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王重陽獨門武學先天功修煉秘笈,需借助先天造化之力才可練成!

先天功;是道家的絕妙武功, 亦是重陽真人, 當年華山論劍, 技壓群雄的武功, 他所修煉的就是獨門不傳之秘—先天功, 如果說打通任督二脈會讓習武之人經脈通暢武功大漲, 那麼修習武學至高奧秘的先天功似乎需要先天造化之力, 或機緣巧合之下方能學成, 此功先天真氣, 周而復始, 生生不息, 能祛百病、調虛實, 還能治療沉重的內傷。 練成先天功裡的奧秘能使人潛能意識被激發到極限, 武學自會步入深不可測之化境。

在金庸小說最初的創作中, 「先天功」是「南帝」段智興的絕學, 而「中神通」王重陽的絕學卻是「一陽指」。

金庸後來創作《天龍八部》, 將「一陽指」改成「大理段氏」武學。

因此, 金庸在修訂時《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四部小說時, 為了能夠前後呼應, 互相對照, 特意將王重陽與段智興的絕技交換, 曾打敗「西毒」歐陽鋒的王重陽傳之以法, 將「先天功」以「一陽指」使出, 以剋制「蛤蟆功」, 以免造成段智興在第一次「華山論劍」時, 身負能夠克制「西毒」歐陽鋒的武功卻只是與「西毒」戰成平手的古怪結果。

王重陽徒弟「全真七子」跟師弟「老頑童」周伯通均未獲得傳授, 僅與「南帝」段 智興交換過「一陽指」, 用意是要「南帝」擁有剋制「西毒」歐陽鋒之能。

「先天功」配合「一陽指」除了可以完全對付歐陽鋒外, 也可以治療沉重的內傷。

築基要訣

匡常修道長

吾今已八旬有餘, 一生受益於此功, 特結合自身體會, 淺注詳解, 公諸於世, 以為後學者修煉之用及供研究者參考。

煉精化氣的步驟

靜養化氣

習靜是先天功的主要功夫。 心若不靜, 則氣無所歸, 在行功時不免心意昏迷或萬念叢生, 以至神弛散,

功無所行。 要想達到習靜, 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習慣, 在言、聽、視、動等方面都不要著相, 要保持安靜, 在行、住、坐、臥之間也要養其浩然之氣, 這才能不滯其入靜之機。 古人雲:行則措足於坦途, 住則凝神於太虛, 坐則調丹田之息, 臥則守臍下之珠。 生生不已, 浩然長存, 脾氣自然去掉, 性情自然溫和, 心無燥火, 如此則方好行功也。

聚性止念

練功時心一靜, 往往就雜念叢生, 浮游亂想, 心息不能相依。 對此可以用觀光之法, 收其散性, 聚而為光。 做法是一面守靜聚性, 一面觀光止念, 互相利用。 行功後, 初時如白雲片片, 由外飛來, 繼而似浪水波動, 由外聚內。 久則眼前虛白一片, 不見波動, 這時方知性不亂矣。 光者性之表現, 性散光即散,

性聚光則聚, 性定光則定, 性滿光則圓。 所以, 根據光之表現, 即知性之聚散矣。 觀光之具體練法, 初先靜坐片刻, 待身心定了, 方將微意止於目前(位置在眉前大約二十釐米處), 似照似定, 若有若無, 不久就有白雲現於目前, 以意照于白光中, 從微白而至浩白, 從光小而至光大, 從波動而至光定, 從不圓而至光圓。 但光圓必須入大定後才有, 不能用意太急, 更不能追求。

子醜寅三個時辰(夜11點至早5點)練功, 最易見光, 因為此時是生陽之時。 初學練功者, 尤要重視這個時機。

凝神氣穴, 心息相依

在聚性止念基礎上, 當眼前呈現一片浩白不動時, 即將微意移于丹田(臍下一寸三分), 心守太虛, 意照氣穴, 不即不離, 勿忘勿助, 寂而照, 照而寂, 久則寐寐惺惺, 永無昏沉, 睡魔自遣, 真心獨立, 空空蕩蕩, 但覺微息相隨其間, 吸氣下不過氣穴, 呼氣上不過心, 綿綿若存。 在心息相依之時, 即把知覺泯去, 心在氣中而不知, 氣包心外而不曉, 氤氤氳氳打成一片, 此煉心合氣之功也。

