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明代青花瓷器

鈷料先在胎體上繪畫花紋, 再上一層無色透明釉, 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 呈現白地藍花, 是釉下彩瓷器。

元青花瓷圖冊

據目前已發現的材料, 我國青花瓷的起源可追溯到唐朝。 1975年在揚州唐城遺址出土了一件瓷枕的殘片, 枕面釉下用藍彩繪出菱形輪廓線, 經測試證明藍彩的成分是鈷礦土。 在明代的民間陶瓷工藝當中, 青花瓷器是值得注意的一個品目。

明代瓷器生產, 是在繼承前代優點的基礎上而發展起來的。 這個時期的瓷器生產, 選料精緻、淘練精細、胎體厚重、胎質潔白、質地堅密、聲響清脆。

繪畫圖案的題材, 寫意的多, 畫人物比較挺拔, 小孩頭部較大, 不合比例, 畫龍比較窄瘦、龍咀較長, 一般都稱為豬咀龍。 晚期畫龍比較草率, 但龍爪雄壯有力。 明代畫八寶圖案的順序為輪、螺、傘、蓋、花、魚、罐、腸。 還有以文字作為圖案裝飾的瓷器, 如百壽、福字等。 紋飾多為雲龍、雲鳳、纏枝花卉, 後來出現人物、飛禽走獸、八仙、人物故事等。 官窯瓷器比較工整細緻, 民窯比較粗放、生動。

明代青花瓷器, 在元代基礎上, 又不斷創新, 無論從數量和品質上都有很大提高, 成為當時瓷業生產的主流。 明代青花瓷器的一大特點是青花料有很大變化。 一般可分為三個時期, 早期以永樂、宣德為代表, 使用進口蘇泥勃青料, 色濃重、絢麗、鮮豔;中期以成化為代表,

使用國產平等青料, 色澤談雅幽靜, 晚期以嘉靖、萬曆為代表, 使用是回青料、色彩蘭中泛紫。 除青花外、還有甜白、鮮紅、寶石紅、孔雀綠、孔雀蘭、淺黃等單色釉(也叫一道釉)都很成功。 到中期前後, 彩瓷有了發展, 出現了鬥彩、五彩等釉上彩與釉下彩相結合的瓷器。

歷史沿革/青花瓷器 編輯

青花瓷器圖冊

在浙江龍泉縣金沙塔和紹興環翠塔的塔基中, 發現了一批宋代的青花瓷片, 花紋較暗, 藍中帶黑、灰色, 經分析測定所採用的鈷料是國產鈷礦土, 燒成溫度在1270℃。 元代特別是元朝後期青花瓷的燒制有了長足的發展, 並達到了成熟的階段, 尤以景德鎮所燒青花瓷最佳。 目前在江西景德鎮、吉州、浙江江山縣、雲南玉溪縣和北京元大都遺址都發現了元代青花瓷。 在浙江湖田縣還發現了元青花窯址。 元青花瓷器胎質白中微顯青色, 色彩濃豔, 光澤透亮, 紋飾富麗。 所用青花料有進口和國產的兩種, 當時作為青花料的鈷土礦, 在我國的浙江、江西、雲南等地均有蘊藏。 明代青花瓷,

無論是品質、產量以及花紋裝飾, 都有很大提高, 景德鎮窯以燒青花瓷為主。 明代各個時期所燒的青花瓷具有不同的特色, 宣德青花胎質細膩潔白, 釉層晶瑩, 青色濃豔, 造型多樣, 紋飾優美, 是我國青花瓷生產的黃金時代。 所用青料主要是從國外進口的含鈷礦石, 稱“蘇泥勃青”, 它含錳量低, 含鐵量高, 故在青花中往往有黑色斑點。 明成化以後, 所用青料以國產為主, 如“平尊青”、“珠明料”等。 成化青花以青色淡雅著稱。 正德青花以胎骨厚重、青花濃中帶灰為主。 而嘉靖青花以藍中泛紫, 色調濃重鮮豔久負盛名。 明代青花瓷器不僅行銷國內, 而且遠銷到亞、非許多國家和地區。

歷史由來/青花瓷器 編輯

青花瓷器圖冊

中國最早的貨幣是一種由天然海貝加工而成的貝類貨幣, 出土于河南殷墟婦好墓等地, 年代為西元前19至前16世紀, 距今約3500年以上。 經過加工的天然貝幣形體一面有槽齒, 貝幣光潔美觀, 小巧玲瓏, 堅固耐磨, 便於攜帶, 這類海幣主要出產於我國的明代初期(明洪武年間)明初洪武的青花瓷, 造型粗重厚實,製作尚未脫盡元青花的粗獷風格。所見的大都是藍中見黑的色澤。多為碗類,還有少量大盤、菱口盞托、梅瓶、執壺、大罐等。但傳世較少。傳世品中,還有一種梅瓶,外繪雲龍紋,肩部有“春壽”兩字,這種梅瓶,傳世僅見三件,一件藏於上海博物館,一件藏於私人手中,另一件藏於日本在阪東洋陶瓷美術館,這三件作品製作十分精美是洪武青花中的上品。黃金時代(明永樂、宣德年間)明永樂、宣德時期,景德鎮官窯青花瓷器的燒造,進入了一個全盛時代,這一時代被譽為中國青花瓷器製作的“黃金時代”。

在今天的古陶瓷研究、尤其是鑒賞領域,人們最重視、最受歡迎的作品就是明早期永樂、宣德的景德鎮官窯作品,有人甚至把永樂、宣德的青花名品同西方一些傑出的古典美術作品相提並論。有的作品一度創造過中國古美術品售價的最高紀錄。永樂、宣德官窯青花瓷器的卓著名聲,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以其胎質、釉層的精細肥厚、青花色澤的濃豔、紋飾多樣、線條優美和造型豐富等多方面特徵構成的。因而被世人譽為中國青花瓷器燒造的“黃金時代”。而這個“黃金時代”的出現並不是偶然的。永樂初年,剛剛上臺不久的新皇帝就派遣以太監為首的叔陶官,前往景德鎮禦器廠監督燒造陶瓷,以補充朝廷需要因而永樂年間的官瓷燒造更是精益求精,從青花瓷器看,永樂青花與洪武青花相比,更趨成熟,作品從洪武朝的素樸雄渾不斷地朝精美典雅風格演變。

從外觀上看,元代和洪武似乎用的是兩種青料。再看永樂青花,它的青花色調、繪畫風格,與元青花有異曲同工之妙。究其原因:元青花與永樂青花都是採用同樣的進口的“蘇麻離青”繪製而成的。永樂、宣德青花之亮麗,早地明代就已令文人雅士傾倒,如明人王世禎《觚不觚錄》中記載:“畫當重宋而三十年忽重元人……,價驟增十倍;官器當重哥汝而十五年來忽重宣德,以至永樂、成化,價亦驟增十倍。”永樂青花之精美由此可見一斑。宣德時期的官窯青花瓷,由於大多數書有四字或六字朝代官印,因而面貌比永樂朝作品更為清晰,歷代文人對之述之尤詳,凡提到明代青花瓷器,世人多推宣德為第一,但由於永樂、宣德青花瓷器具有許多相同的特徵,因而這兩朝的作品地歷史上曾有一段相當長時期難以區分,舊時國內古玩行業有“永宣不分家”之說。在當今世界各地的許多博物館、美術館和私人收藏家手中,藏有大批宣德青花瓷器,其數量遠遠超過永樂青花瓷,其中收藏量最豐富的是臺灣故宮博物院,有兩千多件作品。

此外如上海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收藏也十分豐富。另外,除國內一些大小博物館有收藏外,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和香港、臺灣等地的公私博物館、美術館、私人藏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藏。私人收藏中可能就以香港葛氏天民樓的收藏最為豐富。黑暗時期(正統、景泰、天順)宣德之後的正統、景泰、天順三朝被後人稱之為景德鎮官窯制瓷的“黑暗時代”。由於這三朝官窯均不見書款者,因而後人對三朝制瓷面貌認識模糊,時至今日,人們仍難以區分這三朝的作品,一般只能根據各時代的產品特徵,從中尋找屬於三朝燒造的作品。在傳世及大量出土物中,正統、景泰、天順三朝的民窯青花瓷有著較鮮明的時代特徵。

從青料方面看。這三朝民窯青花主要採用國產青料,它們應當就是江西地區的“土青”。前期產品,青花色澤青藍中帶黑者較多,後期產品有恬淡雅致的傾向。這三朝青花的紋飾,前期常見圖案滿密的纏枝花卉紋,但後期出現了許多佈滿疏簡潦草的產品。從圖案上看,以纏枝蓮紋為多,有折枝牡丹、折枝花草、雲氣紋,還有犀牛、麒麟、雙獅戲球、花蝶、蓮池鴛鴦、魚藻、松竹梅、嬰戲圖等此外,書梵文或福壽字的產品也有較多製作。明代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對於成化朝的官窯青花瓷器,後人評價極高。明、清時期許多文人對明瓷的綜合評價是宣德為上,成化次之,永樂再次,但有人的看法不同,把成化瓷看成第一。

觀賞角度/青花瓷器 編輯

從觀賞的角度來看,成化青花與永樂青花、宣德青花相比也自有特點。永、宣青花濃豔,帶黑色斑點,古雅幽菁。成化青花色澤淡雅,有水黑畫風格。永宣青花中有部份作品採用進口的“蘇麻離青”畫彩(那種濃豔而呈黑斑的寶石藍色青花都用這種青料繪畫),而成化青花除了前期尚有部份產品可能仍用進口青料繪彩外,後期的製品繪彩主要用江西樂平地區開採的“陂塘青”(又稱“平等青”)且所繪風格與記、宣青花明顯不同。永、宣青花著色都用小筆觸,因而燒成後有濃淡的層次。成化青花主要用雙勾線條勾勒圖案,然後在圖案內進行渲染,雙勾線用濃筆,渲染用淡筆,因而,燒成作品呈色大多數淺淡雅致。開創了青花瓷畫龍點睛的新畫法,對後世影響極大。弘治時期,新上臺的皇帝比較崇尚節儉,上臺伊始即下令停止不少官文製造。所以弘治朝景德鎮官瓷的燒造沒有成化朝輝煌。儘管如此,這一朝有不少好的作品,但基本保持著成化時期的燒造風格,無多大創意。正德時期,景德鎮禦器廠的燒造規模較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擴大。並一改前朝精美的風格而向質樸厚重的風格轉變,造型也較為豐富,往往一器多式。採用的原料也多種多樣,如:弘治時期限採用的“平等青”,瑞州地區的“石子青”等。紋飾也比前朝豐富。如:雲龍、雙龍、蓮龍、雲鳳、雙鳳、花鳥、海獸、八仙人物、壽星、亭榭人物以及波斯文、八思巴文等。明代後期(嘉靖、隆慶、萬曆)明代後期,景德鎮的青花瓷有了更大規模的發展。其數量遠遠超過明初洪武至正德時期的官窯青花燒造總數。所以,這一時期,是明青花瓷器燒造的又一重要歷史時期。這三朝的景德鎮青花官瓷雖沒有明代早期和中期官瓷產品那樣吸引人,但今人對這三朝的瓷器產品還是十分喜愛,許多作品的藝術價值還是比較高的。嘉靖時期青花瓷器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其青花呈色帶有濃豔紅紫的色調,這種青花器中所用的青料是產于新疆一帶的“回青”。這是嘉靖朝最好的青料,其發色濃豔、鮮豔蔥翠。到了嘉靖中期,由於嘉靖帝崇尚道教,因而此時期作品多與宗教有關隆慶一朝僅六年,因而景德鎮官窯燒造的瓷器不多。萬曆一朝長達四十八年,是明代皇帝在位最長的一個,燒造的品種多樣化,一應俱全其燒造量之大,可從大量的傳世品中得到驗證明。明代的最後三個朝代是泰昌、天啟、崇禎。這三朝政局處於風雨飄搖的動盪時期,此時的官窯少見存於世。

鼎盛時期/青花瓷器 編輯

青花瓷器-新的發展時期圖冊

清代經歷了元明數百年燒造歷史後,青花瓷的燒造在清代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如果說明代青花瓷在當時已成為中國陶瓷生產的主流的話,那麼,到了清代,青花瓷的生產流程民達到了飛躍的程度。從今人對中國瓷器的收藏、流通的情況看,幾乎沒有一個朝代的傳世瓷器呂種在數量上可與清青花瓷器相比,無論在國內外藏有中國瓷器的博物館、美術館或私人收藏家手中,無論是國內外文物拍賣市場和古玩鋪,都可以找到清代青花瓷的蹤跡,清代青花瓷的影響所及,可遍及全世界。清代青花瓷器是一個總體的概念,各地燒造產品品質較次。唯有景德鎮青花瓷,時代特徵、精粗文野較明顯,因而,它是清一代青花瓷的代表。

