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蘇軾與海南

摘要

62歲的蘇東坡雖被遭貶至海南島, 但他憑藉“當下即是”一種思想境界, 儘管身處逆境, 仍能超然人生。

宋哲宗元符四年(1101), 遇赦北歸的蘇東坡在真州(今江蘇儀征)金山龍遊寺寫下一首詩, 其末聯雲:“問汝平生功業, 黃州惠州儋州。 ”此詩是蘇東坡對自己一生仕途坎坷的總結, 三個地名, 三處貶謫之地。 兩個月後, 這位大文豪就在常州與世長辭了。

然而, 正是長期不斷遭貶的經歷, 成就了蘇東坡的文學事業, 也給這幾處地方帶來了文化榮耀。 海南島儋州是蘇東坡最後的貶謫處, 在當時屬於未開化的荒遠之地,

主要居民是黎族, 生活較為艱難落後, 這對於當時已62歲的蘇東坡, 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但他仍能淡然處之。 渡海之前, 他聽說蘇轍被貶雷州, 於是寫了一首詩, 表明心跡:“天其以我為箕子, 要使此意留要荒。 他年誰作輿地志, 海南萬里真吾鄉。 ”

海南人實在是很幸運,

迎來了這位曠古的大文豪。 在蘇東坡身上, 可以說集中了中國士大夫的重要品質, 既有儒家的毅力, 又有道家的達觀。 他在惠州曾寫下《記遊松風亭》一文, 敘述自己欲爬到山頂的松風亭, 但足力疲乏, 這時他突然想到:“此間有甚麼歇不得處?”於是, 他頓時感到內心如掛鉤之魚, 忽得解脫。 這種“當下即是”的思想體現了古代士大夫的一種精神境界, 儘管身處逆境, 仍能超然人生。

需要指出的是, 這種樂天知命不是玩世不恭, 更不是缺乏責任倫理, 而是有著儒家的民貴思想做基礎。 對於蘇東坡, “當下即是”實際上也意味著無論處於何種境遇, 都要有積極的入世之心, 造福當地人民。 正是因為這一點, 蘇東坡才會獲得道德文章的不朽名聲。

古代傑出士大夫崇尚的是儒家的仁政, 蘇東坡年輕時考進士, 所寫的策論就提出:“愛民之深, 憂民之切, 而待天下以君子長者之道也。 ”在他看來, 仁政的體現就是愛民憂民, 立法貴嚴, 責人貴寬。 這, 也是他自己終生奉行的原則。

今天看來, 儒家的仁政觀念仍然是非常可貴的。 儒家思想是中國文化的主流, 古代人並無今天的“進步”觀念, 儒家的理想社會是過去的三代之治, 而不是未來的某個時間, 因為未來無法驗證, 而過去則可以用歷史證明。 在某種程度上, 這種理念可以說是尊重社會的自發秩序, 反對隨意擾民。 只有從傳統價值的意義上, 我們才能真正認識蘇東坡, 對他的政治主張與人格有更深刻的理解。

宋代實行君臣共治, 執政的士大夫由於政見不同而黨爭激烈, 常常導致個人的宦海浮沉, 蘇東坡雖屬舊黨, 但從不將政治分歧與個人恩怨混為一談, 他對章惇的態度即是如此。 章惇為新黨重要人物, 與蘇東坡曾為摯友, 烏台詩案中, 他還曾替蘇東坡辯護。 但後來舊党執政, 章惇被貶外州, 這使他難以釋懷, 一俟重掌相權, 便無情打擊舊党, 將蘇東坡貶謫惠州, 繼而再貶儋州。 然而, 當蘇東坡從儋州遇赦北還時, 聽說章惇被貶遠州, 他卻一點也不計前嫌, 還托章惇之子轉送藥方, 希望章惇保重身體, 以待來日。

儒家的“仁”是一種寬廣博大的情懷, 培育了蘇東坡的人格, 使他待人處事寬容大度。 對於年老被貶儋州, 他儘管心情抑鬱,

卻仍然想著要像商末遠走他鄉的箕子那樣, 造福當地人民, 傳播先進文化。 在海南的三年期間, 朝廷令其不得食官糧、住官舍、簽公事, 蘇東坡的日子非常困苦。 但是, 當他看到黎民大多不事農業, 主食只有薯芋, 而且喜歡賭博, 他想到的是“諮爾漢黎, 均是一民”, 於是便著手設館辦學, 勸當地人耕耘戒賭, 並指導黎民挖井取水, 採摘草藥治病。

荀子《儒效》雲:“儒者, 在本朝則美政, 在下位則美俗。 ”古代傑出的士大夫都有這種教化民眾的社會責任感, 即使貶謫遠荒, 也想著要盡力為當地人造福, 但像蘇東坡那樣將貶居之地視作故鄉的士大夫仍屬罕見, 當他後來離開海南時, 曾無限留念地寫下《別海南黎民表》:“我本儋耳人, 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遠遊。”將貶謫儋州視作遠遊歸家,這讓海南人民至今仍感到萬分榮耀。可以說,“海南萬里真吾鄉”不僅是蘇東坡超然人生的表現,而且更是一種士大夫的使命感。