煉液化精

老人練此功最好。 口內津液是養生之寶, 人能煉之去病延年。津是腎水所生,液乃心血所化,此二物能助消化、補元精。《黃庭經》雲:“口為玉池太和宮,漱咽靈芝災不生。”在行、住、坐、臥之時,舌抵上顎,自然生出津液,待口滿時,引頸而吞之,自然響聲汩汩,直達丹田。少時,心意入定,不知身在何處。待物極必反,靜極生動,外陽舉而元精生矣。

生精子時

天地子時一陽生,人身氣質合乎天地,故子時元陽亦生。但人為情欲所牽,亂其自然,不能合乎天地,故陽生多在寅時,故為“活子時”。內陽生,外物即舉,但須知水源清濁,方化施功煉化。無念無欲,由靜而生者,謂之水源清。從情欲而生者,謂之水源濁。

采精火候

采精者,是將所生之元精采而歸爐(爐即指丹田氣穴)。但采時須知其火候,方能煉精化氣,否則采而複生,難免漏精之患。火候者,生精時謂之生精火候。當采精時,謂之采精之候,步步皆有火候。采精者,是采靜而後生之元精也。元精內生,外物立舉,這時要身心勿動,速凝神太虛,意照丹田(微意照在丹田)。待所生之元精欲返回之時,速一吸氣,下達會陰穴,一呼用意提引入丹田。如此數遍或十幾遍,內精歸爐,外物自然縮盡,此謂之采藥歸爐。

若由濁源生精陽舉時(白天有欲念者也謂之濁源),用采藥歸爐法,少時又生。凡采而不動者,即為濁源。即用吸、抵、撮、閉口訣,一吸由後三關直升乾頂,一呼由乾頂而降于丹田,如此數遍,再溫養之,至外物縮盡為止。

煉精化氣

接上述,精既歸爐之後,須以火煉之,複化為元氣,則無漏精之患。方法是先武后文。有意於呼吸,行三十六息,息息歸根,不離丹田氣穴,謂之武火。再以神寂照之(忘息的意思),行二十四息(數息而不著意)即謂之文火。如此夜夜行功,火候無差,不幾日,丹田溫暖,精生更旺,感覺丹田常有一種太和之氣,氤氳不散,如此日久,自有開關之候矣。以上謂之調藥。

天地人為三才,三才皆有三寶。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神、氣、精。人的三寶若少一寶即死亡,人的三寶又分先天後天。先天三寶為元神、元氣、元精。後天三寶為識神(思慮神)、呼吸氣、交感精。先天後天相互配合,不易分析,不到最深功夫,是分不開的。後天思慮之神和先天不神之神(即不用意念而自然的知覺,也叫真覺)雖是能分,但也有連帶關係。先天元精(即先天而生的和不知不識、靜到極處而發生的真一之精)和後天性欲之精,也是不易辨明。後天呼吸之氣和先天真一之氣易辨而難分清濁。但只要靜心修煉和體察,也終能分明,有道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氣足開關,八脈俱通

開關者是通過以上煉精化氣,丹田氣足,日久在靜定之時,忽覺丹田發熱,氣生氣穴。這時千萬勿動勿驚,心歸杳冥,任其自然自生,不即不離,勿忘勿助,決不能昏迷,以防氣散。待到熱極欲動之時,我以真意領之,入尾閭之穴。原則是氣不動我不動,氣將動我先動。氣足者自然一撞直上乾頂,須臾化為甘露,深入任脈,香甜滿口,腦髓清定,響聲隆隆,直達丹田,非同前咽津之響聲也。從此,八脈俱通矣。氣不足及體弱者,氣力稍差,不能一撞直上乾頂,須以神守之。待氣欲動時,以意引之,過尾閭至夾脊。如無力上沖,須任其休息,以神守之。待將動時,以意領之,一撞而上過夾脊,直至玉枕。再無力上行時,仍須任其休息,以神守之。待將動時,以意領之,一撞而過玉枕,在入泥丸,少時片刻,化為甘露,降至丹田矣。

