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梵古與高更秘密的62天:相愛相殺 x 驚心動魄

不知原諒什麼, 誠覺世事盡可原諒。

梵古和高更, 生於同一個年代, 相差五歲,

歷史有時是以極端衝撞的方式激射出創造與美的燦爛火花。

他們的生命中一瞬間曾經有過交集, 不過很快就分開了。

一八八八年十月, 他們重聚在阿爾, 要一起共同生活兩個月,

更巨大的撞擊將在一年後發生, 他們歷史的宿命糾纏在一起。

在那之後, 梵古割掉了自己的耳朵。

同樣的“自畫像”主題, 一位元化身為日本僧侶, 一位自喻為悲慘者; 同樣的“夜色咖啡廳”, 他畫下了令人窒息的寂寞, 他塗抹了深沉的冷靜……

梵古(左三)與高更(右) 1887

他們在一個時代相遇, 也在一個城市相遇, 他們相遇在文明的高峰。

梵古一八八七年在巴黎與高更相遇, 很短的相遇, 然後各自走向不同的方向, 梵古去了阿爾, 高更去了布列塔尼。

他們對那一次短短的相遇似乎都有一點錯愕──怎麼感覺忽然遇到了前世的自己。

高更認識梵古的那年, 正是兩個人都陷於生活最低潮的時刻。

高更無法照顧遠方的妻兒, 常常自責絕望到要結束生命;梵古與妓女西恩剛剛分開, 所有宗教的狂熱與愛的夢想全盤幻滅, 孤獨到巴黎投靠弟弟。

橙紅色的火星隨著呼吸,

白亮一下, 又變成暗紅色。 凡·高和高更在弟弟提奧屋裡的暢談。

那一次, 高更講述了自己的曲折身世。 他的眾多祖先有西班牙波吉亞家族的血脈。 外祖母芙羅拉·特裡斯坦(Flora Tristan)曾經是著名的作家和社會活動家, 這位社會運動者蔑視傳統, 個性倔強, 信仰神秘主義, 高更簡直就是她的翻版。 他的外祖父安德列·沙紮爾(André Chazal)是個雕刻師, 雕刻的基因也遺傳到了高更身上。

芙羅拉的叔父是秘魯最後一任總督唐皮奧, 為了繼承他的遺產, 1849年, 高更的母親阿林和高更前往南美, 阿林母子得到總督唐皮奧的熱情歡迎, 與他一家同住有三個內院的大別墅, 過上了奢華的生活, 當時小高更只有1歲半。 1852年, 總督的女婿就任秘魯總統, 兩年之後,

秘魯政變, 阿林只能帶著孩子們回到家鄉法國。 這一年, 高更六歲, 沒有父親管束的他, 在豪宅中整整住夠5年, 奠定了他的自負、任性、不守常規。

梵古作品

兩個完全相似的絕望生命, 卻共同燃燒著藝術創作不可遏止的熱情, 他們似乎在對方的絕望中看到了自己的絕望,

他們也似乎在對方燃燒著熱情的眼神中看到了自己的熱情。

高更與梵古的相遇像不可思議宿命中的時刻, 相互激蕩出驚人的火花。

一八八八年十月, 他們重聚在阿爾, 要一起共同生活兩個月, 更巨大的撞擊將在一年後發生, 他們歷史的宿命糾纏在一起。

梵古作品

意氣風發、自由奔放且充滿自信的高更是梵古嚮往的物件,而和高更共同生活的夢想則與日俱增。此時梵古三十五歲,高更四十歲。

梵古對高更的感情是對前輩的尊敬與敬畏、對偉大藝術家的嚮往與嫉妒以及對朋友的熱愛與不安等,複雜交錯。在高更決定前往南方畫室時,梵古興高采烈,欣喜若狂。長久煎熬的孤獨感得到緩和,因為只要有了高更,今後再不用別人指明方向了。

準備迎接高更的那個月,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梵古最幸福的時刻。

梵古作品

為了高更要來阿爾,梵古刻意佈置了他的房間。這張《房間》像是梵古佈置的新房,用來慶祝一種新生活的開始,用來準備迎接一個全新的溫暖的生活,明亮的暖色調佔據了畫面大部分空間。