發展歷史/青花瓷器 編輯

唐青花

青花瓷器圖冊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處於青花瓷的濫觴期。人們能見到的標本有20世紀70—80年代揚州出土的青花瓷殘片二十餘片;香港馮平山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青花條紋複;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花卉紋碗;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魚藻紋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點彩梅朵紋器蓋。通過對揚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進行研究,並對唐代鞏縣窯的物質和技術條件進行分析,初步斷定唐青花的產地是河南鞏縣窯。近些年來在鞏縣窯窯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標本,由此進一步確認了唐青花的產地就在河南鞏縣窯。

從揚州出土的青花瓷片來看,其青料發色濃豔,帶結晶斑,為低錳低鐵含銅鈷料,應是從中西亞地區進口的鈷料。胎質多粗松,呈米灰色,燒結度較差。底釉白中泛黃,釉質較粗。胎釉之間施化妝土。器型以小件為主,有複、碗、罐、蓋等。紋飾除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魚藻紋罐以外,其餘的均為花草紋。其中花草紋又分兩大類,一類是典型的中國傳統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為多見;另一類是在菱形等幾何圖形中夾以散葉紋,為典型的阿拉伯圖案紋飾。從這一點看來,並結合唐青花出土較多的地點(揚州為唐代重要港口),可證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銷。

宋青花

唐青花經過初創期以後,並沒有迅速發展起來,而是走向了衰敗。到目前為止,人們能見到的宋青花只有從兩處塔基遺址出土的十餘片瓷片。一是1957年發掘于浙江省龍泉縣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殘片。該塔的塔磚上有絕對紀年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另一處是1970年在浙江省紹興市環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殘片。該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證明此塔建於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殘片。胎質有的較粗,有的較細。紋飾有菊花紋、圓圈紋、弦紋、線紋等。青花發色前一處的較濃、發黑;後一處的較淡。發色較黑者,應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緣故。浙江省本身就有著豐富的鈷土礦,這些青花瓷應該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鈷料。它們與唐青花並無直接的延續關係。

元青花

元青花瓷

造型

元青花瓷造型獨具特色。從製作工藝上看,此時出現了胎體厚重的巨大形體,如大罐、大瓶、大盤、大碗等。但也有精細之作,如胎體輕薄的高足碗、高足杯、匜、盤等。在元代社會,青花瓷還沒有成為宮廷或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除酒具、明器外,主要產品是對外輸出,因此元青花瓷的造型有一定特殊性,其原因乃是為了滿足不同地域、不同生活習慣使用者的需要。如大罐、大瓶、大盤、大碗是為了適應伊斯蘭國家廣大穆斯林席地而坐、一起吃飯的習慣而特別生產的大型飲食器皿。而元時生產的小型器皿如小罐、小瓶、小壺則多銷往菲律賓。根據考古資料可知,許多小件元青花瓷都是當年為滿足東南亞人陪葬需要而製作的外銷商品。除了外銷,元青花生產者對內為了符合元代社會生活習俗還生產了中小型瓶、爐、筆山、高足碗、連座器等。大體可綜合為五大類。

罐類:大罐,包括高形、矮形、八棱形3種,連蓋通常可高達60釐米以上。小罐,包括斂口四系方形、撇口雙系瓜棱形、唇口雙系鼓腹式、唇口溜肩圓腹雙系式等,體高一般為7~8釐米;還有鼓式蓋罐。八棱器為元時創新品種。

瓶類:有梅瓶、玉壺春瓶、蒜頭瓶、獸耳瓶、戟耳瓶,另有富時代特色的四系扁瓶及塔式蓋瓶等,其中以梅瓶、玉壺春瓶多見。梅瓶附蓋,蓋內有一管狀子口,與瓶口牢牢套住。

壺類:見於著錄的主要有3種,分別是鳳流壺、梨式壺、執壺,均製作精巧。

碗類:大致分兩種,一種為高足碗(有敞口、斂口),一種為大碗,口徑達40釐米以上。高足杯體形較小,高僅為10釐米左右,又有靶杯之稱。大碗口徑一般都在30釐米以上。盤類:有大盤(口徑45釐米以上)、中盤(口徑一般為30釐米左右)、小盤(口徑15釐米左右)。折沿花口形多見。此外,還有鼎、水盂、香爐、觀音等,其中以高足杯、玉壺春瓶、罐、梅瓶和大盤五種造型為最多。總之元青花瓷器造型既有恢弘雄偉的大器,又有秀美靈巧的小器,不論何種器型均形態優美,古樸端莊。

釉層

元青花胎土二元配方的使用提高了燒成溫度,這樣就能相應地改變釉的配方。

景德鎮瓷釉歷來是用釉果摻以釉灰配製而成,釉果是一種風化較淺的瓷石,主要成分是石灰石,煆燒後含氧化鈣達90%左右。唐宋時,景德鎮瓷前採用釉果摻入釉灰配製。釉果是一種風化較淺的瓷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矽和三氧化二鋁,釉灰的主要成分是石灰石。元代時增加了釉果成分而減少了釉灰成分,這樣,釉層的三氧化二鋁增加而氧化鈣減少,改變了釉面狀態,使釉層厚度可以增加,釉表光澤柔和。用高倍放大鏡觀察部分標本的釉層,在密佈的霧狀小氣泡中散落著大氣泡,無中等氣泡過渡。同期的青白釉和樞府釉並無這種情況。明初青花瓷釉面也見氣泡,但是大、中、小氣泡混雜,和元青花惟見大、小兩類氣泡的分佈不同。有些器物釉表面有橘皮紋或棕眼。

對景德鎮宋元湖田窯標本測試發現,元代釉中氧化鈣的含量從宋代的15%左右減少到8%~9%,而鉀、鈉等含量從宋代的3%左右增至6%左右。成分的變化使釉的燒成溫度提高,也使釉的濃度增高。因燒制的溫度不同,釉面的顯色也相應地改變了。

元青花瓷圖冊

元青花的釉面先後有三種:

(一)影青釉又稱青白釉,在元代早中期青花上使用,用國產青料。元末青花瓷的青白釉是影青釉的衍生物,和元代早中期青花的影青釉或青白釉有所區別。釉面泛灰或泛黃,釉層光澤較強,或為亞光,除了燒成技術欠缺外,還與釉層中釉灰比例較高有關。元代青花瓷施青白釉,瑩潤透明,胎骨表面上能看到細密的皮殼層,釉面不光滑,用手握摸有凹凸不平感。器身胎釉微閃青藍,溫潤中略顯淡藍,除足圈顯水綠色外,器身胎釉往往顯出淡牙黃色,有時顯出乳濁白色,它的顯色會隨空氣中的濕度、溫度的變化而微顯不同。元期青花瓶、罐類,斜光透過胎釉會略顯出無規則的米白色絲線條紋,也稱釉紋飾。元期釉下青花上無氣泡,溫度偏高時胎釉顯幹,但有時會出現微弱冒汗現象。元期釉面的顯色似有活性之感。

(二)白釉

從14世紀中的至正年間開始使用,用進口青料。釉面白中泛青,釉色瑩潤透亮,光潔滋潤,積釉處顯鴨蛋青色,釉色亮度時常會有閃動感,足圈釉面顯出淡淡的水綠色。具有恰到好處的透明度、光亮度和色澤,能更好地襯托青花的表現力。

(三)卵白釉

元末青花上開始使用,釉層乳濁,用國產青料,多小型器,以高足杯、碗、缽、小罐類居多,這些器物的外圈往往留下浸釉時手抓留下的指痕。元青花除玉壺春瓶器物外,底部一般無釉。底部露胎的有大小,形狀不一的釉斑。高足杯的高足內側近底處有一圈寬窄不等的釉痕。梅瓶等細身類瓶內側口沿下素胎。大罐內壁以蕩釉法施釉。器蓋內側素胎,淺土黃色,見細微釉斑。元青花器體釉面基本較平,大型琢器在胎體的粘結處釉面微微凸起,器裡口部釉厚薄不勻,釉薄處顯米黃色。從殘器看,瓶的頸部以下器腹內無釉,瓶、罐的底部或高足杯、碗的足內常見一塊塊的釉斑,每塊釉斑周圍或足邊及縮釉處都呈現出淺色的火石紅邊線。器物口邊有的有毛邊現象(即小氣泡破裂狀)。器表有的釉面有縮釉現象,不嚴重,屬於少數現象。釉面手感溫潤如玉,光感柔和不刺目,如過於光亮或有較強的光亮點,則值得考慮。官窯器和民窯器

元代青花瓷器中的官窯器和民窯器僅能從紋飾上加以區分。原因是自元代延祐元年開始明確“雙角五爪龍紋”及“麒麟、鸞鳳、白兔、靈芝”等,臣、庶不得使用。因此凡有禁用紋飾的青花器也是民窯受命而生產的官窯器,但不畫這些紋飾的元青花瓷中也必有相當一部分是官窯器。而元青花中的三爪、四爪龍紋及製作較粗的器物上基本為臣、庶所用的民窯產品。

元青花瓷圖冊

青料

(一)進口鈷料

進口鈷料,即蘇泥勃青,元代進口鈷料的成分是低錳、高鐵,含硫和砷,無銅和鎳,和唐宋青花、明青花的青料成分都有區別,所繪青花紋飾呈色濃豔深沉,並帶有紫褐色或黑褐色較光潤的斑點,有的黑褐色斑點顯現出“錫光”。“錫光”是在黑褐色斑點中出現的一種自然光澤,並有凹凸感,是由於青花原料在高溫燒制過程中與釉熔化時依窯內氣氛而起的變化。現代仿製的元青花中也有“錫光”出現,但觀察仿品的“錫光”仿佛是一塊銀灰色片貼敷于藍黑色斑點之

上,有的斑點較密集,給人僵硬之感。

另外,蘇泥勃青料呈色有如下特徵:

1、呈鮮麗的靛青色,略含程度不同的紫色,有些呈非常幽雅的紫羅蘭色。

2、有濃淡色階,勾勒線條較深,填色青料較淺。青料積聚處有藍黑色或藍褐色斑點,釉面下凹並啞光。

3、青料都較細勻,線條邊緣稍有暈化。有些呈色濃重,有放射狀流散,見藍黑色結晶或結晶線,應為青料顆粒較粗所致。明初永樂、宣德青花上也有類似現象。

(二)國產青料

元青花所使用國產青料,其成分為高錳、高鋁的,與同時的進口料差別很大,所描繪的青花紋飾呈色藍灰或藍黑,見濃淡色階,青料積聚處有藍褐色或黃褐色斑點,黑褐色的斑點較少,如含錳過高時青花紋飾呈色為藍中微微泛紅,釉面下凹並啞光。無論是國產料或進口料,整體畫面青花紋飾色調受窯溫影響存在深淺不一的變化,但用放大鏡觀察,給人一種清澈深沉之感。細看青花呈色,它是“活”的,在濃豔之處有鮮活的“流動狀”。

胎體

景德鎮瓷用料有一個漸變的過程。唐五代時,瓷胎由單一的瓷石構成,宋末元初起,發明了瓷石摻合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有些原料中高嶺土達20%。二元配方使瓷胎中三氧化二鋁(AL2O3)的含量得以提高,這樣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瓷胎在高溫條件下的變形,保證了大件器物的製造,同時提高了燒制溫度,使瓷化程度增加。在此基礎上,景德鎮燒出了體型巨大的青花器,有直徑近60釐米的大盤和高達70釐米的大瓶。

元代青花瓷的制瓷原料就採用了瓷土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其胎料主要有兩類:一類用進口青花瓷,胎骨較白,稍含灰,手感沉重,緻密堅硬;另一類用國產土青料,胎骨灰白,胎體手感輕。元末有些青花小器胎色土黃,較粗松,用國產青料。

從元大件器物底部或殘器斷面,可觀察到其胎色不夠潔白,胎質較粗並有細小的氣孔(或稱砂眼)。元青花瓷雖然胎內增加了氧化鋁的成分,提高了燒成溫度,但是瓷化程度還是不如清代瓷器胎體細膩。元瓷製作時胎泥淘煉不夠精細,多數器物底部露胎不施釉,採用墊砂支燒方法,燒成後即形成所謂的砂底。砂底的邊緣常出現粘砂或鐵質斑點,少量器物由於胎土內含有鐵質,在器物露胎部位經燒結呈氧化鐵紅色,俗稱“火石紅”。碗、高足杯等小件器物則一般不見窯紅,大罐、大瓶等大件器物的蓋裡面雖露胎,但不見窯紅。也有些盤底上留有工匠有意塗刷的較淺淡的鐵紅色砂底,並帶有輪旋的旋紋痕跡。

元代景德鎮瓶、罐之類器型,採用分段制胎,然後再用胎泥粘合而成,粘接處器表往往突起,給人以不平之感,外壁接痕經打磨,但內壁接痕仍清晰可見,器物頸部內側略加切削,內壁均不修削,所以在器裡的底、腹、口等處胎體接痕表現明顯。一般器物的足邊不規整,有彎曲現象,說明元代制胎時不講究修坯,因此顯得成型工藝較粗糙。但小型器物也有精緻者,胎質顯得潔白細膩。

