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劉伯溫為什麼算不出自己的死期呢

劉伯溫為什麼算不出自己的死期?

劉伯溫, 大名叫劉基, 字伯溫, 像他這樣的人物我們統稱為“神人”。 “神人”這倆字很有講究, 他再怎麼神,

他是人, 而不是真正的神。 但是雖然是人, 卻需要在一定時候把他神化。 所以, 我們在接觸這些所謂“神人”事蹟的時候會發現, 有很多圍繞在他們身邊的傳說。 比方說“諸葛亮借東風”, 好像諸葛亮真把東風借來, 其實他只不過是知曉天文, 所以神人身上, 除了神機妙算能預測以外, 最最重要的一個基本功是懂天文。 我們都知道, 過去中國人對土地上的事很熟, 農耕文明嘛, 但是天上的事是很神秘的, 所以這些玄而又玄的事, 往往跟神機妙算的人結合到一塊兒。

大道至簡, 是宇宙萬物發展之規律, 是中華文化之精髓, 是中華道家哲學, 是大道理極其簡單, 簡單到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 所謂“真傳一句話, 假傳萬卷書”。 “萬物之始,

大道至簡, 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經》。 大道至簡, 不僅被哲學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視, 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大道至簡, 大道無形, 大道無法, 這是一種大道自然、返樸歸真的高級功態。 在這種清淨無為、忘我無私、天人合一的狀態中, 不求長功, 功力自然上長;不求治病, 身心自然調整;不求功能, 功能自然顯現;你不求大小周天, 百脈自然暢通, 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簡單最普通的真理。 把最複雜的變成最簡單的, 才是最高明的。 最偉大的人僅僅因為簡單才顯得崇高。

大道至簡, 人生亦簡。 開悟, 深奧了就簡單, 簡單了才深奧, 從看山是山, 到看山是山, 境界不一樣, 從簡單到複雜, 再從複雜到簡單, 就是昇華。 生活的意義在於簡單,

人修煉到一定程度, 會淡泊一些事, 會簡單, 你可以理解別人, 但別人不一定理解你, 其實人不在理解, 在認同。

精于心, 簡於形。 拷問靈魂這是人的終極問題, 簡不僅是一種至美, 也是一種能力、一種境界。 看透了不說透, 高境界; 朦朧地看, 心透 ;透非透、 知未知 , 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徹;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 透徹後的不透徹, 明白後的不明白, 難得糊塗是真境界。

“大道至簡”是做人的智慧, 做人做事要將一件複雜的事情化為簡單, 那是需要智慧的。 將繁雜的事情回歸到簡單, 要有智慧、能力, 也要有決心。 有智慧的人都喜歡大道至簡, 因此, 功和利, 不可趨之若鶩;名和財, 不可為之所累。 淡泊以明志, 寧靜以致遠。 我們要簡簡單單的做人, 踏踏實實的做事,

用智慧化難為簡。

為名利盡拋寵辱, 清純似兒時天真的童貞, 樸實如父輩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靜的人方能視見“斜陽照墟落, 窮巷牛羊歸”的悠閒, 聽聞“荷風送秋氣, 竹露滴清響”的天籟, 感受那“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的空曠。 陶淵明就是這樣的人, 所以他能夠吟出“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的絕句;歐陽修也是這樣的一個人, 所以他在謫居時仍能悠然自得的寫出《醉翁亭記》。

大道至簡, 人生亦簡。 簡不是物質的貧乏, 而是精神的自在;簡不是生命的空虛, 而是心靈的單純。 大道至簡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簡明的, 人要學會簡單、簡樸生活、簡捷行事, 放下自己的私心雜念, 當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籠, 當真正忘記自己的思想,

忘記自己的意識, 進入忘我忘物的狀態。

人生的繁出於惑, 以“仁”抗拒誘惑, 以“智”解除困惑。 不惑, 才是人生由繁入簡的標誌。 弱水三千, 我只取一瓢飲;人生百態, 須當從一而終。 樂以忘憂, 簡以存真, 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簡”。

有個大道至簡、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個行者問老道長:“您得道前, 做什麼?”老道長:“砍柴擔水做飯。 ”行者問:“那得道後呢?”老道長:“砍柴擔水做飯。 ”行者又問:“那何謂得道?”老道長:“得道前, 砍柴時惦記著挑水, 挑水時惦記著做飯;得道後, 砍柴即砍柴, 擔水即擔水, 做飯即做飯。 ”老道長和行者的對話讓我們開悟, 許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蘊在一些極其簡單的思想中。