周天運法,還精補腦

周天者,是每次氣生,引氣入任督行一周而歸丹田,故謂之周天。此後靜極氣又生矣,外物立舉。這時須不驚不動,待氣足欲回時,以神領之,一吸而神氣直上乾頂,一呼而神氣下降丹田,為之一周。以神守之,寂而照,照而寂,在杳冥之間把知覺泯去而入定矣。此後複生如此,謂之還精補腦。

氣就神交,任督自轉

以上周天運法,行之既久而定靜之時,忽覺丹田溫暖,元氣生矣。所生之元氣自不外馳,而上入中宮,與神相交,氤氳配合,如如不動,恍惚之間,已入定矣。少時元氣又動,一股熱氣(不行陽關矣)由丹田入尾閭過夾脊,經玉枕直達泥丸,又下降丹田氣穴。此時神隨氣行,不由自主,非人力所能為也。此後複生如此,行之既久,既而歸入大定。在定靜之中,一道白光亮如水銀,由任督二脈旋轉不停,三百余周自然而停。此後複生如此,謂之法輪自轉矣。

陽火止閉,保健延年

接上述法輪自轉後,真氣已不行陽關,外物自不舉也。此時身之宿疾,不治而愈,夏不畏熱,冬不畏寒,神氣充足,精神愉快,如如自悅,但還需要常樂我靜,不使神氣外馳,保持自然,這樣使耳能返聰,目能返明,氣足可以防病,身強自能延年。

以上所說是根據親身體驗,並非虛言,有志於此道者,若能誠心參悟,照訣而行,便可成功。現提出幾點意見:

1.本文所述是先天氣功築基部分,作為一般人修煉強身延年之用,對周天長生上乘功夫,以待後續。

2.練功姿勢,取便坐、盤坐、平坐均可。

3.練功時間,可取四正時(即子、午、卯、酉四個時辰),如做不到,亦可因人因時而定。但欲把功夫練上去,需每到自覺腹內氣動時(如汽車開動之狀),立即行功靜坐。待氣不動之後,方可收功下座。如若時練時停,就會前功盡棄。

4.注意事項

(1)先天氣功是性命雙修之功法,心須把修德、養性擺在要位。道德品質好,多做與為善人的好事,去掉私心雜念,不生氣,不動怒,才能養吾太和之氣,把氣功真正練好。過夫道家磨性,這方面必須下最大決心,天長日久的磨練才行。

(2)注意飲食多素,起居有常。中老年人多吃素,早睡早起,極有好處。

(3)注意房事,節制性生活。道家在這方面有嚴格戒規,不磨去情欲是練不成是上乘功夫的。至於現在一般人陳功。起碼要做到節欲。

(4)動靜適宜。我一生不僅召習靜修道練氣功,還堅持習武不懈。深感欲健身長壽,應當動靜結合,這也是古人的經驗。但要注意照科學辦事,不能退勞,否則適得其反。

(5)持之以恆。為此還要和日常生活結合起來。有人說:行住坐臥,不離這個。就是叫我們隨時隨地都要結合練養之法。

(6)對元氣不守爐的處理辦法:虛恭多而無味者,則系元氣下泄,需用吸、抵、撮、閉之法運化之。外腎囊濕而下垂者,為元氣下泄,亦用此法。

《百字碑》是我教呂祖所著,原載《呂祖全書》第三卷。呂祖名岩,字洞賓。唐代河中府永樂縣人氏。《百字碑》全文二十句,共一百字,論述了道家氣功修煉過程、方法和景象。全文比喻較多,今人對它的解釋不一。現據我自身體會淺注如下,與同道者探究。

1.養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

這兩句概述了道家練功方法最基本的要求,即忘言忘守,就是在練功時做到不守而守,只有用不守而守的方法練功,才能達到氣不聚而聚的要求。

在練功中要達到忘言守,往往並不容易做到。要降服練功中的心猿意馬狀態,但不能用強制的手段,而是要練心,但是要用無為自然的方法去練它,這樣練起來自然而然了,一自然就能達到養氣的目的。

