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這個頭戴棒球帽的白胖子,像禿鷲一樣,常常給人帶來靈魂上的恐懼

他又要出來挑刺啦

邁克爾·摩爾(Michael Moore)

曾在2004年以《華氏9/11》一片斬獲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大獎的著名紀錄片導演邁克爾-摩爾, 最近又開始“搞事”——

他的最新一部紀錄片取名為《華氏11/9》, 將聚焦美國現任總統特朗普在大選前後所經歷的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這部電影將在今年的坎城電影節期間在國際上銷售, 繼《華氏9/11》後, 這是摩爾和哈威·溫斯坦的又一次合作, 溫斯坦很有信心地稱道“這部影片將會是眾多發行計畫中的最具創新作品之一”, 並表示“為自己能參與這場「革命」而感到自豪、瘋狂”

美國韋恩斯坦電影公司業已買斷了《華氏11/9》的發行權,

有可能以此片角逐來年的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

當然, 由於該片話題尖銳, 矛頭也直指特朗普, 因此它極可能成為一部爭議作品。 不過, 即便該片在獎項上前途未蔔, 但全球票房還是有一定的潛力。 影片有望在明年下半年登陸北美院線。

《華氏9/11》

作為一部在2004年轟動全球的紀錄片, 《華氏9/11》票房在全球達到2.22億美元, 至今仍然是歷史最高紀錄片。

在《華氏911》中, 為911事件負責的是布希總統本人。

《華氏9/11》, 用真實的影像反映出了當屆美國政府的一些“秘密”。 這部紀錄片視角犀利, 講述了美國當局對石油的貪婪在瘋狂, 以及布希家族與本-拉登之間的“關係”。

Extremely one-sided in its indictment of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but worth watching for the humor and the debates it'll stir.

爛番茄新鮮度83%, 大多數人一致評論道此片有關布希政府的指控極其片面, 但其中帶出來的觀點、其中的幽默以及有關的辯論值得引起大眾的思考。

如今的《華氏11/9》, 則是邁克爾-摩爾帶領御用團隊拍攝的又一部“姊妹片”。

在新片中, 影片將紀錄新任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的故事, 影片片名指的是特朗普正式任職那天:2016年11月9日。

摩爾在《華氏9/11》調侃了一把當時美國總統小布希, 而《華氏11/9》又是否直接向特朗普開炮呢?

吃瓜群眾們表示, 翹首以盼。

鎖定特朗普

他大概是最關注特朗普的人之一, 早在特朗普宣佈競選總統時, 邁克爾·摩爾曾準確預測特朗普會贏下大選。

但他本人是矛盾的, 一面預言川普有可能獲選, 一方面又在大選前幾周, 僅用2天時間趕制出一部紀錄片《Michael Moore in TrumpLand》(深入床破之地)。

觀眾對此片褒貶不一,有的贊他是性情中人敢想敢做敢說,有的損他誇大事實化身小丑止增笑耳。

2016美國總統選戰正酣之際,邁克摩爾帶著他的個人秀深入最支援特朗普的地區進行表演,並記錄下了整個過程。

摩爾為了能在一定程度上向美國選民表達自己的建議,加急趕制出來了這部紀錄片,畫片、剪輯和臺詞的拼接略顯粗糙,單從宣傳海報上就能看出它是被匆忙趕制出來的。

“This is not a movie for cynics,” Moore told the packed house at New York City’s IFC Center cinema, “and this is not an election for cynics.”

摩爾稱,製作這部紀錄片的目的只是為了讓大眾更加地瞭解當下選民的心境和各個競選人身後的故事。他希望能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正視這個關係到國家發展的關鍵活動。

這個刺頭讓人又愛又恨

他曾拍過新鮮度高達100%的《Blood in the Face》,也搞砸過《Canadian Bacon》。

作為美國著名紀錄片導演,邁克爾·摩爾的創作方向多為社會時事題材。

在粉絲眼中,摩爾的紀錄片中,沒有煽情的故事情節,沒有恢弘扣人心弦的音樂,有的只是血淋林的真實。他用事實說話,在他的作品中,觀眾常常會忘記摩爾的政治立場,被故事背後的真誠所震撼。即使這其中有些東西已被大眾瞭解,但當經過導演邁克爾·摩爾的重新組合後,大家往往能發現一些新的觀點。

而那些不喜歡他的保守派,當權者和銀行家則視他為美國頭號憤青,偏執狂熱症患者,社會煽動家和麻煩製造者。但他以戳穿國王新衣的頑童角色而自得。他自己也樂於接受“刺頭”這個稱號。