削足處理方法常見底足足端外牆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寬厚多為挖足,挖足有深有淺。器物圈足不十分整齊,呈彎曲狀。器底可見螺旋狀的切削痕,大瓶、大罐的底部旋削紋較粗、較疏,盤和碗的切削痕較細、較密。底部和圈足內外粘有窯砂,有些已熔入釉中。高足杯的高足與杯身以泥漿拼接,交接處可以看見黃色或漿色擠壓泥漿,杯把足端的圈足厚薄不一。子扣套合結構的蓋,採用子扣與器蓋先成型後粘接工藝,蓋上能清晰地看見接痕。碗的底部胎體較厚重,足內露胎,中心微微突起,俗稱“臍”狀,實為拉坯痕跡。瓶、罐等大型器物底部中心處常見一內凹的圓點,在燒制大器時,為防止塌底,需在底部中心或稍偏處放一個用耐火土做成的圓餅或圓圈作支點,圓點就是由此形成的。大罐底部多為寬圈足,不規整,有的底中心有較淺的螺紋痕跡。一般大件器物胎體厚重,但重量適中,如超重或超薄都值得考慮。

明清青花

明清時期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時期。明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發展的一個高峰,以製作精美著稱;清康熙時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發展到了巔峰;清乾隆以後因粉彩瓷的發展而逐漸走向衰退,雖在清末(光緒)時一度中興,最 終無法延續康熙朝的盛勢。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官窯器製作嚴謹、精緻;民窯器則隨意、灑脫,畫面寫意性強。從明晚期開始,青花繪畫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國畫繪畫技法的元素。

青花瓷器圖冊

明代青花瓷

在明代的民間陶瓷工藝當中,青花瓷器是值得注意的一個品目。

明代瓷器生產,是在繼承前代優點的基礎上而發展起來的。這個時期的瓷器生產,選料精緻、淘練精細、胎體厚重、胎質潔白、質地堅密、聲響清脆。繪畫圖案的題材,寫意的多,畫人物比較挺拔,小孩頭部較大,不合比例,畫龍比較窄瘦、龍咀較長,一般都稱為豬咀龍。晚期畫龍比較草率,但龍爪雄壯有力。明代畫八寶圖案的順序為輪、螺、傘、蓋、花、魚、罐、腸。還有以文字作為圖案裝飾的瓷器,如百壽、福字等。紋飾多為雲龍、雲鳳、纏枝花卉,後來出現人物、飛禽走獸、八仙、人物故事等。官窯瓷器比較工整細緻,民窯比較粗放、生動。

明代青花瓷器,在元代基礎上,又不斷創新,無論從數量和品質上都有很大提高,成為當時瓷業生產的主流。明代青花瓷器的一大特點是青花料有很大變化。一般可分為三個時期,早期以永樂、宣德為代表,使用進口蘇泥勃青料,色濃重、絢麗、鮮豔;中期以成化為代表,使用國產平等青料,色澤談雅幽靜,晚期以嘉靖、萬曆為代表,使用是回青料、色彩蘭中泛紫。除青花外、還有甜白、鮮紅、寶石紅、孔雀綠、孔雀蘭、淺黃等單色釉(也叫一道釉)都很成功。到中期前後,彩瓷有了發展,出現了鬥彩、五彩等釉上彩與釉下彩相結合的瓷器。

明代青花瓷器在中國青花瓷中影響深遠,不同年代的不同青花鈷料都能很好地適應中國繪畫的各種題材。青花瓷器的繪畫用傳統的毛筆,以各種線條和點染、渲染來完成畫圖。這樣,線條的精細變化,運筆的疾緩交替,點染的輕重區別和渲染的濃淡有致,使單一的青料構成的畫面,或淡雅平和,或濃豔雄渾,將器型、紋飾與筆法和諧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國青花瓷特有的韻味。明代早期,民窯燒造的青花瓷,與官窯瓷器相比,色澤偏灰色,紋飾多為菊花、牡丹、孔雀、折枝蓮、蓮池水禽之類,基本不見龍紋,這與明早期“嚴禁逾制”的規定有直接的關係。到了明中期,不少民窯產的青花瓷基本接近官窯的水準。但青花瓷的色澤仍然偏灰。到了明後期以後,一些民窯產的青花瓷不僅胎、釉與官窯的產品同樣精細,而且在紋飾上也衝破了官方的有關規定,已經開始繪畫各種形態的龍、鳳了。明晚期,民窯燒造的青花瓷,色澤雖不如嘉靖、萬曆的官窯及民窯所產的青花那麼鮮豔,但在裝飾題材方面卻完全突破了萬曆官窯圖案規格化的束縛,燒出了大批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充滿生活氣息的青花作品。

青花瓷器圖冊

順治時期的青花瓷(1644---1661年)

1.造型:造型、釉色、紋飾既有明代遺風,也開創清代特色,處於過渡時期。祭器有爐、瓶、淨水碗、杯、蓋罐等。造型單調,大盤出現雙層底。晚明是筒狀爐,順治為缽式爐。

2.工藝:粗糙不修胎。足根露胎,有跳刀及縮釉現象。雙層底,又稱隔漏底,外足高而內底低,只有順治康熙時有。

3.胎釉:胎骨疏鬆,瓷化程度不好。

4.青花:用回青少,用石子青多。順治早期呈色灰暗,順治晚期濃豔發紫。順治時多數為醬口,康熙時繼續,雍正時就少,以後則不見。

5.紋飾:明代寫意花卉、雲龍紋多。清代青花瓷上山水畫有“四王”筆意,用皴法。畫龍鳳留白邊,畫石是瘦削玲瓏石。畫花卉葉子旁題詩,順治到康熙初都有。如畫梧桐葉,旁題詩:“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皆秋”。或“梧桐葉落,天下皆秋”。個別還有寫“紅葉傳書信,寄與薄情人”詩句的。

6.款識:有順治年制,大清順治年制,也有大明順治年制,可能是窯工有抗清情緒所致。祭器多干支紀年款。如“順治丁酉”淨水碗。篆書款有“玉堂佳器”、“百花齋”等。偽託款有楷書“嘉靖”“萬曆”款。

康熙時期的青花瓷(1662---1722年)

這一時期成就最大,造型千變萬化,工藝細緻精巧,色調青翠。《陶雅》上說:“世界之瓷,以吾華為最;吾華之瓷,以康雍為最”。康雍青花,能分多層,少則五色,多則九色。

1.造型:前期比較敦厚,器型變化不多。後期厚薄皆有,以薄為主。器型前所未有,變化多端。常見以盤碗蓋罐及日用器皿為多。後期則觀賞,陳設器物增多。大到屏風、龍缸,小到鳥食罐等。碗變化較多,有洗式、墩式、四方菱角式、斗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特別是斗笠式碗最典型,特徵是胎體薄。還有鳳尾尊、花觚、筆筒、象腿瓶、筒式瓶等。

2.工藝:碗,深腹高圈足,盤碗底足深,圈子大,足直、足根圓,俗名燈草根。露底布分能見一道道很細的旋坯痕。部分是璧形足和隔漏底足。筆筒底中有臍形,瓶罐介面不明顯。盤碗底部都有極細縮釉點,象針鼻眼。

3.胎釉:前期疏鬆,瓷質灰白;後期堅致,瓷質細白,如糯米粉。前期釉色白中閃青,含鐵,後期出現漿白釉,光亮。釉面能見桔皮紋,白度增強。明代青花有影青味,清帶青花則雪白。

4.青花:前期以石子青為主,色灰暗。後期有石子青、回青,但以回青為主,呈色鮮麗明快、潔亮。青花原料好、底釉白,畫風講究,具有清初大畫家“四王”的筆法,出現層次。好的青花有玉質感。青花種類有白地青花、外醬色內青花、青花釉裡紅、豆青青花、青花加紫等。祭藍釉中有灑藍、雪花藍,還有花觚與筆筒,主要是青花,口沿及圈足處用暗花卷草紋裝飾之。

5.紋飾:前期粗獷,有明末遺風,技法採用單線平塗,填藍處往往擴散外溢不工整。後期技法流暢、工細,點藍用山水畫的披麻皴。題材,前期有山水人物龍鳳花鳥魚蟲走獸等。後期,題材廣闊、包羅萬象。如二十四孝中“孟中哭竹”等。康熙時創新長篇銘文,有:“前後出師表”、“前後赤壁賦”、“蘭亭序”、“騰王閣序”、“聖主得賢臣詩賦”等。詩文後往往用釉裡紅圖章。文字有“熙朝傳古”、“熙朝博古”、“文章山鬥”、“文房山鬥”、“博古雅玩”等。瓶罐畫有戰鬥故事的,如“三國志”、“水滸轉”等;(俗稱“刀馬人”)戲曲故事有“西廂記”、“竹林七賢”、“曲水流觴”等。清代好幾朝,青花圖案喜留白邊,但以康熙朝留白邊最寬。康熙時畫菊,留白邊,且層次多。康熙時始繪勾蓮、西番蓮、洋蓮等。

6.款識:前期楷書,後期用篆書。“大清康熙年制”,丁末是康熙六年。還有永樂宣德、嘉靖的偽託款。明代書法剛勁有力,清代仿製的採用館閣體,較為軟弱。篆書是細硬的鐵線篆。楷書年號寫得較扁,底下一劃較長。私家款有:玉石寶珍、杏林春宴、若深珍藏、北慶堂制、益友堂制、奇石寶鼎之珍等。干支年號款,有丁末、葵醜、戊申等。一般康熙二十年之前,青花發灰。芝麻醬口、康熙都有。康熙時有不少偽託款,而且較好。總的特點是用筆無力、工整,是館閣體。圖記款有雜寶、爵、螺、角、秋葉、方勝、團鶴、團鳳等,還有畫筆、銀錠、如意的,含意為“必定如意”。圖記款,明代有,但較少。康熙還有仿成化天字罐,寫天字款的。有一種底心僅有雙圈的。康熙早期本款極少。

青花瓷器

雍正時期的青花瓷(1723——1735年)

1.雍正朝仿明永樂宣德時的蘇泥勃青較多,創新少。創新的有套杯,十個一套,口薄,微撇、身矮。還有燈籠尊、扁肚菊瓣瓶、貫耳瓶、蝠龍罐等。

2.工藝:精工細琢,講究修胎,不見介面。足根較深滾圓,俗稱燈草根。民窯仿砂底,粗糙,有螺旋紋。

3.胎釉:細緻潔白,瓷化程度好,胎體厚薄勻稱,釉汁滋潤。

4.青花:繼承康熙白釉,白中閃青,部分仿明代的蘇泥勃青,但不是用進口料,而是用人工點染,使之暈散。民窯器發青帶灰,足根圓,圖案呆板。雍正時,唐英督造的青花釉裡紅,顏色掌握自如,色澤鮮豔,紅白相映,俗稱唐窯。

5.紋飾:康熙後期開始,偏重於圖案化,刻板,雍正時繼續。紋飾有仿明代的雲龍、雲鳳、雲鶴、折枝花果、纏枝花卉、花托八寶、貫套紋等,線條纖細。民窯有八卦、八仙、梵文、勾蓮等。梵文扁長,圖案化。扁體梵紋猶如藏文,呆板。人物畫有漁耕樵讀,以男為多;棋琴書畫以女為主。

6.款識:青花瓷上以楷書為多,“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款都有。偽託款,以仿成化、宣德為多。民窯常見方塊款、肥皂款、豆腐乾款等。四朵花款,雍正後期乾隆前期都有。

乾隆時期的青花瓷(1736——1795年)

1.造型:瓷胎厚薄兼有,形式無所不包。有日用器、陳列品、文房四寶、祭祀用品,還有印盒、小瓶等。

2.工藝:比康熙時有所突破,常見有粉彩轉心瓶,青花五孔雙活環瓶。嘉慶時有活環,但有搭釉現象,乾隆時都無搭釉,雙環活絡。大件器,不變形,工整,厚薄勻稱,成型線條生硬,不及雍正時柔和。

3.胎釉:堅致細白,硬度不及康熙,釉細瑩潤,光澤好,部分仿康熙漿白釉。民窯有灰青釉。

4.青花:前期繼承雍正朝仿明永樂宣德的,色灰,呆板,不及雍正鮮豔,但圖像清晰,呈色穩定。漿白釉,康熙細,乾隆粗。乾隆色鮮,康熙青灰。漿胎青花,份量輕、有開片,乾隆仿康熙,釉面不平整,有桔皮紋。還有玲瓏青花加彩、胭脂紅青花。

5.紋飾:官窯繁複。後期開始以吉祥圖案為主要圖案,如百鹿、靈芝、團形篆書壽字以及山水、風景等。

6.款識:篆書款增多,楷書款減少。有六字二行及六字三行款。有仿宣德、成化款,有花押款。

乾隆與嘉慶時期青花的比較:

1.造型:乾隆輕薄靈巧,厚的也勻稱。嘉慶厚重笨拙。

2.工藝:乾隆細緻,講究修胎,圓足,露胎不多。嘉慶粗糙,不講究修胎,足滾圓少,尖狀多,露胎也多。

3.胎釉:乾隆胎質堅致細密,釉色細白光潔。嘉慶胎質粗松量輕,白中閃青,光潔度差。

4.青花:乾隆鮮麗純真。嘉慶灰暗,色不穩定。

5.紋飾:乾隆繪畫工細、題材仿古多。嘉慶繪畫粗糙、題材吉祥圖案多。

總之,嘉慶以後,經濟衰落,青花衰退,粉彩增多。光緒時,青花一度好轉。根據清宮檔案,光緒結婚時,燒制不少仿康熙的青花瓷。許之衡撰《飲流齋說瓷》記載:“近日仿康熙青花之品,亦有極精者”。

