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寫完《蘭亭序》三年後,王羲之又玩了一次書法高☆禁☆潮!

但凡是個正常的中國人, 不管練不練字, 不管懂不懂書法, 一定聽說過書聖王羲之, 一定都知道王羲之有一篇《蘭亭集序》。

作為“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序是中國書法史的高峰, 也是王羲之個人書法藝術的高潮。

然而假如只有一篇蘭亭序, 絕不足以支撐“書聖”這個光輝的稱號。 之所以能成為書聖, 就因為王羲之在一生中, 不管在朝在野, 無論喜怒哀樂, 只要拿起毛筆, 他就能攀登一座又一座高峰,

製造一次又一次高潮!

蘭亭序, 只是其中一次高潮而已。

那年是永和九年, 僅僅三年後, 永和十二年, 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又迎來了一次高潮。

這就是小楷《黃庭經》。

我們看到的《黃庭經》是拓本, 是在宋代摹刻上石的。

據說, 這小楷從前是黃素絹本, 共100行。 絹本早已不是真跡, 但到了宋代之後也失蹤了。 後人能見到的, 都是拓本。

我們都知道蘭亭序有個群賢畢至、曲水流觴的故事,而《黃庭經》的故事更加有趣,那就是李白詩曾寫過的“黃庭換白鵝”。

故事說山陰某道士想得王羲之墨寶,知其愛鵝,便趕了一群鵝利誘,最終用一群家禽換了這卷《黃庭經》。

故事雖然不怎麼可信,但是它有意思,我們寧願相信。

王羲之的“黃庭換白鵝”,和他兒子王子猷的“雪夜訪戴”一樣,已經成為魏晉風度的標籤。此時選擇相信,比選擇質疑更為合情合理。

世上流傳的《黃庭經》雖然只有一部,但我想,王羲之可能寫過很多遍。

因為《黃庭經》是天師道經典著作,而王羲之是天師道的忠實信徒,閑來抄 經,必抄《黃庭經》。

有人納悶為啥東晉不避諱,王羲之的兒子也叫一堆之。

其實這是天師道的特色,信徒們自己名字最後一個字都叫之,除了他們王家的,還有顧愷之、祖沖之,這都是道家的朋友。

但凡前人經典,後人都會一通臨摹。

在李世民的追捧下,初唐大家們都臨過蘭亭序,而這卷《黃庭經》,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也都臨了個遍。

學習王羲之書法,一般人都重行草而輕楷書,書聖行草固然佳妙,但看看他的小楷,也許能發現佳妙的源由。

當然也有人認為,這字筆法不太像王羲之,曾有真偽之辯。

其實,一個人最精彩的作品,有時恰恰不“像”他自己——《寒食帖》、《蘭亭序》、《祭侄稿》,都屬於此類:它們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我們都知道蘭亭序有個群賢畢至、曲水流觴的故事,而《黃庭經》的故事更加有趣,那就是李白詩曾寫過的“黃庭換白鵝”。

故事說山陰某道士想得王羲之墨寶,知其愛鵝,便趕了一群鵝利誘,最終用一群家禽換了這卷《黃庭經》。

故事雖然不怎麼可信,但是它有意思,我們寧願相信。

王羲之的“黃庭換白鵝”,和他兒子王子猷的“雪夜訪戴”一樣,已經成為魏晉風度的標籤。此時選擇相信,比選擇質疑更為合情合理。

世上流傳的《黃庭經》雖然只有一部,但我想,王羲之可能寫過很多遍。

因為《黃庭經》是天師道經典著作,而王羲之是天師道的忠實信徒,閑來抄 經,必抄《黃庭經》。

有人納悶為啥東晉不避諱,王羲之的兒子也叫一堆之。

其實這是天師道的特色,信徒們自己名字最後一個字都叫之,除了他們王家的,還有顧愷之、祖沖之,這都是道家的朋友。

但凡前人經典,後人都會一通臨摹。

在李世民的追捧下,初唐大家們都臨過蘭亭序,而這卷《黃庭經》,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也都臨了個遍。

學習王羲之書法,一般人都重行草而輕楷書,書聖行草固然佳妙,但看看他的小楷,也許能發現佳妙的源由。

當然也有人認為,這字筆法不太像王羲之,曾有真偽之辯。

其實,一個人最精彩的作品,有時恰恰不“像”他自己——《寒食帖》、《蘭亭序》、《祭侄稿》,都屬於此類:它們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