他從不諱言甚至自我標榜異類與反骨。

在《羅傑和我》的開篇,摩爾以旁白自我介紹:“我從小就是個怪孩子,兩歲前我倒著爬。”

1989年,這部名為《羅傑和我》的處女作一經推出,就在北美地區引起巨大轟動。影片幾乎獲得了當年北美地區所有重要電影節及相關評選的最佳紀錄片獎項,至今仍列于史上最佳紀錄片評選中的第三位。

摩爾這個操著典型美語口音,常常頭戴一頂棒球帽,穿著隨意的白人胖子,曾自我吹噓說“我這個混蛋什麼都幹得出來”。

有人評論說,攝影機和話筒對他來說就像槍,一種更自由更具殺傷力的武器,隨時會對準自己認為是政敵的人。

還有人諷刺道,邁克爾摩爾最大的本事,就是用幾個極端的例子去質疑制度。

2002年,他導演的《科倫拜恩的保齡》再次拋出重磅炸彈:這部探討美國槍支管制的紀錄片在國際上引起巨大反響,為摩爾贏得一個奧斯卡和國際性的聲譽。

在紀錄片中,摩爾找到的為校園槍擊案負責的“禍首”是演過《賓虛》的國家槍支所有者協會主席查爾頓.赫斯頓。

《科倫拜恩的保齡》的誕生,再一次將摩爾送往神台。它以2150萬美元票房成為美國電影史上最賣座紀錄片,更得到了權威的認可,獲得第55屆坎城電影節特別獎以及75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

繼而是他的六年回歸之作《接著侵略哪兒》

《接著侵略哪兒》頗受好評,影片描述的是:摩爾他要「侵佔」他國,在比美國福利優渥的領土上插旗示威,藉此展開一場奇特又諷刺的文化之旅。

在片中歐洲高福利國家塗抹著玫瑰色的溫馨——義大利的帶薪長假,法國學校的精緻餐食,芬蘭的優質教育,斯洛維尼亞的免費大學。挪威高度不設防的監獄施行“愛的改造”,條件比美國大學還好。連獄警都在唱《四海一家》(We Are the World)。

在這一次,他無法直接去批評資本主義制度,而摩爾又難以找到直接具體的「加害人」。

不難發現,早期在摩爾的每一部涉及社會問題的紀錄片中,都能夠找出具體問題的承擔者,第一責任人。但隨著摩爾觸及的社會問題越發敏感和深入,他也逐漸難以找到一個具體的加害人。

或許這就到了他之前提到的境界,“This is not a movie for cynics”。

邁克爾·摩爾不在意他人對自己有怎樣的看法,大力讚賞也好、惡毒諷刺也罷。

他是矛盾的,猶如一個及其孤高自我的入世者,在人群中穿梭。冷眼旁觀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卻又積極投身於社會事務。

像鷹,有一樣銳利的眼光,從他的作品中總能發現一些新的立意觀點,儘管有時過於激進偏激;

像狼,一見到獵物就會迫不及待地沖上去咬上一口,惹得大部分政客、資本家恨不得送他進監獄;

更像禿鷲,常常給人帶來靈魂上的恐懼,緊盯著問題的源頭,看著問題一部部被暴露,然後自己再上前給它致命一擊,將背後的血和肉都血淋林地展示出來,警示後來者,嚇退旁觀者。

讓動物厭惡、害怕,可大自然卻又偏偏不能缺少他。他就是這樣地讓人又愛又恨,難道不是嗎?

文|黃煒婷

觀眾對此片褒貶不一,有的贊他是性情中人敢想敢做敢說,有的損他誇大事實化身小丑止增笑耳。

2016美國總統選戰正酣之際,邁克摩爾帶著他的個人秀深入最支援特朗普的地區進行表演,並記錄下了整個過程。

摩爾為了能在一定程度上向美國選民表達自己的建議,加急趕制出來了這部紀錄片,畫片、剪輯和臺詞的拼接略顯粗糙,單從宣傳海報上就能看出它是被匆忙趕制出來的。

“This is not a movie for cynics,” Moore told the packed house at New York City’s IFC Center cinema, “and this is not an election for cynics.”

