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宋代的 “五大名窯”及“六大窯系”

宋代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時期, 制瓷業更是空前繁榮, 當時大江南北名窯迭起, 名揚四海的“五大名窯”(汝、官、哥、定、均)即出現於這一時期。

汝窯的天青釉青瓷, 官、哥窯的開片青瓷, 定窯的刻花、印花白瓷, 均窯的天藍、月白釉紅斑, 以及磁州窯的白地黑花、剔劃花白瓷, 耀州窯的刻花、印花青瓷, 龍泉窯的青瓷, 景德鎮的影青瓷, 建陽窯的窯變黑瓷(兔毫、油滴)等, 五光十色, 精美絕倫。

名窯的崛起以及名品的流行, 使眾多窯場紛紛模仿, 很快就形成了以燒造定窯、磁州窯、均窯、耀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類型瓷器為主的“六大窯系”。

汝窯是北宋時期專門為宮廷燒造御用瓷器的窯場, 窯址在河南寶豐清涼寺。 汝窯在宋五大名窯中一直排為魁首, 這一方面是由於它優良的品質, 另外燒造時間短(僅在哲宗、徽宗期間燒造, 大約只有二十餘年), 傳世數量少(全世界公私收藏不足百件)也是重要的原因。

汝窯的釉色以天青色為主, 釉質瑩潤, 釉面多有細小的開片紋。 胎體堅致細膩, 呈香灰色。 汝窯瓷器採用滿釉裹足支燒, 器物底部有細小的支釘痕。

哥窯是宋五大名窯中爭議最大的一個窯, 由於一直找不到公認的瓷窯遺址,

宋代墓葬中也一直未見有哥窯瓷器出土, 因此學術界的意見一直無法統一。

傳世哥窯胎體大多呈紫黑或棕黃色, 口邊釉薄處隱隱露出胎色而成黃褐色或絳紫色底足為掛釉處呈鐵黑色, 俗稱“紫口鐵足”。 釉面有大小相間的開片紋,

俗稱“金絲鐵線”。 釉色有米黃、粉青、灰青、灰綠等多種。 光澤含蓄柔和, 有一種絲綢般的油光。

近年來, 考古工作者在浙江龍泉縣大窯、溪口等地發現了一種黑胎開片青瓷, 但胎、釉與傳世哥窯仍有區別。

官窯是宋代宮廷直接控制的一處御用窯場。 有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之分。

北宋官窯據史料記載是在北宋首都汴梁(今開封市), 但一直沒有找到遺址。 南宋官窯設在杭州, 一處在杭州南郊烏龜山(郊壇下官窯), 另一處在鳳凰山老虎洞(修內司官窯)。

官窯瓷器胎體呈黑灰或淺灰色, 有薄胎厚釉和厚胎薄釉兩類, 釉色有粉青、米黃、灰青等色。釉面潤澤,有玉質感。燒造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採用正燒法,另一種採用支釘支燒。

鈞窯是北宋時期宮廷控制的御用窯場,窯址位於河南禹州均台、八卦洞一帶,因所在地禹縣古稱“鈞州”而得名。北宋鈞窯又稱“官均”,主要生產以銅為呈色劑的乳濁釉瓷器,顏色有天藍、月白、玫瑰紫、海棠紅等多種。造型以陳設器為主,其中花盆數量最多。

金元時期,北方很多窯場都燒制鈞釉瓷,產品主要以盤、碗、罐等日常生活用品為主。這些窯場多數分佈在河南和河北,如河南禹縣鈞台窯、臨汝窯、鶴壁窯、魯山窯,河北磁州窯、隆化窯,山西渾源窯,廣西永福窯等。鈞窯系窯場除了生產鈞釉瓷外,大多數還燒制磁州窯風格的白釉剔劃花、白地黑花瓷器。 注:目前,有些學者根據禹縣出土的一批標本,提出了燒造陳設類鈞釉瓷的窯場時代可能晚到明代早期的觀點,並提供了較有說服力的證據。目前這一觀點已經得到不少學者的認同。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西山雨文化

釉色有粉青、米黃、灰青等色。釉面潤澤,有玉質感。燒造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採用正燒法,另一種採用支釘支燒。

鈞窯是北宋時期宮廷控制的御用窯場,窯址位於河南禹州均台、八卦洞一帶,因所在地禹縣古稱“鈞州”而得名。北宋鈞窯又稱“官均”,主要生產以銅為呈色劑的乳濁釉瓷器,顏色有天藍、月白、玫瑰紫、海棠紅等多種。造型以陳設器為主,其中花盆數量最多。

金元時期,北方很多窯場都燒制鈞釉瓷,產品主要以盤、碗、罐等日常生活用品為主。這些窯場多數分佈在河南和河北,如河南禹縣鈞台窯、臨汝窯、鶴壁窯、魯山窯,河北磁州窯、隆化窯,山西渾源窯,廣西永福窯等。鈞窯系窯場除了生產鈞釉瓷外,大多數還燒制磁州窯風格的白釉剔劃花、白地黑花瓷器。 注:目前,有些學者根據禹縣出土的一批標本,提出了燒造陳設類鈞釉瓷的窯場時代可能晚到明代早期的觀點,並提供了較有說服力的證據。目前這一觀點已經得到不少學者的認同。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西山雨文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