2.動靜知宗祖,無事更尋誰。

“動”即氣之動,“靜”即心神之靜。“事”即氣也。當練功時意念連到無為的狀態,即入靜時,氣就產生,靜極必生動,所以靜為動之宗祖。相反動極複靜,動又為靜之宗祖。故動與靜是練功中的自然之道;而且它們互為宗祖。如果沒有氣機發生又何談動和靜乎。

3.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

靜極生動。動極生靜謂之常道,又謂真常。“應物”即采氣也。靜到極處,必然產生氣,有了氣就要采練辣。在產氣和采練時,心神不能昏迷,昏迷氣就散了。

4.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

性即先天元神。練功入靜時,心不昏迷,神就不散亂。性不散亂,產生的氣自然而然回到丹田。

5.氣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

“壺”即坤爐丹田是也。氣回到丹田就要操煉成丹。操煉方法是在丹田內匹配陰陽,其法如同將坎中之陽填補離中之虛(陰也),會達到乾坤的要求。

6.陰陽生反復,普化-聲雷。

在丹田中不斷進行陰陽匹配,丹田氣越來越足,氣足欲動時,用真意領之,過尾閭、夾脊、玉枕背後三關,直撞乾頂(泥丸),氣化為甘露下降,過十二重樓時雷聲隆隆。

7.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

“白雲”即氣也。“須彌”借用須彌上之名比喻人體最高點即頭也。氣足後沿督脈上沖乾頂,氣化甘露從頭向下降,複回丹田。

8.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甘露從頭而降,如飲使人長生不老的美酒,其景極其舒服,這種自飲即可長生有其樂無窮的美酒的快活情景,如果沒有練到這一步功的人怎能知曉。

9.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

練到以上功時,有時靜到極處,從腦中可以發出一種極其美妙難言的琴聲,此後靈機逐步自開。

10.都來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做到這二十句,可以達到一定的功夫,繼續修煉就可以達到上乘功夫,即按道教所說的,修成道果登天成仙(延年益壽之意)的目的。

全國道教協會理事、青島市嶗山太清宮一炁道人匡常修根據代代相傳,結合自身體驗寫成的這一套道教功,言簡意賅。功法中有許多不傳之秘。

匡常修道長現已有八十餘高齡,他八歲開始學習武術,造詣很深,其內功之精純,實受益於先天功。

人能煉之去病延年。津是腎水所生,液乃心血所化,此二物能助消化、補元精。《黃庭經》雲:“口為玉池太和宮,漱咽靈芝災不生。”在行、住、坐、臥之時,舌抵上顎,自然生出津液,待口滿時,引頸而吞之,自然響聲汩汩,直達丹田。少時,心意入定,不知身在何處。待物極必反,靜極生動,外陽舉而元精生矣。

生精子時

天地子時一陽生,人身氣質合乎天地,故子時元陽亦生。但人為情欲所牽,亂其自然,不能合乎天地,故陽生多在寅時,故為“活子時”。內陽生,外物即舉,但須知水源清濁,方化施功煉化。無念無欲,由靜而生者,謂之水源清。從情欲而生者,謂之水源濁。

采精火候

采精者,是將所生之元精采而歸爐(爐即指丹田氣穴)。但采時須知其火候,方能煉精化氣,否則采而複生,難免漏精之患。火候者,生精時謂之生精火候。當采精時,謂之采精之候,步步皆有火候。采精者,是采靜而後生之元精也。元精內生,外物立舉,這時要身心勿動,速凝神太虛,意照丹田(微意照在丹田)。待所生之元精欲返回之時,速一吸氣,下達會陰穴,一呼用意提引入丹田。如此數遍或十幾遍,內精歸爐,外物自然縮盡,此謂之采藥歸爐。

若由濁源生精陽舉時(白天有欲念者也謂之濁源),用采藥歸爐法,少時又生。凡采而不動者,即為濁源。即用吸、抵、撮、閉口訣,一吸由後三關直升乾頂,一呼由乾頂而降于丹田,如此數遍,再溫養之,至外物縮盡為止。

