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讀宋徽宗《大觀茶論》,認識茶的“味、香、色”

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是繼陸羽《茶經》之後, 又一部全面論述一個時代主流茶道藝的茶書。 除了完整展示記錄宋代的點茶藝術外, 《大觀茶論》在茶文化史上還有更重要的歷史地位, 是因為它提出的一些理念, 深刻地影響了中國茶文化的觀念與習俗等傳統。

在茶飲品賞方面《大觀茶論》提出器具、水、火的匹配, 及茶技藝、程式的保證, 而對點成的茶湯則要從色香味諸方面進行品味, 並欣賞其形態。 關於茶藝, 趙佶特別具有藝術家的氣質與敏銳, 使其對於茶藝的體驗超出了目前所有其他茶書作者, 為宋代點茶茶藝作了最經典的論述,

為茶文化史留下了點茶法的珍貴文獻資料。

【原文】

夫茶以味為上, 甘香重滑, 為味之全, 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 其味醇而乏風骨者, 蒸壓太過也。 茶槍乃條之始萌者, 木性酸, 槍過長, 則初甘重而終微澀。 茶旗乃葉之方敷者, 葉味苦, 旗過老, 則初雖留舌而飲徹反甘矣。 此則芽胯有之。 若夫卓絕之品, 真香靈味, 自然不同。

【譯文】

茶以滋味為最重要, 全面完美的滋味包括甘、香、重、滑, 只有北苑、壑源的茶葉兼具這些滋味特點。 滋味醇厚但缺乏剛健遒勁特性的, 是因為蒸茶、壓黃太過。 茶槍是茶樹初萌未展的嫩芽, 木為酸性, 茶槍過長的茶葉, 其滋味雖然初飲甘、重, 但最終會感到微有苦澀。 茶旗是茶芽剛剛展開而成葉者,

葉滋味苦, 茶旗過老的話, 其滋味雖然最初留苦味於舌, 但飲完之後反而有回甘。 一般的茶芽製作的茶餅都有這些特點。 至於品質卓絕的茶葉, 具有真靈味, 與一般的茶自然不同。

【點評】

“點茶”之後, 趙佶專門論列茶的味、香、色, 以實際品飲過程中茶葉味、香、色的表現, 來論述其不同表現的原因。 加上“點”一節中最終湯花要浮起凝立“咬盞”的要求, 趙佶實際已經將茶葉評品對於色、香、味、形四個方面的要求標準全部提了出來, 四項指標之中, 味最重要:“茶以味為上”, 而“甘香重滑, 為味之全”, 可以說概括出了茶味的真諦。 而茶若想有甘香重滑全面的滋味, 除了依法及時製作外, 原料茶葉的品狀也很重要。 趙佶很細緻地論述了所謂旗槍——也就是茶芽和茶葉在採摘時的狀態,

對於味的不同作用和影響。 當今武夷岩茶茶葉採摘時的開面采要求, 可以說是這一理論的具體體現。

【原文】

茶有真香, 非龍麝可擬。 要須蒸及熟而壓之, 及幹而研, 研細而造, 則和美具足, 入盞則馨香四達, 秋爽灑然。 或蒸氣如桃仁夾雜, 則其氣酸烈而惡。

【譯文】

茶有未經人為、本真自然的香味, 不是龍涎腦和麝香的香味可以比擬。 必須蒸茶正好熟時進行壓黃榨茶, 榨幹後即進行研茶, 茶研細後即進行造茶, 這樣製成的茶就能和美具備, 入盞點茶時就會茶香四處飄達, 像秋日的涼爽之氣一樣清涼爽快。 茶蒸不熟時會有桃仁一類草木異味, 這樣的茶氣味非常酸而不好。

【點評】

關於茶香氣, 雖然自蔡襄《茶錄》即說“茶有真香”, 而建安民間茶人自己試茶從來不加香料, 卻對上貢的茶葉“微以龍腦和膏, 欲助其香”。 這看似矛盾的行為, 其實道破了―個事實, 即採摘過嫩的貢茶, 事實上滋味香氣不全, 而為了保證原料細嫩的品質, 只能通過外在添加物質來彌補香氣等內質的不足。 蔡襄即不贊同此法, 但直到真正懂茶的徽宗皇帝趙佶這裡, 這個作假的現象才被糾正。 趙佶在《香》一節說“茶有真香, 非龍麝可擬”, 直接的結果是隨後的宣和初年, 貢茶開始不再添加龍腦等香料。 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作了明確的記載:“初, 貢茶皆入龍腦, 至是慮奪真味, 始不用焉。 ”但是此後歷代茶人批評宋茶時, 都說添加香料損害茶葉真味,

