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猴加官”老藝人,90歲高齡征服世界

起源于中原地區的“猴加官”, 是用紅膠泥做成的猴頭猴臉和京劇臉譜, 看似小玩意兒, 卻融合了泥人、臉譜繪畫、布藝、雕刻等多種技藝。

通過提線操作, 這只活潑可愛的“金猴”, 竟能把戴在頭上的面具非常麻利地取下、戴上, 不停“變臉”, 滑稽的表演令人捧腹。 如今, 90歲的魏義民, 是全國唯一掌握“猴加官”這一傳統技藝的民間藝人。 他不僅成了很多外國人眼中的藝術大師, 還要用這只神秘的中國猴子“征服”全世界!

拜流浪藝人為師, 製作會動的“活泥猴”

今年90歲的魏義民出生在河南南陽, 讀小學時, 他在課本上見到一種名叫“猴加官”的小玩意兒, 那是一種用膠泥製成的小猴子, 穿著漂亮的衣服, 戴著像豫劇《七品芝麻官》裡縣太爺戴的那種官帽, 神氣十足, 又活潑有趣。 那時候, 他就深深記住了這個神秘又可愛的民間純手工工藝品。

14歲那年, 魏義民偶遇到一位挑擔走江湖的民間藝人。 只見他通過提線操作, 猴子竟能把戴在頭上的面具非常麻利地取下、戴上, 不停“變臉”。 魏義民被眼前這個泥猴的“本領”驚呆了, 從此, 拜師學藝, 與“猴加官”結下不解之緣。

猴加官, 又被稱為“活泥猴”, 在中原地區流傳了300多年, 是豫中地區獨有的民間特色工藝品。 泥巴做成猴頭猴臉和京劇臉譜, 加上五彩顏色的“猴毛”, 釘上一指寬的布條做成胳膊和腿, 一根細線系住猴頭, 兩根細線分別穿在“猴手”和耳朵上的小孔裡, 並和一張京劇臉譜相連, 然後一起綁在木棍上。 抖動木棍, 活靈活現的表演就開始了。

魏義民跟著師傅一學就是3年。 他出師後, 沒過多久就靠著這門手藝豐衣足食。 然而好景不長, 很快日軍就攻佔南陽, 加上又遇災荒年, 人們紛紛逃難而去。 魏義民也只好隨家人逃難到外地, 這期間他只能靠做小工和要飯過活。 等熬過了苦日子, 魏義民在1949年參了軍, 並於1951年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 轉業後被分配到鄭州市公交公司工作。 接著又娶妻、生子, 終於在城市裡開始了新生活, 年少時的這門漂亮手藝, 也慢慢地被忙碌的生活掩蓋了光芒。

40年後重出江湖,“猴子”幫他渡過難關

1980年,魏義民從公交公司退休。幾十元的工資要養活一家6口人,生活非常困難。有一天,老伴的提醒,讓他才又開始琢磨著重拾“猴加官”的老手藝。可是這又談何容易,轉眼間大半輩子過去,手藝早都忘得差不多了。 最初,由於工具不全以及忘記部分製作細節等原因,做了半個多月也沒鼓搗成功。魏義民又經過一陣摸索,漸漸能做出個模樣,後來通過不斷改進工藝越做越像, 很快,就有十幾個人找到魏義民家裡定做。

一次,一位豫劇大師看到魏義民做的“猴加官”後讚歎不已,她說,這才是真正的“民間藝術品”。還進一步解釋說,“猴加官”的猴同“侯”,猴子戴上臉譜官帽,寓意“封侯又加官”,古時候在老百姓眼裡,這可是個吉祥物。最後,這位老藝術家,還特意讓魏義民給她做了兩個“極品”用於收藏。

“夏天我就在家裡做,等到過年的時候老伴帶出去賣。每年春節能賣掉千餘個,得來的錢讓本來緊巴巴的生活有了些滋味。”那是魏義民最快樂的3年,依靠自己的手藝和勞動,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家裡甚至還添了一台當時還屬“奢侈品”的大彩電。

哪知天有不測風雲,後來老伴忽然患重病離世,魏義民做的“猴加官”越做越少,到最後再也提不起勁兒,“猴加官”這門手藝再次停了下來。

2004年,在河南啟動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契機下,魏義民重拾手藝,並於次年獲得了國家專利。2007年,在中原民間工藝美術展覽會上,他製作的猴加官一舉摘得金獎。2009年,“猴加官”被評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英國藝術家千里尋找“猴加官”

2015年,一位名叫湯姆•克魯克的英國藝術家,在一本西方攝影雜誌上看到來自中國的“猴加官”大吃一驚。原來,他曾祖父的姐姐艾偉德(Gladys Aylward)是一名獨立女傳教士,1930 年,28歲的她曾來到山西陽城傳教並從事慈善活動,在抗戰中,她幾經生死,孤身一人帶著百名孤兒完成千里大遷徙,將孩子們從戰火紛飛的山西,護送到西安以宋美齡名義設立的陝西第二保育院,並且成為首位加入中國國籍的西方宣教士。湯姆•克魯克清楚地記得,小時候,他家裡有一張照片,就是艾偉德與幾個中國孩子在玩這種“漂亮的東方猴子”——“猴加官”!

