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蘇東坡的黃州智慧

蘇東坡, 因“烏台詩案”被貶謫黃州期間, 處在其人生最低谷。 然而, 蘇東坡在黃州不僅沒有沉淪下去, 反而一舉登上文壇頂峰。 破譯蘇東坡的人生密碼, 不難發現, 是蘇東坡的黃州智慧, 造就了他的輝煌人生, 並使黃州成為蘇東坡的精神地標, 東坡文化成為黃州的文化標識。 蘇東坡的黃州智慧, 十分豐富, 最主要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善待自己, 隨遇而安。 1077年4月至1079年3月, 蘇軾在江蘇徐州當太守。 時遇黃河潰口, 徐州成為重災區。 蘇軾帶領徐州人民抗洪, 取得巨大勝利。 次年二月, 皇上頒旨重獎。 1079年4月, 蘇軾任浙江湖州太守。

這年年底, 他成為欽犯被押至大牢貶至下等州黃州。 從朝廷有功之臣, 一下子變為朝廷欽犯, 可以說蘇軾是從人生高峰一下子跌入底穀。 面對人生落差, 蘇軾表現出了超人智慧, 首先善待自己, 尊重生命, 想方設法地讓自己的生命延續下去, 給自己尋找一個生存空間;然後, 就是儘量儘快地讓自己融入民眾, 融入自然, 融入風土民情, 亦即隨鄉入俗, 營造一個適合自己的環境, 使自己的生命空間裡, 有安身、安心、安神之境、之情、之途徑。 再然後, 就是尋找機緣, 完全解脫自己, 並盡可能地實現反彈, 創造和實現新的人生價值。 蘇東坡經常這樣想:“大江半是峨眉雪水, 飲食沐浴皆取之, 何必歸鄉哉?”蘇東坡住在臨皋亭時, 極為欣賞的一種生活情趣,
就是飯後“倚於幾上, 白雲左繞, 清江右回, 重門洞開, 林巒岔入。 當是時, 有所思又無所思, 以受萬物之備”。 每當此時此境, 蘇東坡都感到十分愜意。 蘇東坡“善待自己, 隨遇而安”的這種人生智慧, 是一種大智慧, 具有很強的人生意義。

入世做事, 借權惠民。 蘇東坡謫居黃州期間, 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在定惠院抄《周易》《漢書》, 並經常到黃州安國寺坐禪參佛, 與安國寺繼蓮大和尚談經說佛。 如此一來, 在蘇東坡的腦際裡, 儒、釋、道進一步相互交融。 正因為如此, 蘇東坡又形成了一個新的大智慧, 這便是入世做事, 借權惠民。 蘇東坡剛來黃州時, 發現黃州乃至鄂東棄嬰和溺嬰問題嚴重。 他經過瞭解, 棄嬰、溺嬰現象由來已久。

主要原因, 一是宗嗣思想觀念致使重男輕女;二是貧窮境遇而無力撫養。 蘇東坡利用在安國寺竹間亭喝茶的機緣, 邀請黃州太守徐君猷、安國寺大和尚繼蓮一起, 邊喝茶邊談論黃州棄嬰、溺嬰問題。 經過多次商討, 多次問計於民, 終於找到了領養棄嬰、捐資救濟、創辦養育棄嬰機構等, 遏制和解決棄嬰、溺嬰問題的一些辦法, 並形成文字, 由黃州府公告於社會, 收到預期成效。 蘇東坡的這種智慧超人之處, 在於他身處窘困之中, 以“出世”而避窘困, 以“入世”而為民謀, 以“借權”而成大事, 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物我聯思, 禪悟進取。 蘇東坡謫居黃州期間, 主要生活就是抄寫國粹、修禪參佛、行善惠民、躬耕東坡、交朋結友、遊歷山水、勤奮寫作。

在蘇東坡看來, 山水無言, 景物無語。 然而, 山水景物蘊含著無數禪機、無數人生哲理。 物與我是相通的, 具有廣大的、豐富的禪悟空間。 面對自然之物、人文之景, 進行聯想, 類比思維, 可以收到勝讀十年書的奇效。 就是這種物我聯思, 禪悟進取的智慧, 使得蘇東坡在途中遇雨時, 聯繫自己的人生遭際, 便有“自然界有風有雨, 人生何不如此”的感悟, 從而認識到人生本來如此, 並且進一步撫平了自己的心理傷痕, 有了人生定力。 蘇東坡與浠水麻橋名醫龐安常一起游清泉寺時, 驚奇地發現清泉寺門前的蘭溪(今浠水)的河水, 一反水向東流的自然規律, 而自東向西流。 面對這一奇特的自然現象, 聯想到自己“百年強半”, 且身為欽犯的實際情況,
進行禪悟, 從而有了“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休將白髮唱黃雞”的人生感喟;有了“奮發有為”這一新的人生價值取向;有了他的人生中亮麗的轉折, 以及其後創造的人生輝煌。 蘇東坡這種由物而感, 聯想而悟的智慧, 使得蘇東坡著實開啟了智慧的門窗, 懂得了世界上之萬事萬物並非一成不變, 既有一般性, 又有特殊性。 在某些情況之下, 特殊性還反映了一般性。 基於此, 蘇東坡選取了“奮發進取”的人生態度, 徹底離棄了自卑沒落的人生態度。 由於這種亮麗的人生轉折, 勝利地實現了他的人生反彈, 由其人生底穀, 而一舉登上了北宋文壇頂峰, 乃至成為上個千年的世界文化英雄, 創造了由底穀而實現崛起的人生範式。