這是一個梵古夢想的“家”。

他是為高更的到來而佈置這個“家”的,那麼,他是以多麼強烈的歡欣與興奮在經營這個家。

梵古作品

為了迎接高更到阿爾,梵古處在一種高亢的情緒中。他讀了一些有關日本的文學描述,他一知半解地嚮往著遙遠的東方,東方的僧侶,用一生的苦修,把自己獻給信仰;用一生的時間,把自己修行成永恆不滅之佛。

梵古的《自畫像》中這一件最強烈,又最平靜,極其素樸,又極其莊嚴。

梵古自己很看重這件《自畫像》,他把自己送給高更,並且比喻為日本僧侶,獻給永生之佛。

高更作品

遙遠的距離或許產生了最美的友誼的幻想,梵古創作了一張傑出的自畫像,送給高更;高更也畫了自畫像,送給梵古。他們相互激蕩出了創作上的火花,兩人的風格都逐漸達於巔峰。

梵古狂熱渴望高更到阿爾,兩人共同生活,一起畫畫。他為高更準備房間、傢俱,甚至特別為高更的房間手繪了牆壁上的裝飾。

梵古為高更畫了《向日葵》,他要把這南方陽光下的盛豔之花送給高更作為迎接他到來的禮物。

梵古作品

向日葵像在陽光中燃燒自己的花朵,冶豔、頑強、熱烈、剽悍,使人感覺到旺盛而熾烈的生命力。梵古尋找著陽光,從郁暗的荷蘭到巴黎,又從巴黎一路南下到陽光亮烈的阿爾,梵古自己就像是追逐陽光的人。

當時高更在布列塔尼貧病交迫,梵古呼喚高更前來,他覺得可以照顧這個落魄潦倒的朋友。

梵古作品

葵花插在陶罐裡久了,花瓣很幹,像亂草飛張,葵花的中央是一粒一粒的葵花籽,赭褐色密密的小點,使花蒂顯得更頑強。這是熾烈強悍的生命,但被截斷了,插在陶罐中,好像有一種頑強的對抗,好像生命在最後死亡的時刻依然如此熱烈地燃燒。

這樣燦爛的花,這樣的明亮、熱情,用全部生命來燃燒的花,梵古指名是要送給高更的。

梵古作品

他希望把這些向日葵掛在高更的房中,他為高更準備了最好的房間,他一再跟朋友描寫他如何為高更佈置一個優雅的住處,他把自己畫的向日葵掛在牆上,等待高更到來。

“向日葵”是梵古最純粹的熱情與愛,那些明度非常高的黃色,事實上是大量的白色裡調進一點點黃,像日光太亮,亮到泛白,亮到使人睜不開眼睛。

梵古也許不知道他畫的正是他自己的生命,這麼熱烈,無論是友誼或愛情,都使人害怕。

梵古在長久巨大的寂寞中渴望著一種溫暖,他也許分不清楚那是友誼的溫暖,或是愛情的溫暖。但他確實在作品中強烈地表現出很具體的對溫暖——家的溫暖、人的溫暖的渴求。

床與椅子,都像是一種等待,等待某一個生命裡特定的物件。

畫完《房間》,十月二十八日,高更來了。

高更作品

高更在一八八八年十月二十八日到了阿爾,一下火車,連車站咖啡館的老闆吉爾努斯先生都認出了他,因為梵古早已拿著高更的畫像四處宣傳了。

高更走進梵古為他精心準備的房間,看到牆上為他畫的《向日葵》,高更是什麼感覺?