大道至簡, 人生易簡。 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 走過歲月、走過生活,心裡有許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當下放下,當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並不需要放在心裡,人生的很多負擔並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簡單生活的樂趣,才能感受到心靈飛翔的快感。要想改變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給找回來。我們都有潛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習慣所掩蓋,被時間所迷離,被惰性所消磨。我們應該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我們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對過去,用最少的浪費面對現在,用最多的夢面對未來。

天地之道,簡易而已。 人生苦短,諸事不想太複雜,簡單生活。人生這部大戲一旦拉開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場,都得演到戲的結尾。成長過程中最大的挑戰在於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靜地走,快樂工作、簡單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樂,所有的哀傷、痛楚,所有不能放棄的事情,不過是生命裡的一個過渡,你跳過了就可以變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就是簡單生活,一盞茶,一張桌,一處清幽,日子平淡,心無雜念。可是簡單的生活卻需要百般的努力,這樣才會無憂無慮欣然享受生活。生活總的來說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態,不懂得欣賞的人,就會用挑剔把一切變得有殘缺。簡單做人,率性而為,把握分寸,隨遇而安,坦然接受現實;簡單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場漫長對抗,有些人笑在開始,有些人卻贏在最終。試著微笑,試著回眸,放鬆自己,不強求、不萎靡、不浮躁。簡單生活,隨心、隨性、隨緣,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堅持往前走,屬於自己的風景終會出現。

生活容不容易,關鍵看你怎麼活。處境在於心境,心境改變了,處境也會改變。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會變得越緊張、越複雜,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對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滿足,越容易快樂。江山明月,本無常主,得閒便是主人;大道至簡,活在當下,知足便能常樂。

悟入無懷之靜境,一輪之心月獨明,盡顯心靜之境界;心靜自然從容灑脫,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現心靜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靜默才是最美,生命裡最持久的不是繁華,而是平淡,不是熱鬧而是清歡。保持一顆童心,不開心的時候,心無遮攔地向朋友傾訴煩惱,開心的時候,肆無忌憚地開懷大笑,也許所有的憂愁會在傾訴中流走,所有的緊張會在大笑中釋放。像孩子一樣,簡單生活,快樂生活,保持心靈原生態,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裡總有一個故事,想講述卻難以開口,就這樣在心底,漸漸譜成了曲。人就是這樣,得不到的永遠嚮往,失去了的,才會覺到珍貴。所謂的,得失、情緣、風景、驛站,都在時光的塵煙中,慢慢淡散。雖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難,但是,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終究會走遠。

人的一生,註定要經歷很多。紅塵路上,有朗朗的笑聲,有委屈的淚水,懵懂的堅持著,有成功的自信,有失敗的警醒,每一段經歷註定珍貴。生命的豐盈緣於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緣於擁有一顆平常心,生活簡單讓人輕鬆快樂,想法簡單讓人平和寧靜。因為簡單,才深悟生命之輕,因為簡單,才洞悉心靈之靜。

劉伯溫也不例外,他的經歷沒有逃脫我們對這類神人的規律性總結。很多人說劉伯溫是溫州人,不準確,他是溫州青田縣南山鄉人。當時,劉伯溫跟身邊幾個好朋友結伴做了隱士,他為啥結伴呢?隱士往往很寂寞,這幾個人在一塊兒,湊四個人能打麻將,缺一個人也能鬥地主——當然,這是玩笑話。他就找了幾個朋友一起隱居。這幾個朋友有個叫葉琛的,有個叫宋濂的,還有一個叫章溢,加上劉伯溫四個人,被稱為“浙東四隱士”,也叫“浙東四名士”。後來,宋濂先投靠了朱元璋。到西元1360年,朱元璋手底下的大將胡大海攻城拔寨,打到滁州這個地方,離劉伯溫隱居的地方不遠了。他聽說“浙東四隱士”很出名,而且宋濂那時候已經投靠朱元璋了,那就請請剩下那三人吧。

