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駕馭“中國製造”新常態五大趨勢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 我國工業經濟由高速增長到中高速增長的轉捩點已經到來。 在這一時期, 應駕馭新常態, 以更大的勇氣和精力推進製造業提質增效升級

文/邵立國

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製造業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 尤其是2010年以來, 我國製造業占全球比重躍居世界第一, 進入世界製造大國行列。 為進一步推進我國製造強國建設進程, 2015年5月國務院推出了《中國製造2025》戰略。

一年多以來, 各地區、各部門積極貫徹落實《中國製造2025》, 在推進我國製造業發展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 產業技術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

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優化, 國際化發展水準不斷提高, 我國製造業發展進入了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 並呈現出影響深遠的五大變革趨勢。

趨勢一:製造業比重進一步下降

發達國家的工業化實踐表明, 工業占GDP比重變動情況是反映工業化進程的一項重要指標。 在工業化初期, 工業占GDP比重緩慢上升;進入中期以後, 工業占比將快速提升, 工業化後期工業占比出現峰值並呈緩慢下降的趨勢。 我國的工業化歷史實踐也符合這一規律性變化趨勢。

1949年以來, 我國工業占GDP比重呈現出明顯的波動, 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先後出現過兩次短期峰值。 其中, 1980年, 工業占GDP比重一度達到48.2%, 經過一個時期的波動變化後, 到2006年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點47.9%。

近些年來, 隨著工業化的不斷推進, 工業占國民經濟比重呈現出波動下降態勢。 預計“十三五”期間工業占GDP的比重將進一步下降。 需要指出的是, 在未來相當長時期, 經濟增長主要還是依靠實體經濟、依靠製造業的發展。 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和支柱地位在較長時期內不會改變, 發展製造業的決心絕不能有絲毫動搖。

趨勢二:智慧化、綠色化和服務化

進一步加快

智慧化是全球製造業發展的重要趨勢, 也是促進我國製造業提質增效升級的必然選擇。

《中國製造2025》將智慧化作為我國製造業未來發展的主題和主線, 浙江省等很多地區也明確提出“機器換人”的發展方向, 希望通過智慧化改造,

減少人參與簡單加工製造過程的環節, 提高產品品質, 降低生產成本。 企業也逐步將加大智慧化改造力度, 探索與智慧化改造相匹配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綠色化是當今全球製造業發展的重要主題, 既是我國產業升級的內在需求, 也是企業增強產品競爭力的客觀要求。

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壓力日益加大, 這既對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產生重要制約, 也成為我國產品進入國際高端市場的重要壁壘。 為適應這一趨勢, 可以預見, 未來環境保護相關政策法規的執行力度將進一步強化, 節能減排指標硬約束也將更為緊迫, 企業也將加大對節能環保的技術改造投入力度, 在產品設計、製造、包裝、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生命週期中,

進一步提高資源利用率, 最大程度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發展服務型製造, 是推進製造業邁向價值鏈高端的重要途徑, 也是改善供給體系、適應消費需求升級的重要方向。

國內很多企業都已開始從單純的產品銷售, 逐步轉為提供“產品+服務”, 延長了價值鏈條, 實現了企業的增長增效。 這是適應當前市場競爭需要的, 也是符合我國發展階段的。 未來, 這一趨勢將進一步強化, 將有更多的企業由傳統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型, 以發掘產業價值潛力。 企業也將進一步探索如何把網路、資訊技術與傳統工業嫁接, 有針對性提供個性化解決方案, 逐步從單一產品供應商向系統服務提供者轉變。

趨勢三: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

大量催生

新一代資訊網路技術與傳統產業的深入融合, 推動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加速湧現, 正引領全球經濟增長方式轉型。

一是新業態加速形成。 隨著互聯網在各行各業應用的不斷深化, 各種新業態層出不窮, 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越來越大。 例如, 彩色電視正在向擁有獨立作業系統和應用商店的智慧電視演進, 基礎網路融合正在催生OTT(Over the Top, 直譯為“過頂傳球”)等新業態。 再如分享經濟, 就是通過利用互聯網和大資料等資訊技術, 重新組合原有的各種基礎設施和生產要素, 在不增加或少增加投入的同時, 挖掘、創造出新的價值空間, 推動經濟增長。