恣意走筆,欲縱還收。蘇東坡在黃州謫居期間,時間雖然只有四年零四個月,但共寫作750多篇詩、詞、文、賦、劄。他在黃州期間,一改官場為文習性,生髮了“恣意走筆,欲縱還收”的超人智慧,形成了他的文理自然就是美的美學思想。蘇東坡在黃州創作的《念奴嬌·大江東去》《赤壁賦》《後赤壁賦》,便是蘇東坡的“恣意走筆,欲縱還收”的超人智慧的結晶,也是他的“文理自然就是美”的美學思想的結晶。《念奴嬌·大江東去》,從展開赤壁鏖兵這一雄壯偉烈的歷史畫卷著筆,一下子將讀者帶入了一個闊大悠遠的歷史社會空間。然後,恣意走筆,寫景抒情,談今說古,感事悟哲。在即將收筆之處,發出“人生如夢”的感歎。接著,用“一樽還酹江月”寓意深遠的字句,完美收官,給人以“欲縱還收”美的享受。斯詞一出,使得宋詞一洗羅綺之態,充滿豪放之氣勢。自此,北宋詞壇之上,豪放派獨樹一幟,盡領風騷,蘇東坡也因此而成為中國文壇上豪放派詞之鼻祖。《念奴嬌·大江東去》詞橫空出世之後,《赤壁賦》《後赤壁賦》先後問世。細讀二賦,我們不難看出,蘇東坡全然不顧楚辭、漢賦等文體之律條,在恣意走筆之中,自然而然地將詩、詞、歌、賦、散文、議論、人物、場面、心境等融為一體。在二賦結尾處,一用“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作結;一用“開戶視之,不見其處”作結,均給人以“欲縱還收”的美的享受。二賦面世,對楚辭、漢賦文體進行了全新的改革。北宋文壇之上,因之出現了一個嶄新的賦體樣式,這便是“文賦”,也叫“蘇賦”。一詞二賦的問世,宣告了蘇東坡對宋詞、漢賦進行改革創新的成功。“恣意走筆,欲縱還收”的智慧,也使得蘇東坡成為高踞文壇之上,為人景仰的巨擘。

蘇東坡的黃州智慧,是蘇東坡成為文壇巨擘、世界千年英雄的內核。今天,我們總結、學習、傳承和弘揚蘇東坡的黃州智慧,對於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釋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正能量,無疑具有極為重要的時代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恣意走筆,欲縱還收。蘇東坡在黃州謫居期間,時間雖然只有四年零四個月,但共寫作750多篇詩、詞、文、賦、劄。他在黃州期間,一改官場為文習性,生髮了“恣意走筆,欲縱還收”的超人智慧,形成了他的文理自然就是美的美學思想。蘇東坡在黃州創作的《念奴嬌·大江東去》《赤壁賦》《後赤壁賦》,便是蘇東坡的“恣意走筆,欲縱還收”的超人智慧的結晶,也是他的“文理自然就是美”的美學思想的結晶。《念奴嬌·大江東去》,從展開赤壁鏖兵這一雄壯偉烈的歷史畫卷著筆,一下子將讀者帶入了一個闊大悠遠的歷史社會空間。然後,恣意走筆,寫景抒情,談今說古,感事悟哲。在即將收筆之處,發出“人生如夢”的感歎。接著,用“一樽還酹江月”寓意深遠的字句,完美收官,給人以“欲縱還收”美的享受。斯詞一出,使得宋詞一洗羅綺之態,充滿豪放之氣勢。自此,北宋詞壇之上,豪放派獨樹一幟,盡領風騷,蘇東坡也因此而成為中國文壇上豪放派詞之鼻祖。《念奴嬌·大江東去》詞橫空出世之後,《赤壁賦》《後赤壁賦》先後問世。細讀二賦,我們不難看出,蘇東坡全然不顧楚辭、漢賦等文體之律條,在恣意走筆之中,自然而然地將詩、詞、歌、賦、散文、議論、人物、場面、心境等融為一體。在二賦結尾處,一用“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作結;一用“開戶視之,不見其處”作結,均給人以“欲縱還收”的美的享受。二賦面世,對楚辭、漢賦文體進行了全新的改革。北宋文壇之上,因之出現了一個嶄新的賦體樣式,這便是“文賦”,也叫“蘇賦”。一詞二賦的問世,宣告了蘇東坡對宋詞、漢賦進行改革創新的成功。“恣意走筆,欲縱還收”的智慧,也使得蘇東坡成為高踞文壇之上,為人景仰的巨擘。

蘇東坡的黃州智慧,是蘇東坡成為文壇巨擘、世界千年英雄的內核。今天,我們總結、學習、傳承和弘揚蘇東坡的黃州智慧,對於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釋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正能量,無疑具有極為重要的時代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