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TVB神劇《有樓萬事足》火了!它讓人想起8年前的《蝸居》

2017-03-20 楊的紅茶 桃紅梨白

文丨楊的紅茶 圖丨來源於網路

香港這段時間爆火了一檔實況節目。

節目延續了TVB真人秀一貫特色:話題十足、言辭勁爆。

話題, 是香港人永遠最關心的事情:買樓。 爆點, 是節目中會有人說出:“有樓, 才有高潮”。

就連名字都有點三觀不正:《有樓萬事足》。

交代一下背景:今年1月, 寸土寸金的香港連續7年蟬聯全球房價最難負擔的城市。

房價高, 人均居住面積卻出奇的低。

港人的平均居住面積每人只有150呎(約合14平方米), 部分低收入人士所住的㓥房(類似于群租房)人均面積更是只有50平方英尺(約合4.46平方米)。

那豬呢?

香港的豬平均都有50-80平方英尺(約合4.46-7.43平方米)空間。

難怪節目裡喊出:人不如豬。

在高房價的環境下, TVB推出這檔節目, 五集只講一件事:香港的年輕人是如何買房的。

片子開篇一句話定了基調:

癲!樓價有多癲, 人性就有多瘋狂。

上圖畫面的左上角有著“家長指引”, 表示該節目不適合孩子看。 別說孩子, 成年人有時候都受不了。

第一集, 節目就放出了大殺器:港女Seasun 。 (就是她說出“有了房子才有高潮”)

22歲, 這姑娘95年才出生。 她的婚姻和房子聯繫在了一起:要娶我請拿出誠意, 至於什麼誠意, 我想不到比買樓更好的方式。

“有樓我才嫁, 200平是最基本!”

這位在珠寶公司上班的90後不僅將愛情、婚姻的標準量化為房子,甚至有一套神奇的生物進化理論:“有房子才有高潮,有高潮才容易受孕,女士在一個安穩舒適的環境中繁衍後代,這是理所當然的”

“就像人類的祖先猴子,公猴負責搶地盤,母猴來挑選條件好的公猴繁衍下一代。條件好的公猴當然要有一個洞穴”……在她看來,洞穴還不能太小,至少要2000呎(約合186平方米)。

只有最強的競爭者才有交配權,才有資格將自己的基因傳續下去,這是赤裸裸的社會達爾文主義。

節目中,一位年輕單身男士赤裸裸地反擊Seasun:大姐,這什麼年代?還要男人包養女人?你要找一個有能力的人跟你交配,但有能力的男人雖有房子,卻不止一個女人,還有很多妾侍之類的。

你能否接受?

拜樓姐沒在怕的:不介意啊,好東西當然大家搶。既然香港是一夫一妻制,我是法定正房,有法律保障就好啦。

有人仗著年輕貌美,企圖靠男人靠婚姻實現夢想,也有人則是“靠自己”。

比如,105%姐和50元哥。

在他們的人生中,樓是一定要買的,而為了買樓,他們可以省出一個未來!

105%姐的省錢哲學直接的可怕。

在家裡吃住不交家用、上班跟同事吃飯及瑣碎開銷刷八達通(八達通也是家人支持)、下班以後基本花男友的、炒股可以補上另外5%……

最後,她成功地3年存了40萬交首期,當了業主。

50元哥呢?

在香港,一杯星巴克的咖啡會花掉50塊錢,這就是“50元哥”一天的開銷。

交通基本靠走、朋友基本不見、手機還停留在2G、運動只選爬山和跑步。(順便去公共浴室洗澡)

八年,他存了300萬,足足交了5成首期,買房成功。

雖然奇葩,但是人家是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靠自己努力擁有了房子。

有了樓,他們真的快樂嗎?

