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古代的高速公路,比今天還大!

1.“秦直道”。 秦直道又稱“皇上路”“聖人條”, 是西元前212年, 秦始皇命蒙恬監修的一條重要軍事要道。 “秦直道”南起京都咸陽軍事要地雲陽林光宮(今淳化縣涼武帝村), 北至九原郡(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南孟家灣村), 穿越了14個縣, 共計700餘公里。

秦直道

“秦直道”有多寬呢?按我們現在的標準計算, 以雙向六車道為例, 一條車道大概有3.5米, 六條車道就是21米, 再加上兩邊的應急車道和中間的綠化帶, 最多也不過30來米。 而“秦直道”最寬的地方竟達到了60米, 最窄的地方也不少於20米, 南北直向, 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彎道, 堪稱名副其實的古代高速公路。

秦直道

2.西京古道。 “一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 ”當年唐明皇寵妃楊玉環喜食荔枝, 可荔枝“若離本枝, 一日色變, 三日味變”, 如何才能讓貴妃吃到新鮮的荔枝?據廣東乳源縣史料記載和當地文史專家考證, 可以確定當時的“快遞員”正是由粵北連接西京長安的“西京古道”快馬接力將鮮荔送至長安。

西京古道

西京古道是漢武帝時期嶺南各地通往京都的必經之道, 也是乳源著名人文景觀之一。 西元二十五年, 東漢桂陽郡太守衛颯開鑿了這條由廣東英德經乳源至湖南的“官道”, 全程約五百餘裡, 是大部分古代嶺南人進京都的必經之路, 是連接嶺南文化與中原文化的紐帶。 目前, 乳源縣境內仍保存著約有七十多公里的風貌較完整的古道。

西京古道

3.朱雀大街。 古代道路的發展在唐朝進入極盛時期。 當時的京城長安可是聞名中外的大都市, 與今天紐約的國際化有得一拼。 位於中軸線的朱雀大街寬達147米, 把長安城劃為東西兩部分。 街西管區叫長安縣, 街東管區叫萬年縣。 朱雀在街路面用磚鋪成, 道路兩側有排水溝和行道樹, 佈置井然, 氣度宏偉, 不但為中國以後的城市道路建設樹立了榜樣,

而且影響遠及日本。

朱雀大街

唐朝對道路的保養也有明文規定, 不准任意破環, 不准侵佔道路用地, 不准亂伐行道樹, 並隨時注意保養。 唐朝重視驛站管理, 傳遞資訊迅速, 緊急時, 驛馬每晝夜可行500裡以上。 唐朝時已出現了沿路設置土堆, 名為堠,以記里程,即今天的里程碑的濫觴。

朱雀大街

4.汴京中心街道。到了宋,汴京中心街道稱作禦街,寬兩百步,路兩邊是禦廊。北宋政府改變了周、秦、漢、唐時期居民不得向大街開門、不得在指定的市坊以外從事買賣活動的舊規矩,允許市民在禦廊開店設鋪和沿街做買賣。為活躍經濟文化生活,還放寬了宵禁,城門關得很晚,開得很早。

今天的汴京中心街道

禦街上每隔二三百步設一個軍巡鋪,鋪中的防隅巡警,白天維持交通秩序,疏導人流車流;夜間警衛官府商宅,防盜,防火,防止意外事故。這恐怕是歷史上最早的巡警了。

今天的汴京中心街道

5.官馬大路。清朝(1644~1911年)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奠定了近代中國的基本疆域。經過清朝政府的多次整頓,全國道路佈局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合理而有效。清朝把驛路分為三等,一是“官馬大路”,由北京向各方輻射,主要通往各省城;二是“大路”,自省城通往地方重要城市;三是“小路”,自大路或各地重要城市通往各市鎮的支線。

官馬大路

清朝時還利用原有驛道修建了長達約15萬公里的“郵差路線”。在築路及養路方面也有新的提高,規定得很具體。在低窪地段,出現高路基的“疊道”,在軟土地區用秫秸鋪底築路法,有如今天的土工織物,對道路建設有不少新貢獻。

官馬大路

名為堠,以記里程,即今天的里程碑的濫觴。

朱雀大街

4.汴京中心街道。到了宋,汴京中心街道稱作禦街,寬兩百步,路兩邊是禦廊。北宋政府改變了周、秦、漢、唐時期居民不得向大街開門、不得在指定的市坊以外從事買賣活動的舊規矩,允許市民在禦廊開店設鋪和沿街做買賣。為活躍經濟文化生活,還放寬了宵禁,城門關得很晚,開得很早。

今天的汴京中心街道

禦街上每隔二三百步設一個軍巡鋪,鋪中的防隅巡警,白天維持交通秩序,疏導人流車流;夜間警衛官府商宅,防盜,防火,防止意外事故。這恐怕是歷史上最早的巡警了。

今天的汴京中心街道

5.官馬大路。清朝(1644~1911年)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奠定了近代中國的基本疆域。經過清朝政府的多次整頓,全國道路佈局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合理而有效。清朝把驛路分為三等,一是“官馬大路”,由北京向各方輻射,主要通往各省城;二是“大路”,自省城通往地方重要城市;三是“小路”,自大路或各地重要城市通往各市鎮的支線。

官馬大路

清朝時還利用原有驛道修建了長達約15萬公里的“郵差路線”。在築路及養路方面也有新的提高,規定得很具體。在低窪地段,出現高路基的“疊道”,在軟土地區用秫秸鋪底築路法,有如今天的土工織物,對道路建設有不少新貢獻。

官馬大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