這一請,葉琛和章溢兩個人來了,劉伯溫沒來,為啥?譜大。胡大海就把這事跟朱元璋說了。朱元璋其實沒怎麼拿劉伯溫當回事兒,但他一聽請好幾回都不來,覺得有點兒意思!他到底有沒有能耐,胡大海是個武將看不出來,我派個文官過去找劉伯溫聊聊天吧!不好使!劉伯溫接著擺譜不來。最後朱元璋派手下一個武官叫孫炎的去請他,劉伯溫還在那兒擺譜,說自己最近身體不好。這時候孫炎把劍拔了出來,把劉伯溫嚇了一跳。孫炎說:“此劍當獻天子,以斬不順命者。”這個話太厲害了,他說我這把劍隨時準備獻給天子,專殺不聽話的人。劉伯溫一想,好漢不吃眼前虧,先去看看吧!就這麼著,他乖乖地跟著孫炎,來到了朱元璋的部隊。

朱元璋一開始把他當成個算命先生,請他來就好有一比三十晚上打個兔子,有它也過年,沒它也過年沒有太拿他當回事兒。但是在後來的戰爭當中,他一點點發現劉伯溫這人很了不起!當時說他是神機妙算,其實是對戰況分析預測得很準確。到了西元1363年,元末整個農民起義的形勢就很明顯了,天下勢力非朱元璋、張士誠、陳友諒莫屬。這個時候,朱元璋名義上還歸小明王韓林兒的紅巾軍管理,奉韓林兒為王,其實朱元璋的勢力遠遠要超過韓林兒。

這時,張士誠繞過朱元璋往北打,就打到了現在的安豐。安豐城裡頭是韓林兒跟劉福通兩個人掌管,要攻陷這座城池,韓林兒、劉福通都得完蛋。所以,韓林兒向朱元璋發號施令,命他來救自己。朱元璋就找劉伯溫商量,問去還是不去。劉伯溫直晃蕩腦袋,說別去。

但是朱元璋沒信他,到底領兵去了,結果安豐也沒保住,被張士誠拿下了。安豐失守了,但他還是把韓林兒給救出來了,怎麼安排他呢?名義上他還得是皇帝。到後來,朱元璋勢力一天天壯大,這個韓林兒非常符合時機地在水裡淹死了,幾乎所有人都認定是朱元璋把他害了。結果,朱元璋在這件事上還落了個“弑君”的惡名。假如聽劉伯溫的,讓張士誠直接把韓林兒給滅了,這不乾乾淨淨的嗎?所以朱元璋挺後悔,想起劉伯溫的了不起,心想這個人物我得重用。自那以後,凡有軍國大事,他必然跟劉伯溫商量。

朱元璋曾經評價劉伯溫說:(劉基)學貫天人,資兼文武;其氣剛正,其才宏博。議論之頃,馳騁乎千古;擾攘之際,控禦乎一方。慷慨見予,首陳遠略;經邦綱目,用兵後先。卿能言之,朕能審而用之,式克至於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

可見朱元璋對劉伯溫的倚重。

後來,劉伯溫的名氣越來越大。他不光懂軍國大事傳說裡說劉伯溫的預測能力遠遠超過這個,就是啥他都能預測。劉伯溫有個著作叫《燒餅歌》,用韻文寫成,大概1912個字,那在裡面劉伯溫預測了什麼事呢?就是朱元璋之後500年的事,像什麼土木堡之變,魏忠賢專權,崇禎吊死到煤山,滿清入關,康雍乾盛世,漢人剃髮,大興文字獄,等等。

這是怎麼回事呢?歷史上有記載,說劉伯溫進宮,朱元璋召他來見,朱元璋說,聽說你神機妙算,都知道後500年的事,你看看我們大明王朝、朱家能得天下多少年?劉伯溫說,皇帝您是萬子萬孫,何必問我呢?當然,這話聽著是奉承朱元璋,意思是傳萬代,一輩、兩輩、三輩到一萬多輩!後來人們給附會成什麼呢?說這是劉伯溫預測,到崇禎皇帝你朱家的天下就完蛋了!

