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提示:點擊上方"承德旅遊"↑免費訂閱

春分, 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 二十四節氣之一, 每年西曆大約為3月20日左右, 太陽位於黃經0°(春分點)時。 春分這一天太陽直射地球赤道, 南北半球季節相反, 北半球是春分, 在南半球來說就是秋分。 春分是伊朗、土耳其、阿富汗、烏茲別克斯坦等國的新年, 有著3000年的歷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 分者半也, 此當九十日之半, 故謂之分。 秋同義。 ”《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 陰陽相半也, 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

春分也是節日和祭祀慶典,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 秋天祭月的禮制。 周禮天子日壇祭日。

《禮記》:“祭日於壇。 ”孔穎達疏:“謂春分也”。 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春分祭日, 秋分祭月, 乃國之大典, 士民不得擅祀。

民間活動上, 一般算做踏青的正式開始。 活動有:(一)放風箏, 婦女小孩放風箏。 並在風箏上寫上祝福 希望天上的神看到。

(二)簪花喝酒:無論男女老少都簪花。 (三)野外挑野菜:朱淑真《春日雜書十首》:寫字彈琴無意緒 踏青挑菜沒心情。 飲食方面, 則有春菜, 春湯, 春酒等。

趣味民俗

豎蛋

在每年的春分那一天, 世界各地都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 這一被稱之為“中國習俗”的玩藝兒, 何以成為“世界遊戲”, 尚難考證。 不過其玩法確簡單易行且富有趣味: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 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 雖然失敗者頗多, 但成功者也不少。 春分成了豎蛋遊戲的最佳時光, 故有“春分到, 蛋兒俏”的說法。 豎立起來的蛋兒好不風光。

吃春菜

昔日四邑(加上鶴山為五邑)的開平蒼城鎮的謝姓, 有個不成節的習俗, 叫做“春分吃春菜”。 “春菜”是一種野莧菜, 鄉人稱之為“春碧蒿”。 逢春分那天, 全村人都去採摘春菜。 在田野中搜尋時, 多見是嫩綠的, 細細棵, 約有巴掌那樣長短。 采回的春菜一般家裡與魚片“滾湯”, 名曰“春湯”。 有順口溜道:“春湯灌髒, 洗滌肝腸。 闔家老少, 平安健康。 ”一年自春,

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 身壯力健。

送春牛

春分隨之即到, 其時便出現挨家送春牛圖的。 其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曆節氣, 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 名曰“春牛圖”。 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 主要說些春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 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

見啥說啥, 說得主人樂而給錢為止。 言詞雖隨口而出, 卻句句有韻動聽。 俗稱“說春”, 說春人便叫“春官”。

粘雀子嘴

春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 每家都要吃湯圓, 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圓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 用細竹叉扡著置於室外田邊地坎, 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

放風箏

春分期間還是孩子們放風箏的好時候。尤其是春分當天。甚至大人們也參與。風箏類別有王字風箏,鰱魚風箏,眯蛾風箏,雷公蟲風箏,月兒光風箏,其大者有兩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場上有賣風箏的,多比較小,適宜于小孩子們玩耍,而大多數還是自己糊的,較大,放時還要相互競爭看哪個的放得高。

春祭

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後,然後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後各家掃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區春季祭祖掃墓,都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各地有一種說法,謂清明後墓門就關閉,祖先英靈就受用不到了。

拜神

春分前後的民俗節日有二月十五日開漳聖王誕辰:開漳聖王又稱"陳聖王",為唐代武進士陳元光,對漳洲有功,死後成為漳洲守護神。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誕辰,每逢誕辰,信徒多茹素齊,前往各觀音寺廟祭拜。二月二十五日三山國王祭日:三山國王是指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的獨山、明山、巾山三座山的山神,早年由潮州客家移民春為守護神,因此信徒以客籍人士為主。

祭日

在周代,春分有祭日儀式。《禮記》:“祭日於壇。”孔穎達疏:“謂春分也”。

日壇坐落在北京朝陽門外東南日壇路東,又叫朝日壇,它是明、清兩代皇帝在春分這一天祭祀大明神(太陽)的地方。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親自祭祀,其餘的年歲由官員代祭。

