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孫立人究竟有沒有活埋1200名日俘,這篇文章應該說清楚了

抗日戰爭中, 馳騁印緬戰場的中國遠征軍多次重創日軍, 成為抗戰歷史中的亮點。 隨著對中國遠征軍和駐印軍的研究, 這支戰鬥力強悍的中國軍隊成了國人喜聞樂見的談資, 在一些文藝作品中, 為了“揚我國威”或為了加強“戲劇衝突”有很多添油加醋, 各種謠言在社會上, 尤其是網路上廣為流傳——“孫立人活埋日軍俘虜”就是流傳最廣的之一。

孫立人

“殺俘”三個版本的來龍去脈

關於“孫立人下令活埋日俘”在網路上流傳的三個版本, 最早見於《孫立人活埋過日軍俘虜嗎》一文, 該文對流傳的“三個版本”進行了歸納。

版本一:一篇題為《1990年11月19日抗日名將孫立人將軍在臺灣去世》的文章中稱:“第二次緬甸戰役開始, 孫立人指揮新三十八師如下山猛虎般撲向胡康河谷。 10月10日佔領新平洋, 12月29日攻佔於邦。 當日軍俘虜被帶到孫立人的面前時, 孫立人厭惡地皺皺眉頭,

不加思索地命令參謀:‘這些狗雜種!你去審一下, 凡是到過中國的, 一律就地槍斃, 今後都這樣辦。 ’命令被迅速執行。 日軍第十八師團曾在中國戰場上犯下累累罪行, 這些俘虜手上沾滿中國人的鮮血, 當然在劫難逃。 ”

需要指出的是, 此版本僅僅稱:孫立人命令參謀“你去審一下, 凡是到過中國的, 一律就地槍斃, 今後都這樣辦”, 並沒有涉及“活埋”問題。 須知, “槍斃”和“活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是兩種不同性質的行為。 至於究竟“槍斃”了多少日俘, 版本一並沒有給出具體的數字。

版本二:孫立人下令處決日俘始於1942年仁安羌一戰——“戰鬥結束後孫立人下令審問33師團戰俘, 凡曾入華作戰的一律就地處決。 這幾乎成了後來孫立人部不成文的規定。

”顯然, 版本二把“孫立人下令殺日俘”的時間, 從版本一的1943年12月, 提前到了版本二的1942年4月。 這多少是受王楚英的《中國遠征軍印緬抗戰概述》一文影響的。

版本三:《二戰中與張自忠齊名的中國將領孫立人》一文稱:“1942年10月24日, 新編第38師112團開始攻擊前進, 29日即佔領新平洋。 當被俘的日軍帶到師長孫立人將軍的面前時, 孫立人厭惡地皺皺眉頭, 不假思索地命令參謀:‘這些狗雜種!你去審一下, 凡是到過中國的, 一律就地正法。 今後都這樣辦。 ’命令被迅速執行。 日軍第18師團曾在中國戰場上犯下累累罪行, 這些俘虜手上沾滿中國人的鮮血, 當然在劫難逃。 結果, 緬甸會戰中投降的1200名倭寇士兵以及倭寇軍官, 統統被孫將軍以活埋的方式殺掉。

唯一生還的倭寇是一個叫山田進一的下士。 因為經過審訊孫將軍得知他是臺灣人。 ”

這是“活埋說”之源頭。 值得注意的是, 此原文寫的是“活埋”“投降”的日軍官兵, 即“殺降”。 “殺降”的性質比“殺俘”更加嚴重, 嚴重違背人類道義、違反國際法。 版本三是版本一的升級——從“槍斃日俘”,

升級為“活埋投降的倭寇官兵”;從沒有具體的“殺俘”人數, 升級到具體“活埋”了“1200”名“投降的倭寇官兵”。

“1200”這一數據, 來源於王楚英說。 查中日雙方的相關戰史官書, 均找不到孫師“活埋1200日俘”的記錄。 唯有王楚英等“親歷者”的憶述涉及“1200”這個資料。 王楚英在《中國遠征軍印緬抗戰概述》中稱:仁安羌一戰“殲敵三千餘人, 敵棄屍一千二百多具向馬圭逃竄⋯⋯”。 筆者在《仁安羌解圍戰考》一書中, 曾用充分的理據證明王楚英的這一說法嚴重失實。