“萬子萬孫”是什麼意思呢?崇禎皇帝他爺爺是明神宗萬曆皇帝,也就是說崇禎皇帝是萬曆皇帝的孫子,意思是說你這個位子傳到萬曆皇帝他孫子那兒就到頭兒了。

我一說,大家都覺得挺牽強——這個傳說無非說劉伯溫預測很神。所以,這些事大家大可不必當真事聽。

但是,劉伯溫當時遇到個大麻煩。咱們都知道,朱元璋好殺功臣。這個天下已定了,劉伯溫也知道,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再跟著朱元璋這樣一個多疑、好猜忌的主兒,准沒好下場。所以,劉伯溫請求告老還鄉,回青田養老。

朱元璋不同意,因為當時當朝的文官們正在党爭。中國封建社會歷來都有党爭的傳統,你看《康熙王朝》裡,明珠、索額圖兩黨之爭多激烈。當時,文官出任丞相的是李善長。李善長老家在淮西,所以跟他的這一派被稱為“淮西派”,滿朝的文官裡頭,這夥兒勢力最勝。如果劉伯溫回去,就沒有人能制約李善長。所以,朱元璋希望劉伯溫留下來制約李善長。劉伯溫無可奈何,就留下了,他是真不想留下,因為他知道早晚沒好果子吃。

據說,有一天朱元璋召劉伯溫進來,說李善長雖然是資深老臣,功勳卓著,但是他作為中書省的右丞相,有些懦弱、昏昧,自己現在正在琢磨著改組中書省。劉伯溫當時聽了,嚇了一身冷汗,皇上說看不上李善長要換他,劉伯溫怎麼答都不對。劉伯溫很機靈,馬上站起來恭恭敬敬地說,這種天下大事,我等豈敢妄言?還是皇上聖裁吧。算把這事兒應付過去了。結果皇上又說了幾個人選,讓他看看誰合適當丞相。這第一位就是楊憲,第二位是吏部尚書汪廣洋,第三位是中書省的參知胡惟庸。

其實,你別小瞧朱元璋這幾句話這是領導考察你呢,看你對局勢的把握。當時,劉伯溫回答,這三位大臣都不堪相國大任,楊憲雖有相才,卻沒有宰相的氣量;汪廣洋褊狹淺薄,還不如楊憲;至於胡惟庸,他的才華氣量都夠,但心性暴躁、行事剛烈、恩怨必報,他做個輔政大臣蠻好,要是把他放在相國大位上,恐怕是用生猛的野牛駕轅,難以控制,早晚都會翻車。

朱元璋一聽,覺得他回答得挺得體。緊接著又問了一句:我準備把李善長拿下,讓你當丞相如何?當時劉伯溫又傻了,說自己一來體弱多病,對繁雜政務不能勝任;二來自己生性爽直,口出無忌,要是讓他做丞相,那脾氣遲早會冒犯皇上,到時候皇上非殺了我不可,即使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著想,也萬萬不敢僭居丞相一職。

朱元璋一看,壞了,你要用這劉伯溫,他就得惹事,他有能耐,是不肯平庸待著的。這個時候天下已定,朱元璋不想再用能人了,他自己就是最大的能人,你只要平庸一點兒,把我交代你的事辦了,當個狗腿子就得了。所以,這一試探,朱元璋尋思著,我不能用劉伯溫,但要把他放走了,萬一誰要造反,找他來對付我怎麼辦?這時,朱元璋已露殺機了。後來,朱元璋讓胡惟庸去看劉伯溫。當時,劉伯溫稱病在家,胡惟庸帶著太醫去的,而且,朱元璋還賜給他藥吃。沒想到,劉伯溫吃完這藥,不僅沒好,病情日漸加重,時間不長就一命嗚呼了。

這段歷史很多人都知道。胡惟庸不敢把劉伯溫怎麼樣,他之所以敢帶太醫過去,在藥上做手腳,那是朱元璋允許的。所以,劉伯溫千算萬算,沒有跑出朱元璋的手心——這也是中國歷史的一個必然。蔡元培曾評價劉伯溫說:時勢造英雄,帷幄奇謀,功冠有明一代。

這可以說是後人對劉伯溫的高度評價。

歷朝歷代的封建皇帝,只要上來就殺功臣,為什麼呢?

