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談古論晉:在這個以“鹽”而得名的地方,關公都能和蚩尤打起來

--史話三晉之運城篇

清初顧祖禹撰寫《讀史方輿紀要》中載:“山西居京師上游, 表裡山河, 稱為完固, 且北收代馬之用, 南資鹽池之利, 因勢乘便, 可以拊天下之背而扼其吭也。 ”充分說明了山西自古以來的重要地理位置。 文中所述“鹽池之利”, 說的正是山西最南邊的運城。

運城因“鹽運之城”而得名, 有“五千年文明”之說, 是人類最早食用鹽的地方。 在這個以“鹽”而得名的地方, 也是古代最早稱作“中國”的地方。

就是在這個地方, “解”字有著獨一無二的讀音, 念“害”, 為什麼要這樣讀呢?就得從五千年之前說起。

先來段《山海經》所載的神話故事。

上古時期, 黃河中下游一代有一個強大的部落聯盟叫“九黎”。 “九黎”有九個部落, 每個部落又有九個氏族, 他們共同的首領是蚩尤。 “九黎”原來是炎帝的臣屬, 後來炎帝被黃帝戰敗, 蚩尤率領部落的八十一個弟兄與黃帝展開激戰。

蚩尤銅頭鐵額刀槍不入, 手持刀斧勇猛異常, 還能呼風喚雨。 這一仗打得是天昏地暗, 血流成河。 蚩尤擺下迷魂大陣, 暫態颳風下雨大霧彌漫整整三日。 黃帝九戰九不勝, 眼看不能取勝, 手下宰相風後造出指南車引導, 然後布下風後八陣。 黃帝派出魃, 驅散風雨及大霧, 使用號角, 並擂鼓助陣, 在風後八陣中將其打敗, 然後將其斬殺。

因蚩尤形象勇猛, 黃帝尊其為“戰神”, 並將其形象畫在戰旗之上, 以激勵作戰。

這便是神話傳說“黃帝戰蚩尤”的故事。

在山西運城, 口口相傳這個故事的卻是這樣的。

在古鹽池邊上住著一個部落, 部落首領叫蚩尤。 蚩尤當年帶領著族人佔據鹽池, 用鹽與周邊部落以物置物。 因蚩尤性格彪悍, 不願意屈服于黃帝, 拒絕和黃帝部族交換。 黃帝遂率領部眾前來前來爭奪發生大戰。 雖勇猛頑強作戰, 最終被黃帝所敗。 黃帝念其勇猛, 封其為“戰神”。 但蚩尤依舊寧死不屈, 黃帝無奈只得在鹽池邊將其斬殺, 收攏其部眾。

一部分不願意歸順黃帝依舊居住鹽池之畔,

久而久之, 形成村落。

蚩尤被殺之地, 取名為“害”, 為“遭遇殺害”之意。 蚩尤騎著一隻猛獸, 名曰:“獬”。 古漢語中“解”通“獬”, 便源自於此, 包括姓氏。

《孔子三朝記》:“黃帝殺之(蚩尤)于中冀, 蚩尤肢體身首異處, 蚩尤血入池化為鹵水, 則解之鹽池也。 因其屍解, 故名為解。 ”

鹽池之畔的那個村子,

便是“蚩尤村”。 相傳村子裡的人均為蚩尤後代, 民風彪悍。 明代萬曆年間取“棄惡從善”之意, 將村名改為“從善村”。

相傳六月初六為蚩尤的忌日, 在當地每年都要舉行盛大廟會祭祀祖神蚩尤。 這個村子裡的人有個習俗, 不敬關公。 要知道這個地方距離關公故里僅僅是咫尺之遙。

先說關公。 《三國志.關羽傳》記載:“關羽字雲長, 河東解人也。 ”漢置解縣, 屬河東郡。 現存本地有常平關帝家廟, 為關羽故里。

關羽後世逐漸被神話, 尊為“關公”。 而他真正走上神壇的, 是在宋之後。

《漢天師世家.卷三》記載:“崇甯二年, 解州奏鹽池水溢, 上以問道士徐神翁, 對曰:蛟孽為害, 宜宣張天師。 ......少傾, 雷電晝晦, 有蛟孽死水裔。 上問:卿向治蛟孽, 用何將?曰:臣所役者關羽, 當召之。......上驚擲崇甯錢與之曰:以封汝。”遂封關羽為崇寧真君。

當地的傳說是這樣的。因宋徽宗信奉軒轅,下令天下均建廟。惹怒了蚩尤,遂化身為龍,在鹽池上空撒下大霧,經久不散,率陰兵頭插槐樹葉為標識。當地官吏上報朝廷,於是便有張天師率弟子前來降妖除魔,認定此妖孽為蚩尤。於是張天師召來本地故去神將關羽,與其鬥法。首戰關羽失利,但因兵將不足,於是便從鹽池之北就地攝生魂前往交戰。關羽命魂兵將頭插皂角葉作標識,凡樹葉蔫者便是敵兵即可擊殺。因槐樹葉一到中午便蔫,而皂角葉卻依舊鮮活。大戰七天后,蚩尤大敗,鹽池重歸平靜。