前年10月,湯姆•克魯克特意從倫敦來到中國,在有關人員幫助下,他拜訪了一位北京的收藏家,最終老人被他的故事打動,將自己收藏的“猴加官”贈送給了他。

魏義民從朋友口中聽到這件事後,既驚喜又非常感動。他開始認識到做“猴加官”不僅是一門手藝,更是老祖宗留下的民俗文化瑰寶。值得慶倖的是,前不久魏義民收了顧鵬、楊潔兩個徒弟,堪稱美女+帥哥組合,而且都是高學歷,老人相信他們有能力繼承“猴加官”藝術,並將其發揚光大。

截止到2016年7月,在湯姆•克魯克先生的熱心推薦下,“猴加官”已先後被倫敦民俗博物館、法國民俗博物館,以及挪威和德國多家私人博物館收藏。2017年,師徒三人還要到歐洲各國進行巡迴展出和表演,魏義民要用這只神秘的中國猴子,“征服”全世界!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

一鍵關注“北京美麗鄉村”

40年後重出江湖,“猴子”幫他渡過難關

1980年,魏義民從公交公司退休。幾十元的工資要養活一家6口人,生活非常困難。有一天,老伴的提醒,讓他才又開始琢磨著重拾“猴加官”的老手藝。可是這又談何容易,轉眼間大半輩子過去,手藝早都忘得差不多了。 最初,由於工具不全以及忘記部分製作細節等原因,做了半個多月也沒鼓搗成功。魏義民又經過一陣摸索,漸漸能做出個模樣,後來通過不斷改進工藝越做越像, 很快,就有十幾個人找到魏義民家裡定做。

一次,一位豫劇大師看到魏義民做的“猴加官”後讚歎不已,她說,這才是真正的“民間藝術品”。還進一步解釋說,“猴加官”的猴同“侯”,猴子戴上臉譜官帽,寓意“封侯又加官”,古時候在老百姓眼裡,這可是個吉祥物。最後,這位老藝術家,還特意讓魏義民給她做了兩個“極品”用於收藏。

“夏天我就在家裡做,等到過年的時候老伴帶出去賣。每年春節能賣掉千餘個,得來的錢讓本來緊巴巴的生活有了些滋味。”那是魏義民最快樂的3年,依靠自己的手藝和勞動,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家裡甚至還添了一台當時還屬“奢侈品”的大彩電。

哪知天有不測風雲,後來老伴忽然患重病離世,魏義民做的“猴加官”越做越少,到最後再也提不起勁兒,“猴加官”這門手藝再次停了下來。

2004年,在河南啟動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契機下,魏義民重拾手藝,並於次年獲得了國家專利。2007年,在中原民間工藝美術展覽會上,他製作的猴加官一舉摘得金獎。2009年,“猴加官”被評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英國藝術家千里尋找“猴加官”

2015年,一位名叫湯姆•克魯克的英國藝術家,在一本西方攝影雜誌上看到來自中國的“猴加官”大吃一驚。原來,他曾祖父的姐姐艾偉德(Gladys Aylward)是一名獨立女傳教士,1930 年,28歲的她曾來到山西陽城傳教並從事慈善活動,在抗戰中,她幾經生死,孤身一人帶著百名孤兒完成千里大遷徙,將孩子們從戰火紛飛的山西,護送到西安以宋美齡名義設立的陝西第二保育院,並且成為首位加入中國國籍的西方宣教士。湯姆•克魯克清楚地記得,小時候,他家裡有一張照片,就是艾偉德與幾個中國孩子在玩這種“漂亮的東方猴子”——“猴加官”!

前年10月,湯姆•克魯克特意從倫敦來到中國,在有關人員幫助下,他拜訪了一位北京的收藏家,最終老人被他的故事打動,將自己收藏的“猴加官”贈送給了他。

魏義民從朋友口中聽到這件事後,既驚喜又非常感動。他開始認識到做“猴加官”不僅是一門手藝,更是老祖宗留下的民俗文化瑰寶。值得慶倖的是,前不久魏義民收了顧鵬、楊潔兩個徒弟,堪稱美女+帥哥組合,而且都是高學歷,老人相信他們有能力繼承“猴加官”藝術,並將其發揚光大。

截止到2016年7月,在湯姆•克魯克先生的熱心推薦下,“猴加官”已先後被倫敦民俗博物館、法國民俗博物館,以及挪威和德國多家私人博物館收藏。2017年,師徒三人還要到歐洲各國進行巡迴展出和表演,魏義民要用這只神秘的中國猴子,“征服”全世界!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

一鍵關注“北京美麗鄉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