青花瓷器圖冊

嘉慶以後的青花瓷(1796——1911年)

1.造型:厚重笨拙,線條生硬。瓶罐有飾耳的製作方法,如夔鳳耳,蝙蝠耳、獅首耳、雙龍耳、鹿頭耳等。新的品種有:青花鄧罩、藥瓶、臉盆、壁瓶、痰盂等。

2.工藝:粗糙,足根圓而粗,修胎不精,厚薄不勻。

3.胎釉:胎質細緻而脆,密度不強,硬度不夠。釉色細薄,不夠滋潤。道光時釉面有波浪紋、不平整,光緒時部分有桔皮紋。

4.青花:發色鮮豔少,白洋閃灰多,個別閃灰褐色。總的特點是具有漂浮感,底釉較薄。出現洋藍,呈色漂浮刺目。

5.紋飾:不夠精細。吉祥圖案流行,勾蓮圖的盤碗較多,福祿壽三星圖,始于雍正,同治、光緒時增多,蝙蝠、壽桃、麒麟送子,還有五福捧壽(團壽字)。道光後,帶有瓜蝶畫在一起,意為瓜迭綿綿。還有金魚、鴿子、狗、貓等。

6.款識:帝王年號款。嘉道時楷篆兩用,咸豐後多為楷書。圖記款,有蝙蝠、壽桃、百結等,各朝而異。嘉道時畫雙蝠,道光咸豐時蝙桃各一,咸豐時二壽桃,同治時一壽桃,道光以後有百結。

青料介紹/青花瓷器 編輯

回青

回青,有產于西域、新疆、雲南等多種說法。此料發色菁幽泛紫,若單獨使用則渾散不收,故多與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萬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於混水(填色),發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於設色(勾勒輪廓),筆路分明清晰。

浙料

浙料,又稱浙青,產於浙江紹興、金華一帶。國產料中以浙料最為上乘,其發色青翠,明代萬曆中期至清代,景德鎮官窯青花器均採用此料。

平等青

平等青,又稱陂唐青,產于江西樂平。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時使用。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穩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時。

石子青

石子青,又稱石青,產于江西高安、宜豐、上高一帶。此料單獨使用時,青花發色灰暗甚至發黑,明清二代民窯普遍採用此料,官窯則用於與回青調和使用。

珠明料

珠明料,產于雲南宣威、會澤、宜良等縣,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發色明麗純正。康熙青花多採用此料。

上述國產鈷料多屬高錳類。

蘇麻離青

蘇麻離青,即蘇泥麻青、蘇勃泥青、蘇泥勃青等。其名稱的來源,一說是來自波斯語“蘇來曼”的譯音。這種鈷料的產地在波斯卡山誇姆薩村,村民們認為是一名叫蘇來曼的人發現了這種鈷料,故以其名字來命名此料。另一種說法是,蘇泥麻青應為蘇麻離青,是英文smalt的譯音,意為深藍色或繪畫用的深藍色粉末顏料。此料屬低錳高鐵類鈷料,故青花呈色濃重青翠,有“鐵銹斑痕”,俗稱“錫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樂、宣德官窯所用青料均是這種,產地均在古波斯或今敘利亞一帶。

化學青料

化學青料,即用化學製品氧化鈷配製的青料。發色紫藍、純粹、濃豔,但輕浮而缺乏附著力,價格也低廉。使用此料製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用料區別/青花瓷器 編輯

青花瓷器圖冊

青花瓷作為我國十分受到青睞的一種瓷器,在用料上與其他瓷器有所區別,多種青花料的使用,為明代瓷器的斷代提供了重要依據。青花料的主要成分為氧化鈷,明代瓷器所用青花料按產地可以分進口料與國產、料兩種。

進口青料為產于西亞的蘇麻離青,是高鐵低錳型青料,燒成後青花上局部有黑色結晶斑,繪製的圖案線條有暈散的特點,有下沉並滲入胎骨的特點,看上去好像用工具在胎上雕刻後填色一般,用手撫摸有凹凸不平的感覺。

國產青料種類較多,包括平等青、回青、石子青、浙料、珠明料等,都屬於低鐵型青料,其中的回青屬於低鐵高錳型。國產料繪製的青花,一般線條精細而穩定,不易暈散,圖案不僅沒有往胎骨滲入下沉的現象,反而有非常明顯的往釉上漂浮之感,時代越晚越明顯。但不同品種成色也有差異。平等青產于江西的樂平,又稱陂塘青,發色淡雅、秀氣;回青產於西域,又稱佛頭青,色澤紫豔、藍中泛紅,使用時常和石子青按比例相配;石子青產于江西高安、宜豐、上高一帶,發色特點是清淡無華,但也有個別比較鮮豔的。

明代瓷器的生產和特徵大致可以分為六個時期,各期青花的青料情況不盡相同。第一個時期為洪武、建文兩朝,青花使用進口料蘇麻離青;第二個時期為永樂、宣德兩朝,青花也用蘇麻離青;第三個時期為明正統、景泰、天順三朝,以使用蘇麻離青為主,同時使用國產青料;第四個時期為成化、弘治、正德三朝,主要使用平等青;第五個時期為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嘉靖多用回青,萬曆開始使用浙料;第六個時期為天啟、崇禎兩朝,主要使用國產青料。

明代洪武青花瓷特徵具有承前啟後的特徵。洪武瓷器儘管使用蘇麻離青,但青花呈色不是偏灰就是偏黑,並不漂亮,主要與燒窯溫度及燒成氣氛都有關。

青花瓷發展到了明代永樂、宣德時期,已成為景德鎮乃至全國瓷器製造的主流產品,是明代瓷器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永樂青花使用的青料一般較厚,呈色濃豔,線條粗獷,不僅有較濃的黑色結晶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鐵銹斑”,而且還有較為嚴重的暈散與流淌現象,往往滲入胎骨,表現出的一種天然成趣的青花特徵。宣德朝青花成色與永樂青花特徵一致,且器形圖案也有很大的相似性,即俗稱的永宣不分。但二者在某些方面也略有不同。永樂青花的呈色較深,而且流淌大,黑色結晶斑過重,線條暈散比較嚴重,紋飾也不太清晰,青料凹入胎骨的現象也是最為明顯的。儘管宣德青花也有上述特徵,但要輕微得多。因線條穩定,除花卉、裝飾外,人物紋樣也逐漸增多。紋飾風格上,同樣的青花圖案,永樂的紋樣略顯柔弱,宣德更顯粗獷。

款式種類/青花瓷器 編輯

作者國古代青花瓷,繪畫裝飾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圖案款識種類繁多,各個時期的款識均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根據青花瓷款識的形式、種類來看,主要可分為紀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讚頌款和紋飾款五大類。

紀年款

在青花瓷上,用寫、刻、印等方法標明瓷器燒造年代的款識,稱為紀年款。作者國古代瓷器款識,以紀年示為主,紀年款又分帝王年號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號的干支款兩類。明代永樂年間,在青花瓷上開始出現紀年款,篆書字體飄逸流暢,邊飾蓮瓣紋。宣靖款端莊剛勁。成化款鐵劃銀鉤,釉面有雲蒙氣。嘉靖款筆劃粗重,勁中藏秀。前人曾將明代紀年款歸納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五句話。清代康熙款字體工整,青花料色明麗。雍正款楷書蒼勁有力,格式講究。乾隆、嘉、道光款多為篆體,字體排列緊密,猶如一枚篆印。近代款識中“江西瓷業公司”款較多,楷書秀逸,其中還有英文款識“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標誌,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民窯青花瓷的紀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體草率。書寫得很隨意。

吉言款

書寫含有吉祥寓意的詞句,民間青花瓷上常普遍見到。字體多為行草,瀟灑飄逸,一氣呵成。“福壽康寧”、“長命富貴”、“萬福攸同”等語句表達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人名書寫在瓷器上,作為私家收藏的標誌。有“浴硯書屋”、“若深珍藏”、“白玉齋”等。堂名款瓷的製作精良,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讚頌款

寄託了陶瓷藝術對瓷器的喜愛之情,如“玉石寶珍”、“今古珍玩”、“昌江美玉”等。“哥瓦弟玉”四字款,清新俊逸,很有意思。“瓦”即陶,比瓷器歷史悠久,是為大哥,而瓷又比美“玉”更潔白光潤,“玉”就只能屈居為“弟”了。

紋飾款

又叫“花樣款”,以簡練的圖案裝飾器底,為民間青花瓷的特色款識,與篆刻中的“肖形印”有異同工之妙。圖案有博古圖、暗八仙、八吉祥等。紋飾款中的“豆干款”為菱形框架結構,猶如現代建築中的高樓大廈,是民間作坊的記號,又叫“花押”。

鑒定方法/青花瓷器 編輯

青花瓷器圖冊

青花瓷的鑒定方法,可歸納總結為六看一聽。

1、看青料

從青料的成色上就能大體區分一件青花瓷的所屬時代。根據青料可看出是國產料還是進口料,蘇泥麻青料為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平等青料怎為明朝中期的。

2、看紋飾

鑒定一款青花瓷所屬年代,除了看青料,紋飾也是一大鑒定因素。如紋飾用的是大片雲的為空白期前後,括弧雲則為明末清初時期特有紋飾。

3、看胎釉

鑒定一款青花瓷的真偽,注意觀察瓷器的胎釉。一些作假的胎釉或經過化學處理貨為人工糊泥,經過化學處理作假的胎釉,如為塗上去的泥,用手指很容易就摳掉了;如果是用膠水黏上去的,就很難弄下來了;因為是化學方法作假的,所以看上起沒有真品來的自然。用手拿住瓷器,如果重量過輕或者過重都是假的。

4、看造型

將一款需要鑒定的青花瓷,在判斷時代之後,將之與該年代的典型瓷器進行對比。各個時代的器皿,在造型上都有其時代特徵,根據瓷器造型、口沿、圈足等細節 進行對比分析,造假最難的地方是底足,這裡尤其要看仔細。

5、看款識

鑒定一款青花瓷,觀察其款識也是一方面,看字體結構、比劃安排以及內容。如果為紀年款,可以查詢其製作時間作為參考。

6、看工藝

雖說製作瓷器的工序就那幾步,但是各個時代有其自身特點,製作瓷器的工藝也會顯示出不同的特徵。瞭解各個時代的制瓷工藝特徵,是鑒定一款瓷器所屬年代的 一項參考依據,如明代瓷器一般都會有火石紅。

7、聽聲音

一款上好的瓷器,敲擊其發出的聲音是清脆的,如有璺裂,發出的聲音則比較沉悶。

從胎、釉鑒定歷代青花瓷

胎,或稱胎骨。瓷坯經高溫燒結後即成了“胎”。瓷胎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矽、氧化鋁和少量的鉀、鈉、鈣、鎂、鐵等元素。潔白的瓷胎是燒制青花瓷器的基礎,一般以瓷石和高嶺土為原料,在1300℃以上的高溫下燒成。釉,是附著於瓷胎表面的玻璃質覆蓋層。釉有著與玻璃相類似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對瓷胎起著保護和裝飾作用。釉的主要成分與瓷胎基本相同,只是鉀、鈉、鈣、鎂等助熔劑的含量較高,使釉汁易於在高溫下熔融,填補了瓷胎表面的孔隙,顯得光亮而平整,好似給瓷器穿上了一件整潔、美麗的外衣。由於各個時期用於燒制青花瓷器的胎和釉的成分有所差異,修胎、挖足、施釉的工藝也不相同,所以通過對胎、釉和製作工藝的觀察分析,有助於辨別青花瓷器的時代和真偽。

唐代青花

瓷器胎質比較粗松、厚重,胎色有黃白和灰白兩種。由於胎料的漂洗、篩選十分粗糙,所以在胎土中往往可見夾雜著一些灰色、黃色或黑色的小砂粒,瓷胎中還有比較明顯的小氣泡或孔隙。為了掩蓋胎色之不足,在器物的胎、釉之間都施有一層白色的化妝土(又稱“護胎釉”),釉色也有灰白和乳白兩種,釉面往往還有細密的冰裂紋。

元代青花

瓷器的窯場集中於江西景德鎮,因為那裡有豐富的優質瓷土資源。早在唐代晚期,景德鎮瓷工就利用附近盛產的高嶺土燒造胎質細膩的青白瓷。元代工匠又改用先進的“二元配方”,即在高嶺土加入瓷石,增加了瓷胎中氧化鋁的含量,提高了瓷胎的緻密度和潔白度,為成熟青花瓷器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在如此潔白的胎體上繪製青花瓷器,更能夠襯托出青花的嬌豔、純美。景德鎮元青花瓷的釉面也非常透明,釉層厚薄均勻,玻璃質感強。釉色微微泛青,顯得沉靜雅致。

