洋”了起來, 俄國有高爾基, 那麼他自然就可以改名叫“高爾礎”, 不是基礎麼?有基必有礎。 他能叫高爾基, 我為什麼不能叫高爾礎?成了高爾礎後, 他就自覺“高大“起來, 覺得不能與往日的麻友相提並論。 然而最終他發現自己沒有“高爾什麼”的天份, 他連書也教不了,又經不住麻雀牌的誘惑,也經不住籠一把吃冤大頭的誘惑,終於還是上了牌桌;

《孤獨者》中的魏連殳是魯迅特別用心地描寫的一個。那是一個曾經大覺悟的人,似乎已經參透了人生的一切。他對大人們不屑一顧,小孩子們卻又不理他。他曾經潦倒不堪,似在堅持著什麼,又突然搖身一闊。在咯血中大把大把地花著做參議而闊起來的錢。他死了,好像死了才乾淨,才解脫。魯迅其實是用著一種大悲哀的筆調來寫這個人的,這裡面也寄託著他的大失望。人世就是這樣蒼涼,人生就是這樣無望,想找一條路,然而終於找不到,他只有死;

《傷逝》不僅僅是在談論經濟對於愛情的重要性,它實質上是在探討愛情是否可以長久。而經濟的窘迫困頓只是一個極現實極真實的誘因。因著這個誘因,愛情就無疑成為幻滅。傷逝了,這傷逝淒慘得令人傷感;

《弟兄》似乎是在諷刺那種貌似親睦的兄弟情份;

《離婚》就純屬一個鄉下女人的不幸了。魯迅有言: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那個愛姑在“七大爺”的威嚴之下,竟不敢說她早已想好的話了。有什麼辦法呢?他們是官,且有勢。而她,只是一個鄉下人。

小說思想(有可能出簡答題)

《彷徨》貫穿著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及知識份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彷徨》的藝術技巧“圓熟”——深廣的歷史圖景;對人物命運的敘述滲透感情;“畫眼睛”“勾靈魂”的白描手段;豐滿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的意義。裘沙和王偉君兩位藝術家以畢生精力用畫筆“揭示魯迅思想體系”,執著探索,苦心構思,大膽創造,以“理解的準確,表現的深刻,藝術的精湛”再現了魯迅的世界。

人都有彷徨的時候。 孤獨無依,進退失據,謂之彷徨。 魯迅曾經是彷徨的,至少在寫《彷徨》的時候。他是寫人生的一種軌跡,這軌跡似乎有鐵的規定在。從起點,拋一個圓形的弧線,然後又重新跌回起點。甚至,跌回到起點以內。這裡面,有孤獨,有悲哀,也有無奈。

寫《彷徨》時,他才四十四五歲,還不是大智者。因此他彷徨。那時,他滿懷希望,或者說曾經滿懷希望,然而這希望,最終是破滅了。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總是在未來,而不是現 在。於是,他就彷徨。於是,他就寫了關於“彷徨”的小說。

與其說是彷徨,不如說是無奈。生的無奈。那時候,時興寫小說。寫小說成了那時的潮流。何況之前,先生已經寫了《狂人日記》、《祝福》、《阿Q正傳》、《孔乙己》等名篇。它們開創了中國現代小說寫作的先河。

理解“彷徨”(有可能出簡答題)

書的扉頁,有作者的題記:朝發軔於蒼梧兮,夕餘至乎縣圃;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將其暮。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理解《彷徨》的鑰匙,就在於這題記《離騷》中的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文有“文眼”,詩有“詩眼”,這裡,把它稱為“題眼”。

路是遠的,而前面又看不見路;依稀有路時,卻看不見光。想掙扎著走出一條路來,卻是遍體鱗傷,毫無結果。

只能是“荷戟獨彷徨”了。

所以,以《彷徨》命其名,也是至名。

張宗剛在《偉大的靈魂探秘——解讀魯迅》(《名作欣賞》2001年5期,總第126期)一文中對《彷徨》的評價是“色貌如冰,肝腸似火”,我以為是切評。他還說:“所屬望者殷,所挾持者遠,這是魯迅的深刻。……他(指魯迅)像一隻失群的飛鴻,在浩渺的天空飄飄蕩蕩,無所歸依;孤獨寂寞的內心體驗,遂外化和昇華為一種巨大的創造欲:他用手中的勾魂攝魄之筆,繪出無數舊時代的圖景,意態生動,悲壯無匹。其中,對自由的探討,對人性的掃描,對弱者的關注,對時俗的思考……無不憂憤深廣,啟人心扉,以其‘智慧的痛苦’,達到和進入了史詩的層次,從而冠絕一代,獨步千秋。”