他原來重用這些有能耐的人,是因為他有強大的敵人要對付。現在天下已經定了,強敵沒了,最大的敵人就成身邊的功臣了——因為他們最有能耐!那這裡邊的忠臣呢?沒辦法,鑒定這個人是忠臣還是奸臣的成本太高,需要時間考驗,最省事的是甭管忠臣奸臣我都殺了,以絕後患,這是使天下永固的一個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辦法。所以,劉伯溫再神奇,再神機妙算,也逃不脫歷史興替的規律。

走過歲月、走過生活,心裡有許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當下放下,當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並不需要放在心裡,人生的很多負擔並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簡單生活的樂趣,才能感受到心靈飛翔的快感。要想改變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給找回來。我們都有潛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習慣所掩蓋,被時間所迷離,被惰性所消磨。我們應該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我們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對過去,用最少的浪費面對現在,用最多的夢面對未來。

天地之道,簡易而已。 人生苦短,諸事不想太複雜,簡單生活。人生這部大戲一旦拉開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場,都得演到戲的結尾。成長過程中最大的挑戰在於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靜地走,快樂工作、簡單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樂,所有的哀傷、痛楚,所有不能放棄的事情,不過是生命裡的一個過渡,你跳過了就可以變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就是簡單生活,一盞茶,一張桌,一處清幽,日子平淡,心無雜念。可是簡單的生活卻需要百般的努力,這樣才會無憂無慮欣然享受生活。生活總的來說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態,不懂得欣賞的人,就會用挑剔把一切變得有殘缺。簡單做人,率性而為,把握分寸,隨遇而安,坦然接受現實;簡單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場漫長對抗,有些人笑在開始,有些人卻贏在最終。試著微笑,試著回眸,放鬆自己,不強求、不萎靡、不浮躁。簡單生活,隨心、隨性、隨緣,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堅持往前走,屬於自己的風景終會出現。

生活容不容易,關鍵看你怎麼活。處境在於心境,心境改變了,處境也會改變。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會變得越緊張、越複雜,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對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滿足,越容易快樂。江山明月,本無常主,得閒便是主人;大道至簡,活在當下,知足便能常樂。

悟入無懷之靜境,一輪之心月獨明,盡顯心靜之境界;心靜自然從容灑脫,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現心靜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靜默才是最美,生命裡最持久的不是繁華,而是平淡,不是熱鬧而是清歡。保持一顆童心,不開心的時候,心無遮攔地向朋友傾訴煩惱,開心的時候,肆無忌憚地開懷大笑,也許所有的憂愁會在傾訴中流走,所有的緊張會在大笑中釋放。像孩子一樣,簡單生活,快樂生活,保持心靈原生態,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裡總有一個故事,想講述卻難以開口,就這樣在心底,漸漸譜成了曲。人就是這樣,得不到的永遠嚮往,失去了的,才會覺到珍貴。所謂的,得失、情緣、風景、驛站,都在時光的塵煙中,慢慢淡散。雖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難,但是,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終究會走遠。

人的一生,註定要經歷很多。紅塵路上,有朗朗的笑聲,有委屈的淚水,懵懂的堅持著,有成功的自信,有失敗的警醒,每一段經歷註定珍貴。生命的豐盈緣於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緣於擁有一顆平常心,生活簡單讓人輕鬆快樂,想法簡單讓人平和寧靜。因為簡單,才深悟生命之輕,因為簡單,才洞悉心靈之靜。

劉伯溫也不例外,他的經歷沒有逃脫我們對這類神人的規律性總結。很多人說劉伯溫是溫州人,不準確,他是溫州青田縣南山鄉人。當時,劉伯溫跟身邊幾個好朋友結伴做了隱士,他為啥結伴呢?隱士往往很寂寞,這幾個人在一塊兒,湊四個人能打麻將,缺一個人也能鬥地主——當然,這是玩笑話。他就找了幾個朋友一起隱居。這幾個朋友有個叫葉琛的,有個叫宋濂的,還有一個叫章溢,加上劉伯溫四個人,被稱為“浙東四隱士”,也叫“浙東四名士”。後來,宋濂先投靠了朱元璋。到西元1360年,朱元璋手底下的大將胡大海攻城拔寨,打到滁州這個地方,離劉伯溫隱居的地方不遠了。他聽說“浙東四隱士”很出名,而且宋濂那時候已經投靠朱元璋了,那就請請剩下那三人吧。