“105%姐”的媽媽很無奈地表示:女兒上班了也不給家用,真的很自私。

“50元哥”買了樓後,40歲的他終於想到要找個女朋友了,但要求是:要愛走路但不能愛旅行、要節儉不要shopping、還要存優惠券。

為了省錢犧牲了所有的社交和生活品質。

節目中真正能引起情感共鳴,戳到心裡的,是一些很普通的年輕人。

21歲的VIvienna,她相信:以前是知識改變命運,現在是買樓改變命運。

為了實現26歲之前買樓,還沒畢業的她每月做十幾份兼職。

32歲的謝雅是個不拜金的好姑娘,她帶樓招親,希望找個專一哪怕沒樓的男士攜手共同努力。

可她32歲買樓的背後,是自己剪頭髮、買菜必砍價,以及“餓字訣”:經常一碗湯撐一天的!

裸婚的小夫妻,因為沒樓,婚後只能同城分居,一周短聚一次,還要擠在女孩父母家4人同住20多平米的公屋。

男孩說:我們什麼都沒有,但我們決定走到終點。

新婚住10幾平米工廈的小情侶,洗澡燒飯都要爭分奪秒搶時機,女孩說:我的幸福指數有8 。

可還是覺得哪裡不太對。

21歲的女孩一臉陽光地說出“有樓房在手,別人當你是神”,剛畢業的男孩子,一臉憧憬地“羡慕那些老爸可以給他一套樓的人”。

他們的價值觀錯在了哪裡?

結婚還分居的小夫妻每晚趕在末班車前分開,他們笑著說就像拍拖一樣,中間的思念可能更珍貴。

那對擠在10平米狹窄空間裡的小情侶說: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苦況,與其抱怨,還不如多做幾份工勤奮一些。

樂觀、懂事的正能量,為什麼聽起來卻滿是心酸和心疼。

《有樓萬事足》,名字有著香港節目那種套路化的誇張,為了效果,幾位主角也都有相對極端甚至極品的嫌疑, 但節目中放出了一份調查:七成香港人認為買樓是結婚的必要條件,而五成單身女性覺得買樓比結婚更重要。

聯想到劇中為樓獻身的靚女、在出租房靠“打暗號”聯繫的情侶、買了樓才徵婚的女青年,住在集裝箱的教師,不禁要問:房子,有沒有傷害到愛情?

這時,不難聯想到2009年的《蝸居》。

電視劇裡面的幾乎所有主角兒都和房子拴在了一起。因為高房價,暫住弄堂,女兒被迫送回鄉下給爺爺奶奶撫養,姐姐郭海萍決定咬牙買房。

海萍:現在的房價是沒有最高,只有更高,不斷的更高,越來越高。股票還有漲漲跌跌的,樓市怎麼就一直漲呢……說樓市才剛剛進入春天,都漲成這樣了,這不要漲成夏天了,我們是不是都不要活了?我真不好罵娘!

蘇淳:為什麼我們的人生和夢想都要拴在一個房子上呢?我們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期盼都僅僅是一處房子,這樣的人生是不是太悲哀了?

電視劇在當時拋出了一個問題:A.一個事業成功、可以幫你解決所有人生難題的已婚老男人。B.一個深愛自己但暫時一無所有的男生。

你應該怎麼選擇?

妹妹海藻選擇了A。

和小職員戀愛,攢錢買房壓力大,因為一些原因,成了宋思明的小三。

宋思明:我希望能在物質上幫助你,並且最終讓你獲得精神上的快樂。 通往精神的路很多,物質是其中的一部分。

海萍:甜言蜜語有什麼用呢?你要真有本事,一個男的愛一個女的,什麼都先別說,先送上一遝鈔票,讓這女的有安全感,然後送上一套房子,至少在你上了這個女的以後,雖然她的心失落了,可是身體有著落。這才叫男人,這才是男人辦的事。要不然你結婚幹嘛?還吃不飽,那娶媳婦幹嗎呀?那媳婦跟你一塊兒受累?受苦受累就叫愛情了?那這種愛情我寧願不要。

