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看《講古仔》聽惠州非遺故事

東江時報訊 記者範文燕 今日是我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昨日惠州市文化館舉辦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 通過自述體方式展示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紀錄片——— 《講古仔》第一季在活動上正式開播。 市民可以通過這部文化紀錄片瞭解惠州非遺故事。

昨日, 市民在市文化館觀看了《講古仔》。 《東江時報》記者周楠 攝

《講古仔》總編導胡鵬飛介紹, “講古仔”的意思是說過去故事的人, 策劃拍攝共100集。 昨日首映的是第一季, 共12集, 主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通過非遺傳承人和非遺相關人物自述的方式來展示惠東漁歌、李家拳、黃金酥丸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講古仔》將通過年輕人喜歡的網路平臺, 如東江傳媒網播放。

惠東漁歌從海上唱上了舞臺。

李家拳第七代傳人李子興說, 在傳承過程中, 遇到不少困難, 比如學習者無法堅持等, 他認為這樣的紀錄片很有意義, 可以讓市民更好地瞭解我市的非遺文化。

惠陽皆歌傳承人黃紅英(右三), 唱著皆歌走向了世界。

據介紹, 《講古仔》是由市文廣新局、市文化館、惠州廣電新媒體發展有限公司出品的大型新媒體原創文化項目。 市文化館有關負責人說, 《講古仔》是我市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式創新的一次有益嘗試, 希望借助《講古仔》的放映, 能夠讓更多的市民瞭解非遺、參與非遺。 接下來, 我市也將進一步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 借助網路傳媒, 發動市民群眾及社會組織提供非遺線索資訊。

惠州龍形拳“龍行天下”。 圖片(除署名外) 《東江時報》採集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前身是文化遺產日, 2016年9月經國務院審批通過, 自2017年起, 將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的文化遺產日, 調整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據瞭解, 目前我市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2項、省級21項、市級54項,

縣(區)級103項, 包括惠東漁歌、羅浮山百草油製作技藝、小金口麒麟舞、黃金酥丸製作工藝、舞火狗、大亞灣漁家婚嫁、莫家拳等一批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保護好這些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對維繫惠州本土文化傳承、保護本土文化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