宋代青花

瓷器比唐代有所進步,胎質比較細密、堅硬,少有孔隙;胎體比唐代也要輕薄一些;胎色白中泛灰,露胎處見火石紅;釉層稀薄、透亮,釉色青灰有開片。

明代青花

瓷器的胎體,從總體上看比元代輕薄,較清代厚重。胎質比較潔白細膩(除一些民窯粗瓷或漿胎青花瓷)。釉面肥厚、滋潤,釉色泛青。

清代青花

瓷器的胎體,總體比明代要輕薄一些。前期胎體稍厚重,胎質堅致細密;中期胎體輕薄,胎色潔白;晚期胎體厚重,胎質粗松。釉面也不及明代厚潤,釉層趨向稀薄,釉色前期較白,釉面平整;中期以後釉色泛青,或呈青灰色,釉面起伏似波浪。

保養方法/青花瓷器 編輯

青花瓷的保養方法如下:

1、清洗青花瓷的時候要用手洗,因為瓷器胎釉嬌嫩,很容易被劃傷。切忌不要使用粗糙材質的布清洗瓷器,以免瓷器表面被刮傷。如果使用洗碗機,請選擇帶有專門清洗瓷器功能的。

2、用水清洗瓷器,水溫不要超過七十度,且不要長期將瓷器浸泡在熱水中,以免對瓷器外部在成影響,影響瓷器美觀程度。

3、瓷器清洗完成之後,讓其自然風乾,或者用軟布擦乾,切勿放進消毒碗櫃等烘乾設備中進行除濕處理。

4、瓷器上有污漬,需要立即清洗掉,不要讓污漬長時間留在瓷器上。如果瓷器沾上的是茶漬、咖啡漬,可以用檸檬汁或者食醋進行清洗。

5、冬季清洗 瓷器的時候,要控制號水溫,防止瓷器因為冷凍或者遇熱水而發生爆裂。清洗瓷器最好使用木盆或者塑膠盆,避免使用瓷盆和水泥盆,以防造成瓷器不必要的損壞。

顯示方式:分類詳情 | 分類樹

歷史分類樹

我要提建議

歷史,或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歷史泛指所有事物的演變過程,一般專指人類社會與文明的演變情形,某種事物的發展過程或個人的經歷。簡而言之,即為對過去事實的記載。

造型粗重厚實,製作尚未脫盡元青花的粗獷風格。所見的大都是藍中見黑的色澤。多為碗類,還有少量大盤、菱口盞托、梅瓶、執壺、大罐等。但傳世較少。傳世品中,還有一種梅瓶,外繪雲龍紋,肩部有“春壽”兩字,這種梅瓶,傳世僅見三件,一件藏於上海博物館,一件藏於私人手中,另一件藏於日本在阪東洋陶瓷美術館,這三件作品製作十分精美是洪武青花中的上品。黃金時代(明永樂、宣德年間)明永樂、宣德時期,景德鎮官窯青花瓷器的燒造,進入了一個全盛時代,這一時代被譽為中國青花瓷器製作的“黃金時代”。

在今天的古陶瓷研究、尤其是鑒賞領域,人們最重視、最受歡迎的作品就是明早期永樂、宣德的景德鎮官窯作品,有人甚至把永樂、宣德的青花名品同西方一些傑出的古典美術作品相提並論。有的作品一度創造過中國古美術品售價的最高紀錄。永樂、宣德官窯青花瓷器的卓著名聲,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以其胎質、釉層的精細肥厚、青花色澤的濃豔、紋飾多樣、線條優美和造型豐富等多方面特徵構成的。因而被世人譽為中國青花瓷器燒造的“黃金時代”。而這個“黃金時代”的出現並不是偶然的。永樂初年,剛剛上臺不久的新皇帝就派遣以太監為首的叔陶官,前往景德鎮禦器廠監督燒造陶瓷,以補充朝廷需要因而永樂年間的官瓷燒造更是精益求精,從青花瓷器看,永樂青花與洪武青花相比,更趨成熟,作品從洪武朝的素樸雄渾不斷地朝精美典雅風格演變。

從外觀上看,元代和洪武似乎用的是兩種青料。再看永樂青花,它的青花色調、繪畫風格,與元青花有異曲同工之妙。究其原因:元青花與永樂青花都是採用同樣的進口的“蘇麻離青”繪製而成的。永樂、宣德青花之亮麗,早地明代就已令文人雅士傾倒,如明人王世禎《觚不觚錄》中記載:“畫當重宋而三十年忽重元人……,價驟增十倍;官器當重哥汝而十五年來忽重宣德,以至永樂、成化,價亦驟增十倍。”永樂青花之精美由此可見一斑。宣德時期的官窯青花瓷,由於大多數書有四字或六字朝代官印,因而面貌比永樂朝作品更為清晰,歷代文人對之述之尤詳,凡提到明代青花瓷器,世人多推宣德為第一,但由於永樂、宣德青花瓷器具有許多相同的特徵,因而這兩朝的作品地歷史上曾有一段相當長時期難以區分,舊時國內古玩行業有“永宣不分家”之說。在當今世界各地的許多博物館、美術館和私人收藏家手中,藏有大批宣德青花瓷器,其數量遠遠超過永樂青花瓷,其中收藏量最豐富的是臺灣故宮博物院,有兩千多件作品。

此外如上海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收藏也十分豐富。另外,除國內一些大小博物館有收藏外,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和香港、臺灣等地的公私博物館、美術館、私人藏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藏。私人收藏中可能就以香港葛氏天民樓的收藏最為豐富。黑暗時期(正統、景泰、天順)宣德之後的正統、景泰、天順三朝被後人稱之為景德鎮官窯制瓷的“黑暗時代”。由於這三朝官窯均不見書款者,因而後人對三朝制瓷面貌認識模糊,時至今日,人們仍難以區分這三朝的作品,一般只能根據各時代的產品特徵,從中尋找屬於三朝燒造的作品。在傳世及大量出土物中,正統、景泰、天順三朝的民窯青花瓷有著較鮮明的時代特徵。

從青料方面看。這三朝民窯青花主要採用國產青料,它們應當就是江西地區的“土青”。前期產品,青花色澤青藍中帶黑者較多,後期產品有恬淡雅致的傾向。這三朝青花的紋飾,前期常見圖案滿密的纏枝花卉紋,但後期出現了許多佈滿疏簡潦草的產品。從圖案上看,以纏枝蓮紋為多,有折枝牡丹、折枝花草、雲氣紋,還有犀牛、麒麟、雙獅戲球、花蝶、蓮池鴛鴦、魚藻、松竹梅、嬰戲圖等此外,書梵文或福壽字的產品也有較多製作。明代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對於成化朝的官窯青花瓷器,後人評價極高。明、清時期許多文人對明瓷的綜合評價是宣德為上,成化次之,永樂再次,但有人的看法不同,把成化瓷看成第一。

觀賞角度/青花瓷器 編輯

從觀賞的角度來看,成化青花與永樂青花、宣德青花相比也自有特點。永、宣青花濃豔,帶黑色斑點,古雅幽菁。成化青花色澤淡雅,有水黑畫風格。永宣青花中有部份作品採用進口的“蘇麻離青”畫彩(那種濃豔而呈黑斑的寶石藍色青花都用這種青料繪畫),而成化青花除了前期尚有部份產品可能仍用進口青料繪彩外,後期的製品繪彩主要用江西樂平地區開採的“陂塘青”(又稱“平等青”)且所繪風格與記、宣青花明顯不同。永、宣青花著色都用小筆觸,因而燒成後有濃淡的層次。成化青花主要用雙勾線條勾勒圖案,然後在圖案內進行渲染,雙勾線用濃筆,渲染用淡筆,因而,燒成作品呈色大多數淺淡雅致。開創了青花瓷畫龍點睛的新畫法,對後世影響極大。弘治時期,新上臺的皇帝比較崇尚節儉,上臺伊始即下令停止不少官文製造。所以弘治朝景德鎮官瓷的燒造沒有成化朝輝煌。儘管如此,這一朝有不少好的作品,但基本保持著成化時期的燒造風格,無多大創意。正德時期,景德鎮禦器廠的燒造規模較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擴大。並一改前朝精美的風格而向質樸厚重的風格轉變,造型也較為豐富,往往一器多式。採用的原料也多種多樣,如:弘治時期限採用的“平等青”,瑞州地區的“石子青”等。紋飾也比前朝豐富。如:雲龍、雙龍、蓮龍、雲鳳、雙鳳、花鳥、海獸、八仙人物、壽星、亭榭人物以及波斯文、八思巴文等。明代後期(嘉靖、隆慶、萬曆)明代後期,景德鎮的青花瓷有了更大規模的發展。其數量遠遠超過明初洪武至正德時期的官窯青花燒造總數。所以,這一時期,是明青花瓷器燒造的又一重要歷史時期。這三朝的景德鎮青花官瓷雖沒有明代早期和中期官瓷產品那樣吸引人,但今人對這三朝的瓷器產品還是十分喜愛,許多作品的藝術價值還是比較高的。嘉靖時期青花瓷器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其青花呈色帶有濃豔紅紫的色調,這種青花器中所用的青料是產于新疆一帶的“回青”。這是嘉靖朝最好的青料,其發色濃豔、鮮豔蔥翠。到了嘉靖中期,由於嘉靖帝崇尚道教,因而此時期作品多與宗教有關隆慶一朝僅六年,因而景德鎮官窯燒造的瓷器不多。萬曆一朝長達四十八年,是明代皇帝在位最長的一個,燒造的品種多樣化,一應俱全其燒造量之大,可從大量的傳世品中得到驗證明。明代的最後三個朝代是泰昌、天啟、崇禎。這三朝政局處於風雨飄搖的動盪時期,此時的官窯少見存於世。

鼎盛時期/青花瓷器 編輯

青花瓷器-新的發展時期圖冊

清代經歷了元明數百年燒造歷史後,青花瓷的燒造在清代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如果說明代青花瓷在當時已成為中國陶瓷生產的主流的話,那麼,到了清代,青花瓷的生產流程民達到了飛躍的程度。從今人對中國瓷器的收藏、流通的情況看,幾乎沒有一個朝代的傳世瓷器呂種在數量上可與清青花瓷器相比,無論在國內外藏有中國瓷器的博物館、美術館或私人收藏家手中,無論是國內外文物拍賣市場和古玩鋪,都可以找到清代青花瓷的蹤跡,清代青花瓷的影響所及,可遍及全世界。清代青花瓷器是一個總體的概念,各地燒造產品品質較次。唯有景德鎮青花瓷,時代特徵、精粗文野較明顯,因而,它是清一代青花瓷的代表。

發展歷史/青花瓷器 編輯

唐青花

青花瓷器圖冊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處於青花瓷的濫觴期。人們能見到的標本有20世紀70—80年代揚州出土的青花瓷殘片二十餘片;香港馮平山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青花條紋複;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花卉紋碗;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魚藻紋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點彩梅朵紋器蓋。通過對揚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進行研究,並對唐代鞏縣窯的物質和技術條件進行分析,初步斷定唐青花的產地是河南鞏縣窯。近些年來在鞏縣窯窯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標本,由此進一步確認了唐青花的產地就在河南鞏縣窯。

從揚州出土的青花瓷片來看,其青料發色濃豔,帶結晶斑,為低錳低鐵含銅鈷料,應是從中西亞地區進口的鈷料。胎質多粗松,呈米灰色,燒結度較差。底釉白中泛黃,釉質較粗。胎釉之間施化妝土。器型以小件為主,有複、碗、罐、蓋等。紋飾除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魚藻紋罐以外,其餘的均為花草紋。其中花草紋又分兩大類,一類是典型的中國傳統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為多見;另一類是在菱形等幾何圖形中夾以散葉紋,為典型的阿拉伯圖案紋飾。從這一點看來,並結合唐青花出土較多的地點(揚州為唐代重要港口),可證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銷。

宋青花

唐青花經過初創期以後,並沒有迅速發展起來,而是走向了衰敗。到目前為止,人們能見到的宋青花只有從兩處塔基遺址出土的十餘片瓷片。一是1957年發掘于浙江省龍泉縣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殘片。該塔的塔磚上有絕對紀年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另一處是1970年在浙江省紹興市環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殘片。該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證明此塔建於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殘片。胎質有的較粗,有的較細。紋飾有菊花紋、圓圈紋、弦紋、線紋等。青花發色前一處的較濃、發黑;後一處的較淡。發色較黑者,應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緣故。浙江省本身就有著豐富的鈷土礦,這些青花瓷應該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鈷料。它們與唐青花並無直接的延續關係。

元青花

元青花瓷

造型

元青花瓷造型獨具特色。從製作工藝上看,此時出現了胎體厚重的巨大形體,如大罐、大瓶、大盤、大碗等。但也有精細之作,如胎體輕薄的高足碗、高足杯、匜、盤等。在元代社會,青花瓷還沒有成為宮廷或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除酒具、明器外,主要產品是對外輸出,因此元青花瓷的造型有一定特殊性,其原因乃是為了滿足不同地域、不同生活習慣使用者的需要。如大罐、大瓶、大盤、大碗是為了適應伊斯蘭國家廣大穆斯林席地而坐、一起吃飯的習慣而特別生產的大型飲食器皿。而元時生產的小型器皿如小罐、小瓶、小壺則多銷往菲律賓。根據考古資料可知,許多小件元青花瓷都是當年為滿足東南亞人陪葬需要而製作的外銷商品。除了外銷,元青花生產者對內為了符合元代社會生活習俗還生產了中小型瓶、爐、筆山、高足碗、連座器等。大體可綜合為五大類。