小尾

希望你尋得出路,不再彷徨。

自白書

他連書也教不了,又經不住麻雀牌的誘惑,也經不住籠一把吃冤大頭的誘惑,終於還是上了牌桌;

《孤獨者》中的魏連殳是魯迅特別用心地描寫的一個。那是一個曾經大覺悟的人,似乎已經參透了人生的一切。他對大人們不屑一顧,小孩子們卻又不理他。他曾經潦倒不堪,似在堅持著什麼,又突然搖身一闊。在咯血中大把大把地花著做參議而闊起來的錢。他死了,好像死了才乾淨,才解脫。魯迅其實是用著一種大悲哀的筆調來寫這個人的,這裡面也寄託著他的大失望。人世就是這樣蒼涼,人生就是這樣無望,想找一條路,然而終於找不到,他只有死;

《傷逝》不僅僅是在談論經濟對於愛情的重要性,它實質上是在探討愛情是否可以長久。而經濟的窘迫困頓只是一個極現實極真實的誘因。因著這個誘因,愛情就無疑成為幻滅。傷逝了,這傷逝淒慘得令人傷感;

《弟兄》似乎是在諷刺那種貌似親睦的兄弟情份;

《離婚》就純屬一個鄉下女人的不幸了。魯迅有言: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那個愛姑在“七大爺”的威嚴之下,竟不敢說她早已想好的話了。有什麼辦法呢?他們是官,且有勢。而她,只是一個鄉下人。

小說思想(有可能出簡答題)

《彷徨》貫穿著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及知識份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彷徨》的藝術技巧“圓熟”——深廣的歷史圖景;對人物命運的敘述滲透感情;“畫眼睛”“勾靈魂”的白描手段;豐滿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的意義。裘沙和王偉君兩位藝術家以畢生精力用畫筆“揭示魯迅思想體系”,執著探索,苦心構思,大膽創造,以“理解的準確,表現的深刻,藝術的精湛”再現了魯迅的世界。

人都有彷徨的時候。 孤獨無依,進退失據,謂之彷徨。 魯迅曾經是彷徨的,至少在寫《彷徨》的時候。他是寫人生的一種軌跡,這軌跡似乎有鐵的規定在。從起點,拋一個圓形的弧線,然後又重新跌回起點。甚至,跌回到起點以內。這裡面,有孤獨,有悲哀,也有無奈。

寫《彷徨》時,他才四十四五歲,還不是大智者。因此他彷徨。那時,他滿懷希望,或者說曾經滿懷希望,然而這希望,最終是破滅了。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總是在未來,而不是現 在。於是,他就彷徨。於是,他就寫了關於“彷徨”的小說。

與其說是彷徨,不如說是無奈。生的無奈。那時候,時興寫小說。寫小說成了那時的潮流。何況之前,先生已經寫了《狂人日記》、《祝福》、《阿Q正傳》、《孔乙己》等名篇。它們開創了中國現代小說寫作的先河。

理解“彷徨”(有可能出簡答題)

書的扉頁,有作者的題記:朝發軔於蒼梧兮,夕餘至乎縣圃;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將其暮。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理解《彷徨》的鑰匙,就在於這題記《離騷》中的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文有“文眼”,詩有“詩眼”,這裡,把它稱為“題眼”。

路是遠的,而前面又看不見路;依稀有路時,卻看不見光。想掙扎著走出一條路來,卻是遍體鱗傷,毫無結果。

只能是“荷戟獨彷徨”了。

所以,以《彷徨》命其名,也是至名。

張宗剛在《偉大的靈魂探秘——解讀魯迅》(《名作欣賞》2001年5期,總第126期)一文中對《彷徨》的評價是“色貌如冰,肝腸似火”,我以為是切評。他還說:“所屬望者殷,所挾持者遠,這是魯迅的深刻。……他(指魯迅)像一隻失群的飛鴻,在浩渺的天空飄飄蕩蕩,無所歸依;孤獨寂寞的內心體驗,遂外化和昇華為一種巨大的創造欲:他用手中的勾魂攝魄之筆,繪出無數舊時代的圖景,意態生動,悲壯無匹。其中,對自由的探討,對人性的掃描,對弱者的關注,對時俗的思考……無不憂憤深廣,啟人心扉,以其‘智慧的痛苦’,達到和進入了史詩的層次,從而冠絕一代,獨步千秋。”

小尾

希望你尋得出路,不再彷徨。

自白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