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難產的個人征信牌照背後:大玩家被拒,小玩家怎麼辦?

征信是互聯網金融的一片藍海, 國內個人征信市場被認為有千億規模。 不光互聯網和金融巨頭樂於佈局其中, 大資料、技術公司也紛紛入局, 意欲分一杯羹。 然而這杯羹真的好分嗎?

本文共計3387字, 閱讀時間5分鐘。

文/劉景豐

剛剛過去的5月底, 貴陽數博會上, 阿裡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的一席演講, 又將“信用”一詞提上人們的視線。 馬雲說, 在沒有信用體系下, 中國很多金融機構我今天看來, 跟一兩百年前的當鋪沒什麼差異。

自今年4月21日, 央行征信管理局局長萬存知在“個人資訊保護與征信管理”國際研討會上, 首次對外公佈包括芝麻信用、騰訊征信在內的首批8家試點個人征信牌照的征信企業無一合格。 消息一出, 行業譁然。 8家試點個人征信企業已是行業佼佼者, 然而兩年準備後仍“離監管要求差距非常大”。

征信是互聯網金融的一片藍海, 國內個人征信市場被認為有千億規模。

不光互聯網和金融巨頭樂於佈局其中, 大資料、技術公司也紛紛入局, 意欲分一杯羹。 然而這杯羹真的好分嗎?

牌照意味著標準和規則

高利率、多重負債、暴力催收, 被稱為消費金融的“三大罪惡”。 個人征信的出現, 恰恰就是要打破“消金三惡”的迴圈, 解決信貸的風控問題。 征信, 已經成為互聯網金融的基礎設施。

按照我國《征信業管理條例》規定, 個人征信採取牌照制, 需經批准。 目前國內個人征信領域創業公司已有數百家之多, 其中芝麻信用、騰訊征信在內的8家取得首批個人征信牌照試點資格。

沒有牌照會影響個人征信公司的業務嗎?華興資本投資經理李豪達看來, 沒有牌照, 個人征信公司很難合法地去獲取如銀行信貸資料、運營商數據等核心資料。

因此, 對於沒有固定管道獲取資料的個人征信公司而言, 牌照是深入前行的敲門磚。

儘管民間個人征信還沒有一家機構取得牌照, 但並不意味著行業裡沒有個人征信公司開展相關業務。 “其實8家機構現在都在開展業務, 只是對於資料的存儲、使用者的隱私以及對於用戶的授權會有不同的標準。 ”個人和企業信用評估公司冰鑒科技創始人、CEO顧淩雲表示。 從這個角度看來, 牌照的意義是給出了一個標準。

“沒有牌照的時候, 大家在業務上有一點打擦邊球, 對資料來源和合法性、個人隱私的保護程度, 征信公司也說不清。 如果想大力發展, 必須要有牌照約束才行。

”個人金融信用管理平臺“信用寶”創始人塗志雲說。

然而試點兩年多, 個人征信牌照仍在難產。

“突然說仍不達標不能發牌照, 多少會對行業產生一些影響。 ”塗志雲並不認為牌照被否是壞事, “央行同時給出了三個原則:獨立性原則, 正當性原則, 隱私保護原則。 這其實讓行業有了一個準則。 ”在準則內, 反而參與者更容易發揮, 因為只要不觸碰紅線就可以了。

京北投資總裁羅明雄也認為, 8家個人征信公司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沒有獲得個人征信牌照, 對於其他實力更小資源更少的公司來說或許會覺得希望更渺茫;但反過來講, 這也把大家重新拉回同一起跑線, “如果在牌照發放之前, 有一些優質的小規模公司跑出他的特色,

反而是更好的機會。 ”

數據孤島會消失嗎?

