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水井與滲井

我家五代人在北柳巷十九號居住有百餘年, 這是個三進大院, 院中有一眼水井和三個滲井。

北柳巷這一帶的水井是苦水, 做飯、喝水需要買甜水井的甜水。 遇急事沒甜水, 可到巷口李媽媽家買開水。 但數輩人洗菜、洗衣、洗被、洗頭、洗臉之類, 一直使用這井水。

我們院中的水井, 在三進院的前院左邊。 這口井的井臺是一塊完整的青石井圈, 比前院地面高出一磚有餘, 所以下雨污水也不會流入井裡。 絞水的轆轤木質比較好, 把手經過多年的使用、撫摸, 顏色黑紅, 還泛著光, 就像珠子一樣明光透亮。 安裝轆轤木軸的柱牆,

由厚實的青磚砌成, 靠著院牆。 柱牆有一人多高, 上頭有頂蓋, 即使下雨、下雪, 水也不會落到井裡, 轆轤、井繩也不會淋濕。 夏天, 因為十九號院有棵大槐樹, 鄰居家也有幾棵椿樹、梧桐樹, 人們可以聽到吱吱喳喳的鳥聲、蟬聲、蟲聲……絞水幹活的過程也是愉悅的。 那時家裡沒有電風扇, 天熱人們就坐在井臺上乘涼。 我們也常常在井口前寫作業, 流汗了就自己打上來一桶水洗洗擦擦。 上世紀五十年代, 我們院住了有十戶人家。 不管哪家買了西瓜, 都會用竹籃子吊到井裡, 到晚飯後家人都回來了, 才切這個西瓜, 切開後還會給有小孩的人家送去兩塊。 那個年代各家都人口多、收入少, 一個夏天也就買一兩個西瓜, 所以相互送瓜給孩子們帶來的歡樂,
比吃涼甜可口的西瓜還重要。 到了冬天, 天那麼冷, 房檐上都結冰溜子了, 但井水接地氣, 夏涼冬暖, 直接打上來洗衣、洗床單, 也不是很冰手。 到了1955年前後, 北柳巷通了自來水, 我們就漸漸不使用井水了。 那結實的, 像文物一樣的轆轤, 後來也不知了去向。 現在遺憾沒有留下來當個紀念。

除了水井, 我們院還有三個滲井, 前院、中院、後院各有一眼。 別小看這三口不大的滲井, 由於那個年代沒有下水設施, 滲井就發揮著下水道的作用。 前院和後院兩個滲井因使用人家少, 一直沒出現過什麼問題。 中院的滲井, 從我老奶奶那代起也保護得很好。 中院六戶人家用這一眼滲井, 在滲井口加了個鐵絲網, 避免雜物進入。

每天拿到輪流值日牌的人家在打掃衛生時, 同時清理滲井口雜物。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 滲井滲水不暢, 中院南北廂房地勢比較低, 每次下大雨鄰居們都會很擔心, 怕誰家被淹。 滲井在中院臺階下方, 臺階上方有塊較長的青石條, 清理滲井有些難處。 無可奈何的情況下, 老爸請工地的師傅用洛陽鏟, 在中院滲井周圍打了幾個較深的小孔, 這幾個孔很大程度解決了下水問題, 就是下大雨也沒出現過積水的情況。 後來每家都備了髒水桶, 水滿了就提到大門外北柳巷的下水管道處倒掉, 這口滲井就不再經常使用了。

在過去的年代, 每個院中都會有水井和滲井。 北栁巷六號常曉霞家、十五號余文婷家、十八號魏文婷家……院子寬大,

雖是兩進, 也各有一眼水井和兩個滲井。

另外, 在北柳巷南頭和北頭巷口曾各有一眼滲井, 比地面略低, 滲井口上只是用青磚平地鋪了一下。 巷子路兩邊挖有近十多釐米的淺水溝, 下雨、下雪時水都會順著淺水溝流到南頭和巷口的滲井。 後來有了下水道, 這兩個滲井就被填埋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