這一請,葉琛和章溢兩個人來了,劉伯溫沒來,為啥?譜大。胡大海就把這事跟朱元璋說了。朱元璋其實沒怎麼拿劉伯溫當回事兒,但他一聽請好幾回都不來,覺得有點兒意思!他到底有沒有能耐,胡大海是個武將看不出來,我派個文官過去找劉伯溫聊聊天吧!不好使!劉伯溫接著擺譜不來。最後朱元璋派手下一個武官叫孫炎的去請他,劉伯溫還在那兒擺譜,說自己最近身體不好。這時候孫炎把劍拔了出來,把劉伯溫嚇了一跳。孫炎說:“此劍當獻天子,以斬不順命者。”這個話太厲害了,他說我這把劍隨時準備獻給天子,專殺不聽話的人。劉伯溫一想,好漢不吃眼前虧,先去看看吧!就這麼著,他乖乖地跟著孫炎,來到了朱元璋的部隊。

朱元璋一開始把他當成個算命先生,請他來就好有一比三十晚上打個兔子,有它也過年,沒它也過年沒有太拿他當回事兒。但是在後來的戰爭當中,他一點點發現劉伯溫這人很了不起!當時說他是神機妙算,其實是對戰況分析預測得很準確。到了西元1363年,元末整個農民起義的形勢就很明顯了,天下勢力非朱元璋、張士誠、陳友諒莫屬。這個時候,朱元璋名義上還歸小明王韓林兒的紅巾軍管理,奉韓林兒為王,其實朱元璋的勢力遠遠要超過韓林兒。

這時,張士誠繞過朱元璋往北打,就打到了現在的安豐。安豐城裡頭是韓林兒跟劉福通兩個人掌管,要攻陷這座城池,韓林兒、劉福通都得完蛋。所以,韓林兒向朱元璋發號施令,命他來救自己。朱元璋就找劉伯溫商量,問去還是不去。劉伯溫直晃蕩腦袋,說別去。

但是朱元璋沒信他,到底領兵去了,結果安豐也沒保住,被張士誠拿下了。安豐失守了,但他還是把韓林兒給救出來了,怎麼安排他呢?名義上他還得是皇帝。到後來,朱元璋勢力一天天壯大,這個韓林兒非常符合時機地在水裡淹死了,幾乎所有人都認定是朱元璋把他害了。結果,朱元璋在這件事上還落了個“弑君”的惡名。假如聽劉伯溫的,讓張士誠直接把韓林兒給滅了,這不乾乾淨淨的嗎?所以朱元璋挺後悔,想起劉伯溫的了不起,心想這個人物我得重用。自那以後,凡有軍國大事,他必然跟劉伯溫商量。

朱元璋曾經評價劉伯溫說:(劉基)學貫天人,資兼文武;其氣剛正,其才宏博。議論之頃,馳騁乎千古;擾攘之際,控禦乎一方。慷慨見予,首陳遠略;經邦綱目,用兵後先。卿能言之,朕能審而用之,式克至於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

可見朱元璋對劉伯溫的倚重。

後來,劉伯溫的名氣越來越大。他不光懂軍國大事傳說裡說劉伯溫的預測能力遠遠超過這個,就是啥他都能預測。劉伯溫有個著作叫《燒餅歌》,用韻文寫成,大概1912個字,那在裡面劉伯溫預測了什麼事呢?就是朱元璋之後500年的事,像什麼土木堡之變,魏忠賢專權,崇禎吊死到煤山,滿清入關,康雍乾盛世,漢人剃髮,大興文字獄,等等。

這是怎麼回事呢?歷史上有記載,說劉伯溫進宮,朱元璋召他來見,朱元璋說,聽說你神機妙算,都知道後500年的事,你看看我們大明王朝、朱家能得天下多少年?劉伯溫說,皇帝您是萬子萬孫,何必問我呢?當然,這話聽著是奉承朱元璋,意思是傳萬代,一輩、兩輩、三輩到一萬多輩!後來人們給附會成什麼呢?說這是劉伯溫預測,到崇禎皇帝你朱家的天下就完蛋了!