在征信領域, 資料孤島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個人征信的資料孤島, 是指個人在單位或平臺上留存的征信資料相互之間不互通, 從而形成像一個個孤島一樣的資料群, 造成資料難獲取。

“資料孤島的形成是天然的, 首先這些資料的所有權是產生資料的個人, 而非各個平臺, 因此平臺在使用這些資料時需要征得個人同意;其次每個公司平臺掌握這些資料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 因此不可能輕易將這些資料共用出去。 ”91征信創始人薛本川說。

從這個角度, 便很容易理解為什麼8家試點個人征信的機構“都想追求依託互聯網形成自己的業務的閉環”。

在羅明雄看來, 最核心的還是資料來源的合法性、資料使用的合法性, “這些困難如何解決?是完全通過市場化的方式來解決,還是以政府主導的方式來解決?都需要探索。”

這與冰鑒科技創始人顧淩雲的看法不謀而合。“很多人覺得個人征信領域中資料難獲取,是指在使用者完全授權的情況下獲得資料是一件比較難的事。”顧淩雲說。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部分市場參與者通過非法手段獲取、使用資料。“最近有些公司的負責人被警方抓走了,原因就是沒有在使用者完全授權的情況下使用別人的隱私資料。”顧淩雲說。

這種合法資料的獲取難度在顧淩雲看來並不是永遠的,“隨著行業規範法規的健全,大家都按照規矩辦事。在個人完全授權的情況下,再獲取資料就沒有這麼大的難度。”

“好比我把錢存在銀行,但並不意味著銀行對我的錢有支配權,這些錢的所有權、支配權都在於我。使用者在這些平臺產生的資料,最終所有權、支配權仍然歸屬用戶,只要征得用戶同意就可以獲取。當然還需要平臺的技術配合。”顧淩雲說。

顧淩雲認為,政府機構之間的資料孤島消失也是必然,“政府機構本身希望能夠與其他部門資料聯動解決問題,比如說公安部門特別希望能跟稅務部門資料打通。只有政府各部門間所有資料連通起來,才能真正發揮大資料的價值。”

資料孤島的消失,目前看還得依靠技術進步。“在沒有新技術的情況下,既想獲得所有採集物件的授權,又想快速獲得征信資料,仍然是一件比較難的事情。”顧淩雲表示。因此未來做征信,依靠的還是不斷更新的技術。

盈利可能要等五年?

征信公司盈利難,幾乎是行業參與者的共識。

純個人征信機構的盈利模式是,向債權人提供借款人債務資訊共用服務,據此收取一定服務費,此外還可通過向信貸機構提供風險管理諮詢等增值服務獲利。

儘管未來資料孤島可能會消失,但目前獲取資料對個人征信機構而言仍然是一個不小的考驗。“因為信貸服務機構獲取的資料有很高成本,很少有人願意把資料拿出來共用,個人征信公司的借貸資訊較少,沒法向機構收費就很難盈利。”一名業內人士稱。

“征信公司的盈利肯定是要經歷一段時間的積累,這個時間可能是5年,因為要建立系統,收集資料、做產品、服務。”塗志雲說。他在2013年創建的“信用寶”,儘管目前用戶量已經達到100萬級別,但是還沒有到達規模化盈利期。

在塗志雲看來,中國個人征信的市場體量大,一旦個人征信公司完成原始積累,後面的增長則是非常可觀的。

“相比於美國、日本,個人征信公司要經歷5-7年的投入期才盈利,在中國這個時間或許不會那麼長。因為我國的個人征信市場是和個人消費以及小微企業借貸難等問題同時起步的,因此我們需要的基礎資料積累期可能需要5-7年,但盈利這方面我是比較樂觀的。”顧淩雲告訴新京報記者。

91征信是個人征信領域為數不多已經實現規模化盈利的創業公司。從2015年9月上線到2016年底實現盈利,91征信僅用了14個月。“採用分散式方案,減少了運營成本,加速了資料的互通,縮短了虧損所需要的時間。”這是薛本川對91征信能夠快速實現盈利原因的總結。

未來:獨立還是聯合?