一八八八年十一月,高更曾經為梵古畫一張像,畫像中梵古正在畫《向日葵》。

梵古作品

在一八八八年十二月,梵古畫了《高更的椅子》。

“椅子”不再是空的等待,“椅子”有了專屬的主人,椅子上有著主人不同的物件。牆壁上有一盞亮著的燈,一圈暈黃的光,這是深夜,高更似乎正在椅子上看書,但是離開了,椅子空著,燈光、燭光兀自燃燒。

高更作品

《梵古的椅子》,非常單純,地面上是褐色方磚,一把木椅,在《房間》中出現過。這把椅子是歐洲民間最粗樸的傢俱,但是簡單、頑強、有力,像是在對抗什麼,牢固不肯妥協,四個腳的木腿像柱樁一樣頑強,沒有一點退縮與讓步。

這兩張“椅子”只是他們偶然誤解的位置,他們偶爾一坐,又各奔前途,“椅子”像是短暫夢想的記憶。

梵古作品

梵古精神亢奮的狂熱並沒有感染高更,他們日日夜夜在一起作畫,常常畫同一個主題,同一片風景,但是觀看的方式卻完全不同。

梵古畫過阿爾的《夜間咖啡屋》,是彩度極端對比的紅色的牆、綠色的彈子台、黃色的燈光,有一種陷入精神高度亢奮的錯亂。

這是梵古走向夢想的巔峰,也是梵古走向毀滅的開始。他已經開始用燃燒自己來取暖,用燃燒自己來發亮。

高更作品

高更同樣畫了《夜間咖啡屋》,他以咖啡屋老闆娘“吉諾夫人”為主題前景,也用到牆壁的紅、彈子台的綠,但是色彩被一種黑色壓暗,和梵古畫中強烈的對比不同,高更的畫面有一種深沉的冷靜,他好像要刻意過濾掉梵古畫中過度高昂的情緒。

但他們的相處並不和諧,生活如此緊密的關係,太多衝突,太多摩擦,太多瑣細的現實細節會使兩個敏感纖細的心靈發瘋,會使兩個自我個性強烈的心靈發瘋。

高更事後描述梵古要發瘋了,他常常半夜忽然驚醒,看到梵古向他走來,凝視著他,又無言地走回自己的床上睡倒,好像沒有任何事情發生。

兩個人共同生活的夢想在現實中變得荒謬、扭曲、瑣碎而難堪。

梵古作品

就是在阿爾這段時期,高更在十二月寫了一封信給畫家貝納,談到自己與梵古的巨大衝突:

我在阿爾完全失去了秩序。我發現一切事物都這麼渺小,沒有意義,風景和人都一樣。整體來說,我跟梵古彼此都看對方不順眼。

特別是繪畫上,梵古讚美杜米埃(H. Daumier)、杜比尼(Daubigny)、辛燕(Eiem)和偉大的盧索(Rousseau),所有我不能忍受的傢伙。而我喜愛的安格爾(D.Ingres)、拉斐爾、德加,他都厭惡。

我跟他說:老友,你對!

只是為了獲得暫時平靜。

他喜歡我的畫,但是我一開始畫畫,他就東批評西批評。他是浪漫的,我卻可能更要素樸(Primitive)。

這一段信上的記錄大約透露了兩位元偉大的創作心靈在現實生活上碰到的困擾與難題。

他們生活在一起,缺乏了各自獨立的空間,缺乏了各自完全面對自我的孤獨時刻。

沒有完整的孤獨,不可能有純粹的自我,創作勢必受到干擾。

梵古作品

高更恐懼梵古的激情,他感覺到那激情中精神的躁鬱不安。在藝術上的爭論,也屢次引起糊口上的吵嘴。到了十二月時,梵古就發覺到高更想分開這裡的意圖。這使得梵古焦炙不安。

1888年12月23日,高更在與梵古爭吵後徹夜不歸,在寒冷的阿爾街頭遊蕩。梵古手持尖銳的剃刀,俄然追上正在陌頭安步的高更。高更受驚的看著他,目光炯炯,臉色嚴厲;梵古沒有進一步的行為,便垂頭走開了。高更落荒而逃,住在旅館,不敢回去。

梵古在一個人極度絕望的夜晚舉刀自戕,割下了右耳。第二天,高更回抵家中,發現梵古渾身是血的裹在被子裡。本來梵古將本身的耳朵割掉,送給他最親密的妓女之後,蜷縮在屋裡,昏迷不醒。高更留下一句話,“請告訴他,我回巴黎去了。”之後,就搭乘早班車走了。