王楚英是著名的“抗日老兵”, 其身份特殊、多變, 舉凡重要的歷史場合, 他都“在場見證”——打仗時, 他一會兒在印緬前線, 一會兒又在滇西戰場。 勝利時, 他便立即出現在南京中央軍校大禮堂受降;幾乎所有重要的軍事將領, 他都曾經與之比肩同行——既是“駐滇參謀團上尉參謀,被派駐英軍”,又是中國遠征軍第一路“駐史迪威處聯絡參謀”,還與溫蓋特將軍一同遭遇“空難”——雖然溫蓋特死了,但“同機”的王楚英卻還活著。此外,舉凡沒有親歷的抗戰史,王楚英均敢以親歷者的身份大侃特侃。據其本人統計,僅在2005年,前來採訪他的媒體就有180多家,在一些國家級電視臺製作的權威歷史紀錄片上,王楚英更作為重要的口述者和歷史見證人,頻頻亮相。一時間,王楚英所言,幾成“權威發佈”。因此,王楚英的“敵棄屍一千二百多具”說,成為“活埋1200倭寇官兵”資料的“來源”就不足為奇。

從“掩埋”到“活埋”

或許,這些說法的作者思路也許是這樣的:既然“敵棄屍一千二百多具”,那麼,孫師打掃戰場時將其“掩埋”便“順理成章”。既然孫師“掩埋”了“1200”多具日軍屍體,則完全可以把“掩埋”轉換為“活埋”——這樣將更“搶眼球”。但“活埋”者,必須不是“屍體”,而是活人。於是,《二戰中與張自忠齊名的中國將領孫立人》一文的作者就為“活埋”說捏造出一個“緬甸會戰中投降的1200名倭寇士兵以及倭寇軍官”的前提條件,將王楚英的“敵棄屍一千二百多具”,“昇華”為“緬甸會戰中投降的1200名倭寇士兵以及倭寇軍官,統統被孫將軍以活埋的方式殺掉”的謠言。此後,“孫立人下令活埋1200日俘”說便不脛而走,各類網文跟風迭傳,變本加厲,把“活埋日俘”的數字,翻倍增加為3000。有道是“眾口鑠金”,“孫立人下令活埋三千日俘”的謠言,遂成“事實”。

為求逼真生動,《二戰中與張自忠齊名的中國將領孫立人》一文還加插了一個“臺灣人”的細節,稱:“唯一生還的倭寇是一個叫山田進一的下士。因為經過審訊孫將軍得知他是臺灣人。”

日俘中有臺灣人之說,源於二次緬戰的親歷者、新38師上校參謀殷叔明和孫立人將軍到臺灣後的秘書沈克勤的著述。據沈克勤記載,1944年3月5日,中國駐印軍攻克孟關時,活捉了一個日本兵,名叫“今田寬敏”,此人並非臺灣人。但參與審問日俘的鐘正平卻是臺灣人。鐘正平原是日軍的一個通信兵。在一次執行監聽新1軍電話的任務時,主動跑到新38師的陣地來投降。孫師經過考驗,證明其真心反正,遂派其參與審問日俘的工作。《二戰中與張自忠齊名的中國將領孫立人》作者是把各種書籍的記載攪和在一起,任意剪裁拼接,把“今田寬敏”,改為“山田進一”,再把鐘正平“臺灣人”的“張冠”,“李戴”在“山田進一”頭上,以使其“孫立人下令活埋1200日俘”說“活靈活現”。

事實上,從1942年2月至1945年5月,在中國遠征軍第一路、中國駐印軍負責的緬甸戰區中,是極少能夠俘虜到日軍官兵的。偶然擒獲一兩個,都當作重要的情報來源使用。只有在1944年8月4日中美聯軍攻取密支那之後,才在戰場上找到了187名完全喪失作戰能力、喪失逃跑能力的重傷病員作“日俘”。另據中國駐印軍新1軍政治部主任孫克剛的《緬甸蕩寇志》第207頁上記載,中國駐印軍新1軍擊斃日軍33082人;傷敵75499人;俘敵323人。再查中日雙方的戰史官書,均無“1200日軍官兵集體投降”的任何記錄。可見,關於“緬甸會戰中投降的1200名倭寇士兵以及倭寇軍官,統統被孫將軍以活埋的方式殺掉”說,完全是憑空捏造。