古代帝王的祭日場所大多設在京郊。北京在元朝時就建有日壇,北京的這座日壇建於明嘉靖九年(西元1530年)。它被正方形的外牆圍護,每次祭祀之前皇帝要來到北壇門內的具服殿休息,然後更衣到朝日壇行祭禮。朝日壇在整個建築的南部,坐東朝西,這是因為太陽從東方升起,人要站在西方向東方行禮的緣故。壇為圓形,壇台1層,直徑33.3米,周圍砌有矮形圍牆,東南北各有欞星門1座。西邊為正門,有3座欞星門,以示區別。牆內正中用白石砌成一座方台,叫做拜神壇,高1.89米,周圍64米。明朝建成時,壇面用紅色琉璃磚砌成,以象徵大明神太陽,這本是一種非常富有浪漫色彩的佈置,但到清代卻改用方磚鋪墁,使日壇遜色不少。

祭日雖然比不上祭天與祭地典禮,但儀式也頗為隆重。明代皇帝祭日時,用奠玉帛,禮三獻,樂七奏,舞八佾,行三跪九拜大禮。清代皇帝祭日禮儀有:迎神、奠玉帛、初獻、亞鮮、終獻、答福胙、車饌、送神、送燎等九項議程,也很隆重。如今的日壇已經告別了祭日敬神的時代,成為了人們休閒娛樂的公園。

往期回顧

徵稿啟事

承德旅遊是一個開放的平臺,無論你是承德土著還是外來遊客,都可以把在承德生活、旅行的點滴記憶時刻分享給大家。可以是美景故事、遊記心得、也可以是散文隨筆,我們期待與您一起分享在承德的美好時光!

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

放風箏

春分期間還是孩子們放風箏的好時候。尤其是春分當天。甚至大人們也參與。風箏類別有王字風箏,鰱魚風箏,眯蛾風箏,雷公蟲風箏,月兒光風箏,其大者有兩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場上有賣風箏的,多比較小,適宜于小孩子們玩耍,而大多數還是自己糊的,較大,放時還要相互競爭看哪個的放得高。

春祭

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後,然後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後各家掃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區春季祭祖掃墓,都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各地有一種說法,謂清明後墓門就關閉,祖先英靈就受用不到了。

拜神

春分前後的民俗節日有二月十五日開漳聖王誕辰:開漳聖王又稱"陳聖王",為唐代武進士陳元光,對漳洲有功,死後成為漳洲守護神。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誕辰,每逢誕辰,信徒多茹素齊,前往各觀音寺廟祭拜。二月二十五日三山國王祭日:三山國王是指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的獨山、明山、巾山三座山的山神,早年由潮州客家移民春為守護神,因此信徒以客籍人士為主。

祭日

在周代,春分有祭日儀式。《禮記》:“祭日於壇。”孔穎達疏:“謂春分也”。

日壇坐落在北京朝陽門外東南日壇路東,又叫朝日壇,它是明、清兩代皇帝在春分這一天祭祀大明神(太陽)的地方。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親自祭祀,其餘的年歲由官員代祭。

古代帝王的祭日場所大多設在京郊。北京在元朝時就建有日壇,北京的這座日壇建於明嘉靖九年(西元1530年)。它被正方形的外牆圍護,每次祭祀之前皇帝要來到北壇門內的具服殿休息,然後更衣到朝日壇行祭禮。朝日壇在整個建築的南部,坐東朝西,這是因為太陽從東方升起,人要站在西方向東方行禮的緣故。壇為圓形,壇台1層,直徑33.3米,周圍砌有矮形圍牆,東南北各有欞星門1座。西邊為正門,有3座欞星門,以示區別。牆內正中用白石砌成一座方台,叫做拜神壇,高1.89米,周圍64米。明朝建成時,壇面用紅色琉璃磚砌成,以象徵大明神太陽,這本是一種非常富有浪漫色彩的佈置,但到清代卻改用方磚鋪墁,使日壇遜色不少。

祭日雖然比不上祭天與祭地典禮,但儀式也頗為隆重。明代皇帝祭日時,用奠玉帛,禮三獻,樂七奏,舞八佾,行三跪九拜大禮。清代皇帝祭日禮儀有:迎神、奠玉帛、初獻、亞鮮、終獻、答福胙、車饌、送神、送燎等九項議程,也很隆重。如今的日壇已經告別了祭日敬神的時代,成為了人們休閒娛樂的公園。

往期回顧

徵稿啟事

承德旅遊是一個開放的平臺,無論你是承德土著還是外來遊客,都可以把在承德生活、旅行的點滴記憶時刻分享給大家。可以是美景故事、遊記心得、也可以是散文隨筆,我們期待與您一起分享在承德的美好時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