完全忽略了懂茶的徽宗以後已經不再添加的事實。

然而另一個令人悲哀的事實卻是, 添加他物以助香、助味、助色的做法, 至今卻仍時不時地為某些制茶者所用。 這些作假的行為, 輕則影響茶葉本真的色香味, 重則損害飲用者的身體健康。

【原文】

點茶之色, 以純白為上真, 青白為次, 灰白次之, 黃白又次之。 天時得於上, 人力盡於下, 茶必純白。 天時暴暄, 芽萌狂長, 采造留積, 雖白而黃矣。 青白者, 蒸壓微生;灰白者, 蒸壓過熟。 壓膏不盡則色青暗, 焙火太烈則色昏赤。

【譯文】

點茶的湯色, 以純白為最好, 青白為其次, 灰白次之, 黃白又次之。 于上得適宜的自然氣侯條件, 於下極盡人工勞作的最大努力, 茶色必定純白。 如果氣候炎熱, 茶芽迅速萌發,快速生長,採摘製造過程中有積壓不能及時製造,原本純白的茶色也會變黃。茶色青白,是因為蒸茶、壓黃不夠充分;茶色灰白,是因為蒸茶、壓黃過度。壓茶榨膏去汁不盡,茶色青暗;焙茶之火太猛烈,茶色暗紅。

【點評】

因為鬥茶“鬥色鬥浮”的需要,宋代茶葉崇尚白色,這就要求在茶餅的製造過程中,儘量榨盡茶葉中的汁液,否則就會色濁味重。這聽起來實在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宋人也意識到了這點,所以黃儒在《品茶要錄》中作了這樣的解釋:“如鴻漸所論‘蒸筍並葉,畏流其膏’,蓋草茶味短而淡,故常恐去膏;建茶力厚而甘,故惟欲去膏。”但力厚而甘的上品建茶畢竟為數甚少,到南宋,宋人已經不再輕信流傳中的聲名,而是通過實際品嘗,最終承認就蒸青綠茶而言,綠色的茶葉味道實比白色的為好:“正焙茶之真者已帶微綠為佳。”綠茶色澤標準回歸到綠色,唯一的關鍵是自然本真,“蓋天然者自勝耳”。

雖然趙佶詳細討論的宋代末茶各種的白色層次,自南宋之後就失卻了現實意義,但是他對茶葉細膩的感官評價之風,卻一直為此後的茶人所奉行。

茶芽迅速萌發,快速生長,採摘製造過程中有積壓不能及時製造,原本純白的茶色也會變黃。茶色青白,是因為蒸茶、壓黃不夠充分;茶色灰白,是因為蒸茶、壓黃過度。壓茶榨膏去汁不盡,茶色青暗;焙茶之火太猛烈,茶色暗紅。

【點評】

因為鬥茶“鬥色鬥浮”的需要,宋代茶葉崇尚白色,這就要求在茶餅的製造過程中,儘量榨盡茶葉中的汁液,否則就會色濁味重。這聽起來實在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宋人也意識到了這點,所以黃儒在《品茶要錄》中作了這樣的解釋:“如鴻漸所論‘蒸筍並葉,畏流其膏’,蓋草茶味短而淡,故常恐去膏;建茶力厚而甘,故惟欲去膏。”但力厚而甘的上品建茶畢竟為數甚少,到南宋,宋人已經不再輕信流傳中的聲名,而是通過實際品嘗,最終承認就蒸青綠茶而言,綠色的茶葉味道實比白色的為好:“正焙茶之真者已帶微綠為佳。”綠茶色澤標準回歸到綠色,唯一的關鍵是自然本真,“蓋天然者自勝耳”。

雖然趙佶詳細討論的宋代末茶各種的白色層次,自南宋之後就失卻了現實意義,但是他對茶葉細膩的感官評價之風,卻一直為此後的茶人所奉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