他都曾經與之比肩同行——既是“駐滇參謀團上尉參謀,被派駐英軍”,又是中國遠征軍第一路“駐史迪威處聯絡參謀”,還與溫蓋特將軍一同遭遇“空難”——雖然溫蓋特死了,但“同機”的王楚英卻還活著。此外,舉凡沒有親歷的抗戰史,王楚英均敢以親歷者的身份大侃特侃。據其本人統計,僅在2005年,前來採訪他的媒體就有180多家,在一些國家級電視臺製作的權威歷史紀錄片上,王楚英更作為重要的口述者和歷史見證人,頻頻亮相。一時間,王楚英所言,幾成“權威發佈”。因此,王楚英的“敵棄屍一千二百多具”說,成為“活埋1200倭寇官兵”資料的“來源”就不足為奇。

從“掩埋”到“活埋”

或許,這些說法的作者思路也許是這樣的:既然“敵棄屍一千二百多具”,那麼,孫師打掃戰場時將其“掩埋”便“順理成章”。既然孫師“掩埋”了“1200”多具日軍屍體,則完全可以把“掩埋”轉換為“活埋”——這樣將更“搶眼球”。但“活埋”者,必須不是“屍體”,而是活人。於是,《二戰中與張自忠齊名的中國將領孫立人》一文的作者就為“活埋”說捏造出一個“緬甸會戰中投降的1200名倭寇士兵以及倭寇軍官”的前提條件,將王楚英的“敵棄屍一千二百多具”,“昇華”為“緬甸會戰中投降的1200名倭寇士兵以及倭寇軍官,統統被孫將軍以活埋的方式殺掉”的謠言。此後,“孫立人下令活埋1200日俘”說便不脛而走,各類網文跟風迭傳,變本加厲,把“活埋日俘”的數字,翻倍增加為3000。有道是“眾口鑠金”,“孫立人下令活埋三千日俘”的謠言,遂成“事實”。

為求逼真生動,《二戰中與張自忠齊名的中國將領孫立人》一文還加插了一個“臺灣人”的細節,稱:“唯一生還的倭寇是一個叫山田進一的下士。因為經過審訊孫將軍得知他是臺灣人。”

日俘中有臺灣人之說,源於二次緬戰的親歷者、新38師上校參謀殷叔明和孫立人將軍到臺灣後的秘書沈克勤的著述。據沈克勤記載,1944年3月5日,中國駐印軍攻克孟關時,活捉了一個日本兵,名叫“今田寬敏”,此人並非臺灣人。但參與審問日俘的鐘正平卻是臺灣人。鐘正平原是日軍的一個通信兵。在一次執行監聽新1軍電話的任務時,主動跑到新38師的陣地來投降。孫師經過考驗,證明其真心反正,遂派其參與審問日俘的工作。《二戰中與張自忠齊名的中國將領孫立人》作者是把各種書籍的記載攪和在一起,任意剪裁拼接,把“今田寬敏”,改為“山田進一”,再把鐘正平“臺灣人”的“張冠”,“李戴”在“山田進一”頭上,以使其“孫立人下令活埋1200日俘”說“活靈活現”。

事實上,從1942年2月至1945年5月,在中國遠征軍第一路、中國駐印軍負責的緬甸戰區中,是極少能夠俘虜到日軍官兵的。偶然擒獲一兩個,都當作重要的情報來源使用。只有在1944年8月4日中美聯軍攻取密支那之後,才在戰場上找到了187名完全喪失作戰能力、喪失逃跑能力的重傷病員作“日俘”。另據中國駐印軍新1軍政治部主任孫克剛的《緬甸蕩寇志》第207頁上記載,中國駐印軍新1軍擊斃日軍33082人;傷敵75499人;俘敵323人。再查中日雙方的戰史官書,均無“1200日軍官兵集體投降”的任何記錄。可見,關於“緬甸會戰中投降的1200名倭寇士兵以及倭寇軍官,統統被孫將軍以活埋的方式殺掉”說,完全是憑空捏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