煉精化氣

接上述,精既歸爐之後,須以火煉之,複化為元氣,則無漏精之患。方法是先武后文。有意於呼吸,行三十六息,息息歸根,不離丹田氣穴,謂之武火。再以神寂照之(忘息的意思),行二十四息(數息而不著意)即謂之文火。如此夜夜行功,火候無差,不幾日,丹田溫暖,精生更旺,感覺丹田常有一種太和之氣,氤氳不散,如此日久,自有開關之候矣。以上謂之調藥。

天地人為三才,三才皆有三寶。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神、氣、精。人的三寶若少一寶即死亡,人的三寶又分先天後天。先天三寶為元神、元氣、元精。後天三寶為識神(思慮神)、呼吸氣、交感精。先天後天相互配合,不易分析,不到最深功夫,是分不開的。後天思慮之神和先天不神之神(即不用意念而自然的知覺,也叫真覺)雖是能分,但也有連帶關係。先天元精(即先天而生的和不知不識、靜到極處而發生的真一之精)和後天性欲之精,也是不易辨明。後天呼吸之氣和先天真一之氣易辨而難分清濁。但只要靜心修煉和體察,也終能分明,有道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氣足開關,八脈俱通

開關者是通過以上煉精化氣,丹田氣足,日久在靜定之時,忽覺丹田發熱,氣生氣穴。這時千萬勿動勿驚,心歸杳冥,任其自然自生,不即不離,勿忘勿助,決不能昏迷,以防氣散。待到熱極欲動之時,我以真意領之,入尾閭之穴。原則是氣不動我不動,氣將動我先動。氣足者自然一撞直上乾頂,須臾化為甘露,深入任脈,香甜滿口,腦髓清定,響聲隆隆,直達丹田,非同前咽津之響聲也。從此,八脈俱通矣。氣不足及體弱者,氣力稍差,不能一撞直上乾頂,須以神守之。待氣欲動時,以意引之,過尾閭至夾脊。如無力上沖,須任其休息,以神守之。待將動時,以意領之,一撞而上過夾脊,直至玉枕。再無力上行時,仍須任其休息,以神守之。待將動時,以意領之,一撞而過玉枕,在入泥丸,少時片刻,化為甘露,降至丹田矣。

周天運法,還精補腦

周天者,是每次氣生,引氣入任督行一周而歸丹田,故謂之周天。此後靜極氣又生矣,外物立舉。這時須不驚不動,待氣足欲回時,以神領之,一吸而神氣直上乾頂,一呼而神氣下降丹田,為之一周。以神守之,寂而照,照而寂,在杳冥之間把知覺泯去而入定矣。此後複生如此,謂之還精補腦。

氣就神交,任督自轉

以上周天運法,行之既久而定靜之時,忽覺丹田溫暖,元氣生矣。所生之元氣自不外馳,而上入中宮,與神相交,氤氳配合,如如不動,恍惚之間,已入定矣。少時元氣又動,一股熱氣(不行陽關矣)由丹田入尾閭過夾脊,經玉枕直達泥丸,又下降丹田氣穴。此時神隨氣行,不由自主,非人力所能為也。此後複生如此,行之既久,既而歸入大定。在定靜之中,一道白光亮如水銀,由任督二脈旋轉不停,三百余周自然而停。此後複生如此,謂之法輪自轉矣。

陽火止閉,保健延年

接上述法輪自轉後,真氣已不行陽關,外物自不舉也。此時身之宿疾,不治而愈,夏不畏熱,冬不畏寒,神氣充足,精神愉快,如如自悅,但還需要常樂我靜,不使神氣外馳,保持自然,這樣使耳能返聰,目能返明,氣足可以防病,身強自能延年。

以上所說是根據親身體驗,並非虛言,有志於此道者,若能誠心參悟,照訣而行,便可成功。現提出幾點意見:

1.本文所述是先天氣功築基部分,作為一般人修煉強身延年之用,對周天長生上乘功夫,以待後續。

2.練功姿勢,取便坐、盤坐、平坐均可。

3.練功時間,可取四正時(即子、午、卯、酉四個時辰),如做不到,亦可因人因時而定。但欲把功夫練上去,需每到自覺腹內氣動時(如汽車開動之狀),立即行功靜坐。待氣不動之後,方可收功下座。如若時練時停,就會前功盡棄。