罐類:大罐,包括高形、矮形、八棱形3種,連蓋通常可高達60釐米以上。小罐,包括斂口四系方形、撇口雙系瓜棱形、唇口雙系鼓腹式、唇口溜肩圓腹雙系式等,體高一般為7~8釐米;還有鼓式蓋罐。八棱器為元時創新品種。

瓶類:有梅瓶、玉壺春瓶、蒜頭瓶、獸耳瓶、戟耳瓶,另有富時代特色的四系扁瓶及塔式蓋瓶等,其中以梅瓶、玉壺春瓶多見。梅瓶附蓋,蓋內有一管狀子口,與瓶口牢牢套住。

壺類:見於著錄的主要有3種,分別是鳳流壺、梨式壺、執壺,均製作精巧。

碗類:大致分兩種,一種為高足碗(有敞口、斂口),一種為大碗,口徑達40釐米以上。高足杯體形較小,高僅為10釐米左右,又有靶杯之稱。大碗口徑一般都在30釐米以上。盤類:有大盤(口徑45釐米以上)、中盤(口徑一般為30釐米左右)、小盤(口徑15釐米左右)。折沿花口形多見。此外,還有鼎、水盂、香爐、觀音等,其中以高足杯、玉壺春瓶、罐、梅瓶和大盤五種造型為最多。總之元青花瓷器造型既有恢弘雄偉的大器,又有秀美靈巧的小器,不論何種器型均形態優美,古樸端莊。

釉層

元青花胎土二元配方的使用提高了燒成溫度,這樣就能相應地改變釉的配方。

景德鎮瓷釉歷來是用釉果摻以釉灰配製而成,釉果是一種風化較淺的瓷石,主要成分是石灰石,煆燒後含氧化鈣達90%左右。唐宋時,景德鎮瓷前採用釉果摻入釉灰配製。釉果是一種風化較淺的瓷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矽和三氧化二鋁,釉灰的主要成分是石灰石。元代時增加了釉果成分而減少了釉灰成分,這樣,釉層的三氧化二鋁增加而氧化鈣減少,改變了釉面狀態,使釉層厚度可以增加,釉表光澤柔和。用高倍放大鏡觀察部分標本的釉層,在密佈的霧狀小氣泡中散落著大氣泡,無中等氣泡過渡。同期的青白釉和樞府釉並無這種情況。明初青花瓷釉面也見氣泡,但是大、中、小氣泡混雜,和元青花惟見大、小兩類氣泡的分佈不同。有些器物釉表面有橘皮紋或棕眼。

對景德鎮宋元湖田窯標本測試發現,元代釉中氧化鈣的含量從宋代的15%左右減少到8%~9%,而鉀、鈉等含量從宋代的3%左右增至6%左右。成分的變化使釉的燒成溫度提高,也使釉的濃度增高。因燒制的溫度不同,釉面的顯色也相應地改變了。

元青花瓷圖冊

元青花的釉面先後有三種:

(一)影青釉又稱青白釉,在元代早中期青花上使用,用國產青料。元末青花瓷的青白釉是影青釉的衍生物,和元代早中期青花的影青釉或青白釉有所區別。釉面泛灰或泛黃,釉層光澤較強,或為亞光,除了燒成技術欠缺外,還與釉層中釉灰比例較高有關。元代青花瓷施青白釉,瑩潤透明,胎骨表面上能看到細密的皮殼層,釉面不光滑,用手握摸有凹凸不平感。器身胎釉微閃青藍,溫潤中略顯淡藍,除足圈顯水綠色外,器身胎釉往往顯出淡牙黃色,有時顯出乳濁白色,它的顯色會隨空氣中的濕度、溫度的變化而微顯不同。元期青花瓶、罐類,斜光透過胎釉會略顯出無規則的米白色絲線條紋,也稱釉紋飾。元期釉下青花上無氣泡,溫度偏高時胎釉顯幹,但有時會出現微弱冒汗現象。元期釉面的顯色似有活性之感。

(二)白釉

從14世紀中的至正年間開始使用,用進口青料。釉面白中泛青,釉色瑩潤透亮,光潔滋潤,積釉處顯鴨蛋青色,釉色亮度時常會有閃動感,足圈釉面顯出淡淡的水綠色。具有恰到好處的透明度、光亮度和色澤,能更好地襯托青花的表現力。

(三)卵白釉

元末青花上開始使用,釉層乳濁,用國產青料,多小型器,以高足杯、碗、缽、小罐類居多,這些器物的外圈往往留下浸釉時手抓留下的指痕。元青花除玉壺春瓶器物外,底部一般無釉。底部露胎的有大小,形狀不一的釉斑。高足杯的高足內側近底處有一圈寬窄不等的釉痕。梅瓶等細身類瓶內側口沿下素胎。大罐內壁以蕩釉法施釉。器蓋內側素胎,淺土黃色,見細微釉斑。元青花器體釉面基本較平,大型琢器在胎體的粘結處釉面微微凸起,器裡口部釉厚薄不勻,釉薄處顯米黃色。從殘器看,瓶的頸部以下器腹內無釉,瓶、罐的底部或高足杯、碗的足內常見一塊塊的釉斑,每塊釉斑周圍或足邊及縮釉處都呈現出淺色的火石紅邊線。器物口邊有的有毛邊現象(即小氣泡破裂狀)。器表有的釉面有縮釉現象,不嚴重,屬於少數現象。釉面手感溫潤如玉,光感柔和不刺目,如過於光亮或有較強的光亮點,則值得考慮。官窯器和民窯器

元代青花瓷器中的官窯器和民窯器僅能從紋飾上加以區分。原因是自元代延祐元年開始明確“雙角五爪龍紋”及“麒麟、鸞鳳、白兔、靈芝”等,臣、庶不得使用。因此凡有禁用紋飾的青花器也是民窯受命而生產的官窯器,但不畫這些紋飾的元青花瓷中也必有相當一部分是官窯器。而元青花中的三爪、四爪龍紋及製作較粗的器物上基本為臣、庶所用的民窯產品。

元青花瓷圖冊

青料

(一)進口鈷料

進口鈷料,即蘇泥勃青,元代進口鈷料的成分是低錳、高鐵,含硫和砷,無銅和鎳,和唐宋青花、明青花的青料成分都有區別,所繪青花紋飾呈色濃豔深沉,並帶有紫褐色或黑褐色較光潤的斑點,有的黑褐色斑點顯現出“錫光”。“錫光”是在黑褐色斑點中出現的一種自然光澤,並有凹凸感,是由於青花原料在高溫燒制過程中與釉熔化時依窯內氣氛而起的變化。現代仿製的元青花中也有“錫光”出現,但觀察仿品的“錫光”仿佛是一塊銀灰色片貼敷于藍黑色斑點之

上,有的斑點較密集,給人僵硬之感。

另外,蘇泥勃青料呈色有如下特徵:

1、呈鮮麗的靛青色,略含程度不同的紫色,有些呈非常幽雅的紫羅蘭色。

2、有濃淡色階,勾勒線條較深,填色青料較淺。青料積聚處有藍黑色或藍褐色斑點,釉面下凹並啞光。

3、青料都較細勻,線條邊緣稍有暈化。有些呈色濃重,有放射狀流散,見藍黑色結晶或結晶線,應為青料顆粒較粗所致。明初永樂、宣德青花上也有類似現象。

(二)國產青料

元青花所使用國產青料,其成分為高錳、高鋁的,與同時的進口料差別很大,所描繪的青花紋飾呈色藍灰或藍黑,見濃淡色階,青料積聚處有藍褐色或黃褐色斑點,黑褐色的斑點較少,如含錳過高時青花紋飾呈色為藍中微微泛紅,釉面下凹並啞光。無論是國產料或進口料,整體畫面青花紋飾色調受窯溫影響存在深淺不一的變化,但用放大鏡觀察,給人一種清澈深沉之感。細看青花呈色,它是“活”的,在濃豔之處有鮮活的“流動狀”。

胎體

景德鎮瓷用料有一個漸變的過程。唐五代時,瓷胎由單一的瓷石構成,宋末元初起,發明了瓷石摻合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有些原料中高嶺土達20%。二元配方使瓷胎中三氧化二鋁(AL2O3)的含量得以提高,這樣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瓷胎在高溫條件下的變形,保證了大件器物的製造,同時提高了燒制溫度,使瓷化程度增加。在此基礎上,景德鎮燒出了體型巨大的青花器,有直徑近60釐米的大盤和高達70釐米的大瓶。

元代青花瓷的制瓷原料就採用了瓷土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其胎料主要有兩類:一類用進口青花瓷,胎骨較白,稍含灰,手感沉重,緻密堅硬;另一類用國產土青料,胎骨灰白,胎體手感輕。元末有些青花小器胎色土黃,較粗松,用國產青料。

從元大件器物底部或殘器斷面,可觀察到其胎色不夠潔白,胎質較粗並有細小的氣孔(或稱砂眼)。元青花瓷雖然胎內增加了氧化鋁的成分,提高了燒成溫度,但是瓷化程度還是不如清代瓷器胎體細膩。元瓷製作時胎泥淘煉不夠精細,多數器物底部露胎不施釉,採用墊砂支燒方法,燒成後即形成所謂的砂底。砂底的邊緣常出現粘砂或鐵質斑點,少量器物由於胎土內含有鐵質,在器物露胎部位經燒結呈氧化鐵紅色,俗稱“火石紅”。碗、高足杯等小件器物則一般不見窯紅,大罐、大瓶等大件器物的蓋裡面雖露胎,但不見窯紅。也有些盤底上留有工匠有意塗刷的較淺淡的鐵紅色砂底,並帶有輪旋的旋紋痕跡。

元代景德鎮瓶、罐之類器型,採用分段制胎,然後再用胎泥粘合而成,粘接處器表往往突起,給人以不平之感,外壁接痕經打磨,但內壁接痕仍清晰可見,器物頸部內側略加切削,內壁均不修削,所以在器裡的底、腹、口等處胎體接痕表現明顯。一般器物的足邊不規整,有彎曲現象,說明元代制胎時不講究修坯,因此顯得成型工藝較粗糙。但小型器物也有精緻者,胎質顯得潔白細膩。

削足處理方法常見底足足端外牆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寬厚多為挖足,挖足有深有淺。器物圈足不十分整齊,呈彎曲狀。器底可見螺旋狀的切削痕,大瓶、大罐的底部旋削紋較粗、較疏,盤和碗的切削痕較細、較密。底部和圈足內外粘有窯砂,有些已熔入釉中。高足杯的高足與杯身以泥漿拼接,交接處可以看見黃色或漿色擠壓泥漿,杯把足端的圈足厚薄不一。子扣套合結構的蓋,採用子扣與器蓋先成型後粘接工藝,蓋上能清晰地看見接痕。碗的底部胎體較厚重,足內露胎,中心微微突起,俗稱“臍”狀,實為拉坯痕跡。瓶、罐等大型器物底部中心處常見一內凹的圓點,在燒制大器時,為防止塌底,需在底部中心或稍偏處放一個用耐火土做成的圓餅或圓圈作支點,圓點就是由此形成的。大罐底部多為寬圈足,不規整,有的底中心有較淺的螺紋痕跡。一般大件器物胎體厚重,但重量適中,如超重或超薄都值得考慮。

明清青花

明清時期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時期。明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發展的一個高峰,以製作精美著稱;清康熙時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發展到了巔峰;清乾隆以後因粉彩瓷的發展而逐漸走向衰退,雖在清末(光緒)時一度中興,最 終無法延續康熙朝的盛勢。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官窯器製作嚴謹、精緻;民窯器則隨意、灑脫,畫面寫意性強。從明晚期開始,青花繪畫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國畫繪畫技法的元素。

青花瓷器圖冊

明代青花瓷

在明代的民間陶瓷工藝當中,青花瓷器是值得注意的一個品目。

明代瓷器生產,是在繼承前代優點的基礎上而發展起來的。這個時期的瓷器生產,選料精緻、淘練精細、胎體厚重、胎質潔白、質地堅密、聲響清脆。繪畫圖案的題材,寫意的多,畫人物比較挺拔,小孩頭部較大,不合比例,畫龍比較窄瘦、龍咀較長,一般都稱為豬咀龍。晚期畫龍比較草率,但龍爪雄壯有力。明代畫八寶圖案的順序為輪、螺、傘、蓋、花、魚、罐、腸。還有以文字作為圖案裝飾的瓷器,如百壽、福字等。紋飾多為雲龍、雲鳳、纏枝花卉,後來出現人物、飛禽走獸、八仙、人物故事等。官窯瓷器比較工整細緻,民窯比較粗放、生動。