摩爾稱,製作這部紀錄片的目的只是為了讓大眾更加地瞭解當下選民的心境和各個競選人身後的故事。他希望能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正視這個關係到國家發展的關鍵活動。

這個刺頭讓人又愛又恨

他曾拍過新鮮度高達100%的《Blood in the Face》,也搞砸過《Canadian Bacon》。

作為美國著名紀錄片導演,邁克爾·摩爾的創作方向多為社會時事題材。

在粉絲眼中,摩爾的紀錄片中,沒有煽情的故事情節,沒有恢弘扣人心弦的音樂,有的只是血淋林的真實。他用事實說話,在他的作品中,觀眾常常會忘記摩爾的政治立場,被故事背後的真誠所震撼。即使這其中有些東西已被大眾瞭解,但當經過導演邁克爾·摩爾的重新組合後,大家往往能發現一些新的觀點。

而那些不喜歡他的保守派,當權者和銀行家則視他為美國頭號憤青,偏執狂熱症患者,社會煽動家和麻煩製造者。但他以戳穿國王新衣的頑童角色而自得。他自己也樂於接受“刺頭”這個稱號。

他從不諱言甚至自我標榜異類與反骨。

在《羅傑和我》的開篇,摩爾以旁白自我介紹:“我從小就是個怪孩子,兩歲前我倒著爬。”

1989年,這部名為《羅傑和我》的處女作一經推出,就在北美地區引起巨大轟動。影片幾乎獲得了當年北美地區所有重要電影節及相關評選的最佳紀錄片獎項,至今仍列于史上最佳紀錄片評選中的第三位。

摩爾這個操著典型美語口音,常常頭戴一頂棒球帽,穿著隨意的白人胖子,曾自我吹噓說“我這個混蛋什麼都幹得出來”。

有人評論說,攝影機和話筒對他來說就像槍,一種更自由更具殺傷力的武器,隨時會對準自己認為是政敵的人。

還有人諷刺道,邁克爾摩爾最大的本事,就是用幾個極端的例子去質疑制度。

2002年,他導演的《科倫拜恩的保齡》再次拋出重磅炸彈:這部探討美國槍支管制的紀錄片在國際上引起巨大反響,為摩爾贏得一個奧斯卡和國際性的聲譽。

在紀錄片中,摩爾找到的為校園槍擊案負責的“禍首”是演過《賓虛》的國家槍支所有者協會主席查爾頓.赫斯頓。

《科倫拜恩的保齡》的誕生,再一次將摩爾送往神台。它以2150萬美元票房成為美國電影史上最賣座紀錄片,更得到了權威的認可,獲得第55屆坎城電影節特別獎以及75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

繼而是他的六年回歸之作《接著侵略哪兒》

《接著侵略哪兒》頗受好評,影片描述的是:摩爾他要「侵佔」他國,在比美國福利優渥的領土上插旗示威,藉此展開一場奇特又諷刺的文化之旅。

在片中歐洲高福利國家塗抹著玫瑰色的溫馨——義大利的帶薪長假,法國學校的精緻餐食,芬蘭的優質教育,斯洛維尼亞的免費大學。挪威高度不設防的監獄施行“愛的改造”,條件比美國大學還好。連獄警都在唱《四海一家》(We Are the World)。

在這一次,他無法直接去批評資本主義制度,而摩爾又難以找到直接具體的「加害人」。

不難發現,早期在摩爾的每一部涉及社會問題的紀錄片中,都能夠找出具體問題的承擔者,第一責任人。但隨著摩爾觸及的社會問題越發敏感和深入,他也逐漸難以找到一個具體的加害人。

或許這就到了他之前提到的境界,“This is not a movie for cynics”。

邁克爾·摩爾不在意他人對自己有怎樣的看法,大力讚賞也好、惡毒諷刺也罷。

他是矛盾的,猶如一個及其孤高自我的入世者,在人群中穿梭。冷眼旁觀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卻又積極投身於社會事務。

像鷹,有一樣銳利的眼光,從他的作品中總能發現一些新的立意觀點,儘管有時過於激進偏激;

像狼,一見到獵物就會迫不及待地沖上去咬上一口,惹得大部分政客、資本家恨不得送他進監獄;

更像禿鷲,常常給人帶來靈魂上的恐懼,緊盯著問題的源頭,看著問題一部部被暴露,然後自己再上前給它致命一擊,將背後的血和肉都血淋林地展示出來,警示後來者,嚇退旁觀者。

讓動物厭惡、害怕,可大自然卻又偏偏不能缺少他。他就是這樣地讓人又愛又恨,難道不是嗎?

文|黃煒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