二是新模式不斷迸發。 “互聯網+”的快速推進, 極大地優化了勞動、資訊、知識、資本等資源配置方式, 催生了“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新模式,極大地激發了全社會創業創新的熱情。例如,騰訊的開放網路孵化平臺,目前集聚了大約500萬的開發者創業,為協力廠商開發者創造了巨額收益;海爾集團的“海創匯”創業平臺彙聚了1328家風險投資機構、98家孵化器資源及4000多家生態資源,已成功推出雷神筆記本、水盒子等1000多個創新產品及創業項目。

三是新產業加速發展。當前新型電商正在重塑商品物流管道和模式,電子銀行交易額呈幾何級數增長,智慧型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迎來了跨越式發展的新時期。2016年,我國累計生產新能源汽車51.7萬輛,同比增長51.7%。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不但增強了產業發展新動能,也對“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發揮了重要作用。

趨勢四:產業組織形態

網路化、小型化、專業化

一是生產組織的網路化。例如,ARJ21支線飛機全機結構零部件31000多個,中國商用飛機製造公司組建了專案廣域協同平臺,實現了全球10多個國家、104家供應商之間的協同研發和製造,不同企業形成了相互協作、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體。未來,這種利用網路完成生產和研發的協作將是企業一種常態化行為。

二是生產組織的小型化。組織的小型化並不是產值或市場的縮小,而是人員和組織機構的縮小。小型化公司的靈活性和創新較高,其利用網路實現技術升級與市場擴展的能力更強,可以通過使用較少的成本來建立全球的銷售系統,在開放的市場中平等與其他的企業進行競爭。例如,海爾集團借助互聯網加快組織結構調整,將7萬多名員工重新組織為2000多個自主經營體,形成了基於互聯網的“小團隊+大平臺”企業組織架構,讓大量的小團隊直接面對市場、面對使用者,快速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

三是生產組織的專業化。互聯網技術推動下,企業的生產組織將進一步向專業化演進。不同于傳統大規模生產分工模式下,企業圍繞某一產品或領域專門的專業化,在互聯網的幫助下,企業柔性生產、定制化製造能力大幅增強,是一種升級版的生產專業化。同時,除了生產環節的專業化,未來生產組織的專業化還包括專業化的管理和專業化經營。未來產業發展格局日新月異,企業將進一步加大在專業化的管理和經營方面的投入,以適應變化加速的市場與分工環境。

趨勢五:產業分化和空間分異

日趨明顯

其一,原材料行業增長將進入平臺期。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和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十三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對原材料的需求將進入平臺期。這也就意味著,鋼鐵、水泥等原材料工業增速持續放緩,標誌著以往主要依靠投資拉動和規模擴張的發展模式已基本走到盡頭。

以水泥為例,“十二五”期間,我國單位GDP的水泥消費量(消費係數)已經降低了一半以上,水泥需求不斷萎縮,產量增速不斷下降。水泥需求在2015年呈現24年來首次大幅負增長後保持低位徘徊,2016年水泥產量為24.03億噸,同比增長僅2.5%。

鋼鐵行業也存在類似情況,2014年我國粗鋼表觀消費量在經歷了多年上升之後,出現了30年來的首次下跌。粗鋼產量也在同年達到8.2億噸的頂峰後,在2016年下降到8.08億噸,且隨著“去產能”任務的深入推進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

其二,裝備製造業將迎來快速發展的新時期。裝備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產業,裝備製造業的發展水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著相關產業部門的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水準。近幾年來,儘管工業經濟整體下行壓力加大,但裝備製造業卻保持了不錯的發展勢頭。自2015年8月份開始,我國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增速由3.7%逐步攀升到2016年6月份的8.6%,成為工業經濟運行中的最大亮點。預計,隨著《中國製造2025》等國家戰略的深入推進,未來一個時期裝備製造業仍將保持快速增長勢頭。

其三,空間分異趨勢將更加明顯。目前,我國正處於“十三五”謀篇佈局的關鍵時期。從各地出臺的戰略規劃看,一些先發地區為突破傳統路徑依賴,塑造增長新動力,紛紛做出前瞻部署,提出了一些新理念、新思路。

例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紛紛提出打造“四新經濟”(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未來產業和高精尖產業,安徽、四川、陝西、貴州等也在加緊培育發展平板顯示、智慧終端機、積體電路、大資料等高成長性產業。

從各地的實際行動看,沿海發達地區深刻感受到了要素成本和資源環境條件的深刻變化,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明顯增強。例如,東莞市推行“機器換人”計畫,以自動化和智慧化裝備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生產水準,推動技術紅利替代人口紅利;杭州市提出“畝產倍增”計畫,倒逼企業和園區節約集約利用土地。□