明代青花瓷器,在元代基礎上,又不斷創新,無論從數量和品質上都有很大提高,成為當時瓷業生產的主流。明代青花瓷器的一大特點是青花料有很大變化。一般可分為三個時期,早期以永樂、宣德為代表,使用進口蘇泥勃青料,色濃重、絢麗、鮮豔;中期以成化為代表,使用國產平等青料,色澤談雅幽靜,晚期以嘉靖、萬曆為代表,使用是回青料、色彩蘭中泛紫。除青花外、還有甜白、鮮紅、寶石紅、孔雀綠、孔雀蘭、淺黃等單色釉(也叫一道釉)都很成功。到中期前後,彩瓷有了發展,出現了鬥彩、五彩等釉上彩與釉下彩相結合的瓷器。

明代青花瓷器在中國青花瓷中影響深遠,不同年代的不同青花鈷料都能很好地適應中國繪畫的各種題材。青花瓷器的繪畫用傳統的毛筆,以各種線條和點染、渲染來完成畫圖。這樣,線條的精細變化,運筆的疾緩交替,點染的輕重區別和渲染的濃淡有致,使單一的青料構成的畫面,或淡雅平和,或濃豔雄渾,將器型、紋飾與筆法和諧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國青花瓷特有的韻味。明代早期,民窯燒造的青花瓷,與官窯瓷器相比,色澤偏灰色,紋飾多為菊花、牡丹、孔雀、折枝蓮、蓮池水禽之類,基本不見龍紋,這與明早期“嚴禁逾制”的規定有直接的關係。到了明中期,不少民窯產的青花瓷基本接近官窯的水準。但青花瓷的色澤仍然偏灰。到了明後期以後,一些民窯產的青花瓷不僅胎、釉與官窯的產品同樣精細,而且在紋飾上也衝破了官方的有關規定,已經開始繪畫各種形態的龍、鳳了。明晚期,民窯燒造的青花瓷,色澤雖不如嘉靖、萬曆的官窯及民窯所產的青花那麼鮮豔,但在裝飾題材方面卻完全突破了萬曆官窯圖案規格化的束縛,燒出了大批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充滿生活氣息的青花作品。

青花瓷器圖冊

順治時期的青花瓷(1644---1661年)

1.造型:造型、釉色、紋飾既有明代遺風,也開創清代特色,處於過渡時期。祭器有爐、瓶、淨水碗、杯、蓋罐等。造型單調,大盤出現雙層底。晚明是筒狀爐,順治為缽式爐。

2.工藝:粗糙不修胎。足根露胎,有跳刀及縮釉現象。雙層底,又稱隔漏底,外足高而內底低,只有順治康熙時有。

3.胎釉:胎骨疏鬆,瓷化程度不好。

4.青花:用回青少,用石子青多。順治早期呈色灰暗,順治晚期濃豔發紫。順治時多數為醬口,康熙時繼續,雍正時就少,以後則不見。

5.紋飾:明代寫意花卉、雲龍紋多。清代青花瓷上山水畫有“四王”筆意,用皴法。畫龍鳳留白邊,畫石是瘦削玲瓏石。畫花卉葉子旁題詩,順治到康熙初都有。如畫梧桐葉,旁題詩:“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皆秋”。或“梧桐葉落,天下皆秋”。個別還有寫“紅葉傳書信,寄與薄情人”詩句的。

6.款識:有順治年制,大清順治年制,也有大明順治年制,可能是窯工有抗清情緒所致。祭器多干支紀年款。如“順治丁酉”淨水碗。篆書款有“玉堂佳器”、“百花齋”等。偽託款有楷書“嘉靖”“萬曆”款。

康熙時期的青花瓷(1662---1722年)

這一時期成就最大,造型千變萬化,工藝細緻精巧,色調青翠。《陶雅》上說:“世界之瓷,以吾華為最;吾華之瓷,以康雍為最”。康雍青花,能分多層,少則五色,多則九色。

1.造型:前期比較敦厚,器型變化不多。後期厚薄皆有,以薄為主。器型前所未有,變化多端。常見以盤碗蓋罐及日用器皿為多。後期則觀賞,陳設器物增多。大到屏風、龍缸,小到鳥食罐等。碗變化較多,有洗式、墩式、四方菱角式、斗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特別是斗笠式碗最典型,特徵是胎體薄。還有鳳尾尊、花觚、筆筒、象腿瓶、筒式瓶等。

2.工藝:碗,深腹高圈足,盤碗底足深,圈子大,足直、足根圓,俗名燈草根。露底布分能見一道道很細的旋坯痕。部分是璧形足和隔漏底足。筆筒底中有臍形,瓶罐介面不明顯。盤碗底部都有極細縮釉點,象針鼻眼。

3.胎釉:前期疏鬆,瓷質灰白;後期堅致,瓷質細白,如糯米粉。前期釉色白中閃青,含鐵,後期出現漿白釉,光亮。釉面能見桔皮紋,白度增強。明代青花有影青味,清帶青花則雪白。

4.青花:前期以石子青為主,色灰暗。後期有石子青、回青,但以回青為主,呈色鮮麗明快、潔亮。青花原料好、底釉白,畫風講究,具有清初大畫家“四王”的筆法,出現層次。好的青花有玉質感。青花種類有白地青花、外醬色內青花、青花釉裡紅、豆青青花、青花加紫等。祭藍釉中有灑藍、雪花藍,還有花觚與筆筒,主要是青花,口沿及圈足處用暗花卷草紋裝飾之。

5.紋飾:前期粗獷,有明末遺風,技法採用單線平塗,填藍處往往擴散外溢不工整。後期技法流暢、工細,點藍用山水畫的披麻皴。題材,前期有山水人物龍鳳花鳥魚蟲走獸等。後期,題材廣闊、包羅萬象。如二十四孝中“孟中哭竹”等。康熙時創新長篇銘文,有:“前後出師表”、“前後赤壁賦”、“蘭亭序”、“騰王閣序”、“聖主得賢臣詩賦”等。詩文後往往用釉裡紅圖章。文字有“熙朝傳古”、“熙朝博古”、“文章山鬥”、“文房山鬥”、“博古雅玩”等。瓶罐畫有戰鬥故事的,如“三國志”、“水滸轉”等;(俗稱“刀馬人”)戲曲故事有“西廂記”、“竹林七賢”、“曲水流觴”等。清代好幾朝,青花圖案喜留白邊,但以康熙朝留白邊最寬。康熙時畫菊,留白邊,且層次多。康熙時始繪勾蓮、西番蓮、洋蓮等。

6.款識:前期楷書,後期用篆書。“大清康熙年制”,丁末是康熙六年。還有永樂宣德、嘉靖的偽託款。明代書法剛勁有力,清代仿製的採用館閣體,較為軟弱。篆書是細硬的鐵線篆。楷書年號寫得較扁,底下一劃較長。私家款有:玉石寶珍、杏林春宴、若深珍藏、北慶堂制、益友堂制、奇石寶鼎之珍等。干支年號款,有丁末、葵醜、戊申等。一般康熙二十年之前,青花發灰。芝麻醬口、康熙都有。康熙時有不少偽託款,而且較好。總的特點是用筆無力、工整,是館閣體。圖記款有雜寶、爵、螺、角、秋葉、方勝、團鶴、團鳳等,還有畫筆、銀錠、如意的,含意為“必定如意”。圖記款,明代有,但較少。康熙還有仿成化天字罐,寫天字款的。有一種底心僅有雙圈的。康熙早期本款極少。

青花瓷器

雍正時期的青花瓷(1723——1735年)

1.雍正朝仿明永樂宣德時的蘇泥勃青較多,創新少。創新的有套杯,十個一套,口薄,微撇、身矮。還有燈籠尊、扁肚菊瓣瓶、貫耳瓶、蝠龍罐等。

2.工藝:精工細琢,講究修胎,不見介面。足根較深滾圓,俗稱燈草根。民窯仿砂底,粗糙,有螺旋紋。

3.胎釉:細緻潔白,瓷化程度好,胎體厚薄勻稱,釉汁滋潤。

4.青花:繼承康熙白釉,白中閃青,部分仿明代的蘇泥勃青,但不是用進口料,而是用人工點染,使之暈散。民窯器發青帶灰,足根圓,圖案呆板。雍正時,唐英督造的青花釉裡紅,顏色掌握自如,色澤鮮豔,紅白相映,俗稱唐窯。

5.紋飾:康熙後期開始,偏重於圖案化,刻板,雍正時繼續。紋飾有仿明代的雲龍、雲鳳、雲鶴、折枝花果、纏枝花卉、花托八寶、貫套紋等,線條纖細。民窯有八卦、八仙、梵文、勾蓮等。梵文扁長,圖案化。扁體梵紋猶如藏文,呆板。人物畫有漁耕樵讀,以男為多;棋琴書畫以女為主。

6.款識:青花瓷上以楷書為多,“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款都有。偽託款,以仿成化、宣德為多。民窯常見方塊款、肥皂款、豆腐乾款等。四朵花款,雍正後期乾隆前期都有。

乾隆時期的青花瓷(1736——1795年)

1.造型:瓷胎厚薄兼有,形式無所不包。有日用器、陳列品、文房四寶、祭祀用品,還有印盒、小瓶等。

2.工藝:比康熙時有所突破,常見有粉彩轉心瓶,青花五孔雙活環瓶。嘉慶時有活環,但有搭釉現象,乾隆時都無搭釉,雙環活絡。大件器,不變形,工整,厚薄勻稱,成型線條生硬,不及雍正時柔和。

3.胎釉:堅致細白,硬度不及康熙,釉細瑩潤,光澤好,部分仿康熙漿白釉。民窯有灰青釉。

4.青花:前期繼承雍正朝仿明永樂宣德的,色灰,呆板,不及雍正鮮豔,但圖像清晰,呈色穩定。漿白釉,康熙細,乾隆粗。乾隆色鮮,康熙青灰。漿胎青花,份量輕、有開片,乾隆仿康熙,釉面不平整,有桔皮紋。還有玲瓏青花加彩、胭脂紅青花。

5.紋飾:官窯繁複。後期開始以吉祥圖案為主要圖案,如百鹿、靈芝、團形篆書壽字以及山水、風景等。

6.款識:篆書款增多,楷書款減少。有六字二行及六字三行款。有仿宣德、成化款,有花押款。

乾隆與嘉慶時期青花的比較:

1.造型:乾隆輕薄靈巧,厚的也勻稱。嘉慶厚重笨拙。

2.工藝:乾隆細緻,講究修胎,圓足,露胎不多。嘉慶粗糙,不講究修胎,足滾圓少,尖狀多,露胎也多。

3.胎釉:乾隆胎質堅致細密,釉色細白光潔。嘉慶胎質粗松量輕,白中閃青,光潔度差。

4.青花:乾隆鮮麗純真。嘉慶灰暗,色不穩定。

5.紋飾:乾隆繪畫工細、題材仿古多。嘉慶繪畫粗糙、題材吉祥圖案多。

總之,嘉慶以後,經濟衰落,青花衰退,粉彩增多。光緒時,青花一度好轉。根據清宮檔案,光緒結婚時,燒制不少仿康熙的青花瓷。許之衡撰《飲流齋說瓷》記載:“近日仿康熙青花之品,亦有極精者”。

青花瓷器圖冊

嘉慶以後的青花瓷(1796——1911年)

1.造型:厚重笨拙,線條生硬。瓶罐有飾耳的製作方法,如夔鳳耳,蝙蝠耳、獅首耳、雙龍耳、鹿頭耳等。新的品種有:青花鄧罩、藥瓶、臉盆、壁瓶、痰盂等。

2.工藝:粗糙,足根圓而粗,修胎不精,厚薄不勻。

3.胎釉:胎質細緻而脆,密度不強,硬度不夠。釉色細薄,不夠滋潤。道光時釉面有波浪紋、不平整,光緒時部分有桔皮紋。

4.青花:發色鮮豔少,白洋閃灰多,個別閃灰褐色。總的特點是具有漂浮感,底釉較薄。出現洋藍,呈色漂浮刺目。

5.紋飾:不夠精細。吉祥圖案流行,勾蓮圖的盤碗較多,福祿壽三星圖,始于雍正,同治、光緒時增多,蝙蝠、壽桃、麒麟送子,還有五福捧壽(團壽字)。道光後,帶有瓜蝶畫在一起,意為瓜迭綿綿。還有金魚、鴿子、狗、貓等。

6.款識:帝王年號款。嘉道時楷篆兩用,咸豐後多為楷書。圖記款,有蝙蝠、壽桃、百結等,各朝而異。嘉道時畫雙蝠,道光咸豐時蝙桃各一,咸豐時二壽桃,同治時一壽桃,道光以後有百結。

青料介紹/青花瓷器 編輯

回青

回青,有產于西域、新疆、雲南等多種說法。此料發色菁幽泛紫,若單獨使用則渾散不收,故多與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萬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於混水(填色),發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於設色(勾勒輪廓),筆路分明清晰。