梵古作品

高更通知了梵古的弟弟,自己整理行李,匆匆離去,結束了他在阿爾的行程,也結束了他與梵古共同創作的夢想。

12月28日,高更在巴黎旁觀了一個殺人犯被處決,此前,他和凡·高全程關注了這個殺人犯的相關審判報導。犯人的處決方式是上斷頭臺,這是一次無論觀者和犯人都很痛苦的行刑。斷頭的刀第一次落下時,僅僅剁掉了犯人的鼻子,使得他和凡·高一樣,滿臉鮮血。斷頭刀第二次落下,犯人的頭才滾落塵埃。幾個星期之後之後,高更製作了一件怪異的陶器,這個陶器以他的相貌為模型,仿佛他自己被割下來的頭,但是沒有耳朵,陶器上能看到留下來的紅色釉料。

唯一治療梵古的可能是繪畫,特別是他一系列的自畫像。自畫像是梵古留給世人的病歷表,他的焦慮、他的狂想、他的熱情,他的憤怒、他的激情與寧靜都在自畫像中。

我們說:梵古瘋了。

梵古作品

一八八九年五月,梵古住進精神療養院,仍然持續畫自畫像。

滿了鬍子,額頭很高,深深凹陷的眼睛,流露極度憂苦的心事,眉頭糾結著,整張作品,以升騰纏繞如火焰般的捲曲筆觸畫出背景,我們清楚看到似乎在地獄般的火焰中承受煎熬的靈魂的劇痛。

梵古作品

梵古與高更之間通信仍然不斷,梵古在精神病院中一封一封書信記述著他寂寞中的心事,高更也仍然在回信中詳細敘述他的作品,兩個人都像是在向最親密的知己講述自己,然而,或許他們只是找到一個藉口在獨白。

一八八九年一月初,剛從病院出來,頭上包著紗布,正在畫《割耳自畫像》的梵古收到高更的信,盛讚梵古的作品《播種者》。兩人不提往事中的不愉快與衝突,各自鼓勵著對方。

梵古在聖·瑞米的精神療養院待了一年,從一八八九年五月到一八九〇年五月。這一年他創作量最豐富,創作的旺盛生命力如同火山爆發,滔滔不絕噴射而出。瘋狂像一種高熱的火焰,燒化了他生命中的一切雜質,像淬煉成精純的鋼。

高熱的燃燒,使生命淬煉出絕對的純度,正常人是做不到的。梵古以創作把生命帶到華美的巔峰,但也是精神崩潰的邊緣。

梵古作品

他最後一年的創作,仿佛用全部的生命在擁抱大地、麥田、陽光、草野、天上的雲、風、鳥聲或星空。

他的繪畫裡不只是視覺,他帶領觀者的眼睛去觸摸堅實的山巒、岩石與泥土;他帶領觀者的眼睛去嗅聞空氣中杉木與柏樹的氣味,嗅聞麥穗成熟以後的芳香,他帶領觀者去感覺陽光在草野上的溫度,雲在天空流轉與風的聲音,最遠最遠的天際一顆星的聲音。

梵古作品

很不可思議,這些,都是在精神崩潰的邊緣感覺到的世界,這麼細緻,這麼寧靜,這麼純粹。

是不是因為缺乏了“瘋狂”的部分,許多人看不到。

梵古看到了,看到了無所不在的“美”的奇跡,但是,他知道,看到美的奇跡,要用死亡做代價,要用自己全部的生命來交換。

梵古作品

梵古在奧維停留的時間只有兩個月,他孤獨地走在小鎮上,走到田野中。

大片大片的麥田,七月的麥田已經結穗,泥土和陽光的幹熱的強烈氣息彌漫在空氣中。麥田的翻飛變成一塊一塊褐黃色相互擠壓的筆觸,好像沒有出路的力量,在畫面衝突著。

他畫得很快,好像沒有時間了,夏天午後頃刻的烏雲密佈,頃刻的雷聲,頃刻的暴雨都蓄勢待發。他瘋狂地把顏料揮霍到畫布上,來不及調和,也來不及塗抹,顏料厚實地排列在畫布上,綠色的草、樹,白色的雲,藍色的天空,黃色的麥田,一切都還原到最簡單的形式。

