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世界上最老的一碗麵條,4000多年前的拉麵由粟米和黍米做成

麵條的起源之爭

自古以來對於麵條的起源之說無法定論, 西方人認為最早的麵條是他們創造的, 而中國人認為最早的麵條是在中國人製造出來的。

在中國黃河流域的喇家遺址, 考古學家發現了距今4000年的麵條, 其他任何國家的麵條的歷史都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考古學家稱沉積錐和碗底之間形成一個真空區, 允許麵條保留下來。 而其它爭奪麵條的國家並沒有有力的證據可以證明他們有比中國更早的吃麵條紀錄。

在青海新石器遺址現場, 一個倒放的陶制土碗, 碗扣著的下麵有一碗麵條, 麵條長約50cm, 直徑約0.3cm。 鮮黃顏色麵條粗細均勻, 和當今的拉麵很類似, 這就是4000年前我國前人就已經會做麵條的證據。

4000多年前的麵條為何保存完好?

一個倒扣的陶碗,

掀開一看, 裡面竟然還有吃剩的麵條。 是誰將這碗麵條扔在了4000多年前的青海?喇家遺址為人們講述了一個辛酸的故事:

4000年前的某一天, 黃河邊這座熱鬧的聚落突然埋入斷層, 來不及逃離的父母撲倒在地, 將孩子緊緊護在懷中;正在吃飯的人將陶碗遠遠地拋開……當時的景象, 如在眼前。

朱乃誠介紹, 考古人員在清理喇家遺址的日用陶器時, 意外地發現了麵條狀遺留物。 經科學手段分析, 考古人員確定這是一碗用小米製成的麵條, 這說明4000年前的古人已經掌握麵條的製作方法, 並以此為主要食物。 這也就顛覆了歐洲人發明麵條的傳統認識。

喇家考古遺址和一碗麵條

喇家考古遺址位於今青海省民和縣,

在省會西寧東南約30公里處的湟水河谷內, 靠近擁有150萬人口的海東市。

考古學家將經過拍照的陶碗和麵條帶回了北京的實驗室, 直到兩年後才對這些出土文物進行了科學分析。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呂厚遠教授從喇家遺址研究專案組成員楊曉燕博士那裡得到了有關出土麵條的資訊。 盧教授提取了部分麵條進行了植矽體和澱粉分析, 檢測了其中構成植物的澱粉粒和顯微礦物顆粒。 分析結果經人們大吃一驚。

與現代的麵條不同, 出土的古代麵條並非由小麥製成, 而是由粟米(即北方俗稱的小米)製成的。 粟米和水稻一起構成了古代中國農業的基礎。 在與85種植物的植矽體和澱粉進行比較後,

呂教授確認出土麵條由粟米和黍米(即黃米)製成。

雖然中國現在最常見的是由小麥制做制做的麵條, 但在中國北方某些農村地區仍然可以見到用粟米製作的麵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