催生了“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新模式,極大地激發了全社會創業創新的熱情。例如,騰訊的開放網路孵化平臺,目前集聚了大約500萬的開發者創業,為協力廠商開發者創造了巨額收益;海爾集團的“海創匯”創業平臺彙聚了1328家風險投資機構、98家孵化器資源及4000多家生態資源,已成功推出雷神筆記本、水盒子等1000多個創新產品及創業項目。

三是新產業加速發展。當前新型電商正在重塑商品物流管道和模式,電子銀行交易額呈幾何級數增長,智慧型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迎來了跨越式發展的新時期。2016年,我國累計生產新能源汽車51.7萬輛,同比增長51.7%。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不但增強了產業發展新動能,也對“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發揮了重要作用。

趨勢四:產業組織形態

網路化、小型化、專業化

一是生產組織的網路化。例如,ARJ21支線飛機全機結構零部件31000多個,中國商用飛機製造公司組建了專案廣域協同平臺,實現了全球10多個國家、104家供應商之間的協同研發和製造,不同企業形成了相互協作、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體。未來,這種利用網路完成生產和研發的協作將是企業一種常態化行為。

二是生產組織的小型化。組織的小型化並不是產值或市場的縮小,而是人員和組織機構的縮小。小型化公司的靈活性和創新較高,其利用網路實現技術升級與市場擴展的能力更強,可以通過使用較少的成本來建立全球的銷售系統,在開放的市場中平等與其他的企業進行競爭。例如,海爾集團借助互聯網加快組織結構調整,將7萬多名員工重新組織為2000多個自主經營體,形成了基於互聯網的“小團隊+大平臺”企業組織架構,讓大量的小團隊直接面對市場、面對使用者,快速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

三是生產組織的專業化。互聯網技術推動下,企業的生產組織將進一步向專業化演進。不同于傳統大規模生產分工模式下,企業圍繞某一產品或領域專門的專業化,在互聯網的幫助下,企業柔性生產、定制化製造能力大幅增強,是一種升級版的生產專業化。同時,除了生產環節的專業化,未來生產組織的專業化還包括專業化的管理和專業化經營。未來產業發展格局日新月異,企業將進一步加大在專業化的管理和經營方面的投入,以適應變化加速的市場與分工環境。

趨勢五:產業分化和空間分異

日趨明顯

其一,原材料行業增長將進入平臺期。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和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十三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對原材料的需求將進入平臺期。這也就意味著,鋼鐵、水泥等原材料工業增速持續放緩,標誌著以往主要依靠投資拉動和規模擴張的發展模式已基本走到盡頭。

以水泥為例,“十二五”期間,我國單位GDP的水泥消費量(消費係數)已經降低了一半以上,水泥需求不斷萎縮,產量增速不斷下降。水泥需求在2015年呈現24年來首次大幅負增長後保持低位徘徊,2016年水泥產量為24.03億噸,同比增長僅2.5%。

鋼鐵行業也存在類似情況,2014年我國粗鋼表觀消費量在經歷了多年上升之後,出現了30年來的首次下跌。粗鋼產量也在同年達到8.2億噸的頂峰後,在2016年下降到8.08億噸,且隨著“去產能”任務的深入推進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

其二,裝備製造業將迎來快速發展的新時期。裝備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產業,裝備製造業的發展水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著相關產業部門的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水準。近幾年來,儘管工業經濟整體下行壓力加大,但裝備製造業卻保持了不錯的發展勢頭。自2015年8月份開始,我國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增速由3.7%逐步攀升到2016年6月份的8.6%,成為工業經濟運行中的最大亮點。預計,隨著《中國製造2025》等國家戰略的深入推進,未來一個時期裝備製造業仍將保持快速增長勢頭。

其三,空間分異趨勢將更加明顯。目前,我國正處於“十三五”謀篇佈局的關鍵時期。從各地出臺的戰略規劃看,一些先發地區為突破傳統路徑依賴,塑造增長新動力,紛紛做出前瞻部署,提出了一些新理念、新思路。

例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紛紛提出打造“四新經濟”(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未來產業和高精尖產業,安徽、四川、陝西、貴州等也在加緊培育發展平板顯示、智慧終端機、積體電路、大資料等高成長性產業。

從各地的實際行動看,沿海發達地區深刻感受到了要素成本和資源環境條件的深刻變化,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明顯增強。例如,東莞市推行“機器換人”計畫,以自動化和智慧化裝備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生產水準,推動技術紅利替代人口紅利;杭州市提出“畝產倍增”計畫,倒逼企業和園區節約集約利用土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