梵古在奧維的麥田裡舉起了槍。

梵古墓

高更沒有參加梵古的葬禮,他默默遠渡大洋,去了南太平洋的塔西提。割耳事件九個月後,凡·高在給弟弟提奧的信中寫道:“他畫中的那個我,就是真的我。就是當時那個日漸虛弱、電量不足的我。”

他在梵古自殺後遠渡重洋,在最原始的土著文化中找到自己宿命的終點,他還有十多年的路要走。

梵古用短短兩年時間激發淬煉出生命最美的精華,高更卻是用更大的平靜與耐心去回歸原始,找到內斂而飽滿的另一種生命美學。最終完成了他的巨作《我們是什麼?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往哪裡去?》

高更作品

兩個個性強烈而純粹的創作者,各自堅持執著自己的生命形式,梵古即將走向他紛繁的純粹世界,高更將遠遠逃離文明走向原始的大溪地。

兩個完全相似的絕望生命,卻共同燃燒著藝術創作不可遏止的熱情,他們似乎在對方的絕望中看到了自己的絕望,他們也似乎在對方燃燒著熱情的眼神中看到了自己的熱情。

在梵古逝世的11年後,高更在大溪地繪製了《扶手椅上的向日葵》。向日葵是梵古生前喜愛的題材,而這幅畫是高更委託友人特地從歐洲帶來向日葵花種子完成的。

梵古作品

意氣風發、自由奔放且充滿自信的高更是梵古嚮往的物件,而和高更共同生活的夢想則與日俱增。此時梵古三十五歲,高更四十歲。

梵古對高更的感情是對前輩的尊敬與敬畏、對偉大藝術家的嚮往與嫉妒以及對朋友的熱愛與不安等,複雜交錯。在高更決定前往南方畫室時,梵古興高采烈,欣喜若狂。長久煎熬的孤獨感得到緩和,因為只要有了高更,今後再不用別人指明方向了。

準備迎接高更的那個月,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梵古最幸福的時刻。

梵古作品

為了高更要來阿爾,梵古刻意佈置了他的房間。這張《房間》像是梵古佈置的新房,用來慶祝一種新生活的開始,用來準備迎接一個全新的溫暖的生活,明亮的暖色調佔據了畫面大部分空間。

這是一個梵古夢想的“家”。

他是為高更的到來而佈置這個“家”的,那麼,他是以多麼強烈的歡欣與興奮在經營這個家。

梵古作品

為了迎接高更到阿爾,梵古處在一種高亢的情緒中。他讀了一些有關日本的文學描述,他一知半解地嚮往著遙遠的東方,東方的僧侶,用一生的苦修,把自己獻給信仰;用一生的時間,把自己修行成永恆不滅之佛。

梵古的《自畫像》中這一件最強烈,又最平靜,極其素樸,又極其莊嚴。

梵古自己很看重這件《自畫像》,他把自己送給高更,並且比喻為日本僧侶,獻給永生之佛。

高更作品

遙遠的距離或許產生了最美的友誼的幻想,梵古創作了一張傑出的自畫像,送給高更;高更也畫了自畫像,送給梵古。他們相互激蕩出了創作上的火花,兩人的風格都逐漸達於巔峰。

梵古狂熱渴望高更到阿爾,兩人共同生活,一起畫畫。他為高更準備房間、傢俱,甚至特別為高更的房間手繪了牆壁上的裝飾。

梵古為高更畫了《向日葵》,他要把這南方陽光下的盛豔之花送給高更作為迎接他到來的禮物。

梵古作品

向日葵像在陽光中燃燒自己的花朵,冶豔、頑強、熱烈、剽悍,使人感覺到旺盛而熾烈的生命力。梵古尋找著陽光,從郁暗的荷蘭到巴黎,又從巴黎一路南下到陽光亮烈的阿爾,梵古自己就像是追逐陽光的人。

