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又是無人駕駛,又是車載互娛,市場到底留給新A8多大的空間?

虎嗅注:頭圖為刊登在Motor1.com上奧迪A8的諜照。

2017年3月20日, 奧迪董事長Rupert Stadler在2017年年度記者招待會上宣佈, 旗艦車型新款奧迪A8則會在2017年7月11日巴賽隆納舉行的第一屆奧迪峰會上展出。

作為一家賣技術的車廠, 新奧迪A8會搭載英格爾斯塔特的自動駕駛系統。 Rupert Stadler表示, 只要高速自動駕駛車輛允許上路, 我們將即刻提供這項關鍵技術在A8車上。 德國人說得出這句話, 證明這項技術應該準備的差不多了。 此外, 還有交通堵塞託管系統, 針對于一些行進緩慢的交通狀況。

關於外觀, 我只能說還是奧迪的那個老味道。 大體上沒有什麼變化, 格柵和尾燈上改進了許多, 車頂線更靠後了一些。 車艙內的變化倒是不小, 採用奧迪第二代虛擬駕駛艙, 艙內空間也比上代要寬敞。 搭載數位儀錶盤, 而車內互娛系統則是基於英偉達 Tegra K1 processo的MIB2+。

整車平臺為MLB Evo, 根據外媒的推測, 2018年A8可能會因為平臺的支持而大大減少汽車重量。 發動機為Biturbo W12 6.0升, 輸出功率為447千瓦, 扭距為900牛米。 有一種說法是奧迪A8還可能會推出更為環保的配置, 即SQ7 4.0升V8 TDI發動機並配備電動壓縮機。 如果按照大眾集團宣導的綠色混動思路來看, 奧迪A8極有可能推出這樣的配置。

A8市場機會有多大?

我們都知道, 2016年起, 汽車市場的天平更傾向於緊湊型SUV以及運動型轎車, 這讓達官貴人氣質的奧迪顯得有點格格不入。 但是A8車型畢竟屬於D級車, 我們可以認為它在某種程度上脫離了大眾消費者市場, 因此無需依託現有市場銷售資料來判斷。

尤其在中國, 奧迪A8幾乎是企業採購車型的代表。 這主要來源於奧迪在D級車型上採用的技術更多偏向于商務人士, 像是底盤, 當然還有他們那個可以通過震動抵消外部噪音的車門。 可問題也來了, 2016年奧迪在採購市場的表現其實並不好。 一方面是受一汽、上汽等企業進行內部人員調整影響, 另一方面則是老對手賓士的耀眼表現。

於2017年年初, 據虎嗅瞭解到, 奧迪內部人員調整幾乎完成。

那麼我們可以明確判斷出奧迪會在今年的採購市場有所回升, 只是不能推測出能否回升到之前水準。

還有一點, 起底上個世紀80、90年代, 企業停車場中清一色奧迪, 也就是那時候奧迪被中國老百姓定義為了“官車”。 回到當下, 企業用車雖然增添很多現代元素, 如車窗、尾燈等等, 但是歸根結底仍然要回到艙內、底盤這類傳統的東西上。 因此, 奧迪在車身科技上的優勢還是會體現到銷售數位上。

對, 座艙的體驗升級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聊的。 在座艙體驗中, 數字互娛大概是從2016年開始火熱的一個詞。 汽車被移動終端化, 車載計算量大幅度提高, 因此車載互娛相關產品從概念變成了一種可能性。 三星收購哈曼, 紅旗和東軟推出C4座艙等等一系列證據都在表明車載互娛市場成為了座艙體驗升級的標配。

現在就沒有一家廠子能銷售搭載了車載互娛系統的產品, 如果奧迪能趕在2018年年初之前將新奧迪A8投入市場, 很可能會趕上一波大浪潮, 從而提升銷量。 車載互娛是一個相當空曠的戰場, 我們可以理解為“踩上去就贏了”。

反倒是無人駕駛這個概念對企業的吸引力沒有那麼大。 短期內無論技術達到哪種地步, 國家政策面前依然不存在無人駕駛。 未來的話我們可以分成兩個方向考慮:

1.個人A8消費者:這類人群那肯定是土豪中的土豪, 他們有最十足的理由成為無人駕駛領域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也可以反向理解為D級車的無人駕駛功能就是為他們所準備的, 畢竟有錢人的世界啊。

2.採購A8:這個就要好好說說了。企業採購有個特點就是所屬車隊,未來無人駕駛的發展趨勢會是先從佇列無人駕駛,再到獨立無人駕駛。佇列無人駕駛就是頭車分配駕駛員,而後續車輛採用無人駕駛。

未來人力成本勢必提高,企業採購也許會將無人駕駛列為車輛考量標準。同時我們還需要瞭解無人駕駛的另一發展方向:城際路線。城際路線遠不如城市路段那樣複雜多變,道路情況非常簡單,而且幾乎不存在行人。也就是說,無人駕駛會發力在長途領域。而企業用車也會有一定量的長途需求,因此這點在未來來看也會是一種標準。

當然這畢竟是未來,2021年前這些都不能作為競爭力。或許還會出現反效果:因為搭載無人駕駛功能,導致車輛價格過高。不過總得來說,仍然還是會提升的。

畢竟有錢人的世界啊。

2.採購A8:這個就要好好說說了。企業採購有個特點就是所屬車隊,未來無人駕駛的發展趨勢會是先從佇列無人駕駛,再到獨立無人駕駛。佇列無人駕駛就是頭車分配駕駛員,而後續車輛採用無人駕駛。

未來人力成本勢必提高,企業採購也許會將無人駕駛列為車輛考量標準。同時我們還需要瞭解無人駕駛的另一發展方向:城際路線。城際路線遠不如城市路段那樣複雜多變,道路情況非常簡單,而且幾乎不存在行人。也就是說,無人駕駛會發力在長途領域。而企業用車也會有一定量的長途需求,因此這點在未來來看也會是一種標準。

當然這畢竟是未來,2021年前這些都不能作為競爭力。或許還會出現反效果:因為搭載無人駕駛功能,導致車輛價格過高。不過總得來說,仍然還是會提升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