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紅顏”不再“薄命”!女主角越來越強勢,男性角色何去何從?

《楚喬傳》開播, 正式拉開了螢屏2017年“大女主”季。 從本月開始, 半年之內還將有十多部“大女主劇”排隊登陸一線衛視:《如懿傳》《那年花開月正圓》《贏天下》《扶搖皇后》《醉玲瓏》《麗姬傳》《將軍在上》《獨步天下》《鳳凰無雙》《獨孤傳奇》《蔓蔓青蘿》《鳳求凰》《凰權》......

所謂“大女主劇”, 業界並無權威釋義。 一般來說, 這類劇以女主角為絕對核心人物, 她們顛覆了傳統“自古紅顏多薄命”式的設定, 而有了堅毅性格和曲折經歷。 劇中, 在多名男性角色的助力下不斷成長, “大女主”們最終抵達權力、事業、情感的巔峰, 讓人刮目相看。

“紅顏”不再“薄命”,

這固然好, 但女性在螢屏敘事中強勢崛起的同時, 充滿英雄氣概、陽剛之美的男性角色卻越來越稀有, 這不能不謂之遺憾。

“大女主劇”紮堆

是女性觀眾的需求也是創作跟風的注腳

女性視角在電視劇創作中從不曾缺席。 早些年, 孝莊、楊貴妃、西施等古代女性都是導演們熱衷的女主角。 “但以前的劇, 哪怕戲說, 多多少少還是在歷史的框架內進行想像, 女性與男性戲份多半也是並行的。 ”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趙暉把2012年當作“大女主劇”的分水嶺, “那年 《甄嬛傳》紅得發紫, 幾乎就定義了此後一連串同類劇集的特性———古裝外衣下的女性偶像劇類型。 ”

“甄嬛”之後, 2013年《陸貞傳奇》, 2014年《大漢賢後衛子夫》, 2015年《武媚娘傳奇》《羋月傳》, 2016年 《女醫明妃傳》《錦繡未央》,

2017年已播的 《孤芳不自賞》《大唐榮耀》《龍珠傳奇》, 直到待播表上讓人應接不暇的名字。 這些劇碼紮堆, 幾乎將當紅的大青衣、小花旦盡數網羅。 《如懿傳》 有周迅, 《贏天下》 是範冰冰的, 《那年花開月正圓》女主角是孫儷, 其餘的, 趙麗穎、劉詩詩、楊冪、倪妮、陳喬恩等, 簡直“花開滿園”。

背後的公司也涵蓋了電視劇製作的多數力量。 在趙暉看來, 這些“大女主劇”以女主角為核心人物, 以女性成長為敘事主體, 以女性視角提出思考, 這可以充當一部分女性觀眾的精神和情感撫慰。 從某種角度看, 劇中鮮活的女性靈魂, 確乎部分社會的鏡像。 她們不再僅僅滿足于“賢良”“主內”, 而是獨當一面, 折射出當代女性獨立自主、剛強堅毅的形象嬗變。

只是, 看看這些“大女主劇”, 其內容絕不如它們的主演表那般千姿百態。 十多部待播劇都穿古裝, 且基本可歸納為兩種類型:後妃宮鬥記、亂世女子成長記。 有網友總結此類劇集的“基本法”是———女主擁有傾城貌、過人計;不是出身寒微就是因故跌落凡間, 必得幾經生死考驗;但遭遇坎坷的同時,

她善良、堅韌的品質也會吸引一眾追求者, 從而展開一波三折的多角戀愛, 直至最終人生圓滿。

何故千篇一律? 也許得從源頭找。 這些古裝“大女主劇”幾乎盡數脫胎自網路小說, 因而多半甩不掉網文的固有軟肋:囉嗦、雷同。 通常而言, 十萬字以上即可稱長篇小說。 《戰爭與和平》120余萬字, 《紅樓夢》120回不足百萬字, 但這些文學巨著的字數在網路小說面前簡直不值一提。

“第一個把女人比作鮮花的是天才, 第二個是庸才, 第三個是蠢材。 ”即將與觀眾見面的這十多位“大女主”, 誰能從套路裡突圍? 拭目以待。

女主角越來越強勢的同時

男性角色要麼隱形要麼多半變成了“花美男”

中國有句俗語, “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後,

都有一個女人”。 但在許多古裝劇裡, 恐怕得改成“每個大女主背後, 都有一群默默支援她的男人”。 女主角不但能頂半邊天, 她們越發強勢之時, 男性角色要麼隱於身後, 要麼變成了“花美男”。

從“大女主劇”的經典《甄嬛傳》說起, 陳建斌飾演的皇上符合多數觀眾的想像。 但對劇情而言, 他只是後宮佳麗角力的背景, 是催動一切宮鬥的引擎。 《羋月傳》也是如此。 三個男性愛她, 以她為馬首是瞻, 朝堂裡老臣新貴都仰慕她, 即便她過世, 玄皇孫嬴政還得不時牽記著她。 環繞她的男性角色眾多, 可惜全都是附庸。

而另一種“大女主戲”看似男女戲份均等,但性別感卻是失衡的。猶記得2015年夏天,《花千骨》 裡的沙阡陌分明是男兒身,偏被設定為“六界第一美人”,並且還是女主角口中的“沙姐姐”。如果說,彼時還有人一度錯愕,那麼如今,眼見古裝劇裡的“花美男”與美少女們平分秋色,眼見劇中男性常以自身美貌為豪,觀眾已見慣不怪了。

近一兩年的“大女主劇”裡,女性角色從不哭哭啼啼傷悲春秋,反而隨時堅強如“女漢子”;反觀男性角色,陽剛不是必需品,“盛世美顏”才是硬指標。有社會學家認為,“秀氣”“靦腆”“可愛”“柔美”的男性角色大行其道並不偶然,這符合了“少女的審美觀”。從某種角度而言,亦可視為螢屏前女觀眾在主導“中性”審美。

果真如此嗎?可為何我們直到今天仍常提李雲龍的“亮劍精神”,為何我們在十多年後還清楚記得“鋼七連”的鐵骨錚錚?“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當“花美男”的容顏易被雨打風吹去時,多些抵得住時光磨礪的“純爺們兒”,螢屏才不致性別失衡。

而另一種“大女主戲”看似男女戲份均等,但性別感卻是失衡的。猶記得2015年夏天,《花千骨》 裡的沙阡陌分明是男兒身,偏被設定為“六界第一美人”,並且還是女主角口中的“沙姐姐”。如果說,彼時還有人一度錯愕,那麼如今,眼見古裝劇裡的“花美男”與美少女們平分秋色,眼見劇中男性常以自身美貌為豪,觀眾已見慣不怪了。

近一兩年的“大女主劇”裡,女性角色從不哭哭啼啼傷悲春秋,反而隨時堅強如“女漢子”;反觀男性角色,陽剛不是必需品,“盛世美顏”才是硬指標。有社會學家認為,“秀氣”“靦腆”“可愛”“柔美”的男性角色大行其道並不偶然,這符合了“少女的審美觀”。從某種角度而言,亦可視為螢屏前女觀眾在主導“中性”審美。

果真如此嗎?可為何我們直到今天仍常提李雲龍的“亮劍精神”,為何我們在十多年後還清楚記得“鋼七連”的鐵骨錚錚?“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當“花美男”的容顏易被雨打風吹去時,多些抵得住時光磨礪的“純爺們兒”,螢屏才不致性別失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