百姓與朝廷的標準從來都是不一樣的,愛護民眾的人,民眾也會愛戴他。蘇東坡初到海南時,曾受到當地官員的熱情接待,但朝廷上的政敵卻逼迫他搬出官舍,此時,黎族友人給了他很大幫助,為他在桄榔林下修建了一所房屋,並給他送來糧食、果蔬和獵物。當他酒醉夜歸時,黎童總會給他指路,鄉鄰不時也會來看他是否平安歸來,他有詩曰:“怪我夜不歸,茜袂窺紫荊。雲間與地上,待我兩友生。”底層百姓的質樸感情與朝廷官員的勢利形成鮮明對比,這使年邁的他感念不已。

蘇東坡的勸學終於有了收穫,瓊州人姜唐佐曾拜蘇東坡為師,當他赴廣州應試時,東坡曾在其扇上題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並承諾他中舉後再續後兩句。唐佐果然不負所望,成為海南有史以來的第一位舉人。後來姜唐佐赴京應會試,曾在汝南拜訪蘇轍,此時蘇東坡已去世,蘇轍讀了兄長的詩,感慨萬分,於是續完此詩,末二句雲:“錦衣不日人爭看,始信東坡眼力長。”海南擁抱了蘇東坡,他也回報了海南。

據當地史志記載:“宋蘇文公之謫儋耳,講學時道,教化日興,瓊州人文之盛,實自公啟之。”正是有了蘇東坡這樣的優秀文人,中國文化的血脈才得以代代相傳。如今,蘇東坡為當地人發現的雙井仍在五公祠湧出泉水,那裡還供奉著唐代的李德裕,宋代的李綱、趙鼎、李光、胡銓等五位名臣,他們都曾被貶謫海南,同時也在海南留下了文化的足跡。

這就是蘇東坡的海南給我們的人文啟迪:出處進退不過是一時之事,只有文化的薪盡火傳才屬於不朽。(作者:景凱旋 文學博士,南京大學教授,專著有《唐代文學考論》、《被貶低的思想》等,並在許多報紙開有專欄)

文章節選自《博鼇亞洲論壇2017年年會特刊》,由《財經》雜誌與博鼇亞洲論壇合作推出。

亞洲浪潮,博鼇視野

立足亞洲,借力博鼇,以國際視野研判亞洲發展趨勢、

記錄商業變遷、分享學術思想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遠遊。”將貶謫儋州視作遠遊歸家,這讓海南人民至今仍感到萬分榮耀。可以說,“海南萬里真吾鄉”不僅是蘇東坡超然人生的表現,而且更是一種士大夫的使命感。

百姓與朝廷的標準從來都是不一樣的,愛護民眾的人,民眾也會愛戴他。蘇東坡初到海南時,曾受到當地官員的熱情接待,但朝廷上的政敵卻逼迫他搬出官舍,此時,黎族友人給了他很大幫助,為他在桄榔林下修建了一所房屋,並給他送來糧食、果蔬和獵物。當他酒醉夜歸時,黎童總會給他指路,鄉鄰不時也會來看他是否平安歸來,他有詩曰:“怪我夜不歸,茜袂窺紫荊。雲間與地上,待我兩友生。”底層百姓的質樸感情與朝廷官員的勢利形成鮮明對比,這使年邁的他感念不已。

蘇東坡的勸學終於有了收穫,瓊州人姜唐佐曾拜蘇東坡為師,當他赴廣州應試時,東坡曾在其扇上題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並承諾他中舉後再續後兩句。唐佐果然不負所望,成為海南有史以來的第一位舉人。後來姜唐佐赴京應會試,曾在汝南拜訪蘇轍,此時蘇東坡已去世,蘇轍讀了兄長的詩,感慨萬分,於是續完此詩,末二句雲:“錦衣不日人爭看,始信東坡眼力長。”海南擁抱了蘇東坡,他也回報了海南。

據當地史志記載:“宋蘇文公之謫儋耳,講學時道,教化日興,瓊州人文之盛,實自公啟之。”正是有了蘇東坡這樣的優秀文人,中國文化的血脈才得以代代相傳。如今,蘇東坡為當地人發現的雙井仍在五公祠湧出泉水,那裡還供奉著唐代的李德裕,宋代的李綱、趙鼎、李光、胡銓等五位名臣,他們都曾被貶謫海南,同時也在海南留下了文化的足跡。

這就是蘇東坡的海南給我們的人文啟迪:出處進退不過是一時之事,只有文化的薪盡火傳才屬於不朽。(作者:景凱旋 文學博士,南京大學教授,專著有《唐代文學考論》、《被貶低的思想》等,並在許多報紙開有專欄)

文章節選自《博鼇亞洲論壇2017年年會特刊》,由《財經》雜誌與博鼇亞洲論壇合作推出。

亞洲浪潮,博鼇視野

立足亞洲,借力博鼇,以國際視野研判亞洲發展趨勢、

記錄商業變遷、分享學術思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