當時高更在布列塔尼貧病交迫,梵古呼喚高更前來,他覺得可以照顧這個落魄潦倒的朋友。

梵古作品

葵花插在陶罐裡久了,花瓣很幹,像亂草飛張,葵花的中央是一粒一粒的葵花籽,赭褐色密密的小點,使花蒂顯得更頑強。這是熾烈強悍的生命,但被截斷了,插在陶罐中,好像有一種頑強的對抗,好像生命在最後死亡的時刻依然如此熱烈地燃燒。

這樣燦爛的花,這樣的明亮、熱情,用全部生命來燃燒的花,梵古指名是要送給高更的。

梵古作品

他希望把這些向日葵掛在高更的房中,他為高更準備了最好的房間,他一再跟朋友描寫他如何為高更佈置一個優雅的住處,他把自己畫的向日葵掛在牆上,等待高更到來。

“向日葵”是梵古最純粹的熱情與愛,那些明度非常高的黃色,事實上是大量的白色裡調進一點點黃,像日光太亮,亮到泛白,亮到使人睜不開眼睛。

梵古也許不知道他畫的正是他自己的生命,這麼熱烈,無論是友誼或愛情,都使人害怕。

梵古在長久巨大的寂寞中渴望著一種溫暖,他也許分不清楚那是友誼的溫暖,或是愛情的溫暖。但他確實在作品中強烈地表現出很具體的對溫暖——家的溫暖、人的溫暖的渴求。

床與椅子,都像是一種等待,等待某一個生命裡特定的物件。

畫完《房間》,十月二十八日,高更來了。

高更作品

高更在一八八八年十月二十八日到了阿爾,一下火車,連車站咖啡館的老闆吉爾努斯先生都認出了他,因為梵古早已拿著高更的畫像四處宣傳了。

高更走進梵古為他精心準備的房間,看到牆上為他畫的《向日葵》,高更是什麼感覺?

一八八八年十一月,高更曾經為梵古畫一張像,畫像中梵古正在畫《向日葵》。

梵古作品

在一八八八年十二月,梵古畫了《高更的椅子》。

“椅子”不再是空的等待,“椅子”有了專屬的主人,椅子上有著主人不同的物件。牆壁上有一盞亮著的燈,一圈暈黃的光,這是深夜,高更似乎正在椅子上看書,但是離開了,椅子空著,燈光、燭光兀自燃燒。

高更作品

《梵古的椅子》,非常單純,地面上是褐色方磚,一把木椅,在《房間》中出現過。這把椅子是歐洲民間最粗樸的傢俱,但是簡單、頑強、有力,像是在對抗什麼,牢固不肯妥協,四個腳的木腿像柱樁一樣頑強,沒有一點退縮與讓步。

這兩張“椅子”只是他們偶然誤解的位置,他們偶爾一坐,又各奔前途,“椅子”像是短暫夢想的記憶。

梵古作品

梵古精神亢奮的狂熱並沒有感染高更,他們日日夜夜在一起作畫,常常畫同一個主題,同一片風景,但是觀看的方式卻完全不同。

梵古畫過阿爾的《夜間咖啡屋》,是彩度極端對比的紅色的牆、綠色的彈子台、黃色的燈光,有一種陷入精神高度亢奮的錯亂。

這是梵古走向夢想的巔峰,也是梵古走向毀滅的開始。他已經開始用燃燒自己來取暖,用燃燒自己來發亮。

高更作品

高更同樣畫了《夜間咖啡屋》,他以咖啡屋老闆娘“吉諾夫人”為主題前景,也用到牆壁的紅、彈子台的綠,但是色彩被一種黑色壓暗,和梵古畫中強烈的對比不同,高更的畫面有一種深沉的冷靜,他好像要刻意過濾掉梵古畫中過度高昂的情緒。

