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探訪歷史古縣的民間文物保護之路

修繕後的許公大夫廟

遊客參觀霞浦半月裡佘族博物館。 徐烽

寧德網消息 文物多屬於“不可再生資源”。 作為早在西晉時期域內就已設縣的霞浦(當時稱溫麻縣), 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和眾多的民間文物。 如何在發展經濟快速的同時, 維護好這些“民間瑰寶”?霞浦縣從政府到民間正共同努力著, 全力解決著文物保護中的“新與舊”“保護與發展”所帶來的矛盾。

重視不夠 民間文物遺失嚴重

在霞浦縣溪南鎮上硯村有一座明代古廟, 供奉的是五代後周時的許公大夫。 村民告訴記者, 在二三十年前, 廟裡的古物很是不少。 不僅有400多年前精雕的檀木人像, 還有不少祖輩流傳下來的銅鏡、銅爐和牌匾等老物件, 甚至連廟裡的柱基都是雕工精美的銅器。 但由於長久以來, 村民保護意識並不強, 這些老物件就隨意擺放在大門敞開的廟內。

隨著九十年代後, 古玩熱的興起, 該廟迎來了“浩劫”。 先是文物販子來到村裡以廢銅的價格收走了銅制柱基。 接著, 竊賊也頻頻光顧這座廟宇。 今天丟個銅爐, 過一段丟個銅鏡, 甚至供奉了數百年的許大夫雕像也在一天夜裡“不翼而飛”。 但此時, 村民們對古廟失竊並不在意,

認為丟的都是一些沒用的“舊物”, 都沒太當一回事。 直到2015年, 村民吳忠良在鎮裡辦事時無意中瞭解到, 廟裡供奉的許公大夫居然是一位五代後周時期在抗擊海盜中犧牲的一位歷史人物, 他的事蹟在縣誌和一些史書中都有記載。 而村裡這些年失竊的老物件不少具有一定的歷史研究價值。

吳忠良回到村裡把這情況一說, 村民們這才知道, 原來多年來不受重視的“舊物”, 居然還是文物。 幡然醒悟的村民們立即將廟裡僅存的一些古物進行了妥善保存。

“其中, 最具有價值的是一枚由明末隆武年間禮部制的官印。 我們也找人問過, 但只認出了上面‘都督官防’等個別字樣, 官印具體用途不明。 這幾年, 也曾有人出過數十萬元的高價向村裡收購該印,

但都被我們拒絕了。 這個印現在可是我們村的鎮村之寶。 ”吳忠良說。

目前在吳忠良等熱心村民的帶動下, 村裡對許公大夫進行了修繕, 並對廟裡的老物件進行保護。 但由於文化程度、經濟條件等原因限制, 後續的保護和文化挖掘工作對於這個人口400人左右的小村來說, 力有不逮。 “希望上級文物部門能給予我們指導和幫助。 ”吳忠良說。

記者在走訪中瞭解到, 不只是上硯村, 在霞浦, 由於早年保護意識不強, 民間古建築被破壞和古文物遭盜竊和變賣的情況並不鮮見。

政府引導 保護意識不斷增強

“霞浦歷史底蘊深厚。 在縣域內不僅有多個新石器時代遺跡, 而且西晉時的溫麻縣就設在霞浦。 同時, 由於海上交通便利,

唐宋時期霞浦的海上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也十分活躍。 這使得霞浦民間的文物資源十分豐富。 但由於早年群眾對於文物缺乏保護意識, 不少民間的文物沒有得到很好保護, 一些具有極強歷史研究價值的文物被低價變賣, 甚至破壞。 ”霞浦博物館館長吳春明說。

吳春明講述了一個親身經歷的故事。 幾年前, 他瞭解到大京村一戶村民家有一個清代官窯的瓷瓶, 當他多方打聽來到該農戶家中時, 這個瓷瓶卻已被村民以200元左右的低價出售給了文物販子。 在吳春明的記憶中, 這樣的遺憾事為數不少。

在交談中, 記者瞭解到, 給文物保護帶來影響的不僅是文物遭到變賣和盜竊, 還有不科學、帶有破壞性的建設。 在新農村建設中,就曾經出現文化古村將具有數百年歷史的石板路改造為水泥路,而將古民居推倒重建的事情也是屢見不鮮。

令吳春明感到欣慰的是,近幾年,在霞浦博物館和相關部門的不懈努力下,民間古文物和古建築的保護引起地方黨委政府的重視。從2015年起,霞浦縣在古民居、古村落的保護和修繕上每年投入300萬元,並逐步加強了文物保護方面的宣傳。在此推動下,農村群眾的文物保護意識也不斷增強。

“以崇儒鄉樟坑村的佘家大厝為例。早些年,我們博物館找到村裡,希望將佘家大厝列入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保護,但村裡怕麻煩拒絕了。隨著群眾文物保護意識的不斷提高,2015年村裡卻自發募集資金,並在我們的指導下,對大厝進行保護性修繕。”吳春明說。

雖然,近年來群眾對民間文物保護意識有所提升,但民間文物的保護仍任重而道遠。吳春明希望,各級黨委政府能夠進一步提高對文物保護的重視,將文物保護也納入重要工作範疇,加以重視。同時,也能有更多的專業人員和熱心愛好者加入到民間文物保護的隊伍中。

“畢竟一件文物的形成都經歷了數百數千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如果保護不當,可能就再也沒有了。”吳春明說。