浙料

浙料,又稱浙青,產於浙江紹興、金華一帶。國產料中以浙料最為上乘,其發色青翠,明代萬曆中期至清代,景德鎮官窯青花器均採用此料。

平等青

平等青,又稱陂唐青,產于江西樂平。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時使用。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穩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時。

石子青

石子青,又稱石青,產于江西高安、宜豐、上高一帶。此料單獨使用時,青花發色灰暗甚至發黑,明清二代民窯普遍採用此料,官窯則用於與回青調和使用。

珠明料

珠明料,產于雲南宣威、會澤、宜良等縣,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發色明麗純正。康熙青花多採用此料。

上述國產鈷料多屬高錳類。

蘇麻離青

蘇麻離青,即蘇泥麻青、蘇勃泥青、蘇泥勃青等。其名稱的來源,一說是來自波斯語“蘇來曼”的譯音。這種鈷料的產地在波斯卡山誇姆薩村,村民們認為是一名叫蘇來曼的人發現了這種鈷料,故以其名字來命名此料。另一種說法是,蘇泥麻青應為蘇麻離青,是英文smalt的譯音,意為深藍色或繪畫用的深藍色粉末顏料。此料屬低錳高鐵類鈷料,故青花呈色濃重青翠,有“鐵銹斑痕”,俗稱“錫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樂、宣德官窯所用青料均是這種,產地均在古波斯或今敘利亞一帶。

化學青料

化學青料,即用化學製品氧化鈷配製的青料。發色紫藍、純粹、濃豔,但輕浮而缺乏附著力,價格也低廉。使用此料製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用料區別/青花瓷器 編輯

青花瓷器圖冊

青花瓷作為我國十分受到青睞的一種瓷器,在用料上與其他瓷器有所區別,多種青花料的使用,為明代瓷器的斷代提供了重要依據。青花料的主要成分為氧化鈷,明代瓷器所用青花料按產地可以分進口料與國產、料兩種。

進口青料為產于西亞的蘇麻離青,是高鐵低錳型青料,燒成後青花上局部有黑色結晶斑,繪製的圖案線條有暈散的特點,有下沉並滲入胎骨的特點,看上去好像用工具在胎上雕刻後填色一般,用手撫摸有凹凸不平的感覺。

國產青料種類較多,包括平等青、回青、石子青、浙料、珠明料等,都屬於低鐵型青料,其中的回青屬於低鐵高錳型。國產料繪製的青花,一般線條精細而穩定,不易暈散,圖案不僅沒有往胎骨滲入下沉的現象,反而有非常明顯的往釉上漂浮之感,時代越晚越明顯。但不同品種成色也有差異。平等青產于江西的樂平,又稱陂塘青,發色淡雅、秀氣;回青產於西域,又稱佛頭青,色澤紫豔、藍中泛紅,使用時常和石子青按比例相配;石子青產于江西高安、宜豐、上高一帶,發色特點是清淡無華,但也有個別比較鮮豔的。

明代瓷器的生產和特徵大致可以分為六個時期,各期青花的青料情況不盡相同。第一個時期為洪武、建文兩朝,青花使用進口料蘇麻離青;第二個時期為永樂、宣德兩朝,青花也用蘇麻離青;第三個時期為明正統、景泰、天順三朝,以使用蘇麻離青為主,同時使用國產青料;第四個時期為成化、弘治、正德三朝,主要使用平等青;第五個時期為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嘉靖多用回青,萬曆開始使用浙料;第六個時期為天啟、崇禎兩朝,主要使用國產青料。

明代洪武青花瓷特徵具有承前啟後的特徵。洪武瓷器儘管使用蘇麻離青,但青花呈色不是偏灰就是偏黑,並不漂亮,主要與燒窯溫度及燒成氣氛都有關。

青花瓷發展到了明代永樂、宣德時期,已成為景德鎮乃至全國瓷器製造的主流產品,是明代瓷器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永樂青花使用的青料一般較厚,呈色濃豔,線條粗獷,不僅有較濃的黑色結晶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鐵銹斑”,而且還有較為嚴重的暈散與流淌現象,往往滲入胎骨,表現出的一種天然成趣的青花特徵。宣德朝青花成色與永樂青花特徵一致,且器形圖案也有很大的相似性,即俗稱的永宣不分。但二者在某些方面也略有不同。永樂青花的呈色較深,而且流淌大,黑色結晶斑過重,線條暈散比較嚴重,紋飾也不太清晰,青料凹入胎骨的現象也是最為明顯的。儘管宣德青花也有上述特徵,但要輕微得多。因線條穩定,除花卉、裝飾外,人物紋樣也逐漸增多。紋飾風格上,同樣的青花圖案,永樂的紋樣略顯柔弱,宣德更顯粗獷。

款式種類/青花瓷器 編輯

作者國古代青花瓷,繪畫裝飾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圖案款識種類繁多,各個時期的款識均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根據青花瓷款識的形式、種類來看,主要可分為紀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讚頌款和紋飾款五大類。

紀年款

在青花瓷上,用寫、刻、印等方法標明瓷器燒造年代的款識,稱為紀年款。作者國古代瓷器款識,以紀年示為主,紀年款又分帝王年號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號的干支款兩類。明代永樂年間,在青花瓷上開始出現紀年款,篆書字體飄逸流暢,邊飾蓮瓣紋。宣靖款端莊剛勁。成化款鐵劃銀鉤,釉面有雲蒙氣。嘉靖款筆劃粗重,勁中藏秀。前人曾將明代紀年款歸納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五句話。清代康熙款字體工整,青花料色明麗。雍正款楷書蒼勁有力,格式講究。乾隆、嘉、道光款多為篆體,字體排列緊密,猶如一枚篆印。近代款識中“江西瓷業公司”款較多,楷書秀逸,其中還有英文款識“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標誌,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民窯青花瓷的紀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體草率。書寫得很隨意。

吉言款

書寫含有吉祥寓意的詞句,民間青花瓷上常普遍見到。字體多為行草,瀟灑飄逸,一氣呵成。“福壽康寧”、“長命富貴”、“萬福攸同”等語句表達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人名書寫在瓷器上,作為私家收藏的標誌。有“浴硯書屋”、“若深珍藏”、“白玉齋”等。堂名款瓷的製作精良,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讚頌款

寄託了陶瓷藝術對瓷器的喜愛之情,如“玉石寶珍”、“今古珍玩”、“昌江美玉”等。“哥瓦弟玉”四字款,清新俊逸,很有意思。“瓦”即陶,比瓷器歷史悠久,是為大哥,而瓷又比美“玉”更潔白光潤,“玉”就只能屈居為“弟”了。

紋飾款

又叫“花樣款”,以簡練的圖案裝飾器底,為民間青花瓷的特色款識,與篆刻中的“肖形印”有異同工之妙。圖案有博古圖、暗八仙、八吉祥等。紋飾款中的“豆干款”為菱形框架結構,猶如現代建築中的高樓大廈,是民間作坊的記號,又叫“花押”。

鑒定方法/青花瓷器 編輯

青花瓷器圖冊

青花瓷的鑒定方法,可歸納總結為六看一聽。

1、看青料

從青料的成色上就能大體區分一件青花瓷的所屬時代。根據青料可看出是國產料還是進口料,蘇泥麻青料為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平等青料怎為明朝中期的。

2、看紋飾

鑒定一款青花瓷所屬年代,除了看青料,紋飾也是一大鑒定因素。如紋飾用的是大片雲的為空白期前後,括弧雲則為明末清初時期特有紋飾。

3、看胎釉

鑒定一款青花瓷的真偽,注意觀察瓷器的胎釉。一些作假的胎釉或經過化學處理貨為人工糊泥,經過化學處理作假的胎釉,如為塗上去的泥,用手指很容易就摳掉了;如果是用膠水黏上去的,就很難弄下來了;因為是化學方法作假的,所以看上起沒有真品來的自然。用手拿住瓷器,如果重量過輕或者過重都是假的。

4、看造型

將一款需要鑒定的青花瓷,在判斷時代之後,將之與該年代的典型瓷器進行對比。各個時代的器皿,在造型上都有其時代特徵,根據瓷器造型、口沿、圈足等細節 進行對比分析,造假最難的地方是底足,這裡尤其要看仔細。

5、看款識

鑒定一款青花瓷,觀察其款識也是一方面,看字體結構、比劃安排以及內容。如果為紀年款,可以查詢其製作時間作為參考。

6、看工藝

雖說製作瓷器的工序就那幾步,但是各個時代有其自身特點,製作瓷器的工藝也會顯示出不同的特徵。瞭解各個時代的制瓷工藝特徵,是鑒定一款瓷器所屬年代的 一項參考依據,如明代瓷器一般都會有火石紅。

7、聽聲音

一款上好的瓷器,敲擊其發出的聲音是清脆的,如有璺裂,發出的聲音則比較沉悶。

從胎、釉鑒定歷代青花瓷

胎,或稱胎骨。瓷坯經高溫燒結後即成了“胎”。瓷胎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矽、氧化鋁和少量的鉀、鈉、鈣、鎂、鐵等元素。潔白的瓷胎是燒制青花瓷器的基礎,一般以瓷石和高嶺土為原料,在1300℃以上的高溫下燒成。釉,是附著於瓷胎表面的玻璃質覆蓋層。釉有著與玻璃相類似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對瓷胎起著保護和裝飾作用。釉的主要成分與瓷胎基本相同,只是鉀、鈉、鈣、鎂等助熔劑的含量較高,使釉汁易於在高溫下熔融,填補了瓷胎表面的孔隙,顯得光亮而平整,好似給瓷器穿上了一件整潔、美麗的外衣。由於各個時期用於燒制青花瓷器的胎和釉的成分有所差異,修胎、挖足、施釉的工藝也不相同,所以通過對胎、釉和製作工藝的觀察分析,有助於辨別青花瓷器的時代和真偽。

唐代青花

瓷器胎質比較粗松、厚重,胎色有黃白和灰白兩種。由於胎料的漂洗、篩選十分粗糙,所以在胎土中往往可見夾雜著一些灰色、黃色或黑色的小砂粒,瓷胎中還有比較明顯的小氣泡或孔隙。為了掩蓋胎色之不足,在器物的胎、釉之間都施有一層白色的化妝土(又稱“護胎釉”),釉色也有灰白和乳白兩種,釉面往往還有細密的冰裂紋。

元代青花

瓷器的窯場集中於江西景德鎮,因為那裡有豐富的優質瓷土資源。早在唐代晚期,景德鎮瓷工就利用附近盛產的高嶺土燒造胎質細膩的青白瓷。元代工匠又改用先進的“二元配方”,即在高嶺土加入瓷石,增加了瓷胎中氧化鋁的含量,提高了瓷胎的緻密度和潔白度,為成熟青花瓷器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在如此潔白的胎體上繪製青花瓷器,更能夠襯托出青花的嬌豔、純美。景德鎮元青花瓷的釉面也非常透明,釉層厚薄均勻,玻璃質感強。釉色微微泛青,顯得沉靜雅致。

宋代青花

瓷器比唐代有所進步,胎質比較細密、堅硬,少有孔隙;胎體比唐代也要輕薄一些;胎色白中泛灰,露胎處見火石紅;釉層稀薄、透亮,釉色青灰有開片。

明代青花

瓷器的胎體,從總體上看比元代輕薄,較清代厚重。胎質比較潔白細膩(除一些民窯粗瓷或漿胎青花瓷)。釉面肥厚、滋潤,釉色泛青。

清代青花

瓷器的胎體,總體比明代要輕薄一些。前期胎體稍厚重,胎質堅致細密;中期胎體輕薄,胎色潔白;晚期胎體厚重,胎質粗松。釉面也不及明代厚潤,釉層趨向稀薄,釉色前期較白,釉面平整;中期以後釉色泛青,或呈青灰色,釉面起伏似波浪。

保養方法/青花瓷器 編輯

青花瓷的保養方法如下:

1、清洗青花瓷的時候要用手洗,因為瓷器胎釉嬌嫩,很容易被劃傷。切忌不要使用粗糙材質的布清洗瓷器,以免瓷器表面被刮傷。如果使用洗碗機,請選擇帶有專門清洗瓷器功能的。

2、用水清洗瓷器,水溫不要超過七十度,且不要長期將瓷器浸泡在熱水中,以免對瓷器外部在成影響,影響瓷器美觀程度。

3、瓷器清洗完成之後,讓其自然風乾,或者用軟布擦乾,切勿放進消毒碗櫃等烘乾設備中進行除濕處理。

4、瓷器上有污漬,需要立即清洗掉,不要讓污漬長時間留在瓷器上。如果瓷器沾上的是茶漬、咖啡漬,可以用檸檬汁或者食醋進行清洗。

5、冬季清洗 瓷器的時候,要控制號水溫,防止瓷器因為冷凍或者遇熱水而發生爆裂。清洗瓷器最好使用木盆或者塑膠盆,避免使用瓷盆和水泥盆,以防造成瓷器不必要的損壞。

顯示方式:分類詳情 | 分類樹

歷史分類樹

我要提建議

歷史,或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歷史泛指所有事物的演變過程,一般專指人類社會與文明的演變情形,某種事物的發展過程或個人的經歷。簡而言之,即為對過去事實的記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