按照業內人士的說法,目前個人征信領域的創業公司不外乎如下幾類:向債權人提供債務人的債務資訊的服務,即真正意義上的個人征信機構;通過搭建管道供債權人查詢債務人資訊,也被成為“准共用”的征信機構;還有的則通過提供自身體系內的資料服務,包括債務資訊、交易資訊、社交資訊,提供征信服務;另外則是資料公司,通過購買非債務資料,賣給信貸服務機構賺取利差;與這些資料公司相對的則是大資料行銷公司,核心業務是“客戶畫像”,同時為信貸服務機構引流,提供風控服務等;最後則是評分公司,與FICO類似,本身沒有資料,而是説明信貸服務機構設計模型,進行評分。

一個頗受關注的問題是,民間個人征信領域已有為數不少的創業公司,但還沒有一家可以稱為“巨頭”的公司。未來個人征信公司會怎麼走?

“假如你是獨立自然人、獨立的企業或者企業集團,金融機構或者金融控股公司,想獨資辦個人征信機構,我們說不行,在什麼情況下行呢?假如說很多人聯合起來,有很多有共同意向的機構聯合起來,共同申辦一個行不行?我們說這可以。”萬存知的這個表態讓許多業內人士猜測,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在鼓勵個人征信機構走向聯合?

“個人征信這件事情,就是要股東多樣化才可以。你說自己是獨立協力廠商,沒有什麼人相信的。冰鑒科技現在有十家投資機構是我們的股東,我們想不多樣化都困難。只有背後的股東多樣化,才能真正成為獨立協力廠商。當然獨立協力廠商最根本的,還是不能自己既做征信、有做信貸這個點上。”針對個人征信背後是否會走向聯合,顧淩雲如此認為。

“但這並不是說鼓勵多家機構聯合申請征信牌照。如果多家機構的聯合反而違背了獨立性的原則,很明顯這是不符合央行的初衷。”塗志雲認為。

獨立還是聯合,並不是某家公司的意願,也不是一個取巧的方式,而是基於個人征信的基本原則和市場需求。

“未來的征信市場,或許會像基礎設施一樣,可能不會有太多玩家,尤其可能存在政府主導的巨頭。”京北投資羅明雄說。但是,目前百花齊放的發展,需要一定的市場化競爭。

本文為新京報原創

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這些困難如何解決?是完全通過市場化的方式來解決,還是以政府主導的方式來解決?都需要探索。”

這與冰鑒科技創始人顧淩雲的看法不謀而合。“很多人覺得個人征信領域中資料難獲取,是指在使用者完全授權的情況下獲得資料是一件比較難的事。”顧淩雲說。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部分市場參與者通過非法手段獲取、使用資料。“最近有些公司的負責人被警方抓走了,原因就是沒有在使用者完全授權的情況下使用別人的隱私資料。”顧淩雲說。

這種合法資料的獲取難度在顧淩雲看來並不是永遠的,“隨著行業規範法規的健全,大家都按照規矩辦事。在個人完全授權的情況下,再獲取資料就沒有這麼大的難度。”

“好比我把錢存在銀行,但並不意味著銀行對我的錢有支配權,這些錢的所有權、支配權都在於我。使用者在這些平臺產生的資料,最終所有權、支配權仍然歸屬用戶,只要征得用戶同意就可以獲取。當然還需要平臺的技術配合。”顧淩雲說。

顧淩雲認為,政府機構之間的資料孤島消失也是必然,“政府機構本身希望能夠與其他部門資料聯動解決問題,比如說公安部門特別希望能跟稅務部門資料打通。只有政府各部門間所有資料連通起來,才能真正發揮大資料的價值。”

資料孤島的消失,目前看還得依靠技術進步。“在沒有新技術的情況下,既想獲得所有採集物件的授權,又想快速獲得征信資料,仍然是一件比較難的事情。”顧淩雲表示。因此未來做征信,依靠的還是不斷更新的技術。

盈利可能要等五年?

