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這麼近那麼遠?數位貨幣成央行寵兒

在我國, 中國人民銀行從2014年起就成立了專門的研究團隊, 並於2015年初進一步充實力量, 對數位貨幣發行和業務運行框架、數位貨幣的關鍵技術、數位貨幣發行流通環境等進行了深入研究,

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在2017年1月份召開的數字貨幣研討會上, 我國央行進一步明確了央行發行數位貨幣的戰略目標並表示, 將做好關鍵技術攻關, 研究數位貨幣的多場景應用, 爭取早日推出央行發行的數位貨幣。

為何數位貨幣成了各國央行的寵兒?

在警惕比特幣投機風險的同時, 各國央行也看到了新技術給現有貨幣體系帶來的挑戰。 隨著資訊技術的發展以及移動互聯網、可信可控雲計算、終端安全存儲、區塊鏈等技術的演進, 全球範圍內支付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我國央行認為, 數字貨幣的發展正在對中央銀行的貨幣發行和貨幣政策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更低的成本和更強的控制力使得各國央行難以抵抗數位貨幣的魅力。 發行數位貨幣可以降低傳統紙幣發行、流通的高昂成本。 我們日常使用的紙幣不僅有著高昂的印製成本——包括特殊原材料和防偽技術, 還在發行、收兌、清點、保管、回收、銷毀等環節需要佔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因此, 世界各國都試圖降低現鈔在貨幣總量中的占比, 減少現鈔發行和流通。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 紙幣的轉移無法像數字貨幣一樣有跡可循, 在反洗錢、反恐、反偷稅漏稅、反商業賄賂等方面存在隱患。 因此, 在我國央行看來, 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和清算工具的創新, 加強現鈔使用的監管, 減少現鈔的流通, 大力推進記帳清算和貨幣數位化,

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貨幣發展的必然選擇。

安全問題引關注

然而從現實因素考量, 數字貨幣可能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近。 有人預計, 從問世到成熟, 數位貨幣可能還需要至少5至10年的時間。 這些時間要花在哪裡?

數位貨幣首先要解決的是技術障礙。 在比特幣身上應用的區塊鏈技術是目前最為廣泛認知、也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數位貨幣技術。

簡單地說, 區塊鏈技術就是一本數位化大帳本, 其中記錄了所有人的交易資訊, 但這一系統同時必須保持公正透明, 不能夠被人為篡改。 但就目前來看, 區塊鏈技術應用需要佔用大量資源——不管是計算資源還是存儲資源, 難以應對一國數位貨幣龐大的交易規模。

雖然與比特幣技術原理相似, 但我國央行要推出的數位貨幣卻與比特幣完全不同, 設計起來要更加複雜。 除了區塊鏈技術, 我國央行數位貨幣研究團隊還深入研究了數位貨幣涉及的其他相關技術, 比如移動支付、可信可控雲計算、密碼演算法、安全晶片, 等等。

然而, 數字貨幣潛在的問題也讓專家們憂心忡忡。 最重要的問題是金融安全。 作為一種數位化的貨幣, 一旦產生漏洞和風險, 對於一國的貨幣體系來說很可能是毀滅性的, 如何做好風險控制和隔離是最重要的議題。

中國央行數字貨幣制度引關注

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資產, 無法有效履行貨幣的交易媒介、計價單位和價值儲藏三項基本職能, 自身尚未具備成為真正貨幣的條件,

更別說取代有國家信用背書、具有最高價值信任的法幣。

針對比特幣存在的這個問題, 近日, 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副司長、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姚前在參加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課題評審會“數字貨幣的理論基礎與中國創新”時提出, 把比特幣定義為“准”數字貨幣更為準確。

同時, 姚前還著重指出, ICO(Initial Coin Offering, 初始數字貨幣發行)現象無法回避。 因此從制度建設出發, 我們應該儘快在法律上給予ICO一個說法, 一個完整的監管框架, 對於促進整個區塊鏈行業健康發展非常重要。

姚前強調, 一定要對ICO做好監管, 可以對它審慎性寬容, 但也絕不能任由其大行其道。 對ICO的監管可以實施“監管沙箱”方式。

最後他指出, 區塊鏈和傳統分散式架構確實有本質的不同。因此,我們可以提 “兩個鬆綁”:一是將數位貨幣和比特幣進行鬆綁;二是將數位貨幣和區塊鏈進行鬆綁。

區塊鏈和傳統分散式架構確實有本質的不同。因此,我們可以提 “兩個鬆綁”:一是將數位貨幣和比特幣進行鬆綁;二是將數位貨幣和區塊鏈進行鬆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