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發現中國最早宮城

陶寺宮城東南門址示意圖。 山西省考古所供圖

昨日, 山西省考古所發佈消息, 考古專家在襄汾縣東的陶寺遺址已發現宮城兩處門址、一處墩台。

發掘研究認為, 陶寺宮城遺址基本完整, 自成體系, 結構嚴謹, 具有突出的防禦性質, 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宮城, 為研究中國古代重要都城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實物參考。 2013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山西省考古所聯合對“陶寺遺址疑似宮城城牆”進行了持續發掘。 2016年6月, 考古專家發現並鎖定了東南門址和東南拐角處的側門。 今年, 陶寺遺址考古項目繼續擴大發掘, 考古專家陸續摸清了陶寺宮城城牆堆積、結構、年代、發展演變等問題。 陶寺宮城位於陶寺遺址東北部, 呈長方形, 東西長約470米, 南北寬約270米, 面積近13萬平方米, 由北牆、東牆、南牆、西牆組成, 城垣地上部分已不存在, 僅剩餘地下基礎部分。
南牆西段及西南拐角已被破壞。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隊領隊高江濤介紹, 今年, 考古工作者發掘了宮城東南拐角, 發現宮城城牆東牆與南牆之間存在缺口, 缺口寬十余米, 位於宮城東南角, 應該是出入宮城的側門, 暫稱“東南角門”。 更重要的是, 缺口處靠東牆內側接出一夯土基址, 長約10米、寬約11米, 很可能是側門東牆上“內墩台”基礎。 東南角門整體呈短“L”形, 保存有墩台基礎。

此外, 考古專家還發掘了宮城東南門。 東南門位於宮城南牆東南段, 與宮城內最大宮殿基址正面相對, 門址接在南牆之上, 面向東南, 僅餘夯土基槽部分, 平面與後世帶有“闕樓式”的城門很相似。

高江濤總結說, 今年春季的陶寺遺址發掘取得重要成果,

意義重大。 一、對兩處門址較為完整的發掘表明, 宮城所在地為城牆基礎, 並且經過填平夯打等, 建成宮城城牆。 陶寺宮城遺址基本完整, 自成體系, 規模宏大, 形制規整, 結構嚴謹, 並具有突出的防禦性質, 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宮城。 二是陶寺宮城的發現, 使得陶寺“城郭之制”完備, 陶寺很可能是中國古代重要都城制度的最初形態。 三、陶寺宮城東南角門呈“L”形, 且有墩台基礎, 門址形制特殊, 結構複雜, 史前罕見, 與後世帶有闕樓的門址如隋唐洛陽應天門等類似, 對後世的影響久遠而深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