雖然貪官與小三最終雙雙撲街,一直努力奮鬥的姐姐則最終取得了成功,但還是能一眼看出劇中傳遞的三觀是“危險的,不正確的”。

更可怕的,是它的現實。可能很多人都會鄙視回答A的女人(比如海藻),當然事實上,做這件事的人遠比想像中的多。

即便8年後的今天再看這一部電視劇,依舊一點也沒過時,臺詞絲毫不違和。

房價真的一直在漲。

搜索框輸入“房價”,最近的新聞,每條都觸目驚心。

很多想買房的朋友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

10年前我們沒買房,手上的錢夠首付但也僅僅夠首付,掙扎了還是沒買,覺得貴;5年前我們沒買房,雖然首付不夠,但借一借、跳起來還勉強夠得著,糾結了還是沒買,覺得更貴了;現在,我們想買房,雖然錢不夠,借也不夠,跳啊跑啊反正怎麼都不夠,但就是想買房怎麼辦!

一步沒趕上,步步趕不上。

節目中,香港人提到“上車”——房子就像一趟財富增值列車,上了車的人或坐或站或一等或二等也許財富並不完全平均,但列車總是在行駛,而沒上車的人就只能停留在原地,或追趕或連追趕都放棄。

《有樓萬事足》裡,一個父親的說法很是普遍的現象:現在的年輕人花銷很大。如果他的薪水不差,穿著也不會太差吧。我們原意是希望他不要把錢花光,讓他還房貸有個責任感,這樣慢慢還下去會越來越好。當主持人問這樣兒子是否應該感謝時,父親笑著說:現在這個社會,幫忙是應該的。

的確,靠年輕人自己奮鬥到底多久可以買到房?

年輕時靠父母買樓,自己當父母後再給孩子留套房。悲哀的是現在整個社會除了繼續房產,還在繼承這種心態。而更悲哀的是,有些年輕人繼承到了心態,卻沒有房子可繼承。

與此相對應的,是為人父母口中的學區房。

等你生了娃的那天,就有人告訴你,要擇校,並非擇學校和老師,而是擇同學和圈子,你的孩子以後跟什麼樣的人一起、玩什麼樣的圈子都在此一舉。又是一樣的理論:一步落下了,步步趕不上。

等到你的孩子畢業,這個迴圈還將繼續:家境好的孩子多數在市中心買了房,於是他們的起點就不同了,房價會讓買房人的財富越來越遠地超過他的同學。

房子成了時代熱詞。

有人買房;有人不買房;

有人為了房子和戶口結婚;

有人為了買學區房離婚。

有人希望子女買房,是為了讓孩子還房貸有個責任感,慢慢還下去會越來越好。

有人覺得現在這個社會,父母幫忙買房是應該的

………..

所以,真的無房無真愛?可能問題不在房子,在心態。

看似女孩們越來越依賴于房子帶來的“安全感”,但其實有時候甚至並非出於對財產的渴望。

《頤和園》裡餘虹說:“一個人可以拮据度日,但兩個人就會心生怨恨。”所以很多女孩寧願單身,也不願意走進瑣碎的婚姻,甚至愛情。

所以,不必過於悲哀房子殺死了愛情,因為愛情總是需要面對各種各樣的現實。

這位在珠寶公司上班的90後不僅將愛情、婚姻的標準量化為房子,甚至有一套神奇的生物進化理論:“有房子才有高潮,有高潮才容易受孕,女士在一個安穩舒適的環境中繁衍後代,這是理所當然的”

“就像人類的祖先猴子,公猴負責搶地盤,母猴來挑選條件好的公猴繁衍下一代。條件好的公猴當然要有一個洞穴”……在她看來,洞穴還不能太小,至少要2000呎(約合186平方米)。

只有最強的競爭者才有交配權,才有資格將自己的基因傳續下去,這是赤裸裸的社會達爾文主義。

節目中,一位年輕單身男士赤裸裸地反擊Seasun:大姐,這什麼年代?還要男人包養女人?你要找一個有能力的人跟你交配,但有能力的男人雖有房子,卻不止一個女人,還有很多妾侍之類的。

你能否接受?

拜樓姐沒在怕的:不介意啊,好東西當然大家搶。既然香港是一夫一妻制,我是法定正房,有法律保障就好啦。

有人仗著年輕貌美,企圖靠男人靠婚姻實現夢想,也有人則是“靠自己”。

比如,105%姐和50元哥。

在他們的人生中,樓是一定要買的,而為了買樓,他們可以省出一個未來!