4.注意事項

(1)先天氣功是性命雙修之功法,心須把修德、養性擺在要位。道德品質好,多做與為善人的好事,去掉私心雜念,不生氣,不動怒,才能養吾太和之氣,把氣功真正練好。過夫道家磨性,這方面必須下最大決心,天長日久的磨練才行。

(2)注意飲食多素,起居有常。中老年人多吃素,早睡早起,極有好處。

(3)注意房事,節制性生活。道家在這方面有嚴格戒規,不磨去情欲是練不成是上乘功夫的。至於現在一般人陳功。起碼要做到節欲。

(4)動靜適宜。我一生不僅召習靜修道練氣功,還堅持習武不懈。深感欲健身長壽,應當動靜結合,這也是古人的經驗。但要注意照科學辦事,不能退勞,否則適得其反。

(5)持之以恆。為此還要和日常生活結合起來。有人說:行住坐臥,不離這個。就是叫我們隨時隨地都要結合練養之法。

(6)對元氣不守爐的處理辦法:虛恭多而無味者,則系元氣下泄,需用吸、抵、撮、閉之法運化之。外腎囊濕而下垂者,為元氣下泄,亦用此法。

《百字碑》是我教呂祖所著,原載《呂祖全書》第三卷。呂祖名岩,字洞賓。唐代河中府永樂縣人氏。《百字碑》全文二十句,共一百字,論述了道家氣功修煉過程、方法和景象。全文比喻較多,今人對它的解釋不一。現據我自身體會淺注如下,與同道者探究。

1.養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

這兩句概述了道家練功方法最基本的要求,即忘言忘守,就是在練功時做到不守而守,只有用不守而守的方法練功,才能達到氣不聚而聚的要求。

在練功中要達到忘言守,往往並不容易做到。要降服練功中的心猿意馬狀態,但不能用強制的手段,而是要練心,但是要用無為自然的方法去練它,這樣練起來自然而然了,一自然就能達到養氣的目的。

2.動靜知宗祖,無事更尋誰。

“動”即氣之動,“靜”即心神之靜。“事”即氣也。當練功時意念連到無為的狀態,即入靜時,氣就產生,靜極必生動,所以靜為動之宗祖。相反動極複靜,動又為靜之宗祖。故動與靜是練功中的自然之道;而且它們互為宗祖。如果沒有氣機發生又何談動和靜乎。

3.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

靜極生動。動極生靜謂之常道,又謂真常。“應物”即采氣也。靜到極處,必然產生氣,有了氣就要采練辣。在產氣和采練時,心神不能昏迷,昏迷氣就散了。

4.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

性即先天元神。練功入靜時,心不昏迷,神就不散亂。性不散亂,產生的氣自然而然回到丹田。

5.氣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

“壺”即坤爐丹田是也。氣回到丹田就要操煉成丹。操煉方法是在丹田內匹配陰陽,其法如同將坎中之陽填補離中之虛(陰也),會達到乾坤的要求。

6.陰陽生反復,普化-聲雷。

在丹田中不斷進行陰陽匹配,丹田氣越來越足,氣足欲動時,用真意領之,過尾閭、夾脊、玉枕背後三關,直撞乾頂(泥丸),氣化為甘露下降,過十二重樓時雷聲隆隆。

7.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

“白雲”即氣也。“須彌”借用須彌上之名比喻人體最高點即頭也。氣足後沿督脈上沖乾頂,氣化甘露從頭向下降,複回丹田。

8.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甘露從頭而降,如飲使人長生不老的美酒,其景極其舒服,這種自飲即可長生有其樂無窮的美酒的快活情景,如果沒有練到這一步功的人怎能知曉。

9.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

練到以上功時,有時靜到極處,從腦中可以發出一種極其美妙難言的琴聲,此後靈機逐步自開。

10.都來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做到這二十句,可以達到一定的功夫,繼續修煉就可以達到上乘功夫,即按道教所說的,修成道果登天成仙(延年益壽之意)的目的。

全國道教協會理事、青島市嶗山太清宮一炁道人匡常修根據代代相傳,結合自身體驗寫成的這一套道教功,言簡意賅。功法中有許多不傳之秘。

匡常修道長現已有八十餘高齡,他八歲開始學習武術,造詣很深,其內功之精純,實受益於先天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