但他們的相處並不和諧,生活如此緊密的關係,太多衝突,太多摩擦,太多瑣細的現實細節會使兩個敏感纖細的心靈發瘋,會使兩個自我個性強烈的心靈發瘋。

高更事後描述梵古要發瘋了,他常常半夜忽然驚醒,看到梵古向他走來,凝視著他,又無言地走回自己的床上睡倒,好像沒有任何事情發生。

兩個人共同生活的夢想在現實中變得荒謬、扭曲、瑣碎而難堪。

梵古作品

就是在阿爾這段時期,高更在十二月寫了一封信給畫家貝納,談到自己與梵古的巨大衝突:

我在阿爾完全失去了秩序。我發現一切事物都這麼渺小,沒有意義,風景和人都一樣。整體來說,我跟梵古彼此都看對方不順眼。

特別是繪畫上,梵古讚美杜米埃(H. Daumier)、杜比尼(Daubigny)、辛燕(Eiem)和偉大的盧索(Rousseau),所有我不能忍受的傢伙。而我喜愛的安格爾(D.Ingres)、拉斐爾、德加,他都厭惡。

我跟他說:老友,你對!

只是為了獲得暫時平靜。

他喜歡我的畫,但是我一開始畫畫,他就東批評西批評。他是浪漫的,我卻可能更要素樸(Primitive)。

這一段信上的記錄大約透露了兩位元偉大的創作心靈在現實生活上碰到的困擾與難題。

他們生活在一起,缺乏了各自獨立的空間,缺乏了各自完全面對自我的孤獨時刻。

沒有完整的孤獨,不可能有純粹的自我,創作勢必受到干擾。

梵古作品

高更恐懼梵古的激情,他感覺到那激情中精神的躁鬱不安。在藝術上的爭論,也屢次引起糊口上的吵嘴。到了十二月時,梵古就發覺到高更想分開這裡的意圖。這使得梵古焦炙不安。

1888年12月23日,高更在與梵古爭吵後徹夜不歸,在寒冷的阿爾街頭遊蕩。梵古手持尖銳的剃刀,俄然追上正在陌頭安步的高更。高更受驚的看著他,目光炯炯,臉色嚴厲;梵古沒有進一步的行為,便垂頭走開了。高更落荒而逃,住在旅館,不敢回去。

梵古在一個人極度絕望的夜晚舉刀自戕,割下了右耳。第二天,高更回抵家中,發現梵古渾身是血的裹在被子裡。本來梵古將本身的耳朵割掉,送給他最親密的妓女之後,蜷縮在屋裡,昏迷不醒。高更留下一句話,“請告訴他,我回巴黎去了。”之後,就搭乘早班車走了。

梵古作品

高更通知了梵古的弟弟,自己整理行李,匆匆離去,結束了他在阿爾的行程,也結束了他與梵古共同創作的夢想。

12月28日,高更在巴黎旁觀了一個殺人犯被處決,此前,他和凡·高全程關注了這個殺人犯的相關審判報導。犯人的處決方式是上斷頭臺,這是一次無論觀者和犯人都很痛苦的行刑。斷頭的刀第一次落下時,僅僅剁掉了犯人的鼻子,使得他和凡·高一樣,滿臉鮮血。斷頭刀第二次落下,犯人的頭才滾落塵埃。幾個星期之後之後,高更製作了一件怪異的陶器,這個陶器以他的相貌為模型,仿佛他自己被割下來的頭,但是沒有耳朵,陶器上能看到留下來的紅色釉料。

唯一治療梵古的可能是繪畫,特別是他一系列的自畫像。自畫像是梵古留給世人的病歷表,他的焦慮、他的狂想、他的熱情,他的憤怒、他的激情與寧靜都在自畫像中。

我們說:梵古瘋了。

梵古作品

一八八九年五月,梵古住進精神療養院,仍然持續畫自畫像。

滿了鬍子,額頭很高,深深凹陷的眼睛,流露極度憂苦的心事,眉頭糾結著,整張作品,以升騰纏繞如火焰般的捲曲筆觸畫出背景,我們清楚看到似乎在地獄般的火焰中承受煎熬的靈魂的劇痛。