105%姐的省錢哲學直接的可怕。

在家裡吃住不交家用、上班跟同事吃飯及瑣碎開銷刷八達通(八達通也是家人支持)、下班以後基本花男友的、炒股可以補上另外5%……

最後,她成功地3年存了40萬交首期,當了業主。

50元哥呢?

在香港,一杯星巴克的咖啡會花掉50塊錢,這就是“50元哥”一天的開銷。

交通基本靠走、朋友基本不見、手機還停留在2G、運動只選爬山和跑步。(順便去公共浴室洗澡)

八年,他存了300萬,足足交了5成首期,買房成功。

雖然奇葩,但是人家是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靠自己努力擁有了房子。

有了樓,他們真的快樂嗎?

“105%姐”的媽媽很無奈地表示:女兒上班了也不給家用,真的很自私。

“50元哥”買了樓後,40歲的他終於想到要找個女朋友了,但要求是:要愛走路但不能愛旅行、要節儉不要shopping、還要存優惠券。

為了省錢犧牲了所有的社交和生活品質。

節目中真正能引起情感共鳴,戳到心裡的,是一些很普通的年輕人。

21歲的VIvienna,她相信:以前是知識改變命運,現在是買樓改變命運。

為了實現26歲之前買樓,還沒畢業的她每月做十幾份兼職。

32歲的謝雅是個不拜金的好姑娘,她帶樓招親,希望找個專一哪怕沒樓的男士攜手共同努力。

可她32歲買樓的背後,是自己剪頭髮、買菜必砍價,以及“餓字訣”:經常一碗湯撐一天的!

裸婚的小夫妻,因為沒樓,婚後只能同城分居,一周短聚一次,還要擠在女孩父母家4人同住20多平米的公屋。

男孩說:我們什麼都沒有,但我們決定走到終點。

新婚住10幾平米工廈的小情侶,洗澡燒飯都要爭分奪秒搶時機,女孩說:我的幸福指數有8 。

可還是覺得哪裡不太對。

21歲的女孩一臉陽光地說出“有樓房在手,別人當你是神”,剛畢業的男孩子,一臉憧憬地“羡慕那些老爸可以給他一套樓的人”。

他們的價值觀錯在了哪裡?

結婚還分居的小夫妻每晚趕在末班車前分開,他們笑著說就像拍拖一樣,中間的思念可能更珍貴。

那對擠在10平米狹窄空間裡的小情侶說: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苦況,與其抱怨,還不如多做幾份工勤奮一些。

樂觀、懂事的正能量,為什麼聽起來卻滿是心酸和心疼。

《有樓萬事足》,名字有著香港節目那種套路化的誇張,為了效果,幾位主角也都有相對極端甚至極品的嫌疑, 但節目中放出了一份調查:七成香港人認為買樓是結婚的必要條件,而五成單身女性覺得買樓比結婚更重要。

聯想到劇中為樓獻身的靚女、在出租房靠“打暗號”聯繫的情侶、買了樓才徵婚的女青年,住在集裝箱的教師,不禁要問:房子,有沒有傷害到愛情?

這時,不難聯想到2009年的《蝸居》。

電視劇裡面的幾乎所有主角兒都和房子拴在了一起。因為高房價,暫住弄堂,女兒被迫送回鄉下給爺爺奶奶撫養,姐姐郭海萍決定咬牙買房。

海萍:現在的房價是沒有最高,只有更高,不斷的更高,越來越高。股票還有漲漲跌跌的,樓市怎麼就一直漲呢……說樓市才剛剛進入春天,都漲成這樣了,這不要漲成夏天了,我們是不是都不要活了?我真不好罵娘!

蘇淳:為什麼我們的人生和夢想都要拴在一個房子上呢?我們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期盼都僅僅是一處房子,這樣的人生是不是太悲哀了?

電視劇在當時拋出了一個問題:A.一個事業成功、可以幫你解決所有人生難題的已婚老男人。B.一個深愛自己但暫時一無所有的男生。

你應該怎麼選擇?

