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雅韻中國:書房雅草——石菖蒲

菖蒲先百草於寒冬剛盡時覺醒, 因而得名。 菖蒲“不假日色, 不資寸土”、“耐苦寒, 安淡泊”, 生野外則生機盎然, 富有而滋潤, 著廳堂則亭亭玉立, 飄逸而俊秀, 自古以來就深得文人雅士的喜愛。

先民崇拜該草類, 把菖蒲當作神草。 《本草·菖蒲》載曰:“典術雲:堯時天降精於庭為韭,

感百陰之氣為菖蒲, 故曰:堯韭。 方士隱為水劍, 因葉形也。 ”菖蒲以九節為寶, 以虎須為美, 江西種為貴。 品之佳者有六, 金錢、牛頂、虎須、劍脊、香苗、台蒲, 凡盆種作清供者, 多用金錢、虎須、香苗三種。

人們在崇拜的同時, 還賦予菖蒲人格化, 把農曆四月十四日定為菖蒲的生日, “四月十四, 菖蒲生日, 修剪根葉, 積水以滋養之, 則青翠易生, 尤堪清目。 ”正由於菖蒲神性, 加之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數千年來, 一直是中國觀賞植物和盆景植物中重要的一種。

早在西漢時, 菖蒲已開始在皇家園林中種植, 六朝佚名《三輔黃圖》中“漢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 起扶荔宮以植所得奇草異樹, 即有菖蒲”。 菖蒲移於盆盎之中, 製成盆景者, 據說在唐代便有了,

宋代開始盛行。 菖蒲與蘭一樣是性靈之物, 因簡而潔, 因俗而雅, 有出塵之致, 其俊秀卓然的氣韻也正合文人寧靜致遠的秉性, 成為其案頭清供。 菖蒲正式成為書房內的雅設, 是始于宋代。 用於盆養的菖蒲也被稱為“石上菖蒲”“石菖蒲”, 生於水中的石頭之上, 栽培時無需泥土。 這種乾淨的狀態不僅雅觀, 而且特別適合擺放在室內, 尤其適合滿是書卷、文房、雅器的書齋。

對於文人士大夫來說, 菖蒲不沾污泥, 僅僅憑藉淨石與清水生存, 顯得有一種象徵意義, 仿佛是不肯與濁世同流合污的高士的化身, 是君子品行的鏡影。 另外, 宋代恰好是文人玩石風氣興起的時期, 自然界菖蒲必須依靠石頭生長, 這恰恰與當時文人的愛石之風相符合,

因此, 點綴石頭、生滿菖蒲的“蒲石盆”, 就成了宋代文人書房中流行清供。 陸游曾如此描述隱居生活的悠閒平靜:“寒泉自換菖蒲水, 活火閑煎橄欖茶。 自是閒人足閑趣, 本無心學野僧家。 ”(《夏初湖村雜題》)詩人親自為蒲石盆更換新汲的泉水, 然後烹茶品茗, 並自嘲說, 這真是典型“閒人”才會享受的“閑趣”。

其實, 從陸遊的詩中恰恰可以看出, 傳統書房中的各種設計總是能夠兼及多種功能, 比如一向提倡文人在侍養花木、為盆景換水、焚香、煎茶、磨墨等細節上親力親為, 其實是鼓勵文人伏案過程中不時穿插不太消耗體力的勞作, 以活動筋骨, 放鬆心神, 緩解目力, 鍛煉手腳的靈活性, 是非常有益的養生安排。 這些親手進行的日常操持都需要人付出勤謹與耐心, 因此,也被認為能夠怡養性情。

東坡居士還說:“置盆中,可數十年不枯。雖不甚茂,而節葉堅瘦,根須聯絡,蒼然於幾案間,久而益可喜也。”這種栽種方法與前稍有小異,野生菖蒲紮根于石上,是並取而置於清水盆中蒔養的,謂之“附石法”,在宋代頗為流行,是植蒲古法。宋人吟誦菖蒲的詩詞,便常有提及這種附石菖蒲,陸遊《菖蒲》有雲:“雁山菖蒲昆山石,陳叟持來慰幽寂。寸根蹙密九節瘦,一拳突兀千金值。清泉碧缶相發揮,高僧野人動顏色。盆山蒼然日在眼,此物一來俱掃跡。根盤葉茂看愈好,向來恨不相從早。所嗟我亦飽風霜,養氣無功日衰槁。”

多見前人清供圖中有這種附石種植的菖蒲,而或旁邊更添上一二品盆中土養者,實在是雅不可及。(侯驍韜)

因此,也被認為能夠怡養性情。

東坡居士還說:“置盆中,可數十年不枯。雖不甚茂,而節葉堅瘦,根須聯絡,蒼然於幾案間,久而益可喜也。”這種栽種方法與前稍有小異,野生菖蒲紮根于石上,是並取而置於清水盆中蒔養的,謂之“附石法”,在宋代頗為流行,是植蒲古法。宋人吟誦菖蒲的詩詞,便常有提及這種附石菖蒲,陸遊《菖蒲》有雲:“雁山菖蒲昆山石,陳叟持來慰幽寂。寸根蹙密九節瘦,一拳突兀千金值。清泉碧缶相發揮,高僧野人動顏色。盆山蒼然日在眼,此物一來俱掃跡。根盤葉茂看愈好,向來恨不相從早。所嗟我亦飽風霜,養氣無功日衰槁。”

多見前人清供圖中有這種附石種植的菖蒲,而或旁邊更添上一二品盆中土養者,實在是雅不可及。(侯驍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