征信公司盈利難,幾乎是行業參與者的共識。

純個人征信機構的盈利模式是,向債權人提供借款人債務資訊共用服務,據此收取一定服務費,此外還可通過向信貸機構提供風險管理諮詢等增值服務獲利。

儘管未來資料孤島可能會消失,但目前獲取資料對個人征信機構而言仍然是一個不小的考驗。“因為信貸服務機構獲取的資料有很高成本,很少有人願意把資料拿出來共用,個人征信公司的借貸資訊較少,沒法向機構收費就很難盈利。”一名業內人士稱。

“征信公司的盈利肯定是要經歷一段時間的積累,這個時間可能是5年,因為要建立系統,收集資料、做產品、服務。”塗志雲說。他在2013年創建的“信用寶”,儘管目前用戶量已經達到100萬級別,但是還沒有到達規模化盈利期。

在塗志雲看來,中國個人征信的市場體量大,一旦個人征信公司完成原始積累,後面的增長則是非常可觀的。

“相比於美國、日本,個人征信公司要經歷5-7年的投入期才盈利,在中國這個時間或許不會那麼長。因為我國的個人征信市場是和個人消費以及小微企業借貸難等問題同時起步的,因此我們需要的基礎資料積累期可能需要5-7年,但盈利這方面我是比較樂觀的。”顧淩雲告訴新京報記者。

91征信是個人征信領域為數不多已經實現規模化盈利的創業公司。從2015年9月上線到2016年底實現盈利,91征信僅用了14個月。“採用分散式方案,減少了運營成本,加速了資料的互通,縮短了虧損所需要的時間。”這是薛本川對91征信能夠快速實現盈利原因的總結。

未來:獨立還是聯合?

按照業內人士的說法,目前個人征信領域的創業公司不外乎如下幾類:向債權人提供債務人的債務資訊的服務,即真正意義上的個人征信機構;通過搭建管道供債權人查詢債務人資訊,也被成為“准共用”的征信機構;還有的則通過提供自身體系內的資料服務,包括債務資訊、交易資訊、社交資訊,提供征信服務;另外則是資料公司,通過購買非債務資料,賣給信貸服務機構賺取利差;與這些資料公司相對的則是大資料行銷公司,核心業務是“客戶畫像”,同時為信貸服務機構引流,提供風控服務等;最後則是評分公司,與FICO類似,本身沒有資料,而是説明信貸服務機構設計模型,進行評分。

一個頗受關注的問題是,民間個人征信領域已有為數不少的創業公司,但還沒有一家可以稱為“巨頭”的公司。未來個人征信公司會怎麼走?

“假如你是獨立自然人、獨立的企業或者企業集團,金融機構或者金融控股公司,想獨資辦個人征信機構,我們說不行,在什麼情況下行呢?假如說很多人聯合起來,有很多有共同意向的機構聯合起來,共同申辦一個行不行?我們說這可以。”萬存知的這個表態讓許多業內人士猜測,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在鼓勵個人征信機構走向聯合?

“個人征信這件事情,就是要股東多樣化才可以。你說自己是獨立協力廠商,沒有什麼人相信的。冰鑒科技現在有十家投資機構是我們的股東,我們想不多樣化都困難。只有背後的股東多樣化,才能真正成為獨立協力廠商。當然獨立協力廠商最根本的,還是不能自己既做征信、有做信貸這個點上。”針對個人征信背後是否會走向聯合,顧淩雲如此認為。

“但這並不是說鼓勵多家機構聯合申請征信牌照。如果多家機構的聯合反而違背了獨立性的原則,很明顯這是不符合央行的初衷。”塗志雲認為。

獨立還是聯合,並不是某家公司的意願,也不是一個取巧的方式,而是基於個人征信的基本原則和市場需求。

“未來的征信市場,或許會像基礎設施一樣,可能不會有太多玩家,尤其可能存在政府主導的巨頭。”京北投資羅明雄說。但是,目前百花齊放的發展,需要一定的市場化競爭。

本文為新京報原創

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