妹妹海藻選擇了A。

和小職員戀愛,攢錢買房壓力大,因為一些原因,成了宋思明的小三。

宋思明:我希望能在物質上幫助你,並且最終讓你獲得精神上的快樂。 通往精神的路很多,物質是其中的一部分。

海萍:甜言蜜語有什麼用呢?你要真有本事,一個男的愛一個女的,什麼都先別說,先送上一遝鈔票,讓這女的有安全感,然後送上一套房子,至少在你上了這個女的以後,雖然她的心失落了,可是身體有著落。這才叫男人,這才是男人辦的事。要不然你結婚幹嘛?還吃不飽,那娶媳婦幹嗎呀?那媳婦跟你一塊兒受累?受苦受累就叫愛情了?那這種愛情我寧願不要。

雖然貪官與小三最終雙雙撲街,一直努力奮鬥的姐姐則最終取得了成功,但還是能一眼看出劇中傳遞的三觀是“危險的,不正確的”。

更可怕的,是它的現實。可能很多人都會鄙視回答A的女人(比如海藻),當然事實上,做這件事的人遠比想像中的多。

即便8年後的今天再看這一部電視劇,依舊一點也沒過時,臺詞絲毫不違和。

房價真的一直在漲。

搜索框輸入“房價”,最近的新聞,每條都觸目驚心。

很多想買房的朋友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

10年前我們沒買房,手上的錢夠首付但也僅僅夠首付,掙扎了還是沒買,覺得貴;5年前我們沒買房,雖然首付不夠,但借一借、跳起來還勉強夠得著,糾結了還是沒買,覺得更貴了;現在,我們想買房,雖然錢不夠,借也不夠,跳啊跑啊反正怎麼都不夠,但就是想買房怎麼辦!

一步沒趕上,步步趕不上。

節目中,香港人提到“上車”——房子就像一趟財富增值列車,上了車的人或坐或站或一等或二等也許財富並不完全平均,但列車總是在行駛,而沒上車的人就只能停留在原地,或追趕或連追趕都放棄。

《有樓萬事足》裡,一個父親的說法很是普遍的現象:現在的年輕人花銷很大。如果他的薪水不差,穿著也不會太差吧。我們原意是希望他不要把錢花光,讓他還房貸有個責任感,這樣慢慢還下去會越來越好。當主持人問這樣兒子是否應該感謝時,父親笑著說:現在這個社會,幫忙是應該的。

的確,靠年輕人自己奮鬥到底多久可以買到房?

年輕時靠父母買樓,自己當父母後再給孩子留套房。悲哀的是現在整個社會除了繼續房產,還在繼承這種心態。而更悲哀的是,有些年輕人繼承到了心態,卻沒有房子可繼承。

與此相對應的,是為人父母口中的學區房。

等你生了娃的那天,就有人告訴你,要擇校,並非擇學校和老師,而是擇同學和圈子,你的孩子以後跟什麼樣的人一起、玩什麼樣的圈子都在此一舉。又是一樣的理論:一步落下了,步步趕不上。

等到你的孩子畢業,這個迴圈還將繼續:家境好的孩子多數在市中心買了房,於是他們的起點就不同了,房價會讓買房人的財富越來越遠地超過他的同學。

房子成了時代熱詞。

有人買房;有人不買房;

有人為了房子和戶口結婚;

有人為了買學區房離婚。

有人希望子女買房,是為了讓孩子還房貸有個責任感,慢慢還下去會越來越好。

有人覺得現在這個社會,父母幫忙買房是應該的

………..

所以,真的無房無真愛?可能問題不在房子,在心態。

看似女孩們越來越依賴于房子帶來的“安全感”,但其實有時候甚至並非出於對財產的渴望。

《頤和園》裡餘虹說:“一個人可以拮据度日,但兩個人就會心生怨恨。”所以很多女孩寧願單身,也不願意走進瑣碎的婚姻,甚至愛情。

所以,不必過於悲哀房子殺死了愛情,因為愛情總是需要面對各種各樣的現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