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半解金剛經·貳|見佛一面,曇花一現

重讀鳩摩羅什譯版《金剛經》, 生了些俗解, 借此分享, 匯成《半解金剛經》系列, 取一知半解的意思。 不定時發佈, 不按章法, 無有是處,

僅供參考。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這一品單獨提到了佈施。 佈施有三種:財施, 使人遠離貧窮之苦;法施, 宣說正法, 使人遠離生死之苦;還有一種無畏施, 就是解除眾生的心理障礙, 遠離恐怖。

為什麼是這三種呢?財解決的當前衣食住行的問題。 餓得快死了, 一個饅頭一碗水就能救命, 立竿見影。

法針對的是將來, 就算聞法能很快開悟, 讓智慧圓滿也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無畏呢, 針對的是過去。 心理障礙大多是過去的經歷在意識裡留下的陰影, 像有的人, 佛法的道理都懂, 但夜裡燈一關, 還是怕的要命。 或者遇到不開心的事, 立馬憂鬱起來。 這都需要無畏的開導和指引。

所以佈施並沒有那麼簡單, 眾生的三世因果都要照顧到。 《金剛經》單獨提到的是法佈施:

菩薩于法。 應無所住行於佈施。

無所住佈施是因, 那果是什麼?

其福德不可思量。

多不可思量?如虛空。

“無所住”不好理解, 但佛陀以虛空為喻, 就豁然開朗了。 虛空無邊無際, 包囊整個宇宙, 一切物質和生命都在其中受到平等對待。 虛空不會因為你長的漂亮, 就多給你一點容身之地;不會因為你是個壞人, 就給你設個結界, 限制你的自由。 億萬年時光匆匆而過, 滄海桑田, 星辰變幻, 輪回如織, 虛空則不生不滅, 不增不減, 不可思議。

無所住的菩薩, 福德就如同虛空一樣不可思議。 以前我翻譯過《華嚴經十忍品》, 其中有一品就是虛空忍, 對此有詳盡的描述, 連結如下: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

須菩提。 于意雲何。 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 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 如來所說身相。 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最著名的佛教語句“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出自這一品。

不過核心教義卻是最後一句: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如來是佛的尊稱, 其中的如, 是真如的意思。 就是說, 佛以真如之道成正等正覺, 趣向涅槃(如去), 乘真如之理來教化世間(如來)。 其他一切聖者所悟之道, 都不如佛的究竟、圓滿。 要麼重“去”, 也就是出世, 離苦, 緣覺乘就是如此;要麼重“來”, 聲聞乘就是如此。 佛則是如來如去, 自度度他。

佛陀告訴須菩提, 如果從一切相中實見非相, 離真理就不遠了。 這種實見, 是以戒和定為基礎, 觀照四大, 五蘊, 十八界無常、苦和空。

這些都是構成相的基礎。 觀照, 就是為了破除對相的執著, 在這種逐步的破除中, 真如智慧就會生起。

為什麼不能以身相見如來呢?因為身相只可以用來修定。 很多人打坐的時候, 專注憶念佛菩薩的樣子, 在意識裡果真生起, 而且無比真實, 身如須彌山, 莊嚴無比, 甚至還會說法, 就覺得不得了, 要悟道。

不是, 這只能說明有了定心, 還不一定是正定。 不管怎樣, 如果執著於意識境裡的佛菩薩相, 肯定是錯誤的。 那不過是自己跟自己在打架而已。 如果是以呼吸法修定, 就應該馬上讓心回到呼吸當中來, 至於佛菩薩, let go。

第六品 正信稀有分

能親聞佛陀說法, 並且深信不疑者, 非常稀少。 別看一次佛陀說法, 動輒幾十萬六道眾生開悟,

但想想基數有多大, 無量無邊都不足以形容。 滄海一滴而已。 如此多眾生, 分攤到人, 又少之有少, 佛陀親自教化的弟子, 千二百五十人, 光地球上有多少人?

佛陀人滅後五百年, 以章句的形式聞法的人, 要稍微多點。 畢竟文字流通的快。 不過符合“深信”條件的, 少了;符合“持戒修福”的, 更稀有。 跨越了這兩道門檻的人, 善根不可思議。 以佛陀的話說“以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就是說在過去世, 親近過無數佛, 或供養, 或承事, 或聞法, 或學法。 正因為有這樣的因, 所以對佛經的教化能生淨信, 不懷疑, 不恐懼, 不誹謗, 不懶惰, 不生邪見, 不會執著於外相。

這種人通常出現在僧團裡, 精進修行。 白衣也有, 鳳毛麟角, 你是不是?

這一品中最後一句, 是為了承上啟下。佛陀在此開始宣說佛法無上奧義:

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法是什麼?非法是什麼?為何佛陀親口所說的法,應該舍掉?

《半解金剛經》,下回分解。

火爺的色相·原創

順解佛意

逆觀世界

是為了承上啟下。佛陀在此開始宣說佛法無上奧義:

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法是什麼?非法是什麼?為何佛陀親口所說的法,應該舍掉?

《半解金剛經》,下回分解。

火爺的色相·原創

順解佛意

逆觀世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