但因攝生魂時間過久,魂兵無法還陽。關羽所攝鹽池之北百姓死傷甚多,後人稱其冤枉,所居住村莊名為冤枉莊,後世改名為原王莊。直至今日,蚩尤村和原王莊都不敬關公,也不看關公戲。

這就是“關公大戰蚩尤”的傳說,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人物都打起來了。但在《孤本元明雜劇》和《全元雜劇外編》中竟然有《關公大戰蚩尤》這一劇碼,且又將人物換成“范仲淹、寇准入奏:鹽池乾涸,張天師奏請玉泉長老請關聖往破蚩尤,封崇寧真君,遣范仲淹往解州立廟。”

再回到“解”的讀音上。

雖然在地名和姓氏上讀音為“害”,可作為“解開”的意思時,本地方言卻不再念“害”了,而是念“改”。這個讀音僅僅局限在運城市及相鄰幾個縣市,遠點的方言依舊讀解。

這個讀音和四川方言倒是想像。本地還有一個傳說,說修築都江堰的水利專家李冰是本地人。當地還有一句民諺是“說好解州話,走遍四川沒麻達”,意思是只要會說解州話,走遍四川都不會有啥問題。因為李冰號稱“川祖”,因他修築水利工程而使得蜀地沃野千里,從故地遷移過去的人比較多。故而將解州話也帶過去了,把“鞋”叫“孩”,把“j解開”叫“改開”等等。

解州的稱號源於五代後漢,一直沿襲不變,清代時候孩升為直隸州,轄芮城、夏縣、平陸、安邑四縣,民國時候才改成解縣,而如今屬運城鹽湖區的一個鎮。現如今依舊有些當地老人稱之為“解縣”。

因“鹽”而得名的運城,在春秋時候就稱“鹽邑”,戰國時候叫“鹽氏”,漢代就改成“司鹽城”了,宋代稱“運司城”,稱之“鹽務專城”,因鹽運而設城,中國國內也僅此一處了。

運城目前現存最知名的除了鹽池外,就是關公故里。在解州鎮的解州關帝廟,為全國武廟之冠,創建于隋開皇九年(西元589年),宋、明均有擴建重修,為全國文保單位。

當召之。......上驚擲崇甯錢與之曰:以封汝。”遂封關羽為崇寧真君。

當地的傳說是這樣的。因宋徽宗信奉軒轅,下令天下均建廟。惹怒了蚩尤,遂化身為龍,在鹽池上空撒下大霧,經久不散,率陰兵頭插槐樹葉為標識。當地官吏上報朝廷,於是便有張天師率弟子前來降妖除魔,認定此妖孽為蚩尤。於是張天師召來本地故去神將關羽,與其鬥法。首戰關羽失利,但因兵將不足,於是便從鹽池之北就地攝生魂前往交戰。關羽命魂兵將頭插皂角葉作標識,凡樹葉蔫者便是敵兵即可擊殺。因槐樹葉一到中午便蔫,而皂角葉卻依舊鮮活。大戰七天后,蚩尤大敗,鹽池重歸平靜。

但因攝生魂時間過久,魂兵無法還陽。關羽所攝鹽池之北百姓死傷甚多,後人稱其冤枉,所居住村莊名為冤枉莊,後世改名為原王莊。直至今日,蚩尤村和原王莊都不敬關公,也不看關公戲。

這就是“關公大戰蚩尤”的傳說,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人物都打起來了。但在《孤本元明雜劇》和《全元雜劇外編》中竟然有《關公大戰蚩尤》這一劇碼,且又將人物換成“范仲淹、寇准入奏:鹽池乾涸,張天師奏請玉泉長老請關聖往破蚩尤,封崇寧真君,遣范仲淹往解州立廟。”

再回到“解”的讀音上。

雖然在地名和姓氏上讀音為“害”,可作為“解開”的意思時,本地方言卻不再念“害”了,而是念“改”。這個讀音僅僅局限在運城市及相鄰幾個縣市,遠點的方言依舊讀解。

這個讀音和四川方言倒是想像。本地還有一個傳說,說修築都江堰的水利專家李冰是本地人。當地還有一句民諺是“說好解州話,走遍四川沒麻達”,意思是只要會說解州話,走遍四川都不會有啥問題。因為李冰號稱“川祖”,因他修築水利工程而使得蜀地沃野千里,從故地遷移過去的人比較多。故而將解州話也帶過去了,把“鞋”叫“孩”,把“j解開”叫“改開”等等。

解州的稱號源於五代後漢,一直沿襲不變,清代時候孩升為直隸州,轄芮城、夏縣、平陸、安邑四縣,民國時候才改成解縣,而如今屬運城鹽湖區的一個鎮。現如今依舊有些當地老人稱之為“解縣”。

因“鹽”而得名的運城,在春秋時候就稱“鹽邑”,戰國時候叫“鹽氏”,漢代就改成“司鹽城”了,宋代稱“運司城”,稱之“鹽務專城”,因鹽運而設城,中國國內也僅此一處了。

運城目前現存最知名的除了鹽池外,就是關公故里。在解州鎮的解州關帝廟,為全國武廟之冠,創建于隋開皇九年(西元589年),宋、明均有擴建重修,為全國文保單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