探索新路 保護與開發並重

走訪期間記者也發現,在霞浦,一些歷史古村已開始探索如何更為有效、合理的進行文物保護。溪南鎮半月裡村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近年來,該村通過將文化遺產保護與旅遊產業開發相結合,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開發與保護並重的新路子。

半月裡村,是個有著三百多年歷史的純佘族村落,至今留有獨特的佘族古建築風貌、深厚的人文底蘊以及豐富的佘族非物質文化遺產。

“曾經的半月裡村,村民不懂得保護古村,一些人拆掉古民居建新房,為此毀掉了5座古民居。”半月裡村佘族文化博物館館長雷其松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一名浙江人來到村裡,買走了上百件村民祖傳的老物件,有的一件只賣八九元錢,很是可惜。

隨著老物件越來越少,村民們逐漸意識到這樣揮霍“祖先”遺留下寶貴遺產的做法極為不智。為此,村裡一方面廣泛宣傳佘族文化,加強村民保護意識;另一方面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幫助下,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充分挖掘和保護該村歷史遺跡、文化遺存、傳統民俗。完成了入村古官道、村口廣場整修、文物保護館的修建和部分古建築物的仿古修復,並對16座古民居危房進行搶修。

半月裡村80多戶300多名村民還集體入股,成立半月裡民俗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公司經營過程中產生的利潤,按一定比例進行支配。其中,大部分利潤用於該村佘族文物和文化的保護,另一部分用於壯大村集體經濟和提高村民收入。

近兩年,半月裡民俗文化公司還與旅行社簽約,以線下或線上APP的形式定期、不定期地組織遊客半月裡村一日遊。通過民俗表演、篝火晚會等具有佘族特色的活動,讓遊客體驗佘族村民的日常生活。

隨著半月裡知名度不斷提升,不少攝影愛好者慕名而來,掀起了一波古村旅遊熱。在旅遊產業發展的帶動下,如今的半月裡村,村民們早已不需要再以低價出售文物換取微薄的收入,而是實打實地享受著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所帶來的可觀“紅利”。

在新農村建設中,就曾經出現文化古村將具有數百年歷史的石板路改造為水泥路,而將古民居推倒重建的事情也是屢見不鮮。

令吳春明感到欣慰的是,近幾年,在霞浦博物館和相關部門的不懈努力下,民間古文物和古建築的保護引起地方黨委政府的重視。從2015年起,霞浦縣在古民居、古村落的保護和修繕上每年投入300萬元,並逐步加強了文物保護方面的宣傳。在此推動下,農村群眾的文物保護意識也不斷增強。

“以崇儒鄉樟坑村的佘家大厝為例。早些年,我們博物館找到村裡,希望將佘家大厝列入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保護,但村裡怕麻煩拒絕了。隨著群眾文物保護意識的不斷提高,2015年村裡卻自發募集資金,並在我們的指導下,對大厝進行保護性修繕。”吳春明說。

雖然,近年來群眾對民間文物保護意識有所提升,但民間文物的保護仍任重而道遠。吳春明希望,各級黨委政府能夠進一步提高對文物保護的重視,將文物保護也納入重要工作範疇,加以重視。同時,也能有更多的專業人員和熱心愛好者加入到民間文物保護的隊伍中。

“畢竟一件文物的形成都經歷了數百數千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如果保護不當,可能就再也沒有了。”吳春明說。

探索新路 保護與開發並重

走訪期間記者也發現,在霞浦,一些歷史古村已開始探索如何更為有效、合理的進行文物保護。溪南鎮半月裡村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近年來,該村通過將文化遺產保護與旅遊產業開發相結合,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開發與保護並重的新路子。

半月裡村,是個有著三百多年歷史的純佘族村落,至今留有獨特的佘族古建築風貌、深厚的人文底蘊以及豐富的佘族非物質文化遺產。

“曾經的半月裡村,村民不懂得保護古村,一些人拆掉古民居建新房,為此毀掉了5座古民居。”半月裡村佘族文化博物館館長雷其松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一名浙江人來到村裡,買走了上百件村民祖傳的老物件,有的一件只賣八九元錢,很是可惜。

隨著老物件越來越少,村民們逐漸意識到這樣揮霍“祖先”遺留下寶貴遺產的做法極為不智。為此,村裡一方面廣泛宣傳佘族文化,加強村民保護意識;另一方面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幫助下,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充分挖掘和保護該村歷史遺跡、文化遺存、傳統民俗。完成了入村古官道、村口廣場整修、文物保護館的修建和部分古建築物的仿古修復,並對16座古民居危房進行搶修。

半月裡村80多戶300多名村民還集體入股,成立半月裡民俗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公司經營過程中產生的利潤,按一定比例進行支配。其中,大部分利潤用於該村佘族文物和文化的保護,另一部分用於壯大村集體經濟和提高村民收入。

近兩年,半月裡民俗文化公司還與旅行社簽約,以線下或線上APP的形式定期、不定期地組織遊客半月裡村一日遊。通過民俗表演、篝火晚會等具有佘族特色的活動,讓遊客體驗佘族村民的日常生活。

隨著半月裡知名度不斷提升,不少攝影愛好者慕名而來,掀起了一波古村旅遊熱。在旅遊產業發展的帶動下,如今的半月裡村,村民們早已不需要再以低價出售文物換取微薄的收入,而是實打實地享受著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所帶來的可觀“紅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