“萬子萬孫”是什麼意思呢?崇禎皇帝他爺爺是明神宗萬曆皇帝,也就是說崇禎皇帝是萬曆皇帝的孫子,意思是說你這個位子傳到萬曆皇帝他孫子那兒就到頭兒了。

我一說,大家都覺得挺牽強——這個傳說無非說劉伯溫預測很神。所以,這些事大家大可不必當真事聽。

但是,劉伯溫當時遇到個大麻煩。咱們都知道,朱元璋好殺功臣。這個天下已定了,劉伯溫也知道,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再跟著朱元璋這樣一個多疑、好猜忌的主兒,准沒好下場。所以,劉伯溫請求告老還鄉,回青田養老。

朱元璋不同意,因為當時當朝的文官們正在党爭。中國封建社會歷來都有党爭的傳統,你看《康熙王朝》裡,明珠、索額圖兩黨之爭多激烈。當時,文官出任丞相的是李善長。李善長老家在淮西,所以跟他的這一派被稱為“淮西派”,滿朝的文官裡頭,這夥兒勢力最勝。如果劉伯溫回去,就沒有人能制約李善長。所以,朱元璋希望劉伯溫留下來制約李善長。劉伯溫無可奈何,就留下了,他是真不想留下,因為他知道早晚沒好果子吃。

據說,有一天朱元璋召劉伯溫進來,說李善長雖然是資深老臣,功勳卓著,但是他作為中書省的右丞相,有些懦弱、昏昧,自己現在正在琢磨著改組中書省。劉伯溫當時聽了,嚇了一身冷汗,皇上說看不上李善長要換他,劉伯溫怎麼答都不對。劉伯溫很機靈,馬上站起來恭恭敬敬地說,這種天下大事,我等豈敢妄言?還是皇上聖裁吧。算把這事兒應付過去了。結果皇上又說了幾個人選,讓他看看誰合適當丞相。這第一位就是楊憲,第二位是吏部尚書汪廣洋,第三位是中書省的參知胡惟庸。

其實,你別小瞧朱元璋這幾句話這是領導考察你呢,看你對局勢的把握。當時,劉伯溫回答,這三位大臣都不堪相國大任,楊憲雖有相才,卻沒有宰相的氣量;汪廣洋褊狹淺薄,還不如楊憲;至於胡惟庸,他的才華氣量都夠,但心性暴躁、行事剛烈、恩怨必報,他做個輔政大臣蠻好,要是把他放在相國大位上,恐怕是用生猛的野牛駕轅,難以控制,早晚都會翻車。

朱元璋一聽,覺得他回答得挺得體。緊接著又問了一句:我準備把李善長拿下,讓你當丞相如何?當時劉伯溫又傻了,說自己一來體弱多病,對繁雜政務不能勝任;二來自己生性爽直,口出無忌,要是讓他做丞相,那脾氣遲早會冒犯皇上,到時候皇上非殺了我不可,即使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著想,也萬萬不敢僭居丞相一職。

朱元璋一看,壞了,你要用這劉伯溫,他就得惹事,他有能耐,是不肯平庸待著的。這個時候天下已定,朱元璋不想再用能人了,他自己就是最大的能人,你只要平庸一點兒,把我交代你的事辦了,當個狗腿子就得了。所以,這一試探,朱元璋尋思著,我不能用劉伯溫,但要把他放走了,萬一誰要造反,找他來對付我怎麼辦?這時,朱元璋已露殺機了。後來,朱元璋讓胡惟庸去看劉伯溫。當時,劉伯溫稱病在家,胡惟庸帶著太醫去的,而且,朱元璋還賜給他藥吃。沒想到,劉伯溫吃完這藥,不僅沒好,病情日漸加重,時間不長就一命嗚呼了。

這段歷史很多人都知道。胡惟庸不敢把劉伯溫怎麼樣,他之所以敢帶太醫過去,在藥上做手腳,那是朱元璋允許的。所以,劉伯溫千算萬算,沒有跑出朱元璋的手心——這也是中國歷史的一個必然。蔡元培曾評價劉伯溫說:時勢造英雄,帷幄奇謀,功冠有明一代。

這可以說是後人對劉伯溫的高度評價。

歷朝歷代的封建皇帝,只要上來就殺功臣,為什麼呢?

他原來重用這些有能耐的人,是因為他有強大的敵人要對付。現在天下已經定了,強敵沒了,最大的敵人就成身邊的功臣了——因為他們最有能耐!那這裡邊的忠臣呢?沒辦法,鑒定這個人是忠臣還是奸臣的成本太高,需要時間考驗,最省事的是甭管忠臣奸臣我都殺了,以絕後患,這是使天下永固的一個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辦法。所以,劉伯溫再神奇,再神機妙算,也逃不脫歷史興替的規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