梵古作品

梵古與高更之間通信仍然不斷,梵古在精神病院中一封一封書信記述著他寂寞中的心事,高更也仍然在回信中詳細敘述他的作品,兩個人都像是在向最親密的知己講述自己,然而,或許他們只是找到一個藉口在獨白。

一八八九年一月初,剛從病院出來,頭上包著紗布,正在畫《割耳自畫像》的梵古收到高更的信,盛讚梵古的作品《播種者》。兩人不提往事中的不愉快與衝突,各自鼓勵著對方。

梵古在聖·瑞米的精神療養院待了一年,從一八八九年五月到一八九〇年五月。這一年他創作量最豐富,創作的旺盛生命力如同火山爆發,滔滔不絕噴射而出。瘋狂像一種高熱的火焰,燒化了他生命中的一切雜質,像淬煉成精純的鋼。

高熱的燃燒,使生命淬煉出絕對的純度,正常人是做不到的。梵古以創作把生命帶到華美的巔峰,但也是精神崩潰的邊緣。

梵古作品

他最後一年的創作,仿佛用全部的生命在擁抱大地、麥田、陽光、草野、天上的雲、風、鳥聲或星空。

他的繪畫裡不只是視覺,他帶領觀者的眼睛去觸摸堅實的山巒、岩石與泥土;他帶領觀者的眼睛去嗅聞空氣中杉木與柏樹的氣味,嗅聞麥穗成熟以後的芳香,他帶領觀者去感覺陽光在草野上的溫度,雲在天空流轉與風的聲音,最遠最遠的天際一顆星的聲音。

梵古作品

很不可思議,這些,都是在精神崩潰的邊緣感覺到的世界,這麼細緻,這麼寧靜,這麼純粹。

是不是因為缺乏了“瘋狂”的部分,許多人看不到。

梵古看到了,看到了無所不在的“美”的奇跡,但是,他知道,看到美的奇跡,要用死亡做代價,要用自己全部的生命來交換。

梵古作品

梵古在奧維停留的時間只有兩個月,他孤獨地走在小鎮上,走到田野中。

大片大片的麥田,七月的麥田已經結穗,泥土和陽光的幹熱的強烈氣息彌漫在空氣中。麥田的翻飛變成一塊一塊褐黃色相互擠壓的筆觸,好像沒有出路的力量,在畫面衝突著。

他畫得很快,好像沒有時間了,夏天午後頃刻的烏雲密佈,頃刻的雷聲,頃刻的暴雨都蓄勢待發。他瘋狂地把顏料揮霍到畫布上,來不及調和,也來不及塗抹,顏料厚實地排列在畫布上,綠色的草、樹,白色的雲,藍色的天空,黃色的麥田,一切都還原到最簡單的形式。

梵古在奧維的麥田裡舉起了槍。

梵古墓

高更沒有參加梵古的葬禮,他默默遠渡大洋,去了南太平洋的塔西提。割耳事件九個月後,凡·高在給弟弟提奧的信中寫道:“他畫中的那個我,就是真的我。就是當時那個日漸虛弱、電量不足的我。”

他在梵古自殺後遠渡重洋,在最原始的土著文化中找到自己宿命的終點,他還有十多年的路要走。

梵古用短短兩年時間激發淬煉出生命最美的精華,高更卻是用更大的平靜與耐心去回歸原始,找到內斂而飽滿的另一種生命美學。最終完成了他的巨作《我們是什麼?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往哪裡去?》

高更作品

兩個個性強烈而純粹的創作者,各自堅持執著自己的生命形式,梵古即將走向他紛繁的純粹世界,高更將遠遠逃離文明走向原始的大溪地。

兩個完全相似的絕望生命,卻共同燃燒著藝術創作不可遏止的熱情,他們似乎在對方的絕望中看到了自己的絕望,他們也似乎在對方燃燒著熱情的眼神中看到了自己的熱情。

在梵古逝世的11年後,高更在大溪地繪製了《扶手椅上的向日葵》。向日葵是梵古生前喜愛的題材,而這幅畫是高更委託友人特地從歐洲帶來向日葵花種子完成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